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当代报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家的头脑
政治家办报,是对中国报刊编辑的基本业务要求,也是编辑业务中的难点和重点。
高水平的编辑,要懂得把宣传规律、政治规律和新闻规律统一起来,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懂得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国国情要有真知灼见。他还要像军人一样听招呼、守纪律。
当然,政治家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实事求是,不得在稿件中说假话。同时,政治家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得新闻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编辑编出的稿件如果连自己的女朋友也不爱看,这样的编辑往往也不是真政治家。
目前在中国,讲政治的另一个方面,是与报刊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而不是经常性的挑战式紧张关系。编辑要懂得说好“官话”。有的编辑连“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都说不全、说不清,这就不行。
政治上的成熟,还体现在编辑面对复杂问题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他能够正确地、冷静地、平衡地、开放地看待各种有争议的观点。
二、新闻的专门家
作为新闻全流程的主导者,当代报刊编辑应当是一位真正的新闻学专门家,要达到精通的“高段位”程度,这是他的看家本领。采写编评,这个行里的十八般武艺,都要拎得起来,不能是花架子。
编辑是记者的导师。他要随时准备告诉记者,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在记者不能做时,自己还要能顶上,以救燃眉之急。
对于一名合格的编辑来说,前人已解决了的新闻学基本问题,到了他这里就无需再争论了。新闻的专门家,还指编辑对其负责的报道领域要有深入周详的研究,比如财经编辑,肯定要熟悉财经理论和知识,对财经新闻规律及财经界运转内幕很明白。
三、杂家的学识
编辑应该比记者更加渊博,通晓天下事,非此不能做好策划、改好稿子和挑出毛病。特别是,当代新闻要求有“联系”的概念,也就是打破专业界限,飞快地从A点跳到B点,从B点跳到C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新闻事实的价值或者含金量。
因此,这虽然是一个细分工的时代,但事物同时又在深度和高度上进行着新的综合。一位政治编辑,他应当懂得科技;一位财经编辑,他应当懂得政治;一位文化编辑,他应当懂得经济;一位国际编辑,他应当懂得国内。而文字编辑也应当是一位多媒体专家。
一句话,编辑需有极宽阔的视野,这首先取决于他知道多少东西。但话又说回来,人生也有涯,学习无止境。对于一名合格的编辑而言,他要做的,是对99%的知识,首先都打上一个问号。因此,编辑手边应有工具书,眼前有资料库,身边有智囊团。
四、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气质
新闻稿件要回答的五个W和一个H,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说到底,就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里面,最终体现了报道的深度。
与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新闻这个职业,归根到底,是求真,即还原世界和社会的真相,探索宇宙和人生的规律,并解释它们的意义。优秀编辑与平庸编辑的区别,在于前者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认识到事物之间无处不在的联系,并用辨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是超越技术层面的东西。
有资深新闻人指出,新闻报道有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火热的心,二是逻辑性(9)。这与哲学家和科学家所具有的疯狂与冷静,恰恰可以互相印证。所以,做编辑,最关键的是不能把自己定位于匠人。他是否在思考世界的终极问题,关系到稿件能不能大气。从品位上讲,报刊竞争到最后,竞争的就是这个东西,而不是比试哪个编辑的标点符号改得更好。
五、公关专家的活动能力
传统编辑,只是伏案编稿即可,可以从早到晚一动不动,面对的就是方格纸和红墨水,整天难说几句话。但是,当代报刊对编辑的职责定位,包括总合成、总串联、总指挥等等,都决定了编辑必须与记者一样,是一位随时要与各色人打交道的社会活动家和组织管理者,要掌握高超的人际沟通艺术。
编辑沟通的对象,包括编辑部内各样工种,从记者到其他编辑,从总编辑到经营人员;他要与宣传主管部门沟通;还要与读者保持经常性的互动;要与广告商见面(不是拉广告,而是配合发行,讲解编辑方针);要与别的媒体沟通,包括开展网络合作;要对付上门说情者或者找麻烦的人;要迎对投诉者和五花八门的新闻线索提供者;要到大学去做演讲和讲座;等等。有的报刊老总,甚至要求手下的编辑还要有一定的酒量。
六、企业家的意识
那种埋头编稿的文人式理想主义编辑,那种不懂市场、不问广告和发行的编辑,已经落伍了。讲市场即是讲政治。
如今,中国的不少报刊都引入了企业化经营,从总编辑到编辑,往往由投资方和报纸主管方共同协商决定,或者直接从市场上招聘。办报办刊,有没有股东意识,有没有对股东负责的精神,事关报刊成败。
因此,当代报刊编辑,往往也要从市场的角度,强调“安全第一”的思想。编辑在决定选题时,已经开始考虑采访成本和收益。他在制定编辑方针时还要考虑投资方的目标。编辑也不再单靠个人魅力来吸引记者,而是依靠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包括好的激励机制,来组织报道。
至于有的编辑拿回扣,搞关系版面,这样的“企业家意识”,则是不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的。
七、未来学家的眼光
主要指判断趋势的能力,也指创新力和想象力。这是当代报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你策划的报道,必须处处比对手领先一步。
当代报刊编辑绝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他往往是生活中的“异数”,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尚未发现、尚未发生的东西。那种只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编辑,而不能预知未来将发生什么新闻的编辑,是不符合当代新闻竞争需求的。当代报刊编辑甚至需要“无中生有”,发现尚在形成的新现象,提出人所不知的新概念。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在国外,编辑有年轻化的趋势。当今西方大中型报纸的部主任一级骨干,有的只有20多岁,甚至有的总编辑也是青年。新一代西方报纸编辑眼光较专注长远,不受传统的偏见左右,试图对纷繁困扰的世界独立做出清醒的判断(10)。
八、掌握外语
传统的报刊,往往只要求编辑具备好的中文功底,所以很多编辑都来自大学中文系。但是,一些新锐报刊的编辑部已十分重视外文。有的报刊的编委们,每天用于看外文的时间,比看中文还要多。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对外新闻不再严格区分界限。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盯紧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编辑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必然会存在巨大的漏洞。特别是在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外电率先报道的情况下,要求编辑迅速决定新闻价值,派出记者采访。即便是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外语的情形。
中国新闻界与海外新闻界的交流正日益增多,有雄心的报刊都很注重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并与之开展合作。同时,各种中短期的国际新闻培训、论坛、互访也越来越频繁,编辑不懂外语,至少是极不方便的。
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一种整体感觉。用外语思维,与用汉语思维,是很不一样的。这是当代报刊编辑养成全球化新闻报道观的基础。
九、良好的身体条件
认为记者需要有牛一样的体力,而把身体比较弱的、不能在外面跑的以及怀孕的,派去做编辑,这是一个误区。对当代编辑的基本要求便是有过硬的身体素质。
当代报刊竞争激烈,已经没有八小时工作的界限。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不管是半夜还是凌晨,首先是值班编辑要立即行动起来,着手调动和安排人力,策划并组织报道。一些战役性报道中,编辑每天只能睡上几小时,有时几天不能休息。他在报道全程中要负责跟踪、联系和指挥。记者交稿走人了,他还不能走,要修改、审稿并排版。在编辑部中,只有编辑有固定的夜班。能不能坚持下来,体能是一个前提。
另外,编辑作为新闻的策划者,要求思维极其敏锐。而没有一个好身体,是支持不了大脑对氧气和血液的需求量的。编辑长期伏案工作,体育锻炼少,不少人容易患上慢性病。一些编辑英年早逝,殉职在办公桌上,却被当作劳动英模来宣传,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十、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中国特定的报业环境及市场竞争状态下,编辑是一个需要十二分用心的岗位。这颗心是事业心、责任心、爱心、良心、决心、妥协心……他还要有一颗超级抗压之心,一颗八面玲珑之心,以及一颗细腻如女人之心。
作为把关人,编辑始终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下面是真实的例子:中央某大新闻机构有一位编辑,下夜班后回到家里,总觉得有篇稿子存在问题,紧张了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还没上班,他便往办公室跑,上电梯还在想那篇稿子,到了办公室门前,钥匙怎么也打不开门,一看,原来是走错了楼层。还有一位编辑,只要一碰上重大敏感的稿件,手便会发抖,按不下电脑键盘。也有许多编辑,一生中写过无数检查,神经已练得非常坚强,什么时候都可以做到镇定不慌张。
最后,编辑的心态是否积极,关系到记者能否情绪饱满地投入新闻采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