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出版集团考察
1998年9月24日至10月8日,我率上海出版代表团对欧洲以出版为主体的大型媒体集团进行了专门的考察,此行的目的在于为正在组建的上海出版集团作一经验上的准备。在欧洲期间,我们先后考察了英国的培生集团(Pearson)、法国的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Hachette Filipacchi)、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以及这三大集团的附属企业,还顺道拜访了欧洲三家最著名的独立出版社——英国的DK(Dorling Kindersley)、法国的迦理玛(Gallimard)、德国的苏尔卡普(Suhrkamp)。现将我们对欧洲三大出版集团的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欧洲三大出版集团概况
1.培生集团。
培生集团目前是一家国际性媒体集团,1998年其总营业额位居世界媒体集团的前列,而图书销售额排名世界第一。培生集团创建于1850年,当时它是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到1900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公司,那时它曾承建了美国纽约东河之下的四条铁路隧道和中国道古至清华的铁路等大工程。七八十年代起,培生集团将其业务重心逐步转到媒体行业上来。目前培生有四大子集团,即企鹅出版集团、《金融时报》集团、培生电视集团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团。
企鹅集团是世界最著名的英语一般读物的出版商之一,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出版的世界文学著作的品种在全世界是最齐全的,它一直采取低书价的策略,掀起的纸皮书浪潮曾席卷全球。企鹅集团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共分设7家子公司。我们考察的是企鹅图书(英国)公司,其1997年的销售额是9 700万英镑。
《金融时报》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综合商业经济类报纸,它在全世界的12个国家和地区印刷发行,是全球1997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日报。该报的主要业务是向大众提供能源、媒体、电信和金融领域的专门信息,该报的电子版已进入Internet网络,发表各类新闻和分析、即时警告信息及专门的公司评论。该集团1996年收购了亚洲情报商业信息。金融时报电子版于1998年4月正式设立了中国经济信息网络,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经济情报服务。经济信息资料主要来自于其与南京合资的中国经济信息咨询公司。
培生电视集团是英国唯一的全球性的电视节目制作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电视节目制作者,它有Thames,Grundy,All American,Alomo,ACI 5个子公司,在30个国家或地区有150多个节目,这些节目分为信息、教育和娱乐三大门类。它还拥有英国的第五频道和B卫视的部分股份。每周全球有1.8亿人观看培生电视的节目。1997年它的营业额为2亿英镑。
教育出版是培生集团于90年代下半期着力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培生集团于1996年购买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出版公司爱迪生·卫斯理,使其与旗下的朗文出版公司合并,从而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教育读物出版商之一。它出版从小学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方面的教材和教辅读物,在英语语言教学用书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它于今年8月又斥巨资收购了美国最大的高等教育出版企业西蒙和舒斯特(Simon&Schuster),组建成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从而成为世界教育出版产业的领导者。1997年,爱迪生·卫斯理·朗文集团在美国图书市场上的销售额为17.9亿美元,位居第二。1998年由于购并了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在美国图书市场上的销售额上升到37.21亿美元,位居第一,占全美图书市场的18%。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十分注重对中国图书市场的开拓,它们认为中国是世界潜在的最大的英语语言教学读物市场。目前其主要依靠设立在香港的分公司爱迪生·卫斯理·朗文(中国)有限公司向中国内地辐射。
培生集团除了上述四大子集团外,还拥有蜡像馆、拉萨德银行的股份,每年也有一定的利润回报。培生集团1997年的营业利润为3.23亿英镑,较1996年的2.81亿英镑增长了15%。利润结构为:出版1.17亿英镑,占36.2%;报业1.07亿英镑,占33.1%;电视0.26亿英镑,占8%;其他0.73亿英镑,占22.6%。
培生集团从1960年开始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他们非常重视其股票的市场价格,培生集团最近几年平均每股股票的年收益呈“双位数”增长的势头,他们计划在今后的五年内使培生集团的市值翻一番。
2.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
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是法国两大国际性媒体集团之一,1998年其销售额也位居世界媒体集团的前列。这家集团由阿歇特出版公司和菲力柏契印刷公司于1981年合并组成。这两家公司的历史非常悠久。阿歇特诞生于172年前,初期仅是一家出版教科书的小出版商,但却是法国第一家教科书出版商。后来又开始出版文学书籍,著名作家如乔治·桑、拉马丁、雨果、弗洛芒丹、泰勒等均在该公司出过书。19世纪末阿歇特首创在火车站开设售书亭,法国的大多数车站内都有阿歇特的书店或书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在巴黎的中心车站内看到四五个阿歇特的书亭。20世纪30年代阿歇特开始进入新闻业,除了销售报纸期刊外,还出版著名的《法兰西晚报》和《星期周刊》。50年代《法兰西晚报》曾销售到100万份。70年代中期,阿歇特将《法兰西晚报》售出,开始大量购进各种名牌期刊。至今期刊已成为阿歇特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共拥有172种杂志,分布于5大洲32个国家和地区。
与培生集团和贝塔斯曼集团不同,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不是一家独立的媒体集团,它隶属于拉嘎德(Lagardere)集团。拉嘎德集团是法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它除了拥有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外,还有马特拉(Matra)集团。马特拉集团是法国著名的工业企业集团,涉足汽车制造、国际交通、远距离通讯等领域。拉嘎德集团1997年共有43 622名员工,总营业额为53mds。马特拉和阿歇特菲力柏契在总营业额中的比例为42∶58。阿歇特是80年代初被拉嘎德财团控股的,而这以后阿歇特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购并活动,迅速地拓展了各种媒体业务。
目前阿歇特菲力柏契媒体集团主要有图书、报刊、发行服务、视听、多媒体等经济实体。
阿歇特图书集团目前拥有35家出版社。其销售额1997年在整个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营业额中的份额为14%。该集团设有5个业务部门:(1)大众文学部,该部包括橡树出版社、法亚尔出版社、法斯盖尔出版社、拉代斯出版社和01出版社等一些著名的出版社;(2)教育部,包括阿歇特高等教育出版社、阿歇特中等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中心等;(3)阿歇特百科全书与字典部,该部在80年代隶属于教育部,后为扩大阿歇特工具书的市场占有份额而从教育部独立出来;(4)图书供销部,由数十个供销中心、6个推广发行单位和若干书店组成;(5)产业和服务部,包括阿歇特图书的信息处理系统、发行服务和大型印刷公司。
阿歇特报刊集团共拥有10家报纸、172种杂志,1997年其营业额在整个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营业额中的比例为27%,其重要性已高于图书集团。报刊集团非常重视其海外市场的开拓,172种杂志中有2/3以上是在海外出刊的。例如,ELLE在海外有20个版本。报刊集团也拥有自己庞大的印刷公司。
阿歇特音像集团由电台、电视公司、电影公司和音像公司等组成,其营业额在整个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营业额中的比例为9%。阿歇特曾经拥有欧洲一台、二台、音乐台、戏剧台等著名电台,还拥有阿歇特国际电视公司、电视公司、欧洲形象公司、新闻片公司等著名影视企业,90年代后,其在这一领域的业务有所收缩。
阿歇特多媒体和Grolier集团是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新成立的子集团,其营业额已占到整个集团营业额的7%。阿歇特菲力柏契集团非常重视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和开发,他们认为这一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业务将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支柱。
阿歇特发行集团拥有庞大的书报刊和通讯产品发行网。其中30%的发行网点分布在法国本土,26%分布在欧洲,44%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其营业额要占到整个集团营业额的43%。阿歇特菲力柏契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发行网点建设的媒体集团。
3.贝塔斯曼集团。
贝塔斯曼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媒体集团,也是1998年世界第三大媒体集团,仅次于时代华纳集团和沃尔特·迪斯尼集团。1835年贝塔斯曼创建于德国的小镇居特斯洛,至今其集团总部仍设在那里。贝塔斯曼创建初期仅是一家小型的印刷厂,后来开始经营图书出版业务,但在其创建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发展相当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贝塔斯曼驶上了高速发展、急剧膨胀的轨道。这首先要归功于Reinhard Mohn,他于50年代初担任公司总经理后即开始实施书友会发展战略。1950年贝塔斯曼开始在德国建立书友会,3年内其营业额就达到了300万马克,其后更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书友会业务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印刷厂的快速发展,而且使图书出版业务不断扩张。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塔斯曼开始了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并注重开发海外市场。1958年他们建立了第一家唱片厂,1962年在西班牙成立了第一家海外书友会,此后又收购了一家电影厂,并开始涉足报刊,购买了一些著名报刊的股份。1971年贝塔斯曼改组成股份公司,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他们先是收购了Gruner+Jahr的大部分股权,随后又使自己的业务迅速向国际市场扩张,并进入了美国市场。在这一阶段,他们还引入了员工分享红利的原则,以此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80年代初、中期,贝塔斯曼对资金和业务进行重组,把业务拓展的重点放在新媒体和美国市场两个方面,他们先是于1984年在德国控股了一家电视台,随后于1985年先后购买了美国最大的袖珍本出版社和一家著名的音乐制作工作室。1986年又购买了美国的LBD。90年代贝塔斯曼的扩张策略是,在欧洲扩展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在美国和亚洲的业务拓展。这一时期其最重要的举措就是1991年建立了第一个付费电视台,1995年在美国与其他公司合建A-A网上服务系统,1995年在上海建立书友会,1998年斥资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兰登书屋,成为世界最大的英语一般图书出版集团。
贝塔斯曼集团1997—1998年度的营业额为257亿马克,流动资金为19亿马克,共有职工57 173人。旗下共有图书、娱乐、电视广播、报刊、工业、多媒体6个子集团。
贝塔斯曼图书集团主要经营图书出版和书友会业务。目前在全世界拥有40多家出版社,其中包括美国的兰登书屋、Bantam Doubleday Dell,英国的Transworld,西班牙的Plaza Janes,以及德国的从Siedler到Goldmann著名出版公司。其书友会则是全世界最大的读者俱乐部,目前拥有3 000万会员,并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市场上居领先地位。该子集团共有员工17 770人,1996—1997年度的营业额为71亿马克,占集团总销售额的31%。
贝塔斯曼娱乐集团主要经营音乐制作、音乐出版、可存储媒体、视频和其他娱乐活动等业务,共有员工11 740人。其1996—1997年度的营业额为73亿马克,占集团总销售额的32%。它在世界音乐市场上居领先地位,拥有排名榜首的通俗歌曲和乡村音乐唱片,以及在RCA,Arista和Ariola榜上的经典音乐唱片。
贝塔斯曼电视广播集团主要经营电视网络(免费和收费电视)、广播电台、节目制作等业务,1996—1997年度的营业额为51亿马克。贝塔斯曼仅拥有电视广播集团40%的股份,故其销售额未计入集团总销售额。
贝塔斯曼报刊集团即Gruner+Juhr集团,系欧洲主要的杂志和报纸出版商之一,出版有40种德文期刊和40种外文期刊。其中包括有Stern,Geo,Brigitte,《今日电视》,《德国资金》等著名的德文期刊,以及Femme Actuelle等著名法文期刊和《家庭圈》等著名英文期刊。共有员工12 432人,其1996—1997年度销售额为51亿马克,占集团总销售额的21%。
贝塔斯曼工业集团包括印刷公司、光盘复制公司、储运公司等,其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居世界领先水平,共有13 846名员工,1996—1997年度销售额为35亿马克,占集团销售总额的16%。
贝塔斯曼多媒体集团包括网上服务、交互式演播室、信息网络等业务(其销售收入在1996—1997年度财务报表中未显示),是贝塔斯曼在21世纪着力开发的领域。
(二)对组建中国出版集团的几点启示
从1995年起,组建出版集团的问题在中国已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若干家出版集团正在筹建过程中,并将陆续问世。但是对如何组建出版集团,其组织结构如何,母子公司体制如何建立,事权如何划分,资产和业务如何重组,业内人士对此并不是认识得很清楚的,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和站在出版社的立场上,从各自利益出发,往往有不同的认识,甚至还有造大船与造大锅之争。因此,对国际大型出版集团进行系统考察,有助于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集团。下面谈谈我访欧考察后的几点看法。
1.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这次我们考察的欧洲三家最大的以出版为主体的媒体集团均是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巨型媒体集团,其组织结构也较为复杂,一般均有三至四个层次,在集团总部下有子集团,子集团下又有子公司。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结构,他们是采用分层管理的形式来运作的。集团公司和子集团、子公司各司其职。其基本原则是重大决策上的集权,具体经营上的分权分责,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扩大再生产的决策,而子集团和子公司则负责简单再生产的运作。具体来说,集团公司主要进行资产运作、财务管理、资金运用,管重点项目和重大投资,并制订发展规划;三大集团在财务上都是统一的,由集团公司统一报表,利润也由集团统一支配;集团根据年度发展计划和项目将资金投入各子集团、子公司。子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各自知名的品牌,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赋予子公司独立的经营权,有利于发挥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鼓励它们积极开辟业务、拓展市场、创造利润。例如贝塔斯曼集团,其总部主要负责1 000万马克以上投资和新的发展方向的决策。总部设有法律部、会计和税收部、人事部、公共关系部、企业检查部、财务监控部等机构,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管理。下属6个子集团分别涉及集团的6个主要经营领域。集团充分发挥子集团、子公司的作用,要求他们在经营上提出更多的建议,供集团董事会决策参考。又如,培生集团和阿歇特集团,由于它们均是上市公司,所以更强调资金运作、财务管理和投资决策上的高度统一。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使每股的年收益增长10%以上,培生集团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卖掉了某些纯商业的企业,购进了一些著名的出版企业,使自己成为国际上主要的媒体集团和最大的教育出版商。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出版集团的组建,由于是行政推动的,而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加之近年来出版体制的改革进展不大,所以参与集团组建的单位和个人,从不同的利益出发,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会有一些片面的看法。集团公司的同志认为,既然组建集团了,就应该把所有的权力均收上来,甚至想代替下属单位从事日常经营活动;而出版社的同志则认为,集团应该是松散的联合体,没有必要进行业务重组,更没有必要统一财务和资金结算。欧洲三大出版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事权划分原则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
2.把出版业放在更大的领域内,确立媒体集团的概念。
1997年我率团访问美国时,就曾经发现,从世界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看,图书与电影、电视、广播、电子、音像、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交叉互动已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欧洲的情况也是如此。欧洲的这三大出版集团都很重视并强调自己的媒体集团性质。这三大集团目前均以出版为主业,但都是跨行业经营,拥有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多种媒体业务,还经营发行、印刷等业务。例如培生集团除拥有企鹅、爱迪生·卫斯理·朗文、西蒙和舒斯特等出版公司外,还拥有全世界最著名的经济类日报——《金融时报》,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电视片制作者,此外还拥有电视频道的股份。阿歇特和贝塔斯曼也是如此,他们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最先进的印刷厂。1997年我在美国考察时,西蒙和舒斯特国际集团的总裁马莱斯卡告诉我,由于投资一个现代化印刷厂的资金巨大,所以出版集团一般都不经营印刷产业,只有贝塔斯曼是个例外。我这次在法国考察时,得知阿歇特集团是由阿歇特出版公司与菲力柏契印刷公司于1981年合并组成的,我向阿歇特集团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罗奎马里讲述了马莱斯卡的观点,并请教了出版集团办印刷厂是否可能这一问题,罗奎马里只是轻蔑地说了一句:“这只是美国人的观点,而他们总以为只有他们才了解世界出版业,才代表世界出版业。”事后我进一步了解到,欧洲还有一些媒体集团涉足印刷。对此我的认识是,现代印刷厂由于投资巨大,设备更新较快,因此投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一般的出版集团由于规模不大,很难涉足这一领域。而大型媒体集团由于均办有报纸,而报纸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必须有自己的印刷厂。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在研究规模经济时曾专门分析过为什么出版社不办印刷厂而报社要办印刷厂这一问题。然而今天的世界有了媒体集团这一概念和现实,当媒体集团达到一定的规模,当它既有报纸又经营图书、杂志出版时,涉足书刊印刷当然是它要进行的一个选择。欧洲的出版业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这三大出版集团都很重视选择与出版业较为相近的新闻媒体及相关产业作为发展方向,这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出版资源进行多重开发,也有利于安排熟悉业务的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对与媒体关系较小的业务,则根据经营情况,逐步缩小规模。例如培生集团的执行总裁贝尔告诉我们,他们把投资媒体核心业务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之一,正在出售他们拥有的拉萨德银行的股份,以求集中力量保证主业。
这些年来我们对出版经营多元化的理解明显是存在偏差的,业内不少人士一讲起多元化,就是办酒店、办银行、办各种工商企业,因此,在组建出版集团时,在确定我们的多元化经营方向时,有媒体集团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3.从市场竞争的需要出发,适时地大规模地进行业务重组。
这次我们对欧洲的考察之所以选择这三大出版集团,其原因不仅在于它们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巨型出版动物,还在于1998年世界出版业发生的三次最大的购并活动分别是由这三大出版集团进行的。那就是贝塔斯曼收购美国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公司——兰登书屋,并将其与集团在美国的另一大出版公司BDD合并;培生收购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图书出版商之一——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阿歇特收购英国奥里翁(Orion)出版集团70%的股份。在考察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他们收购这些企业的战略考虑。
企业收购兼并的基本原则当然是追求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做到利润最大化。培生集团的贝尔先生向我们详尽地描述了他们通过收购兼并活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商的过程。培生集团属下的朗文出版公司过去在国际出版业一直以出版字典、工具书和中小学专业教育用书盛名,但它的体积和规模使其市场份额主要在欧洲,在与其他出版商的竞争中优势并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先是于1996年收购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出版商——爱迪生·卫斯理,从而既使其占有了一定的美国图书市场份额,又具备了出版大学教科书的能力。1998年他们斥资4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出版企业——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的教育图书出版部、参考书出版部、商业及专业类图书出版部(其后又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参考书出版部、商业及专业类图书出版部),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商。贝尔自豪地对我们说,这次爱迪生·卫斯理·朗文与西蒙和舒斯特合并成功,产生了一个新的出版组织——培生教育出版,它是世界教育产业的领导者,一个前途无量的市场领导者。收购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的意义,对培生集团来说是多方面的。贝尔对我说,除了使培生集团成为最大的教育出版商外,收购西蒙和舒斯特至少还有这样四方面的意义:一是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相对来说,培生集团涉足教育出版领域的时间并不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出版领域还少有发言权。而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在教育出版领域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高等院校有着长期的联系,在销售方面有着广泛的渠道。所以,贝尔先生最后诙谐地用“把老师买下来”这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收购行为。二是迅速进入网上教育领域。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近年来在网上教育、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网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全球出版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培生集团收购西蒙和舒斯特后,意味着其在教育出版技术领域内遥遥领先于其他同行。三是有助于发挥一体化优势。收购西蒙和舒斯特后,培生集团不仅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将爱迪生·卫斯理·朗文和西蒙·舒斯特的资源进行重组,从而更加有效地、合理地配置资源、运用资源,发挥一体化的优势,取得更多的规模效应。四是使针对学校的业务更加扩大。
同样,阿歇特集团和贝塔斯曼集团的收购行为也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而作出的,其中均伴随着大规模的业务重组。法国的《书业周报》(Liver Hebdo)在评价阿歇特集团收购奥里翁出版集团的行为时说道:“阿歇特集团的这一大规模举措,覆盖了一整片普通文学出版领域,使阿歇特集团得以在英国市场上稳定地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奥里翁出版集团在英国的袖珍本、青年读物和艺术画册的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而兰登书屋原任总裁阿尔贝托·维塔尔是这样评价贝塔斯曼收购兰登书屋的举措的:“贝塔斯曼集团的战略非常简单,即他们要成为一家出色的英语图书出版社。而兰登这个名字又正好代表着传统、才能、作家、编辑,以及色彩浓厚的出版哲学,又是读者心目中的名牌。”兼并完成后,贝塔斯曼集团将控制美国20%—23%的一般图书出版市场。
今天在组建中国的出版集团时,正确地认识、看待、借鉴海外出版业收购兼并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去年我曾经在《论组建出版集团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过组建出版集团应把握的10条原则。其中有两条讲的是强强联合的原则和相关相近的原则。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出版业目前仍然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这个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完全采用市场的办法来进行企业重组活动,我们还不得不依靠行政的推动来组建出版集团。但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行政的推动要遵守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强强联合原则的提出,就是我们在中国特殊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出版集团的组建可以有横向联合和纵向发展两种形式。所谓横向联合是指出版社与出版社,出版社与书店、印刷厂,乃至出版社与其他媒体之间,通过资产和业务的重组形成集团;所谓纵向发展是指出版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化出若干子公司而形成集团。从国际经验看,这两种形式均是存在的。美国与欧洲主要采取的是横向联合的方式,而日本更多地采用的是纵向发展的形式。美国出版业在六七十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三次大规模的兼并、联合、重组浪潮,导致了一些特大型出版集团的诞生。这种重组目前仍在进行,只不过是跳出了出版产业的范围,在传媒产业这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出版集团组建当然会是横向联合、纵向发展两种形式并存的,但是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要在短期内组建成若干较大规模的出版集团,只能走横向强强联合之路,尽管它在操作上远比纵向发展要复杂和艰难得多。
相关相近原则也是我们针对中国特殊情况而提出来的。国际上收购兼并的一般情况有这样两种:一是为了在某一领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在相同的出版企业间进行组并,以增强竞争力。培生集团90年代的两大兼并活动均属这类情况,他们提出了把自己收缩在很小的领域内往纵深扩展的全球战略。二是为了开拓新的增长点,而进行跨领域的收购,如索尼集团在90年代的收购行为就是如此。在组建中国的出版集团过程中,我们之所以提出以相关相近的原则来进行企业重组,其原因在于我们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每一家出版社的专业分工范围管得很严,同类出版社之间又几乎完全是同构的,且少有品牌出版社;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合并同类项的办法,不但不可能产生培生集团的收购效应,相反由于品牌出版社较少等原因,反而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至于跨领域的兼并收购显然是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后为拓展新的空间而采取的一种决策,而当我们处于组建集团的初始阶段时是很难马上进行这种决策的。因此,我主张按文理两科的分类来考虑出版集团的组并,尽可能地把出版集团出书的面拉得足够的开,解决现行体制下专业分工的限制,同时要注意相关相近出版社之间的互动效应和资源的多重利用,增强集团的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4.其他几点感想。
第一,国际上大型的出版集团和著名的独立出版社均很重视业务发展的国际性。我们这次考察的三大出版集团和三家独立出版社的业务均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贝塔斯曼集团1997年33%的业务在德国,26%在美国,33%在欧洲其他国家,9%在亚洲,其中在亚洲的业务是近年增长最快的部分。阿歇特集团1997年44%的业务在国外,172种杂志中的127种在国外出版。法国伽理玛出版社现有15%的书籍销往国外,在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北非等地设有销售机构或有销售代理人。各大出版集团在发展国际业务时都很重视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发扬当地的文化,力求符合当地人民的文化消费偏好,它们都把这一点作为国际业务成功的经验。同时有远见的集团已经意识到要真正在国外的出版市场站稳脚跟,最佳途径是收购当地的出版社和媒体。这也是贝塔斯曼集团收购兰登书屋、培生集团收购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认为今天世界的主流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这是由最近几百年世界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其中颇多不合理且令人愤怒的因素。主流经济决定主流文化,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不主张空喊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口号,因为从出版的角度看,海外尽管颇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者,但它毕竟还不构成一个可以支撑出版中国文化图书的市场。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努力,相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工作。随着中国经济体积和实力的增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出版市场会逐步形成。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加以关注的。我以为,目前正在组建的出版集团应承担起探索如何走向海外市场的任务,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这可能会打开我们的思路,扩大我们的渠道。
第二,出版集团是图书批发的重要力量。欧洲的情况与美国的情况十分相近,那就是出版商是图书批发的主要力量,而独立的图书经销商基本上处在附属的、补充的地位。这种状况欧洲似乎比美国要来得更加明显。以法国为例,独立的批发商很少,而且规模很小。主要的批发业务均由大的出版集团来承担,这些大型出版集团有很强大的批发、物流和信息处理系统,一直可以供应到很小的零售店。阿歇特图书集团除了在全国设有21个批发点,供应全法国20 000个大小客户外,还有250名推销人员负责去书店行销。它除了批发本版书外,还负责批发全法国其他中小型出版社的图书,本版书与外版书的比例大约是4∶6。在欧洲,图书发行除了出版集团是一支重要力量外,大型连锁书店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法国的法南克(Fnac)、英国的沃特斯通·狄龙斯(Waterstones Dillons)的年销售额均十分惊人。当然,出版集团与大型连锁店之间有着明显的分工,一个主要从事批发,而另一个主要从事零售。但是由于大型连锁书店的规模异常之大,所以它事实上获取了相当部分的批发利润,而非单纯享受零售利润。
1996年我考察日本归来后,曾多次呼吁建立强有力的图书批发中盘,但两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尽管这两年新华书店在加强批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未能很好地发育成像日本东贩、日贩那样的中盘企业。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原因颇多,有体制的因素、机制的因素、行政保护的因素,等等,但整个批发市场缺乏等量级的竞争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组建出版集团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所属出版社发行业务的重组,形成一个足以与新华书店相竞争的批发力量,最终导致一个强有力的图书批发中盘的出现。
第三,出版数字化,各种大型数据库的建立,是未来出版发展的趋势。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欧洲各大出版集团和著名的出版社均已着手出版数字化的工作。培生集团购买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的动因之一,就是美国的公司在图书数字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英国的DK公司建有数量高达200多万张图片的资料库,并且以每周2 000多张照片的速度递增。这些图片不仅满足本公司多媒体制作、画册出版和图书装帧设计的需要,而且系统地开展图片版权交易。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图片的数字化工作,以便于图片传输、管理和检索。DK图片库数字化的工作引起世界上许多大企业的关注,微软公司已经购买了DK 25%的股份,还想成为DK的大股东,只是未能如愿。爱迪生·卫斯理·朗文公司利用英国的国家语言数据库,建立了自己的美国英语数据库、学习英语者数据库,从数据库内收集的图书的文句中发现新词汇和词汇的新含义,从而提高了词典编辑和修订的效率。今天世界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发展和网上出版的出现。据美国权威的Veronis,Suhler&Associates Inc.对1998—2000年美国传媒业内各个行业产值年增长率的预测,数字化媒体(含网上出版)的增长率为21.6%,而传统图书的增长率仅为5.3%。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各种类型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具有投资额大、投资时间长、回收时间长、追加投资频、最终回报高的特点,因此非大型出版社很难承担这一工作。中国出版业的数据库建设还刚刚起步,进展甚微,新组建的出版集团相对而言集中了较多资源和资金,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
5.高度尊重作者,重视版权交易。对作者的尊重和对版权交易的重视是欧洲出版社的共同点。我们这次考察的多家出版集团或出版公司,在他们的会客厅内都挂着许多作者的照片,在这方面欧洲那些独立的出版公司,如伽理玛、DK、苏尔卡普等更为重视。走进苏尔卡普出版公司的办公楼,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德国十大著名学者的巨幅照片,而在其不到10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竟放了400多位作者的照片,其中有布莱希特、哈贝马斯、赫尔曼·黑塞等。苏尔卡普的版权经理哈特女士在谈起他们的作者时,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亮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该公司售出版权的利润已在总利润中占了很大一个部分,作者真正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作者权益已成为欧洲出版社不遗余力加以捍卫的事情。自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组织以来,我们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远没有像欧洲出版社那样,把它视为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我们今后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两个星期的赴欧考察当然是短暂的、粗浅的,但是我们毕竟建立起了与欧洲大型出版集团首脑级人物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渠道,我们毕竟对欧洲出版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毕竟对出版——这一全球最有希望的产业有了新的体验,我们毕竟对出版集团这一新的组织如何运作有了点底,我们的考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1999年1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