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什么是新闻的“致命的吸引力”
一、新闻性即人性
能不能抓到真正的新闻,还与编辑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情感世界与思想境界有关。因为,进一步看,所谓的常识,所谓的常人的生活感受,其实也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或言,对人性需求的理解与满足能力,是一切政治和经济活动的目标,也是报刊业成败的关键。只有把人性研究透了,才能形成必读性和可读性,也就是新闻的“致命的吸引力”。
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新闻呢?西方有论者从新闻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归纳(8):
●为了娱乐。
●想看到当权人物的升迁或遭贬谪。
●欣赏美,如音乐、艺术品、选美等。
●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满足好奇心和成为消息灵通者。
●为了与上帝在一起。
●为消闲和消除烦恼。
●与他人同欢乐共悲伤。
●在无须顾及法律的情况下,尽情感受爱和恨。
●寻找模仿的偶像。
●为获得对自我的肯定。
●获得世界各地的知识。
●坚定正义感。
●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相信神圣、魔法和不可思议的奇幻。
●想看到他人犯错误。
●希望看到世界在有秩序地运转。
●参与感。
●消除不愉快的感觉。
●在无犯罪负担的环境下,宣泄性的欲望。
●没有危险的冒险。
●满足对丑的好奇心。
●强化道德、精神和文化的价值观。
●看坏蛋捣鬼并遭惩罚。
凡是能满足以上这些欲求的,都有可能成为新闻。问题就成了:编辑在抓新闻时,是否考虑到了普通人的这些欲求呢?
国内有些报刊做得不好,新闻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对读者无益无用,还是因为编辑打内心就缺乏对人性的关照。
二、新闻敏感
一般认为,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发现并判断新闻的一种能力。面对同一件事情,一个人麻木不仁,另一个人却能敏锐地识别出它的重大意义,这就是新闻敏感。
在实践中,检验新闻敏感有一种直观的办法,就是随便列出十个标题,让编辑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哪个是新闻,哪个不是。这好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个时候,编辑根本没有时间从理论上去思考新闻价值的定义,没有时间去作分析和讨论,也没有时间去引经据典,更没有时间去调查读者的反馈。无疑,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却是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天天要遇到的情况。
这时,新闻敏感成为了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直觉,仿佛是一种超越逻辑和理性思维的洞察力,但它却是职业化编辑最重要的禀赋。对于大多数编辑来说,通过后天的刻苦训练,通过对大量稿件的判断和选择,通过天长日久的经验积累,也能逐渐培养出新闻敏感。
三、影响力标准:影响新闻判断的其他因素
编辑也不能被新闻教科书定义的新闻价值所束缚。因为,新闻价值最终是为影响力服务的,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西方新闻价值标准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此应为编辑注意。这种变化亦影响到了中国的报刊业。
有些报道,缺乏传统的新闻价值因素,如往往不含有冲突,不注重显著性,一些报道没有时效性,只是把接近性作为考虑因素。在这些报道中,真正的新闻或硬新闻被“非新闻”、软新闻排挤了出去。但它们却拥有成为一流新闻的重要潜质,即影响力。
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这样的报道主要是三大类:一是生活类报道,二是调查性报道,三是精确新闻报道(9)。
生活方式类报道,主要是告诉读者人家是怎样生活、自己应该怎样生活的报道。比如,如何购物,如何保健,如何选择餐馆,如何理财,如何使用家用电器,如何欣赏一部好书或好电影。这样的新闻不求冲突、不求显著、不求离奇,只求有用。因而,拥有大量受众。拿起一份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便可以在其头版上看到很多不符合传统新闻价值要求的新闻。
调查性报道不仅揭露丑闻、追踪疑点,还注重系统地调查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和痼疾,并试图找出解决之道。这类报道不求明显的时间性,不追求奇闻,也没有突出的显要性,其价值在于细致的调查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社会上人们习以为常、深有感触却不知症结的问题揭露出来,引起社会关注,促使某些变革的发生。
精确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它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围绕重大新闻事件,侧重采用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精密的分析、加工,使公众从一般事件中看出其潜在意义,而不是一味报道瞬息即逝的、耸人听闻的事件。它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广角镜去分析材料,从而看出潜在的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
一些西方和发展中国家学者还提出了“发展性新闻”,即“有关经济落后的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准而实施的各种工程和项目的新闻”,指的是对所有通过人类计划和努力而出现的社会、经济增长或改善所做的报道,主要包括政府体制改革,农业发展和食品生产,经济活动,教育,就业和劳工福利,计划生育,医药、卫生、保健,住房,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大众传播,国家统一,农村和城市发展,社会改革,电信、旅游、交通发展等(10)。这些,亦应进入编辑抓新闻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