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传的策略
作为一个成功的宣传家、煽动家,希特勒在自己的宣传鼓动实践中,从感动群众、影响群众的目的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这些策略,在他的宣传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他作为一个成功的煽动者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这些策略,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条。
一曰感情刺激。如前所述,由于群众受情感的支配甚于受理智的支配,他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更多地表现在情绪方面,故在宣传过程中,只有激情才是“唯一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的巨大吸引力;因为这些群众对迷人的力量往往作出反应,而这种迷人的力量来源于对思想的绝对信仰,是与为这种思想进行战斗和保卫这种思想的百折不回的热情分不开的……一个民族只有靠一股炽热的激情才能免于灭亡;然而只有那些自己有激情的人才能唤起别人的激情”[31]。为了表现自己的情绪,作为演说家的希特勒,经常故意使用色彩强烈的言辞,重复诸如粉碎、力量、无情、憎恶、毁灭等字眼,加上大幅度的手势,往往把他自己推到近乎歇斯底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他总是尖声叫喊,发泄怨恨、愤怒和威胁,从而对听众也产生同样的影响,使听众陷入一种无法抑制的强烈愤恨或欣喜若狂的异常亢奋的情绪状态。这种激情“驱除了任何怀疑和保留的看法。反对者根本没有机会讲话”[32]。以至于产生了,至少是暂时产生了大家一致同意的假象,这种假象又进一步加强了听众的信赖感,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落入希特勒早已定好的圈套。在驾驭群众情感的技巧上,希特勒可以说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
二曰不断重复。这是根据宣传对象的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在希特勒看来,群众的接受能力有限,理解力薄弱,而且又是“大都健忘的”。这样,一切有效的宣传就必须只限于少数必要的几点内容,而且必须用一些“陈词滥调”来反复不断地进行。即使这些内容没有实在的根据,这种肯定而反复的宣传也会使其作为真实的内容而为人们所接受。因此,除了那些爱找新鲜玩意儿的知识分子外,重复而简单的宣传必将最终使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世界观,铭刻在普通群众的心里。
三曰强词夺理。正如中国古代兵书所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希特勒深信积极进攻的态势有助于掌握宣传战的主动权。因而面对敌方的宣传,应“放弃怯懦的防守态度,而改取一种勇往直前的攻势”[33]。因为群众始终会把这种进攻的行动看作是一种证明:“即正义是在现行的侵略者一边:但是,如果侵略者中途止步,不坚持到胜利……人民将把这一点看作是他对自己事业的正义性没有把握的迹象。”所以,当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时,他说,“说德国对于战争的爆发,也应负一部分责任,这实在是根本错误的,而正当的办法,就是应该把大战的责任完全加到敌人的身上去,即使和事实不符合,也要把它当做真实的情形看待”[34]。德波战争前,他又对他的将军们说:“我将为发动这场战争提供一个大肆宣传的理由。别管它是否讲得通,将来谁也不会问胜利者,他说的是否正确。”[35]不难看出,希特勒在宣传上的强词夺理达到了取消真实性、客观性的地步。为了战争的胜利,他宁可牺牲道德、正义和事实。
四曰持久一致。希特勒从英国对外宣传战的经验中认识到:“不论是商业上的或是政治上的广告,其获得成功,都是因为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宣传家们应用其最初认为正确的基本观念和表现方式,以德国民众为唯一的宣传对象,毫不变更、坚持不懈。“起初看来,好像是强词夺理,谬妄无稽,接着是令人有不快之感,结果是令人深信不疑。四年半的大战终止了,德国爆发了革命,而革命的口号,实在是发源于敌人的战争宣传。”此种归因虽然与事实并不相符,但对宣传内容的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统一的把握,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出发,希特勒要求,宣传方法的改变,“不应该去改变了宣传所要实现的要点,它的目的,须应始终如一”[36]。只有这样,宣传内容才能深入人心,发挥效益,最终改变宣传对象的态度和行为。
五曰弥天大谎,或是无中生有。希特勒认为,为了宣传的目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说谎。“如果要说谎,就要说弥天大谎。”在希特勒看来:“弥天大谎往往有某种可信的力量,因为一个国家的广大群众常常比自觉或者自愿更加容易地腐蚀在他们感情的深渊中,因此,在他们纯朴的思想上,在大谎言与小谎言之间,他们更容易成为前者的牺牲品,因为他们自己时常在小事上说谎,而不好意思编造大谎。他们从来没有想杜撰大的谎言,他们认为别人也不可能厚颜无耻地歪曲事实……极其荒唐的谎言往往能产生效果,甚至在它已经被查明之后。”[37]希特勒认为这一原则被实践证明是完全可靠的。因此,作为宣传家的希特勒,视说谎为常事,视说谎为当然,将对波兰的侵略说成是自卫,在大力扩军备战的同时高喊和平。事实表明,这些谎言,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蛊惑人心的作用。
六曰耸人听闻。这一策略与前述的弥天大谎、强词夺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弥天大谎系指纯粹的无中生有,公然行骗;强词夺理,乃是无理强辩,为自己的行动正名;而耸人听闻则是出于宣传的目的,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它们的共同点表现为对事实真相的歪曲。在这点上,希特勒可以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在其执政之前,为了改善同德国陆军的关系并利用陆军来打击对手,他公然散布是共和国政府出卖了国防军,如果马克思主义者战胜了纳粹党人,就是“德国军队的末日”,“你们(军人)到了那时可能成为那个政权和政治委员的刽子手,如果你们不听的话,你们的妻儿将被囚禁。如果你们仍不听话,你们就会被一脚踢开,也许站在墙前就刑”[38]。能够拯救德国、恢复德国军队昔日光荣和骄傲的,只有纳粹党。这些耸人听闻的宣传,在军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使军队趋于中立,为他的上台创造了条件。
七曰武力配合。希特勒一向不相信辩论与批评,对于自由主义理论所谓真理来源于多种意见竞争的观念,持有一种本能的轻蔑态度。只有他才能秉承天意。因此在宣传中任何对他的怀疑、争辩,都会使他难以容忍、失去冷静。早在维也纳时,他就是靠大声叫喊把对手压下去。到后来,这种态度发展成为武力恫吓。他深深懂得“宣传和恐怖行为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39]。在他看来,当两种世界观在同一条件下斗争的时候,就能用“坚决的严酷的武力来决定胜负,而使胜利属于武力所拥有的一方”[40]。为此,他专门组织了“冲锋队”,用武力剥夺敌人的言论权利,从而使自己的声音笼罩一切。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八曰灵活多样。即围绕着既定的一致的目的,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机动、灵活地,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对象为转移。在这方面,希特勒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技巧。
九曰正视对手。为了使宣传收到实效,希特勒反对那种轻视敌人,给敌方以滑稽的描写的宣传方法。因为这种描写一旦被证明是虚伪的,那么宣传对象就会“觉悟到被那些虚构事实的人所欺骗了。这不但不能增强,而且不能保持其敌忾同仇的心理”[41]。相反,如果能正视敌人的实力,譬如战争宣传能将敌人的残暴悍勇如实报道,使士兵对战争恐怖有一种心理准备,那么在他们与敌人作正面接触时,就会相信本国的宣传是正确的,同时也会增强其对敌人的愤恨。这也是希特勒对英国战时宣传经验的总结。
十曰降低水准。既然群众的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而且也健忘,那么对他们的宣传就应该尽可能通俗,尽可能降低内容的知识水准。希特勒认为,宣传的原则必须照顾到人群中知识最低的那部分人的接受力。因此“要使接受宣传的人数愈多,那么宣传的知识标准也就愈宜降低”[42]。如果要使全国受到影响,就必须“避免陈义的过高”。对演说家而言,当他知道听众“对于他的演说辞不能完全领悟的时候,便应该作十分浅明的解释,使大家都能够明白。而且在解释的时候,审慎而很慢地说着,使那些知识最低的人也能够领会”[43]。从而实现感动群众、招致信徒的目的。
以上十大策略,表明了希特勒作为煽动家对宣传过程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对这些原则的灵活运用,正是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宣传煽动家重要的原因。应该说,他提出的这些策略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与宣传心理学的某些原理相吻合的。如不断重复与心理学的反复强化刺激原理、情感刺激与说服过程中的情绪原则,强词夺理、弥天大谎、耸人听闻与知觉盲点理论等,并非毫无根据的昏话。但是它同时也包含着侵犯人权、藐视人民、无视事实、践踏道德的因素,其反动色彩也非常明显,这是我们在评价其宣传策略时不能忽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