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摄影的实际运用

采访摄影的实际运用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采访摄影的实际运用一、怎样拍摄一段生活场景对一个现实场景的拍摄既是构建完整叙事的基础,它涉及环境描写、动作和情感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以及主题揭示等环节,同时又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分解和重构过程,通过拍摄距离、拍摄角度、画面构图、运动方式的改变来引导观众看什么和怎样看。

第五节 采访摄影的实际运用

一、怎样拍摄一段生活场景

对一个现实场景的拍摄既是构建完整叙事的基础,它涉及环境描写、动作和情感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以及主题揭示等环节,同时又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分解和重构过程,通过拍摄距离、拍摄角度、画面构图、运动方式的改变来引导观众看什么和怎样看。

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需要:

1.了解叙事重点

电视新闻和纪录片现场取材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摄影记者就是现场的编导,他必须全面了解节目的拍摄意图,并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状况,确定每一场景所要拍摄的重点人物及其动作以及动作所依托的空间介绍,并通过一系列镜头分别加以表现。

2.合理分切镜头

分切镜头是表现一个场景最基本的电影形式,它用一系列不同拍摄距离、不同拍摄角度,以不同运动方式拍摄的画面结构各异的镜头引导观众,以形成对该场景的整体认识。这一系列镜头可以由一个主镜头和其它分镜头组成。

(1)要营造逼真感

在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新闻和纪录片分切镜头拍摄要保证空间的统一性,其中关键是通过摄影机位置的选择使同一场景中的“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安德烈·巴赞语)于主镜头中。比如,在拍摄纪录片《北方的纳奴克》中狩猎海豹的经典段落时,弗拉哈迪先将猎人纳奴克和冰窟窿中的海豹安排在一个主镜头中,使观众对捕猎场景产生整体的逼真感,然后再分切拍摄,以确保叙述的简练。

img129

图6-21 北方的纳奴克

(2)要遵守轴线规律

分切镜头拍摄的摄影机位置选择是关键,选择机位时要考虑轴线规律。轴线是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轴线规律就是在同一场景、前后相接的镜头拍摄过程中,为了保证空间和方向的统一,摄影记者应该在轴线一侧180°范围内调度摄影机的位置。

纪录片拍摄的特殊性需要灵活运用轴线规律,不断运动的摄影机连续跟拍处于活动状态的被摄对象,轴线在运动中灵活地变化着,而摄影机的运动也使观众意识到越轴的存在。比如,跟拍记者和被采访对象边走边采访,这时既有二者谈话的关系轴线,还有他们走动的方向轴线,机位的设置范围是相当大的。当然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还应有意识地拍摄一些无明确方向性的镜头,比如,细部特写等,方便后期编辑使用。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题材,比如,足球、排球、篮球等的转播机位设置就要认真考虑轴线规律,还有在一些电视节目类型中运用也十分普遍,比如,电视谈话、电视访谈等就应该严格遵守轴线规律。

3.把握情绪变化

摄影记者随时把握被摄对象的情绪变化,能够有预见性地调整机位,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

4.捕捉动作细节

电视新闻和纪录片常常采用手持摄影机拍摄,便于记者准确记录被摄人物的动作细节。

img130

img131

img132

img133

img134

img135

img136

图6-22

二、怎样拍摄人物采访

人物采访的拍摄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中运用十分普遍,这种看起来简单的拍摄方式,实施起来并不简单。首先,采访在一个节目中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采访画面的拍摄是否符合内容要求,是否精致优美,往往成为决定节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其次,采访画面也常常影响整个节目的风格,比如,具有特点的构图和用光都会以独特的风格吸引观众的注意。因而对于采访画面的拍摄,编导和摄像记者决不能草率处理。

常见的人物采访拍摄方式有两种:单机拍摄和双机拍摄。

1.单机拍摄

运用一台摄像机拍摄人物采访灵活方便,适用于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在采访中要注意:

(1)环境的选择

首先,要有利于突出被采访对象,这是人物采访拍摄的基本要求,比如,很多纪录片在进行人物采访时将人物安排在单纯的黑色和蓝色背景前进行,风格化和形式感很强,比如,纪录片《兄弟连》对101空降师老兵的采访就是在黑色背景前进行的,既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又体现了口述者对历史的尊重。

其次,在确保主体突出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环境来增加信 息量,可选择一些能反映事件性质或人物身份的背景,比如,纪录片《中国台湾问题》为专家采访专门设计了一个中国版图背景,并以光线突出了台湾部分,突出了这些采访的主题是有关台湾问题的,又比如,该片在采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时,就以故宫造型独特的黄屋檐为背景,点出了专家的身份特征。

img137

图6-23

最后,要注意手持摄像机的即兴采访经常是在被采访者正在进行的动作过程中完成的,而且手持摄像往往选择广角镜头,画面往往容纳很多的环境,这样虽不利于采访背景的简化,但却增强了节目的纪实色彩。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中,编导对美国来复枪协会会长的一段即兴采访非常成功。

img138

图6-24 科伦拜恩的保龄

(2)景深的控制

人物采访的拍摄要突出被采访对象,一般来说会选择小景深,使背景适当的虚化,显得更加简洁。但是在一些员应减少活动以免引起被摄对象视线飘忽不定。正常的采访拍摄特殊的采访情况下,比如,环境背景有很强的装饰感,或者是能够烘托采访主题等等,摄影记者刻意选择大景深来完成采访摄影,这种拍摄的关键是要通过构图来使被采访对象成为视觉中心。

(3)视线的方向

人物采访的拍摄很关键的是要形成与观众的交流感,采访对象的视线方向对交流感的形成影响很大。摄影记者的站位应紧靠采访记者,所摄画面效果是被采访者四分之三面部对着观众,视线看着画外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其他摄制组成员和无关人是一种平视效果,机位高度应与被采访者视线一致,但有些时候出于形式感的要求或为了表达一定的情绪,也可以灵活采用仰角度,甚至是俯角度,但要慎重。《新闻调查》制作的《西谷县村纪事》中有一段对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普通村民的采访,从拍摄现场实际出发的仰角度运用适当地表达了记者对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老党员的敬重。

(4)细节的捕捉

在人物讲述的过程中摄影记者应该注意捕捉一些生动的动作细节,配合语言内容产生1+1>2的效果。《西古县村纪事》中有一段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采访,记者在他“嗯嗯啊啊”打着官腔时,抓拍下他摇晃着的“二郎腿”,将一个官僚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5)反打的拍摄

单机采访主要以正面角度拍摄被采访者,采访结束后可以反打镜头从被采访者后面拍摄采访记者的提问和反应。拍摄反打镜头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轴线,反打机位与采访机位应设置在轴线的同侧。

2.双机拍摄

采用两台摄像机拍摄人物采访,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在记者提问过程中记录下被采访者的第一反应,增强语言交锋时的戏剧性冲突,这种冲突常常成为一种娱乐性因素而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二是有助于表现采访记者的个性风采和机智的提问,很多知名电视记者就是通过这种采访方式脱颖而出的。比如,华莱士采访邓小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双机拍摄在采访中要注意:

(1)遵守轴线规律

双机拍摄的机位设置要遵守轴线规律,这时的轴线就是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交流的视线。两台摄像机应放在轴线的同一侧,并且应尽量靠近轴线。

(2)灵活运用内、外反拍角度

通常情况下,摄影记者采用外反拍角度拍摄采访记者,带有强烈的客观色彩,画面以被采访者为前景,采访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受到观众充分注意。采用内反拍角度拍摄被采访者,画面没有前景而是被采访者直面摄像机镜头,逼真地模拟出采访记者的主观视点,而此时的采访记者又代表了观众的视点,很容易形成被采访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内、外反拍角度景别和画面形式上的差异也更容易突出采访的主体——被采访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