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达创新及其美学实践的意义

表达创新及其美学实践的意义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表达创新及其美学实践的意义(一)于历史的意义广播有声语言的表达创新是一种追求,实事求是能使这种追求距离真理再进一步。广播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美学实践意义,体现为在遵循广播有声语言传播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无限拓展语言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学意义。

一、表达创新及其美学实践的意义

(一)于历史的意义

广播有声语言的表达创新是一种追求,实事求是能使这种追求距离真理再进一步。在分析、探讨、不断向真理靠近的路途中,我们发现真理不但存在于“上下求索”的“漫漫”历程中,也来源于“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以史为鉴”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创新的源泉。在这条路上,我们行进得艰难曲折。我们经常打着“创新”的旗号而指斥历史的“保守”,把经典的历史声音贬为“过时”、“虚假”。但是,又在“创新”陷入焦灼和混乱时不得不反观历史教科书,寻找引领创新的方向和规律。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人类本身,履行这个观念就能够在传承中发现创新的生长点,避免陷入“空穴来风”、“舍我其谁”的盲目虚妄中。能够彪炳优秀传统、科学继承的创新才是具有价值的创新,才能够被写入历史,成为发展的基石。

(二)于语言传播的意义

从有声语言的大众传播来看,如果说语言的实用性功能是行使、维持人类文化秩序的支柱的话,美学功能则起着引领创新、变革的作用,它与生成新事物的创造性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换句话说,其本身就潜藏着能够产生新意义、新意象、新意境的能力。探讨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就是最大限度挖掘有声语言的美学功能及其意义。广播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美学实践意义,体现为在遵循广播有声语言传播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无限拓展语言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学意义。有声语言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学意义与语言的所指骨肉相连,同时,他们更多地体现在表达主体创造性“运作”语言能指的过程和效果上。对于有声语言表达,我们姑且将它表述为两个血肉相连的有机组合,即内容和语声[6]的组合。内容与信息和逻辑紧密关联,而语声表意的同时更多地表情。深入研究广播有声语言表达,不仅要研究表达的内容,更要集中力量探索语声所承担的创造任务和所能实现的文化和美学功能,因为包含复杂语义的语声不仅体现有声语言的本质特征,更蕴含着表达主体的创新思维和表达创新的文化象征和美学意义。

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考察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语言文化学认为,语言至少有四个大的功能:沟通功能、思维功能、文化功能、民族图腾功能。我们认为大众传播语言的功能除此之外,至少还包括送达功能和创造功能。送达功能主要活跃于信息、含义和文化的传达层面,创造功能主要活跃于意象、情感和美感创造的表情层面。媒体传播的信息及其内涵是指狭义的信息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含义和评论。信息及其含义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社会获取信息和含义的途径、手段非常丰富,可以取自媒体,还可以取自群体、组织。所以,在传播信息和含义的层面,诉诸不同传播介质的媒体的功能差异是微乎其微的。媒体输送文化的最大共性和优势在于集中、迅速、范围广、易于受众接受。不同之处在于大众媒体输送文化的介质和方式不同,由此而导致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差异。文字介质对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传输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相对抽象、精粹;声像兼备的电视和网络媒体传输文化的方式富于动感和变化,充满视觉的感性和具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集视听于一身,刺激受众感官的渠道丰富,但如果处理不够协调,则容易造成分散或消减声、像或者文字语言力量结构的情况,破坏聚合的冲击力与和谐。单纯诉诸声音的广播媒体在送达信息和文化的方面,表面看来似乎具有先天的弱势,语声在便于理解、记忆和吸引、刺激听众感官方面都不敌文字和影像的耐久和鲜明,但由于带有表达主体的主体性感受、情感以及想象,文化的传播载体已经不只是传播的内容,还包括语声这种表现形式所涵化的文化模型。最重要的是,这个复合型传播载体不受到其他载体(文字、图片、影像等)的干扰,能够在广播媒体空间中发挥其独占性的优势。

前面谈到了语言创造功能的最大价值在于生发丰富精致的意象、灵动深刻的情感以及自然和谐的美感。意象、情感和美感三者构成一个复杂的文化和美学的结构,情感是这个结构中无处不在的、运动着的结节点,由点而生成线、由线而生成面、由面而生成体,存在于结构的各个部分之中。情感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意象的精致和美感的品位。本书所涉及的情感不是某个节目或某个表达主体的带有个别性、偶发性的情绪和感情,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感,是各种具体情感的抽象物”(苏珊・朗格语),是本质意义上的情感。在整个有声语言表达活动中,创作的基本质素是由感性、知性和悟性瞬间邂逅凝结而成的意象,它映射出语言创作中半透明的、复杂的、踪迹飘忽的想象思维。声音意象所呈现的强势有时会压倒语言的意义层面,成为广播媒体吸引听众情感倾向和理性认同的资本。任何媒体都不可避免地要去碰触含义层面的抽象哲思,任何介质都难敌文字的权威和精准;有声语言传递和引发哲思不如,也不可能如文字逻辑缜密、冷静,但当有声语言发挥联想、想象的触发性、生长性和灵动性,创造出“有意味”的意象时,广播就成为传达功能速度快、有深度、巧变幻的载体。我国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从广义上说,代表文化的语言的“表情”也有一种传达符号的功用。看来,表情不但表达情绪、感情、情感,而且其本身也具有达意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创造功能能够实现语言表情和达意的两种目标。大众传播语言的创造功能是附着于送达功能的,同时赋予送达功能强化效果、增加文化内涵、增强美学功能的效果。

(三)于表达主体创新心理的意义

艺术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创新性形式,其存在价值在于创造和创新,创新是其核心属性。创新主体怎样才能具备驱动创新的心理机制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主体的内倾性需要。这种需要不以获取外在功利为目的,而是人的自由性属性赋予创新主体奇妙的情感体验形式。艺术价值有时就表现为主体创造性追求的期待感和满足感,因此创新的过程也就转化为艺术化生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广播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面对同样一个内容,能够创造出几种甚至几十种表达的方式和样态,他们一定为“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能够实现内倾性需要的方式而进行艰苦的斟酌、创作。这个过程随着创新心理驱动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而呈现出不同的长度。表达创新使听众首先“醒”,然后“悟”,也就是陷入由有声语言引发、延宕开来的思绪中,并且由此展开多层级的联想或者想象。一旦失去驱动创新的心理要素,语言创新就会疲软,对于平庸和司空见惯的有声语言传播,听众的心理活动一般只限于获取基本信息、资讯的层面,只有具有美感的创新语言才能以丰富的想象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四)于传受关系合作的意义

从事语言传播实践的专业人士都有这样的经验,语言创造的魅力早在“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投射在内容和语声之中,与听众产生碰触了。这种凌驾于理性分析、解读、送达意义之上的“神奇”,是由有声语言传播本质特征、表达主体的艺术敏感、语言功力、专业理性和职业经验等综合酿造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字所创造的意象隐藏在文字的所指中,读者很少透过文字所创造的意象对作者发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次级传播中作者印象才会因为文字的价值而显现出来;作者的个人信息和魅力通常在读者与作品直接接触时,被冷冰冰的、严谨的铅排文字挤迫到了后台。声像兼备的媒体虽然创造了极其巨大和丰富的具象实体,但其二维的写实画面和严谨的预设结构,对观众的认知、经验、想象的束缚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广播传播中,语声既是创作的载体又是创作的结果,甚至就是创作本身。同时,语声也是表达主体作为人的全面实现的表现形式和全部介质,在想象空间中,表达主体因语声的主体性而直接与听众面对面,虽然在现实的时空中不可见却真实可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声音与听众形成某种默契时,广播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就超越了现实生活中身份的不同、时空的不同、目标的不同,形成了对表达主体有着强烈情感诉求的“知心人”效应,养成具有极高忠实度的收听惯性。听众付出时间和情感倾向的同时,也在声音的想象中获得情感、美感的满足,并且调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性;相应地,表达主体享受到驾驭语言、实现自我的无限风光;而媒体最大的获益是“声音品牌”带来的巨大声誉、信任和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