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纪录片的音乐
音乐是电影中最早出现的声音元素,早在无声片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为电影配乐,但是此时的音乐只是作为影片放映时的伴奏乐,此时的音乐还不能算是电影的一种艺术创作元素。后来随着电影、电视工作者的不断探索,音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表意元素。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节目,一直十分重视音乐元素的运用。早期的纪录片还处在电影的默片时期,导演就已经编配了与故事发展相吻合的音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烘托现场气氛和渲染人物情绪的作用,如《北方的纳奴克》中猎杀海豹一段的配乐就显得轻松诙谐,揭示出爱斯基摩人身上的乐观精神支撑着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后来随着同期录音技术的采用,现场声音如人物同期声、现场同期音响等开始出现在纪录片中,这中间当然也包括同期记录下的音乐。今天的纪录片创作所运用的音乐概括起来有两种类型:同期音乐和后期配乐。
一、同期音乐
同期音乐是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同步记录下现实生活中有声源的音乐,比如,被摄者正在唱歌、弹奏乐器,录音机正在播放歌曲等等,这些同步记录的音乐能增加纪录片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采录和运用同期音乐时应注意:
1.揭示影片主题
在纪录片的制作中要有很强烈的音乐意识,大多数的音乐本身是有自己特定内涵的,被摄者在生活中对它的偏好往往有很强烈的意味,创作者应努力寻找并记录下生活中自然发生的、能够和影片主题相契合的音乐,也许对这段音乐的使用会成为整个节目的华彩段落。比如,纪录片《侯家家事》中,身患绝症的侯德山为了鼓励正在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小女儿专心服役,在自己的生日上对着手机深情地唱起了自己当兵时最喜欢的歌《一棵小白杨》,歌声传到了阅兵村,受到激励的小女儿更加抖擞精神投入了训练。又比如,纪录片《Do Ra Mi》就记录了一个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制作人通过民族音乐和美国游客、日本留学生交流的故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音乐而显得如此贴近,观众切身体验到音乐这一世界性语言的魅力。
2.反映人物内心
有人说,音乐是最具世界性的语言。也有人说,音乐是最具抽象概括力的语言。还有人说,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语言。种种的表述都证明了一点,就是音乐以触及心灵的力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理解。可以说,音乐在反映人物情感时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纪录片《往事歌谣》记录了西部歌王王骆宾故地重游对如歌往事的追忆,老人的内心通过即兴而唱的一段段歌声袒露在观众面前。
3.推动情节发展
纪录片对同期音乐的使用大都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很少是与前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音乐段落往往能够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直至高潮。比如,纪录片《家在我心中》中,编导通过采访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女儿珍藏着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卷录着父亲的来信和歌曲《牵手》的录音带,这首歌是在她生日的时候,八年未回家的父亲从东京通过上海电台为女儿点播的。怎样使用这个细节?编导设计了母女俩坐在一起听录音带的场景,随着歌曲舒缓的节奏,她们被带进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中,对歌词表达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对音乐的使用已经成了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又比如,笔者在制作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了解到老院士喜欢拉二胡,就请他演奏一段《二泉映月》,悠扬的乐曲激发了他老伴对往事的一段回忆,她出乎意料地对着镜头诉说了自己二十多年前身患高血压时,常常失眠,老院士每天就在病床前为她拉这个曲子,很快就使她进入了梦乡。同期音乐的使用要尽量达到这种和情节的水乳交融。
4.体现时代和地域特点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要发现具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民歌和民曲。比如,纪录片《龙脊》中就录下并运用了当地红瑶的民歌清唱,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淳朴民风。
二、后期配乐
后期配乐是在纪录片中以特定的音乐配合内容的叙述和主题的阐释,所配音乐可以是为节目特别创作的,也可以是已经被大家所熟悉的音乐作品。后期配乐时应注意:
1.精心做好主题音乐和主题歌
这个要求一般是针对系列纪录片或者是大型特别节目提出的,此时的主题歌或者主题音乐往往成为贯穿整个节目的灵魂和精神纽带,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整个节目的气势。好的主题歌甚至被大家广为传唱,更加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比如,《话说长江》的主题歌《长江之歌》就唱遍了大江南北。主题音乐运用恰当能使整个片子的音乐系统更加统一和完整,避免音乐使用的随意性所造成的信息干扰。
2.伴随情节发展的情感宣泄
如前所述情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自开端发展至高潮,观众欣赏时的神经逐渐紧绷,高潮过后积累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得到释放,音乐恰恰是最佳的渠道。比如,纪录片《回来!罗琦》记录了摇滚歌手罗琦多舛的命运,主人公面对镜头娓娓道来,情感在自己命运的跌宕中达到了高潮,此时配上表现她心路历程的歌曲《回来》,观众和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又比如,《新中国》中表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带给举国上下的喜悦和兴奋时,使用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高潮段落,使观众的情感得以抒发。再比如,笔者在制作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潮涌东方》时,采访了陈云副总理的秘书周太和,他含着泪水说“……‘一五计划’是全国人民上上下下勒紧裤腰带才完成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后期编辑时我请音乐编辑创作一段蕴蓄着力量、奋斗和激情的音乐,最后的编辑效果是随着人物同期声情绪的高昂音乐渐起,画面叠映出一五计划建成的大型工业设施,音乐把观众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3.切合节目内容的气氛渲染
画面可以通过色彩、明暗、运动等营造出与内容相吻合的特殊气氛。同样音乐本身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音色、旋律、节奏等等都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画面气氛的感受。比如,美国Discovery频道播出的推理探案节目,画面所表现的犯罪现场被特别地营造出阴森、恐怖和神秘的气氛,此时配合的电子合成音乐也通过音色、旋律和节奏等因素的特定组合,使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心理紧张。
4.加强动作的戏剧效果
通常情况下,纪实风格很强的纪录片导演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比较排斥后期配音乐的做法,以降低创作者主观意识对节目客观性的影响。但这绝对不是僵死的规则,在不违反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音乐能使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戏剧因素被强化。比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节目《冰原猎人》中就有这样一段成功的音乐运用,当迁徙的驯鹿涉水过河时,猎人们驾着快艇围堵射杀,野蛮的杀戮在继续着,变调的弦乐奏出的是凄厉的嘶声,考验着观众对血腥的承受力,此时的音乐既增加了动作内在的冲突性,也含蓄地表现出创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5.评判事实观点
通过引申画面的意义或者是引入对立和冲突,音乐确实能够成为编导对事实发表观点和态度的有力手段。比如,凤凰卫视播出的节目《权心权意——台湾政坛十七年》在介绍台湾选举活动时,有些滑稽的音乐极大地讽刺了政治竞选的严肃性,使观众觉得眼前看到的活动不像是大选,而更像是商场门口进行的促销活动。
6.刻画人物性格
音乐是有性格的,或欢快,或忧伤,或轻松,或凝重,多变的性格极大地影响着欣赏者的心境。同样,对音乐的不同喜好也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欣赏者的性格。纪录片配乐时,编导可以通过对不同音乐的选择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喜好等等。比如,笔者在制作纪录片《谱写电子的乐章》时,了解到王崇禹院士有一个工作习惯喜欢边听音乐边研究微电子理论。节目开头画面,笔者用微距摄影和特技编辑模拟微电子的运动,配合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电子合成音乐,既符合院士在研究时听音乐的习惯,又强化了他所从事的微电子研究的神秘性。
7.要能反映出时代特点
音乐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用它来表现纪录片内容的时代特点是非常恰当的。比如,纪录片《战争家书》中就是用打上强烈时代烙印的音乐来表现不同时代的美国士兵的战争家书,旁白是南北战争时期士兵的家书,画面是当时的老照片,萦绕在观众耳边的则是美国乡村音乐,一下就把观众的思绪拉回了两百年前的美国,记叙越南战争时期的士兵家书则是西贡的街景配上六七十年代风靡美国的甲壳虫乐队演奏的乐曲。又比如,纪录片《潮涌东方》中用中国每个时代最流行的歌曲引出一个时代的大事。再比如,纪录片《毛泽东》的片头音乐选择以陕北信天游方式演唱的《东方红》,很有时代特点。
8.反映地域、民族、宗教等特点
不同的地域、民族、宗教都会影响到音乐的特点,这种特点也是纪录片配乐时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比如,纪录片《毛泽东》片尾曲就选择了湖南民歌《浏阳河》,表现了主人公是从湖南走出的革命领袖。
总之,在给节目配乐时,编导要和音乐编辑进行充分沟通,提出音乐创作的要求;如果没有条件为节目进行专门的音乐编配,需要用现有音乐作品配乐时,要避免对配乐的简单化处理,茫无目的地用所谓万能音乐一配到底;配乐时还要注意音乐和音响、旁白以及人物同期声的流畅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