首页 理论教育 声势浩大,倾斜不足

声势浩大,倾斜不足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声势浩大,倾斜不足先看一组报道:2003年10月开播的《绝对挑战》,在当年12月达到1.05%的最高点之后,收视份额持续下降,到2004年3~6月仅在0.52%~0.61%间徘徊。2005年10月底,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向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推荐主持人和节目的通知》,公开征选春晚主持人。

1.声势浩大,倾斜不足

先看一组报道:

2003年10月开播的《绝对挑战》,在当年12月达到1.05%的最高点之后,收视份额持续下降,到2004年3~6月仅在0.52%~0.61%间徘徊。为了提高收视率,栏目组内部反复研讨并积极组织各类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同时委托专业的咨询机构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地开展了多种调研,系统地收集观众对栏目的意见和看法,科学地制定栏目的整体发展策略与改版方案。新改版的《绝对挑战》播出后,2004年7月的平均收视份额即达到0.88%,开始接近CCTV-2整体平均收视率份额。

2004年7月,一直处于省级上星频道改革前沿的旅游卫视完成了节目大“变脸”——全频道的改版。用旅游卫视执行总裁、总编辑郭滢的话来说,“所谓改版,其实是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是一个100%的改变。这中间涉及到新节目的体系架构,人员招聘,部门组建,每个栏目、节目的设计,广告经营方案的整体设计,技术部门的改造,涵盖从传输到播出各个环节。”至此,旅游卫视完全亮出了专业化电视频道的时代招牌。

2004年9月1日,CCTV-1全新改版。与2003年相比,2004年的改版主要是把原来在一套播出的节目,变换了一下播出位置,依靠新的节目编排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其中最大的调整就是18∶00档《东方时空》的移入和21∶40档的精品节目的提前。一位业内人士含蓄地指出:“CCTV-1改版不是目的,通过改版加强对广告市场的份额才是改版的最终动力,也是央视希望的结果。”

纵览全国:

湖南卫视“娱乐立台”;

海南卫视向旅游专业台成功转型;

安徽卫视打出“电视剧牌”;

广西卫视标榜“中国第一女性特色频道”;

浙江、广东两大卫视则走联合之路,锁定“娱乐+财富”的定位,共谋财富攻略;

改版后的上海东方卫视打出“激荡传媒风云,改变电视格局”的口号,发起了一场由地方台向全国台升级并向中央台老大地位挑战的冲击波;

而凤凰卫视打着建立“国际华语媒体”的旗帜,通过“9·11”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特别是直播),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国际品牌;

……

然而,与各地电视媒体不断改革升级相比较,与电视栏目轰轰烈烈改版又是论证又是策划的如火如荼的局面相比较,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合理使用与科学规划却总是缺乏足够的论证、足够的倾斜、足够的重视。于是,难免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2004年11月9日,在《实话实说》这场接力赛中,难堪重负的崔永元“跑”完了,精疲力竭的和晶“跑”完了,踌躇满志的阿忆在这一天接过了主持人的接力棒。有人说:崔永元时代结束了。

就在阿忆接任之前,媒体上就很是热闹起来,《实话实说》到底该怎么说?阿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文化人”?该怎么主持《实话实说》?有人预测,阿忆入驻《实话实说》意味着这个内地第一谈话节目,将由平民化的“百姓时代”向专业化的“文人时代”转变,开启谈话节目新风向。就连阿忆自己也踌躇满志,当有记者问到他自己有着怎样的预期时,阿忆说:“未来我不敢吹,但可以告诉您,阿忆从未制作过任何一档低收视率的节目!这受益于我一直从事电视节目理论的教研,不大容易做出违背电视节目基本规律的蠢事。另外,我一直兼任北京久和成影视机构总策划,有着较强的市场意识。但,《实话实说》会不会成为我事业上的滑铁卢,我不敢说,拿破仑是谁呀,不照样吃了败仗,从此一蹶不振。”

然而,一连五期的节目播出之后,阿忆除了给人憨厚有余幽默不足的感觉之外,并没有带来什么惊喜或是“开启了谈话节目的新风向”。有人说他太水了、太温了;有人说,和晶版的《实话实说》该易名作《婉言细语》,阿忆版的《实话实说》干脆就叫《说你说我》算了。还有人开始悲观:崔永元时代结束了,《实话实说》到底还能走多久?

是阿忆水平不够?

翻开阿忆的履历: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法律硕士,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专门讲授“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理论功底不可谓不深。

是阿忆经验缺乏?

再次翻开阿忆的履历,在策划方面,他曾任《鲁豫有约》的主策划,央视365集大型历史专题片《香港百年》总撰稿,30集大型历史专题片《中国纪录大回放》和《国庆50周年大典全程直播》策划人兼总撰稿;在主持人从业经验上,他做过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主持人,现在又在北京电视台读书节目《非常接触》中担任主持。主持方面也是久经沙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意想不到的局面呢,难道《实话实说》真的要成为阿忆的“滑铁卢”?

其实,一个节目的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策划方案与恰当的观众定位,不可或缺的是主持人与栏目的契合。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只有当这种风格和栏目的定位两相契合的时候,才可能迸发出璀璨的火花,才可能既照亮了这个栏目也照亮了观众。然而,不可不遵循的客观规律是,风格往往是难以模仿的。硬要让一个原本有着自己个性风格的主持人去做一档与他个性风格不相契合的栏目,只能说明在栏目的整体策划中偏偏遗忘了最不该遗忘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忘记了主持人的独特气质往往是构成整个节目的灵魂,结果便只能是遗憾居多。

2005年10月底,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向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推荐主持人和节目的通知》,公开征选春晚主持人。《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名嘴要‘断层’,央视要‘补血’”;“春晚主持人公开选拔,央视名嘴要‘断层’”;“央视也练‘PK’,谁来主持2006年春晚?”……类似的标题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

究其实,央视“断层”的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通知》的发出让这个原本圈内人熟知的现象通告给了大众,同时也使得央视在主持人人才培养上缺乏计划性、长远性的弊端凸现出来。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海选,就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年轻的新人加盟,就一定可以成为新鲜的血液?光是注册在编的就有五百多人、完全可以号称庞大的央视主持人队伍,为什么还会“闹荒”?除了几个当红的熟脸名嘴之外,为什么大多数人光出声未有名,只见耕耘而没有收获呢?

看来,对主持人使用得不合理、不科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培养主持人的机制亟待理顺,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