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

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中国现代性的延续: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1993年,在中国大陆的内地城市,出现了一份以都市报冠名的城市通俗报纸——《贵州都市报》。都市报现象被认为是中国新闻传播业创造的一个奇迹。都市报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一个崭新品种。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般而言,大城市的现代性程度要高于中、小城市。

第一章 中国现代性的延续: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

1993年,在中国大陆的内地城市,出现了一份以都市报冠名的城市通俗报纸——《贵州都市报》。在这之后的两三年里,大陆各个城市的通俗报纸开始以都市报命名,它们中的一些日后成了全国报业赫赫有名的角色,比如《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等。不仅如此,都市报成为中国报业的一个崭新品种,逐步占有了报业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都市报变成了一种模式,在各个城市被反复复制,那些并非以都市报命名的通俗报纸也竞相挪用都市报的模式,以至于中国报业出现了蔚为奇观的都市报现象。都市报开创了中国报业的许多第一,比如读者的自费订阅率、报纸的广告收益、公众的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等,都市报的繁荣甚至加剧了机关报的边缘化,彻底改变了中国报业的整体格局。都市报现象被认为是中国新闻传播业创造的一个奇迹。都市报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一个崭新品种。(梁衡,1999)但即使是新闻传播行业内部的人员也意识到,都市报的兴起绝非是一个行业单独力量所为,而是恰当地借用了社会各方的力量,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就是中国自1978年以来重新开启的现代化进程。

都市报因此与现代性产生了关联。如果仅从名称看,都市报与现代性就有某些联系,因为现代化的一个后果就是都市化,两者以城市相连接。但“顾名思义”的揣测则是主观而武断的。都市报的命名出于一个看似偶然而表面的原因,这个原因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晚报是中国报业如日中天的角色。报业从业者试图创办所在城市的第二、三份晚报,还是面向城市居民的通俗报纸。而主管部门建议用另外的名称命名“第二份晚报”,以避免重复,“都市报”的称谓就此出笼。当然,也不能因为都市报命名的偶然性就完全否定都市报命名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的关系,我们可以追究的是,为什么这“第二份晚报”就被从业者“偶然”地取了个“都市报”之名?有两点可以推断:一是都市报是在城市中发行的,主要读者为市民;二是都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第二张晚报”创办者的主要意图就是获得发行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他们是朝着报纸读者中的“大众”而去的,只有在“重要”的都市而非“次要”的农村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按照词典的解释,都市乃大的城市,也就是说都市报不仅是针对城市而且特别是针对大的城市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般而言,大城市的现代性程度要高于中、小城市。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替代机关报的新兴都市报必然与现代性有实质性的关联,当然这种联系一定是复杂而非简单的因果关联。在现代性理论的视角中,现代性、城市、报纸,是由社会制度和文化心理制约的、被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社会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