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媒素养的提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传媒素养教育在欧美国家日益盛行,现在亚洲许多经济文化和传媒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包括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如香港的大学里有传媒知识公共课。
西方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对传媒素养的重视,源于大众传媒的副作用,主要是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并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他们希望通过传媒素养教育,培养更主动、更有批判能力的媒介使用者,以抗拒传媒的低俗、商业化等带来的负面影响,保存和发扬传统的、经典的文化价值。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西方传媒素养教育主要是让“阅读理解”电影、电视、广告和照片的能力,成为人们基本的“读写”能力,成为个人素养的一部分。后来传媒素养的外延又从接受大众传媒的问题扩大到利用大众传媒发出传播,从传、受流行文化扩大到所有信息,成为关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选择、分辨和利用传媒的全面素质和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传媒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和表达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4]。西方的大众传媒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即使是后来出现并被普遍采纳的社会责任论,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强调自由创办传媒、报道消息、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的权利。尽管这种权利也要受到法律和开办传媒条件的限制,但法律的限制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开办传媒条件的限制则不仅限制不了传媒内容的副作用,而且由于经济压力,不少传媒以低俗的内容迎合市场,排斥严肃、高雅的内容,这正是大众传媒产生副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要抑制传媒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接受者的辨别、防范、抵制能力,也即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我们要吸收西方传媒素养教育的长处,重视传媒素养对受众、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解决我们的特殊问题,主要是“传者”问题。从目前我国大众传媒系统的情况来看,从国内现有的受众调查、青年调查、传媒素养调查来看,我国公民虽已有一定传媒素养,但还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教育手段予以提高。另一方面,需要让人们对大众传媒的性质、功能、作用、社会责任和品质标准等,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从而明智地利用和积极地参与大众传媒,促进传媒问题的不断解决。在目前,这也会给传媒机构的企业化转制、传媒管理的法治化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过去我国理论界和传媒界对传媒素养问题重视不够。有人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1994年至2003年的文章,发现关于媒介素养、媒体素养、传媒素养的仅10篇。2003年9月起,《新闻记者》杂志连续推出关于传媒素养的文章,随即开辟了专门栏目。2004年3月,北京广播学院《媒介研究》杂志推出了我国第一本传媒素养论文集;7月,教育部把传媒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四十个重大攻关项目之一;10月,中国大陆第一个传媒素养专门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由复旦大学师生开通,我国首次传媒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12月,论文集《媒介素养》出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在上海举行。传媒素养研究和教育在我国迅速升温。
我们的传媒素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对象上,要与西方有不同的侧重。
目标主要有三个:(1)普及传媒知识,提高人们的传媒利用能力和参与水平;(2)改进传媒,包括改进传媒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媒介质量、经营管理;(3)改善社会对传媒的管理和控制。
传媒素养教育的内容就在于上述传媒素养的内涵。大众传媒中,新闻传媒是最为普及和广泛、人们接触最多、最经常的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也最为直接,新闻传媒的问题又特别复杂,因此传媒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闻传媒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前特别要注重关于新闻传媒的功能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的宣传教育。
我们的传媒素养教育对象可分为各级各类干部、传媒工作者、在校学生、其他普通公民。目前尤其要加强对干部和学生的宣传教育,以及对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03亿人,其中24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达用户总数的53.5%。他们与新媒体一起成长,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也超过其他人,新媒体在他们一生中的作用特别巨大。青少年对信息的分辨、选择能力,是非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又远比传统媒体新颖、多样和复杂,许多人对新媒体的副作用,对新媒体中良莠不齐的复杂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防范。不仅大量中学生染上了“网瘾”而不能自拔,许多大学生也把大量时间泡在了网络聊天、游戏和色情内容上,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传媒素养的提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相结合。学校教育方面,可在干部学校和大中小学等开设专门的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就像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实施的那样。同时在其他的素质教育和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注意融入提升传媒素养的内容,例如在汉语、英语等课程中,选取关于传媒知识和理论的文章为范文。为此还需对有关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和培训。社会教育方面,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场所开设面向社会的相关课程和讲座。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是重要环节。为此,父母自己先要有一定的传媒素养,否则难以令子女信服,也难以教育到位。大众传媒更要在自己的传播活动中体现出较高的传媒素养,如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心,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还需加强传媒素养的宣传,传媒动向、传媒知识的介绍,提供传媒利用方面的指导,包括多出版有助于提高传媒素养的书籍。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5页。
[2]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童兵、展江、郭青春:《新闻传播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6页。
[4]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