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化特征
(1)栏目的“LOGO”——品牌保证
2004年,一个省台非上星城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收视率和年广告收入1.008亿元的神话;一个光头戴眼镜的非专业主持人,吸引了众多观众和业界的目光。
这个栏目就是《南京零距离》,这个栏目的主持人名叫孟非。
有人说孟非是“另类主持”,首当其冲的就是他那光头和眼镜的外形标志。的确,娱乐界多光头,然而在出镜的主持人当中,孟非之前还绝无仅有。对此孟非很不认同,甚至反感。他说之所以光头是天生使然,生理原因造成;之所以戴眼镜是本身近视,绝非假装高深;不是新闻和主持专业出身,学的是“万金油”的中文,戴眼镜也无可厚非。他还说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思想正统,行为也不追求新奇。
客观地说,孟非的外在形象确实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但事实上,《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特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在足够空间里主持人展现出来的个性化主持与一句话式的点评。
在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牌栏目十大名牌主持人论坛上,孟非说自己在主持节目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遵守新闻规律和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述新闻,在主持中是否评论、怎样评论也可以自己选择。《南京零距离》中有一个“读报”的板块,“读报”本来是最不符合电视特征的节目形式,眼下却成为节目中最受欢迎的内容。选择什么报纸,读哪条新闻,都是由主持人来确定,这当中个性化的评论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孟非说:“‘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了我评论的姿态和方式。在姿态上,哪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在方式上,一半观众可以说出来的话可以不说,要选择更有价值的声音、更有价值的评论,关键是了解观众想听到的是什么。”“以民为本”也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对新闻的心理需求,孟非认为评论切忌矫枉过正,不要把自己扮成为民请命的“新闻侠客”、“屏幕英雄”,新闻要保护弱者,更要维护公正;在批评性报道中要避免新闻的“话语霸权”,多批评普遍的现象和体制,少批评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多提问题,少下结论。
《南京零距离》火了,孟非火了。不少电视台也开始做这类民生新闻节目,也弄了个光头主持,但往往陷于“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而孟非的一句话式的点评,孟非的读报,加上他的光头与眼镜,开始成为《南京零距离》的栏目“LOGO”,为受众所熟悉、所接受、所喜爱。
其实,作为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中介、桥梁,主持人本身就是节目的一种标志。主持人以个体的形象出面主持节目,他的外在容貌、言谈举止、举手投足等都与节目融为一体,成为这个栏目、这个节目的最显著的标志,可以说,主持人与栏目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并不是所有主持人的个性都可以成为“LOGO”,也不是主持人的所有个性都可以成为“LOGO”,唯有让个性与栏目定位密切贴合、让个性与节目内容有机融合的主持人才能够担当栏目“旗帜”、栏目“LOGO”的重要使命。
(2)独特的“这一个”——不可替代
杨锦麟的一杯清茶、一身唐装加上他激情飞扬、率性精到的点评成为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的栏目“LOGO”;
李咏在发型、服饰以及手势上的略微“出位”,加上他激活全场的凝聚力、话语表达的生动性,成为CCTV娱乐益智类节目的“LOGO”;
王小丫的标志性笑脸与她的亲和力共同成为《开心辞典》的栏目“LOGO”;
敬一丹在节目中时时闪现的人文关怀与她的谦和、善良也成为CCTV女主持人群落中具有标志性的代表。
“在电视事业化模式向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作为电视传媒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被赋予品牌标志的色彩。一批极富个性魅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甚至成为某些栏目或某家电视台的‘LOGO’。”[2]然而,真正具有“LOGO”意味的主持人是不可复制、也是不可替代的。
古语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之说,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的总体风貌一样,他“是主持人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主持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和节目的客观特征相统一造成的独特面目”[3],所以我们又有了“风格即人”的说法。每一位主持人由于其性格、气质、脾气、秉性以及生活经历、审美追求都带有“这一个”的特性,所以,他们都有着只属于个体本身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和手段,并且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美籍华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钟康妮认为,她不能使任何一个节目主持人像她一样主持节目;反过来,她也不能像任何一个主持人。所以在她主持的新闻节目中,她不像有些同行那样显得咄咄逼人,言辞尖刻,她采取的是全神贯注、诚实稳重、用事实说话的个性风格。看来,享有“专利”,不可复制、难以替代的独特性,是成为主持人个性化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