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经验活起来

让经验活起来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让经验活起来——创新在美学空间中的起跑线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公众性、客观性、真实性是传播者遵循的基本原则。“让经验活起来”将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置于普遍的文化模式和美学功能层面,暂且忽略纯理性判断的差异性层级,重视内心视象的共同性体验。

第五章 让经验活起来——创新在美学空间中的起跑线

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公众性、客观性、真实性是传播者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客观真实”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静止地强调用“摹写”的方式使主、客观实现统一。其缺憾在于,它往往忽视个体作为观察者从观察视野对“他者”的认识和判断。大众传播者在编码阶段之前,首要的工作是观察世界,并且选择观察的角度和重点。任何一个观察者都不可避免地立足于其个体经验和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西方的“主客二分”观念使人过于迷恋和推崇理性精神,并且试图凌驾于历史之上。而“纯粹理性”恰恰是对“合理的偏见”的视而不见,遗忘了在一定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人无法摆脱的真正存在是历史局限。个体的角度、视野和经验受到所处时代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局限,抹杀局限性的认识和反映是不真实的,是形而上学的。西方大众传媒机器所标榜的“客观性”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乌托邦。实践证明,传播者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前赴后继地奋斗着,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真”的荣誉。于是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淡化“纯客观”的标榜,努力高擎“接近本质”的大旗,从展示客观真实到挖掘真实的本质,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标准的审视、价值的判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创新价值以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共识标准为前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但维护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正常运转,而且激发各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潜力和生长点。创新的价值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礼教、道德规范等传承的模式当中,活跃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交杂混合的地带。创新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有用性”,而且其本身就具有审美性,因为创新的价值体现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创造主体的生命活力。人是美学的动物,审美客体是情感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意象世界,情感和审美从来都没有相互离弃。在广播有声语言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不断进行情感碰撞和交流,衍生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创新的价值就在生命之间的对话中显露,因此,如果失去在美学层面对创新的价值的追求和认同,语言的创造性就失去了意义。

前文提及创新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有用性”,本身也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因此,在广播有声语言传播中,创新的价值表现为相互嵌套的双重结构。外层是大众传播天赋的信息交换、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高效实现,内层是主体间审美意向的激赏、审美情趣的共鸣和审美意蕴的通悟。

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的《内心经验》认为,“西方理性主义将经验设定为发生于感性世界的‘在外部’的活动并将这种活动理性化”是对人的自身内心经验的窒息,使人变得无能为力,变成盲目服从理性的奴隶。他号召“让经验本身活起来”,转向在自己身心内部的自我探险,并走向无限的“可能性”。我认同他的表述“让经验本身活起来”,我国古代哲学也强调“内省”。不是参照外部世界的规则对自我的检讨,而是摒弃理性化的束缚,转而向内心寻找开悟。悟势必参照认识经验所获得的前提、规则、标准和观念,但绝对不是反射性的,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与他的观点有所区别之处在于,强调在大众传播语境下,人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逾越现有的规范,对理性的全面反抗和彻底颠覆是不符合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秩序的,超越的悟性不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而是牵连整个时代与社会的混沌渐变。因此,“让经验本身活起来”必须拥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大众传播者要在自我经验的激活和释放与社会价值体系的互动中寻找真理、道德和美的标准。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内部”靠生命活力激发的“经验本身”才不至于成为“逾越的经验”,才不至于成为美学价值观照下的集怪猎奇、光怪陆离。

本书中所讲的“经验”不是一般性概念,其内涵不是日常生活知识或技能的积累,如“她的理财经验很丰富”或“他修理汽车的经验比较欠缺”等,而是一种审美悟性,是对具有审美意味的外部世界组成部分的感知、思维、体验、直觉的观察和描述。它区别于一般性概念的工具性、普遍性和零散、琐碎。换句话说,是对广阔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纳、整合之后的同情共鸣和生命体验。主体在掌握具有认识性、实践性的世界观之后,把世界的现象实体及其内在含义沉淀在心灵中,酿制出呈现为“自由”情态的经验。“让经验活起来”将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置于普遍的文化模式和美学功能层面,暂且忽略纯理性判断的差异性层级,重视内心视象的共同性体验。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价值就是将听众的期待视阈与内心经验整合在美学理想的建构中。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广播有声语言表达只有激发听众的经验“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媒介和受众的“亲密接触”,使他们不再作为争夺利益的矛盾双方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双方在传播过程中各取所需,实现传播效果的多重和谐。

面对同一个对象的经验有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是情感的,一部分是审美的。一部分经验在理性的层面非常活跃,时时参与日常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活;审美性的经验就像神秘的法器,是被人制造出来的,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内心经验;另一部分经验游离于价值体系之外,它属于人性在宇宙系统中的自然生成,经常被价值排挤出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精神生活,符号性的语言有时对这部分经验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表述和传达其要旨。但是,声音却可以!人类响应自然和宇宙的召唤,产生的灵性经常在自身无意识的状态下流露出来,这种流露作为表达主体可能并不察觉,但接受主体却能够有如神助般地产生共感并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升华。这种经验是超功利的,是凌驾于价值之上的情感形式,它让个体感受到无尚的自由和崇高,让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完全在精神的层面升华。这部分经验往往是摆脱了视觉的具体化和实证性,存活于审美想象的恍惚中,声音无疑在“清场”(对“实在”进行清场)的同时留给经验最大限度的自由,真正“让经验本身活起来”。当我们意识到这部分经验的存在,并且时刻对其进行观照,我们才能对语言的创新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这部分经验相比,蕴含审美价值的经验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那些持“广播语言最大功能就是信息交换和沟通”观点的人,如果可以认识到这部分经验,就不会对语言创新和审美愉悦怀抱畏惧和怠慢的态度了。有声语言表达的精彩永远超出人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和视野。

书面语言的表达主体不能与读者直接“亲密接触”,他与读者之间隔着机械复制的、冷冰冰的文字。读者在强烈愿望和费力追逐中将与生命体异质的情节、思想、情绪拉到头脑中慢慢地品味,逐渐体会表达主体的生命脉动。文字表达系统的严谨性和不可转移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通过“回视”降低理解和感受的难度,接受的程序因此变得复杂了很多。有声语言欠缺书面语言表达的很多优势,但它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点就是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直接通过鲜活的声音传递出来。音色承载着质感,呼吸承载着生命,言语承载着精神,切切实实地让听众感受到表达主体和他们是生命同质的肌体,是亲切的灵魂。飘浮在语流之中的任何一点,哪怕再微小的信息,都分明地作用于听众的心灵。而广播有声语言不但源源奉献面对面交流的亲近感,更把想象的神秘和自由完好地留给听众。有声语言作为联结现实和想象的自由空间,非常利于听众将“蓄势待发”的经验激活,因此有声语言是让听众的经验活起来的强有力的角色。经验也许正在蛰伏,也许默默不语,但是它就在那里,“不在场”的模糊性时刻准备幻化为“在场”的明证性,并且提升“在场”的意义。“让经验活起来”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命不断地自由重生和创造提供了最有力的条件,让经验由“不在场”冲向“在场”,又冷静地回归到“不在场”呈现经典状态,这正是广播有声语言表达通向创新之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