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蒙太奇思维与叙事结构
蒙太奇思维是建立在时间、空间和动作基础上的电影叙事方法。什么是叙事呢?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能否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依赖于故事的结构。“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麦基所讲的事件是人物在特定时间、空间中进行的动作,这种动作能改变人物的生活状态,而这种改变或具有情感作用,或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一个事件包括这样几个要素:人物、事物、动作、时间、空间以及事件的内涵。这几个要素在叙事结构中常常充当着重要的情节线索。
一、情节线
1.人物线
人物是一切叙事作品的主体,纪实摄影和纪录片也不例外,它们通过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故事来打动读者和观众。在这些真实的故事中,主人公命运的遭际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情节发展最自然的结构线索。
纪录片《初来乍到》记录了两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已近而立的韩松,是一个从小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子哥,一时心血来潮,抛下娇妻弱子和优裕的生活,只身来到日本求学,日语五十音图尚未记全的他却怀着考进日本名牌大学的梦;十九岁的王尔敏第一次离开家乡,就远涉重洋来圆自己的大学梦,他们的梦能实现吗?纪录片向未知取材的跟踪拍摄方式使生活本身的悬念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轨迹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
《初来乍到》的成功还在于影片选择了强弱对比的叙事结构,简洁而有说服力。如前所述,强者和弱者经常成为纪实摄影和纪录片关注的对象。强者的命运轨迹大致分为这样两个阶段:成功前与成功后。成功前强者的奋斗过程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后强者的命运也是充满了变数,命运的轨迹既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也可能是遭遇挫折而陷入困境。弱者命运的轨迹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弱者经过不懈奋斗由弱转强,使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另一种可能是弱者虽经努力奋斗终难改变命运,此时的弱者成为了“催泪弹”,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深切关注,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总之,充满未知的命运轨迹富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常常成为最佳的结构线索。
对比的人物命运不仅能够增强节目的戏剧性冲突,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辨证力量,常常能揭示出很深的社会意义。比如,《一根稻草两种命运》中姐妹俩由一根稻草来决定的命运的反差,既点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又引发了观众对整个国家命运发展的更深的思索。又比如,《两个孤儿的故事》导演高国栋创作初衷是拍摄《一个孤儿的故事》,讲述一个日本遗孤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先被一对好心的中国夫妇收养,后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成长为一个中学教师的经历。节目制作完成后,一个人物的命运线索感觉比较单薄,经过反复思考,导演决定再拍摄一个中国孤儿——日军平顶山大屠杀的惟一幸存者。两个孤儿在战后不同的经历,对比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对待日本侵华战争问题上的博大胸怀。
2.动作线
圣约翰·欧维恩说:“剧作家在谈到动作时,并不是指骚动或单纯的身体运动;他指的是发展和成长。”这种“发展和成长”能够引起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并进而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动作意味着变化,而变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结构作用,成为影片情节发展的线索。比如,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就是围绕村民架电线这一事件展开叙述,客观记录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纪录片《芝麻酱还得慢慢调》中主人公的两大爱好:唱京戏和看球赛,成为节目两条清晰的动作结构线,唱京戏这条线是围绕“等票友老谢”展开,看球赛这条线是围绕“到广播电台直播体育节目”展开。Discovery播出的纪录片《黄金潜艇之谜》也有两条线,明线是动作线——寻找二战中被美军击沉的日本黄金潜艇,暗线是时间线——以时间为序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寻找”这一动作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纪录片类型,比如,凤凰卫视的《寻找远去的家园》等等。
图7-5 黄金潜艇之谜
3.时间线
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影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的结构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历史文献纪录片和人文生活类纪录片中。比如,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新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编年体叙事作品,按照新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娓娓道来,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又比如,《龙脊》以水稻的生长期为脉络记录了桂北山区一个小山村的孩子们在春、夏、秋的日常学习生活,令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中蕴涵着的勃勃生机。
时间线索既可以是最简单、最自然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是最灵活、最多变的结构方式,比如,“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这样的时间结构变化多端,感染力极强,其特点是“不同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展开的动作”,它最早是作为段落结构使用的,今天也常常被作为篇章结构来运用。纪录片《侯家家事》就是“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结构类型在纪录片中的成功运用。在天津医院与死神搏斗的退伍军人和在国庆阅兵村挥汗训练的小女儿,为了国庆这一天的阅兵,与时间赛跑,最后取得了意志的胜利。
4.空间线索
空间线索作为一种结构类型常常应用于特定的题材,比如,《摩天大楼》、《颐和园》、《故宫》以及《望长城》、《威尼斯》等介绍人文历史景观的纪录片。这些影片基本上都是以空间结构展开,辅助以时间线索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当然也有通过空间对比揭示哲理意义的纪录片,比如,《沙与海》就是通过两家人与自然抗争的过程揭示出地理环境对人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
5.逻辑线索
思辩类纪录片常常通过逻辑论证组织材料,此时逻辑线索就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因果、推理等类型。弗兰克·卡普拉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分七个部分向美国观众分析了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原因和意义。《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惜哉文化》就是抓住吉林市博物馆大火这一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以因果关系展开节目。
图7-6 战争序曲
二、情节
情节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一个个情节段落构成,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每个情节段分别包含着一到若干个场景,起伏跌宕地引导着观众的情绪。
电视节目的传播常常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三分钟美学”,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节目能否锁定观众的注意关键看开篇的三分钟;二是指每三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应该有一个“兴奋点”,以保证观众的持久注意。
1.引言开始段落
开始段落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收视效果,万事开头难,怎样开篇是纪录片制作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常见的方法有这样几种:
(1)展现矛盾
在节目一开始就展现一定的矛盾冲突,能够迅速引起观众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对矛盾结果的期待心理,收视效果理想。比如,纪录片《潜伏行动》开篇是被黑社会打死的侦察员的妻子向武警官兵哭诉的场景,一下就激起了观众对黑社会势力的愤慨,和对日益猖獗的黑社会问题的关注。
(2)设置悬念
一个悬念的开端能保持观众持久的注意力,探索类的节目经常在开篇就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使观众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世界中徜徉。此外,悬念式的开头在调查报道中也是非常多见的,比如,《新闻调查》播出节目《眼球丢失的背后》就是以一起医院太平间眼球丢失事件引出对医生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入调查,切入问题的事件本身具有很好的悬念性。
(3)提出设问
节目以设问形式开篇,简洁而有力,常常用于一些政论性很强的题材,比如,《我们为何而战?》开篇就提出了这样的设问,极具说服力地诠释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政策。又比如,《望长城》第一集就是以“长城你在哪儿?”的设问开始了摄制组的寻找长城之旅。
(4)人物引出
通过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物来引出事件。比如,笔者在制作系列纪录片《中国台湾问题之六战略转变》时就通过一个历史事件的参加者——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第一位女播音员陈菲菲引出了五十年前爆发的金门炮战。
A.动作引出
通过一个具有刺激性的动作作为节目的开篇也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女特警雷敏》中三个女兵摁着一头猪,中间的女兵挥刀刺下,没有捅进去,拔刀又刺,定格出片名《女特警雷敏》。具有奇观效应的女兵杀猪,令人难忘。又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通过老萨满在松树上雕刻山神像的动作开始的。
图7-7 女特警雷敏
B.事物引出
作为节目开篇切入点的事物本身往往富有象征、隐喻的色彩,这也使得由它展开的叙述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历史文献纪录片《潮涌东方》在探讨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时,由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引出议论,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C.空间引出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空间常常成为纪录片回望历史的起点,比如,阿伦·雷乃导演的纪录片《夜与雾》就是在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废墟前反思历史。
2.动作段落
动作段落是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为节目的主干,承担着主要的叙事作用。动作段落大致可以分为发展和高潮两个阶段:
A.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一般由一到几个场景构成,层层递进地推动事件向高潮的发展,可以说是动作高潮到来前的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处理好发展阶段各场景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才能保证整个故事讲述得清晰、流畅、自然。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营造一种让观众等待高潮出现的期待的气氛,这种气氛使观众在动作高潮来临时产生最激动的情绪。纪录片《家在我心中》有这样一个段落:阔别八年的父女俩在日本东京相见,接站、吃饭、家中叙旧等场景,环环相扣,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不断积累着情绪,直到车站分别时父女二人情感迸发到高潮,观众不断积累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
B.高潮阶段
高潮阶段是叙事的重点场景,真相在这里大白,情感在这里宣泄。比如,《芝麻酱还得慢慢调》中两条平行发展的动作线分别有一个高潮阶段:唱京戏的高潮出现在琴师老谢来了之后,主人公在老谢的伴奏下,一唱三完成沙家浜智斗一场戏;看足球的高潮是在演播室进行直播,这两个高潮场景对人物的刻画是非常关键的。
C.余韵
高潮阶段是动作发展的自然结果,没有铺垫的高潮是缺乏感染力的,同样没有余韵的高潮也不是完美的。高潮过后的余韵很短,也很暧昧,不能算是一个清晰而确定的阶段,但确实不可或缺。《家在我心中》的高潮出现在地铁车厢中的父女分别那一刻,在地铁启动时达到了顶点,这时如果戛然而止,观众是不买账的,必须向后延续到观众的情绪得以平复。
3.蒙太奇段落
运用蒙太奇技巧完成的段落,既可以完善叙事,又可以进行表意,在纪录片中更多的时候是在叙事基础上进行表意。比如,纪录片《新中国》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段落,西部大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准备工作在紧张地进行着,与此同时,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即将开演,试爆成功,史诗的演出也进入了高潮,平行展开的动作还产生了特殊的寓意,“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巨大感染力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又比如,《芝麻酱还得慢慢调》中在高潮到来之前使用平行动作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等待琴师老谢到来时的焦躁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为高潮的到来做了最好的铺垫。
4.结尾段落
人常说,写文章要虎头、熊腰、豹尾,其实做电视节目也如此。开头要精彩抓人,中间要丰满厚重,结尾要简洁有力。通过前面的论述,大家了解了节目怎样开头,主体怎样叙述,现在该看看怎样收尾了。
A.抒情式
通过水到渠成的恰当抒情来结束故事的讲述,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加了节目的余韵,使观众的情绪、情感与节目内容水乳交融。
B.哲理式
在政论色彩较重的节目中,点出故事的哲理意义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婚礼后的诉讼》揭露出的社会问题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很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普通的群众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节目在最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辨证评说有助于观众的理解。
C.总结式
总结式结尾主观性比较强,在纪录片中应该慎用,但有时候可以巧妙地利用主人公自己的语言,产生现身说法的效果。比如,纪录片《初来乍到》的结尾就是韩松面对镜头畅谈两年留学经历的人生感悟,此时此刻这种当事人的总结性发言有很强的说服力。
D.自然式
以日常生活的动作或状态结束叙事,适合用在生活类纪录片中。比如,纪录片《姐姐》的结尾是,父亲在工作,母亲领着双胞胎走出家门,汇入到人流中。这种结尾给人一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常态感。
好的结尾不仅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而且耐人寻味,常常给观众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够引发他们对人物、对事件、对问题更深层、更广泛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