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判断新闻

怎样判断新闻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3 怎样判断新闻一、新闻价值那么,编辑都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事件或现象有没有新闻性呢?因此,牢记新闻价值的基本元素,是报刊编辑的一项基本功。死亡比受伤重要。

5.1.3 怎样判断新闻

一、新闻价值

那么,编辑都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事件或现象有没有新闻性呢?首先是新闻价值定律。大多数新闻教科书对此都有详尽表述。但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编辑说不出新闻价值都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在遇到新闻需要判断时,究竟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不少编辑的头脑中一片模糊。因此,牢记新闻价值的基本元素,是报刊编辑的一项基本功。编辑需要熟知的常见新闻价值元素有下面这么一些(6)

●结果。一起事件,如果能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或者影响到了大量的人群,便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考虑要点是:此事隔了多少年后回想起来,还会否令人不寒而栗或记忆犹新?

●冲突。如骚乱、战争、谋杀、罢工、种族摩擦,部门及机构之间的矛盾激化,人和物、人和环境的冲突等。另外,是观念和思想上的冲突。

●进步与灾难。前者如新发明、新创造,国家GDP的增长;后者包括各种天灾人祸。

●显赫与声望。一个卖水果的小贩,与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同样举行婚礼,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声望越显赫,具备的新闻价值可能就越高。

●重要性。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事情,媒体只能选择重要的报道。重要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死亡比受伤重要。但也有相对性问题:有的事情对中国人很重要,但对西方人则不一定重要。

●时间性与接近性。时间性与接近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大。当天的事故比48小时之前的事故新闻价值大,同样,本市的事故又比800公里外另一城市的事故新闻价值大。但是,时间性与重要性相比,居于辅助地位。如果最新发生、距离也最近的事故,仅仅是刮损了一辆车的外观,那么,时间及地点稍远却死伤了人的恶性事故,还是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新奇和反常。独特新闻,巨大的命运反差,新颖的谋生方式,不可思议的事情,都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反之,平淡和司空见惯的东西,则不能登新闻的大雅之堂。

●趣味性。当然,有健康与低级的趣味之分。

●性。性是人类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具有新闻性。

●特殊兴趣。比如有人喜欢以打苍蝇为工作之余的乐趣。

●家庭。比如离婚。

●健康。已越来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二、报刊定位

判断是不是新闻,一定要根据它是否符合本报本刊的定位,要考虑本报本刊的目标读者。在别的报刊上刊出,可能是重大新闻,但对于本报本刊而言,则新闻价值较小,甚至不一定成为新闻。

比如,《法制晚报》可以把演员傅彪去世的消息做成头版头条,但《人民日报》的编辑基本上不会这样去安排。《中国企业家》杂志有可能经常让一些富豪上封面,但《瞭望》周刊很少如此做。现在的一大问题是,不少编辑不分青红皂白,胡乱跟风,看见所谓的热点事件就群拥而上,在同质化竞争中迷失了个性与风格。

不过,在一些场合,不同报刊的编辑对新闻的选择也会趋于一致,比如,“神舟”飞船上天的新闻。但往往在这种时候,有的报刊又会漏掉重大新闻,去捡芝麻,形成漏报。

三、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笨办法”

事实上,把新闻学教科书上的新闻价值元素,一条条地背下来,再比照着去做,不少编辑仍旧茫然失措、一头雾水。为挽救这种局面,在实践中,编辑部经常还采取一些“笨办法”:

●对比。尽力检索各种相关信息,看别人报过没有,怎么报的。有时,一个题目乍看上去很有新闻性,但别人报过了,它的价值就小一些了。有的文章单篇看确实具有新闻性,但把它置于一组报道中,便立显强弱之分。

●跟进。如果别人都报过了,还能否成为新闻?编辑需要考虑:它是不是仍在被许多人议论?还能不能从中引申出新的话题?别的媒体有没有报全?其实,很难见到有媒体能把各个角度都封死的情况,追踪和回访因此常常成为跟进报道的策略,从中或会挖到出人意料的新闻。

●类推。可以从外地区反观本地区,以别的地方发生的新闻来类推出本地应报道的新闻。也可以查一查去年此时都报过了什么,以前有哪些新闻造成了较大影响。制作一个昔日轰动新闻的排行表,再与眼下的选题作对比,看它们是不是同类型的新闻。

●变化。变化出新闻。编辑要随时问自己一个问题:变了吗?这事这人有什么变化?20世纪70年代,西方驻京记者注意到了林彪从报章和天安门城楼上消失的细节,据此发出我国领导层可能有变的重大新闻。注意:变化常常藏在细节之中。

●读者。打个电话问问有联系的目标读者:这是不是新闻?你有没有阅读兴趣?值不值得做?

●报摊。《北京青年报》在初创期,就采取了编辑跑报摊问情况的办法,来决定什么是好卖的新闻。

●想象。一眼看上去似乎不是新闻,但是,跳到相关或者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上来考虑,则可能显示出新闻意义。编辑如果没有想象力,就创造不出新鲜和时髦话题,就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东施效颦。一个例子是:克林顿访问中国,到陕西的一个村子里与村民对话。美联社记者却没有跟到这个村子,而是到了旁边的一个村子采访。报道的主题是:克林顿为何不到这个村子?

●常识。一位资深新闻人说,报道要合乎常人的生活感受,不能让读者看了后说:“这是记者在做文章。”(7)总之,在报道中,常识是始终需要捍卫的。编辑要不断问自己:我这是在做文章,还是在做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