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播系统的主要关系
根据传播理论,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从信息的原始创作即编码,到被解读和理解即译码,每一过程都有其自身的决定因素与存在条件。面对我们目标中的“传受”关系,我们必须综合地考虑各种关系及其作用,必须用系统的视野去把握大众文化传播过程的诸多环节、要素和诸多关系,以求获得一种符合这一传播实际的总体认识。
为了达到以整体性视野考察大众文化传播中“传受”关系的目的,我们将大众文化传播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文化工业和受众为核心变量,进而按照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确定这一关系的基本特点。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由两个以上的变量(部分、环节)组成的整体,单个变量不能构成系统;二是变量和变量、变量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系统的结构和秩序;三是系统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变量的整体功能。这就是说,在大众文化传播的系统中,文化工业与受众之间总是处于一种辩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进而与传播环节中的其他变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传播者的文化工业要想实现自己最优化的传播目的,是包括创造信息、分配信息、发布信息、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一个系统工程。
根据系统理论,文化工业与受众之间还存在着这样几种与整体性关联的关系:
1.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意味着系统中的某一部分要依赖同一系统中其他部分才能顺利运作。[12]这就是说,文化工业与受众之间既相互依赖也相互制约——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部分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其他部分乃至整个系统丧失功能。相互依赖也是系统最为突出的区别性特点,对传播研究一直具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学者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就指出,“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13]他认为,信息和传播作为一种组织化机制,不仅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还是任何组织赖以存在的纽带。他以蜂群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蜂群是一致行动的,这种一致行动中有变化、适应性和组织性。维纳认为,这里的全部秘密就在于蜂群的成员之间有相互的传播。由此推而广之,维纳认为,由每个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也是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传播而生存的,与其他任何动物群体的传播相比较,社会群体中的传播更加复杂和丰富。
2.反馈和调节
反馈(feedback)是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以及系统之中的不同变量、不同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14]根据控制论原理,反馈是指把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任何信息在进入一个系统后,都会产生反馈,引起对原来输入信息的调整。反馈机制是一种以结果的反应来作用于原因的机制。如果新的数据库在肯定的意义上转化和简化了最初的数据,导致整个系统的增长,这就是正反馈。正反馈对系统起着非稳定作用。如果新的数据库推翻原有的数据,导致系统的调整,这属于负反馈。负反馈对系统起着稳定作用,一个系统的自我调节要依赖更多的负反馈,而不是正反馈。维纳就认为,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需要负反馈的行为。[15]当然,这里有个必要条件,即传播者要对负反馈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节。在这里,调节(adjustment)是与反馈相一致的行为,表现为传播者在接受反馈信息后的调整和控制。
维纳还强调说,调节和反馈的原则非常适合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就大众文化传播研究而言,“反馈”以及“调节”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传播系统的整体性、互相依赖性、自我调节以及与环境的交互变化。正是经由反馈和调节,大众文化传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才发生关系,才得以同处一个传播系统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馈是双向的,文化工业要了解自己的受众,可以通过来自受众的各种反馈来掌握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受众针对文化工业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大众文化所携带的信息的态度性反应表现出来。这种反馈可以是信函、电话和访问等直接的信息交换形式来表达的意见、建议或立场,也可以是通过受众指数的变化(如收视率或发行量的变化曲线)间接表达出的一种态度。
3.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nonlinear)相互作用是相对于线性相互作用而言的。在线性系统中,整体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而在非线性系统中,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世界。非线性作用是指复杂系统中要素内部存在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具有不独立的相关性,包括时间的不对称性和元素的不均匀性等特点。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不同的效应,导致对象在时间支配与从属、催化与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复杂的多维关系。系统之所以有整体行为,正是因为系统各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根据系统原理,大众文化传播系统之中的相互作用,就是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即“整体的相互作用不再等于部分相互作用的简单叠加,部分不可能在不对整体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各个部分处于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16]当然,这一传播系统中也存在着线性关系,如果忽略了非线性关系,就可能会模糊或简化变量之间的关系。[17]
4.竞争与协同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是要素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也即是个体的统一体,“个体为了保持自己的个体性,个体也处于发展演化之中,决定了它们之间就必然处于相互竞争之中”。[18]这种竞争关系不是外来力量强加于个体之间的,而是个体之间固有的。进一步说,系统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以系统中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竞争为先决条件的。贝塔朗菲就指出:
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那么,对于一个整体来说,引入组成部分之间竞争的概念,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事实上这两个明显的矛盾的陈述都是系统的本质。任何整体都是以它的要素之间的竞争为基础的,而且以“部分之间的斗争”为先决条件。部分之间的竞争,是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及生命有机体和社会机体的一般组织原理,归根结底,是实在所呈现的对立物的一致这个命题的一种表达方式。[19]
贝塔朗菲在这里所说的“对立物的一致”,指的是与合作、协同相联系的竞争。也就是说,系统理论所说的竞争,就是与合作、协同相联系的竞争,是以协同和合作为基础的、与协同和合作不可分离的竞争。根据系统理论,协同是指“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这与竞争反映的是事物、系统或要素保持的个体性的状态和趋势正好相反。系统是要素的统一体,其要素处于相互合作之中,没有要素之间的协同,各个要素就成为绝对的、各自为阵的个体,系统也就无法存在。[20]作为系统的基本关系,协同和竞争是相互依赖的,没有协同就没有竞争,同样,没有竞争就没有协同。联系到上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正是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竞争与协同,系统才有了整体行为,才有了系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