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人的内涵

主持人的内涵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内涵一、播音员与主播的内涵播音员是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者最初的称谓。后来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的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如今,随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及职能被日益广泛采用与认同,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内涵及称谓也在发生演变。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内涵

一、播音员与主播的内涵

播音员是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者最初的称谓。电视新闻播音员的称谓无疑是由广播播音员沿用而来。在我国,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每次5分钟,稿件就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供的。后来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的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早期电视播音员给人印象的特征,是以播音技巧和端庄容貌见长。如今,随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及职能被日益广泛采用与认同,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内涵及称谓也在发生演变。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又开始盛行“主播”这一称谓。广播电台、电视台消息类节目的播报人已有不少从“播音员”改称“主播”。据研究,“主播”这一称谓的语源,与“主持人”相同,都是译自英文“Anchor”,只不过,在亚太华人区被译做“主播”。现在流行的“主播”则专指新闻消息类节目主持人。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从实际细加考察,同称“主播”,情况却还存在某些差异。有些属于轮班制的播音员,其职责与称“播音员”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有些是固定在一个新闻消息类栏目中,并能成为该栏目品牌形象的播音员,但不参与编辑工作;有些是代表栏目品牌形象的播音员,但是还参与编辑工作,并承担一定量的采访报道工作;有些则是主编兼主播,即既作为栏目主编全面统筹负责节目的内容采编及形式创意表现,还直接出镜面向观众播报新闻。

有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新闻主播,应是以消息播报为主(风格不限),参与编辑工作,承担一定量的采访报道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这是中国新闻主播的主流构成。没有必要也不应当以主播取代播音员,播音员的工作十分重要,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传播者。这两个相近岗位的业务职责有联系、有分工、有差异,这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两大形式——主持人节目与非主持人节目各具特色、长期并存的现实需要。”(1)

二、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内涵

1.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源起

作为最早发明电视机的国家,美国亦是世界电视新闻主持人最早出现的发源地。

世界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当属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1951年11月18日,随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节目《现在请看》的开播,这位曾经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以系列现场广播报道《这里是伦敦》赢得世界瞩目的新闻记者,在电视节目中评论当时最敏感的现实问题:朝鲜战争。由此开创了美国电视新闻播报方式的新纪元。

最早提出“新闻节目主持人”概念的人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片人唐·休伊特。1952年,时逢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唐·休伊特在激烈的总统大选报道中提议设置新闻节目主持人,即“Anchor”。Anchor一词来源于体育界术语,特指接力赛跑中跑最后一棒的运动员,也就是跑得最快、最具冲刺力的人。休伊特认为,为了改变那个年代的电视对重要事件呆板且又分散的报道,应该选择一个人将不同地点、不同侧面的报道组织起来,让观众系统而又全面地观看新闻。他强调这个人应当具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强的冲刺能力,不但能承上启下串联节目,而且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记者的机敏才智。最终拥有丰富记者经验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担当了这一角色。

固定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出现于1956年。是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推出亨特利和布林克利二人担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报道民主、共和两党代表大会及总统竞选活动。这对伙伴各有所长,配合默契,在二人搭档的整整12年中,他们所主持的《晚间新闻》一直雄踞三大广播公司新闻节目收视率之首。

第一位固定的女性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芭芭拉·沃尔特斯。自1976年起,她负责主持美国广播公司的《今日》晚间新闻节目。沃尔特斯以善于提问、反应机敏的主持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重。《时代》周刊曾盛赞以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的沃尔特斯是“智慧战胜美女模特儿”的典范。

自1970年代起,电视新闻主持人逐渐成为一种固定职业,一批电视新闻明星开始活跃在美国电视荧屏。CBC晚间新闻主持人丹·拉瑟,NBC晚间新闻主持人汤姆·布罗考,ABC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彼得·詹宁斯号称“三大巨星”。这些电视明星都曾是记者出身,他们所主持的新闻节目收视率甚高。至此,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从出现、发展到兴盛,已越来越呈现出道德权威和智慧权威的姿态,电视网也享受着借助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威望而带来的增加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等诸多好处。

也是在1970年代初期,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纷纷效仿美国,推出各自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改变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英国BBC电视台于1975年推出该台第一位新闻节目女主持人安吉拉·里彭后,举国轰动,各种媒介竞相报道,BBC收视率随之剧增。到1983年夏天,曾以传统正规新闻报道著称的英国电视机构,在推出新闻节目主持人方面获得标志性的巨大成功:英国商业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阿拉斯泰尔·伯内特在伊丽莎白女王庆祝生日之际,被封为爵士。

1980年以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式开始在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普及。

2.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成长轨迹

我国自1958年电视诞生起一直是采用电视播音员的播报形式,直到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观察与思考》栏目,正式打出“主持人”字幕,才推出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这档“通过对某个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分析,说明某一个道理,并引起受众的思考,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评论节目中,记者出身的主持人庞啸作为核心人物,集采、编、播于一身,并通过主持使节目融评论于新闻之中。当天庞啸所主持的新闻节目《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而掀开了我国电视史上新的一页。有学者指出:“从播音员到主持人,是电视传播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的作用。”(2)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逐渐更多出现在全国一些电视台的荧屏上。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杂志型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透视》;福建电视台推出的由记者主持的《新闻半小时》,在当地颇有影响。1988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历时半年的“如意杯”电视节目主持人评选活动,全国有22个电视台的61位主持人参加了专业节目主持人评选。通过观众投票和评委评议,评选出了“十佳节目主持人”。20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较快发展和提高。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成功地推出早间新闻节目《东方时空》,从此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5月10日,《一丹话题》开播,这是首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新闻节目。1994年4月1日,新闻评论类节目《焦点访谈》开播,这档每期为时13分钟的晚间栏目从此在中国观众中家喻户晓,每晚收看这个栏目的观众达到3亿人,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方宏进等也以自己诚挚、稳健、深邃的主持风格受到观众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开赛的“金士明杯”主持人大赛角逐过程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表现引人注目,他们以庄重、冷静、客观的报道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由此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和其他类型的主持人在人们的印象中产生了明晰的分野。

1996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以其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应变以及平民化的调侃塑造了中国第一代脱口秀主持人的独特形象。整个90年代后期,各省市电视台纷纷仿效中央电视台,开创新闻评论栏目,单一灌输式传播模式渐渐远离电视荧屏,节目主持人开始在各个新闻栏目发挥能动作用。

世纪之交,激烈的电视竞争使得媒体纷纷拼尽全力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直播成了电视新闻的播出常态,各地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带动下,不断改版,推出一批新节目、新形式和新面孔。在演播室直播、演播室访谈、新闻现场连线、突发事件报道等一系列报道中,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成长。以南京城市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为代表的新一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轮廓渐渐清晰。与此同时,一批电视新闻明星主持人在年轻的凤凰卫视崭露头角,施展才华,并以“鲶鱼效应”撼动着中国内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生存格局。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数量大概在5万—6万人左右,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为提升电视台和栏目知名度、塑造和深化电视新闻节目、有效传播新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通过对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来源、年龄、知识构成等方面情况的简单梳理,使我们能对电视新闻主持人素质的基本特点有所把握。

(1)来源。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一般来源于有过一线采访经验的记者和播音员。比如:中央电视台以咄咄逼人的“质疑”风格著称的《新闻调查》和《面对面》主持人王志,在1996年成为《新闻调查》主持人之前,曾经在地市、省、中央电视台做过7年记者。如今作为《面对面》栏目的制片人和主持人,王志以冷静沉着、饱经沧桑又睿智机敏的采访和主持风格,成为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榜样。中央电视台另一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在走上电视荧屏之前,曾经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做过5年的播音员,这段经历使敬一丹的主持风格散发着端庄质朴的气息。此外,白岩松在《中国广播报》曾做过4年的编辑和记者工作;水均益在新华通讯社,担任过9年的编辑和驻外记者;崔永元在成功主持《实话实说》之前,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做过9年记者,两次获得过中国新闻一等奖。可以说,这些著名新闻主持人的成功和他们早年的记者生涯密不可分。

(2)年龄构成。

电视在中国的全面普及至今也不过2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们的电视有多年轻,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有多年轻,我们的主持人观念也就有多年轻。当然,这种青春激昂的“年轻”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信任和忧虑感:“纵观目前活跃在电波与荧屏里的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普遍年轻,缺少经历和过程感;阅历上不来,人生体味便出不来,有点给人以坐不住台的感觉,因而只能通过文字游戏和思维形态来施展拳脚;让人普遍对他们提供的新闻缺乏联想,他们的真挚往往力不从心,不能令人感同身受。所以,‘渴望年老’一时成为一些可以算得上优秀的新闻主持无奈的感慨与改变自我的积极诉求。”(3)这种状况与美国电视网强调电视新闻主持人要具备权威感,选择资深年长、阅历丰富的人担任新闻主播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传播学者对三大商业电视网历任晚间新闻主持人的年龄进行考察以后得出:43岁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黄金年龄。美国CBS的晚间新闻《60分钟》自1968年开创以来,连续20多年收视率稳居美国前十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由一群老人办的节目:迈克·华莱士来北京采访江泽民主席时已经84岁高龄;丹·拉瑟退下主播台时也已经74岁;制片人唐·休伊特自《60分钟》诞生起就在这里工作,他的目标是“死在办公桌上”。相比之下,我国有代表性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等初任主持人工作时也不过二三十岁。针对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普遍年轻化构成,一位新闻工作者说:“每天看着20多岁的俊男靓女在电视屏幕上预测经济前景,纵论国家大事,我就体会着在大街上买假药的心情。”(4)不过,目前这种局面已经有了令人欣喜的改观。如,凤凰卫视成功地启用一批专家主持有深度的时事评论节目,如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等,年过七旬的文化名人李敖也登上了《李敖有话说》的主播台。“客观地讲,中国新闻节目还处于生长期,新闻主持人也一样,样子虽然摆正了,但是内涵与活力仍未显示充分;需要一个时期的历练,耐住寂寞是新闻主持的必修课和规定动作,别无他法。”(5)伴随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长,一批日益成熟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正走在历练的途中。

(3)知识构成。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设播音和主持专业300多个,每年输出上万名毕业生。这种学院化的播音主持教育,虽然在选拔主持人后备人才时能够在形象、语言等方面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过分看重外观形象和播音技巧,有所忽视对他们进行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的深度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主持人虽然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包装成名,但是一旦投入周期性、快节奏的工作,往往逐渐显出后劲不足,导致主持人艺术生命十分短暂。事实上,大量的非专业主持人已经成为这些学院派主持人的强劲竞争对手。例如,在中央电视台2000年举办的“荣事达杯”全国主持人大赛中,只有一名拥有主持专业背景的选手跻身“十佳”,金奖获得者撒贝宁则是北大法律专业硕士。

目前,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催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养分,很多人甚至再次踏入学校大门,继续深造。比如,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第七日》主持人元元,在事业高峰时期,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将多年的媒体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衔接和深化,之后,她推出的新栏目《看今天》在内容与思想方面展示了更出色的水准;凤凰卫视女记者闾丘露薇在繁忙的主持和采访生涯之余,先后拿下了国际关系学和大众传播学两个硕士学位,加之曾经的哲学硕士背景、财经工作经历以及流畅的英语交流水平,都足显她的一举成名并非偶然。西方国家不曾出现过培养专门主持人才的学校,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从来都诞生于那些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过人才识的记者群体。除前述的美国一些著名新闻主持人外,再以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激情阳光》节目主持人米切尔·简为例,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身兼主持人、记者、电影制片人等多种头衔,她还会说5种语言,能够主持法语电视节目,曾经拍摄过3部获奖的纪录片。那些知识结构单一、徒有其表的俊男靓女永远不能在主播台上支撑太久,他们充其量只会是稍纵即逝的“流星”而已。

3.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界定及内涵

目前,学界关于“节目主持人”的界定并不统一。我们将代表性的界定举例如下:

“在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叫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直接面对听众或观众的人。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也直接向听众和观众传播信息。”(6)

“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的人。”(7)

“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语言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主导、推动并完成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8)

以上定义虽然提法不一,但基本上归纳出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通过分析这几个定义,我们可以将有关“节目主持人”的关键描述分别概括为:

第一,媒体观念代表者。主持人不一定要一字一句按照预先准备好的台词说话,但是他(她)的看似随机的话语总是围绕着既定的主题,代表媒体的立场。

第二,串联节目时拥有一定自主性的个性传播者,节目节奏的控制者。这意味着主持人在代表媒体说话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口头语言尽可能生动、形象地传播节目内容,并在语言表述、思维、外形、动作等方面展现自己独有的风格,并根据需要协调节目录制时间、次序、嘉宾的表现等,从而摆脱播音员念稿的生硬模式。

第三,平等交流。主持人注重传播效果,渴望得到受众的支持和反馈,为博得受众认可,主持人往往采取平等的交流模式,与以往播音员带有“居高临下”的播报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在了解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再来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含义。虽然只是多了“新闻”两个字,但是其对节目主持人已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强调主持人的记者素质,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功底和新闻敏感。他们大多由来自新闻一线,口头表达能力出色又比较“上镜”的记者担当。

第二,要求主持人具有临场发挥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控制能力。这与娱乐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插科打诨等感性的幽默风趣截然不同,新闻主持人的理性体现在短时间内由新闻事件所激发的思辨力,一气呵成的现场评论能力。

第三,从整体上看,由于新闻节目贴近现实和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以及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主持人要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大局观念和民生情怀。

综上所述,我们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解释如下: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在固定新闻栏目中,代表电视媒体的传播立场,能够参与新闻采制、播出与内容点评的整体环节,并能以富有个性化魅力的口语表达、播报技巧,以及洋溢亲和力的平等交流促进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人。

三、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载体和中介,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由于借助电视这种优势媒体的强大号召力,成为一种特殊的中介,在“二级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而成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实践者。

“二级传播”是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1940年,他在对总统选举运动进行研究时发现:相比人际交流,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微不足道,于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二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的概念。他认为:作为社会群体中成员的个人,在接受信息时相互影响;由于受到群体影响,人们对媒介讯息的反应并不是直接和即时的,而且这种反应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一般的反应方式大抵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人如同舆论领袖那样,积极接触和传播由媒介获得的信息;另一类人作为追随者,主要是受他人影响,间接地获得媒介思想。而大众媒介正是通过舆论领袖这样的中介人物来影响到广大受众的。这就是说,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二级传播”的过程。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实际上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他(她)虽然置身大众传媒这样的媒介背景,但是凭借大众传播媒介技术手段,以平等的姿态、个性化的讲述风格发挥了人际传播的功能。可以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双重角色的承担者,他们赋予了大众传媒媒介以人际传播的意义。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和CNN多年来对于挖掘、培养和塑造明星主持以充当舆论领袖乐此不疲,事实上,这种西方盛行的主持人明星制就是对“二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理论的一种实践和应用。美国人认为,电视新闻从形式上让人觉得是权威的新闻。原因在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解说、人员的选择和播出各个方面的设计,几乎都用来造成一种权威与全知全能的印象。这一点在总主持人(Anchorman)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沃尔特·克朗凯特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看上去像一个神: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召唤人物、事件和图像;他的口气不容置疑;所有事情都在他身边发生和结束”(9)。由于电视新闻主持人表现出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他(她)自然而然地发挥着舆论领袖的威力,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传播效果:“根据各种全国调查,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相信电视——而不是杂志、广播和报纸——能够向他们提供最有理智、最全面和最公正的报道。”(Bower,1985)

另一方面就传播关系而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执行媒介赋予其增强传播效果使命的媒介人物,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受者。霍夫兰于1946年率先提出“个人差异论”,认为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众的个性特征有特定的相互作用。个人差异的存在,造成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存在这些差异,受众的阅读行为具有选择注意与选择理解两大特点。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其自身特有的性格因素、教育程度和社会阅历,促使不同的个体产生了相异的认知结构信息解读机制,于是个人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关注媒介发出的信息,而在关注的过程中,又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经历等对新闻进行解读,这就是一种选择性理解。

如今,随着热线电话、短信互动、有奖问答、网络平台等电视新闻节目互动机制的日益丰富,大大拓宽了受众将自己的选择性理解反馈给媒介的渠道。主持人亦比以往任何传媒时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受众的反馈,感知传播效果,并通过这种反馈,有的放矢地对传播内容和形式及时加以改变和深化后再次发布信息,使得这个信息传播过程持续循环下去。于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与受众不断地接受信息,反馈意见,再发布信息,双方既是传者,又是受众。两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传受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传统的“受众”和“传者”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二者都可以同时既是传者又是受众。此时,主持人和受众的最大区别只是在于主持人掌握显性的传播内容设置权。

对主持人而言,传受双重角色的最佳状态体现在:作为传者时,主持人要有一种职业心态,尽可能全面、理性、周到地传达信息;而作为受者时,要有一种同理心态,把自己当作受众中的一分子,尽可能理解和感受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情感。

四、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理想模式——明星主持人制

世界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显示,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生产流程的日臻成熟,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理想模式——明星主持人制的特有功效,日益焕发出引人注目的异彩。明星主持人制是一种建立在“主持人中心制”基础上的主持人职能定位模式。

在中国,电视学者吴郁分析论述道:“目前,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三种位置:第一种,主持人兼制片人,掌握栏目的财权、节目制作权,有的还有人事权,该类型亦称‘主持人中心制’,他们在栏目制作集体中处于领导地位;第二种,主持人除了主持播出之外,还参与节目策划构思或采访编辑等主要创作环节,他们在节目生产中处于主创地位;第三种,主持人只担负节目中的串联任务,并不介入节目生产的其他环节。”(10)

事实上,担任串联人物的主持人基本上还是行使着新闻播音员的职能,多见于传统的新闻联播类的电视节目。

目前,在我国较普遍的是第二种主持人模式。第一种模式还不多见,但十分令人期待。在我国现有的名牌新闻栏目中,王志担任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制片人和出境记者。深受北京观众喜爱的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由元元担任主持人和制片人。在这种模式下,主持人作用的发挥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大大减少了制片人、主持人、记者等节目人员的繁复劳动和不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整个节目组的工作效率,有效保证了新闻节目质量。此外,这种主持人中心制有利于塑造明星主持人,以品牌主持人强化新闻栏目的优势品牌形象。

主持人中心制,又称明星中心制,已经成为美国乃至欧洲的一种潮流。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主持人以电视明星的显赫身份成为新闻部门的“旗帜”和参与新闻竞争的“王牌”,他们是主持人中心制模式的典范。CBS的丹·拉瑟在担任固定主持人的同时,担任首席记者和编辑部主任;他将编辑部记者分为A、B两组,A组由一流记者组成,归他调遣;NBC的布罗考同时是高级编辑和编辑部主任;ABC的詹宁斯是首席外交记者、高级编辑。他们都对新闻的采集、编辑、播发行使着相当的决定权,并有一定权力参与新闻部内部事务管理。

就我国而言,凤凰卫视在其发展初期,坚持“素质选秀,明星包装”,以接近于明星制的方式打造主持人,采用了以下主要手段:

第一,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加大对传媒明星的宣传力度。为主持人制作突出其风格的个人形象宣传片,抓住一切机会让主持人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通过频道内部“凤凰太空站”、《凤凰周刊》、“凤凰丛书”及音像产品等,帮助受众了解传媒明星动态;同时鼓励主持人出书,吴小莉自传1999年出版时曾经热销;在凤凰卫视的各种宣传册中,都有主持人的图片,公司甚至还专门为他们制作精美的“明星”卡,主持人外出采访拍片或参加社交活动,都要求随身携带,以赠热心观众;借助外部媒体宣传凤凰明星,时事评论员曹景行等人,频频出席各类研讨会或赴高校演讲。

第二,量身定制适合其个性、风格、特长的栏目,让栏目迎合主持人而不是主持人来迁就栏目。凤凰卫视十分重视培养传媒明星的个人风格。窦文涛的侃功、陈鲁豫的综合能力、许戈辉的国际化气质,是他们树立自己风格的良好基础,而且各尽其才。聪敏善谈的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中说新闻;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笑谈天下热门话题……一旦某个主持人影响扩大,凤凰卫视就会为其新开专门的栏目来吸引观众,进一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扩大并巩固主持人的影响力。1998年两会期间,吴小莉被朱总理点名而迅速走红,成为新闻的新闻,凤凰卫视不失时机,推出《小莉看时事》,吴小莉随之名气日涨。陈鲁豫在凤凰开播时只是担当文艺娱乐节目的主持,凤凰卫视高层看中她国际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背景,启用她主持时事节目《凤凰早班车》,当鲁豫“说新闻”的主持风格得到各方认可之时,凤凰又相继为其开办了《鲁豫新观察》、《一点两岸三地谈》、《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等节目。与电视台的一般传统不同,凤凰并不框定主持人的“活动范围”,只要适合他们的个性特点,主持人就可以穿越于新闻时事、综艺晚会等不同的电视领域。

依据凤凰卫视的经验,我国电视新闻明星主持人培养模式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传媒明星的个人兴趣、特长定位,设计合适栏目。优秀的新闻人才能否成为传媒组织的明星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王志与《面对面》,元元与《第七日》,孟非与《南京零距离》,都是人与“舞台”完美结合的硕果。

第二,运用“倒二八理论”,重点扶持明星主持和品牌栏目。经济学中的“倒二八理论”认为:20%的客户带来了80%的优良业绩。在欧美国家较为成熟的媒介运营机制中,“倒二八理论”得到了广泛运用:即用20%的人、财、物资源,维持80%的日常节目运行;而用80%的资源去打造媒体中20%的品牌栏目。那些有潜力的新闻主持人作为品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根据这种理论模式加以重点培养。

第三,采取多种方式对主持人进行培训。根据国外研究机构测算“现在人们原有的知识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报废’,如果不随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10年后就会有50%的知识变得陈旧和老化。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作45年,其知识的更新量会占到他个人全部知识的80%—90%,这些新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11)所以说,人才培训与再教育是维持或提供传媒竞争力的基本手段。

第四,整合各种传媒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整合营销传播、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以建立频道品牌与受众情感忠诚关系为目标,以传播通路的多样化来克服电视传播的单向性,增强受众的关注率和忠诚度,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我国电视新闻主持人正处在日益成熟的进程中,主持人中心制的实质性采用和推广必将加快我国电视新闻明星主持人成长的步伐。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像丹·拉瑟等那样的明星主持人也会出现在我国电视新闻的主播台前,以他们特有的魅力和感召力,为中国的电视荧屏增添无尽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