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新闻编辑的操作要点

国际新闻编辑的操作要点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3.3 国际新闻编辑的操作要点一、勇于并善于报出新闻逢国际大事,要力争报道,并且争分夺秒,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世界军事》杂志策划过这样的一组国际新闻报道。但同时应注意的是,国际新闻也有很强的倾向性。对国际人物的评议,一定要慎重。

10.3.3 国际新闻编辑的操作要点

一、勇于并善于报出新闻

逢国际大事,要力争报道,并且争分夺秒,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业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大多数的国际报道,都是“免费在为外国作宣传”,特别是“免费在为美国作宣传”。这种编辑观有些偏颇。

有论者指出:“作为一张新闻纸,对外国发生的新闻还是要报道的,要不然我们读者怎么知道外国发生了什么事呢?比如说伊拉克战争,比如说昨天说的尼泊尔的几个人质又被杀了,美国共和党党纲指责我们中国干涉台海的事,我们不报道恐怕很难了解。”(5)

事实上,在题材处理上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在国际焦点新闻和敏感话题上能不能碰硬,能不能抢到最快时效,这是对国际新闻编辑政策水平和业务实力的一大考验。《环球时报》就报过不少敏感话题,比如,“日本外交官自杀事件”,但该报编辑的“大调调”把握得好,所以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世界军事》杂志策划过这样的一组国际新闻报道。1996年台海危机,正值中国军队进行导弹演习,美国派来两艘航母,成为海外媒体大量报道的焦点,但国内完全不涉及。该杂志编辑认为,一点不报道是不合适的。于是,编辑组织了两篇稿件:一是“一个航空母舰群的攻击能力”,详细描述了它的作战半径有多大,火力、机动力有多强,能够发起什么类型的攻击,持续攻击时间多长,可以造成多大规模的威胁与破坏,在战争中主要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等;二是“怎样击沉航空母舰”,详细介绍了如何攻击航母舰群,目前世界上攻击航母的最新武器和作战样式,航母的弱点是什么,怎样能够击沉一艘航母等。当时的编辑陈湘安说,这两篇报道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台海,但在此关键时刻,每一个读者都清楚地知道此处句句与台海形势有关。这对清除社会上对美军航母的种种疑虑和恐惧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首先考虑与中国读者的关联度

国际报道要首先考虑中国,考虑与国内读者的贴近性,这是国际新闻编辑判断选题的一个发出点。《环球时报》有关负责人在谈到“中国本位”时说,我们是中国人,当然是要关心我们的国家。像日本、美国,它们的报纸也是非常关心它们的国家(6)

因此,仔细研究《环球时报》的头版头条,可以发现,常常都是中国读者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中日关系、美国插手台海等。

对于《参考消息》来讲,其国际报道与读者最为接近的应是对华反应,其次是中外战略关系。长期以来,对华反应和中外战略关系就是《参考消息》一大重点内容,是其独特优势,常常是头版头条的首选。

2005年下半年后,《环球》杂志对定位作了调整,确立了“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编辑方针,做了大量与中国读者十分关注的国际新闻,市场销量创下新高。

这样做,符合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要求。2003年9月26日凌晨,日本北海道东部海域发生里氏八级强震。《北京晚报》编辑早晨即进行策划,除报道地震灾害情况和日本各地反应外,还特别向国人报平安:没有中国人伤亡。编辑还特别总结了日本防震的经验,如加强灾害预测、强化防灾演习、完善救灾体制等。这里就有中国人关心和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编辑在报道策划中,要注意打通国内外,安排好两地互动。如伊拉克发生劫持中国人质的事件,有的报刊的编辑除了请驻伊记者发回报道外,还同时派遣记者到人质家乡采访,还采访外交部有关司局以及国内专家,并为中国公民出国提供安全提示信息。

三、客观性与倾向性

国际报道要注意客观。如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有媒体的编辑仅凭从苏联报刊上搜集的大量“正面”材料,就撰写了《苏联将在20年内从经济上赶上美国》的长篇新闻综述,当时,中国也在“大跃进”,此文符合宣传需要,影响很大。到了60—70年代,国内报刊又是只报忧不报喜,讲“苏联人吃的面包越来越黑”。

客观报道,还指媒体不跟风。比如,2006年一季度,美国和伊朗剑拔弩张,两国报刊对美国如何攻打、伊朗如何反击,作了大量报道。我国媒体在引用时,就应该尽量客观,要双方都报,并且,不要煽动战争气氛。

但同时应注意的是,国际新闻也有很强的倾向性。比如,21世纪初,有一次俄罗斯发射导弹,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是《俄罗斯借导弹试验显示实力》,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是《俄罗斯军事演习中的导弹发射失败》,而我国新华社的报道是《俄军演:回击美“先发制人”核打击》。这里就体现了编辑所站的立场。

在美国打伊拉克时,美国大兵扛粮食送到伊拉克人家里,伊拉克人把萨达姆的塑像拉倒,经媒体向世界传播;后来才知道,这些新闻都是美国人精心策划和导演的。但是,当时一些中国报纸也把它们放在显要位置刊登,批评者说,这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为美国政治服务”。

国际问题很敏感,一定要注意把握。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人日报》曾发表一篇介绍朝鲜改革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过去,朝鲜比较重视工业的发展,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这篇文章令朝鲜方面大为光火,朝鲜驻华使馆给中国外交部发来照会,对“中国中央级大报”发表这样的文章表示强烈抗议。

对国际人物的评议,一定要慎重。2005年底,某媒体发表“年度‘牛人’”的年终国际人物评选,以赞赏的口气,把约旦籍恐怖分子阿布·穆萨卜·扎卡维评为“牛人”状元,说这位“仁兄”大有作为,搞得美国人一日难得安枕。有的读者看了很疑惑,以为中国要转为支持恐怖分子了。

不管如何,编辑在选发国际新闻时,很重要的就是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多加审视。

四、想一想国际事件后面的政治背景

一些重要的国际新闻,一定要充分估量其政治背景,这样不仅能增加报道深度,而且可以避免风险。

21世纪初,在中亚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先后爆发了所谓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和“郁金香革命”等“颜色革命”。这后面,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推动。但国内一些都市类报刊仅仅热衷于报道人们上街游行的“盛况”或者新当选总统的“魅力”,这样的报道是肤浅的,而且也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在事情发生时,有经验的国际新闻编辑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考察:

●吉尔吉斯斯坦形势为何急转直下,仅仅因为议会选举吗?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对中亚局势和走向将产生哪些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局势突变对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其他国家会否造成连锁反应?

●美国继占领阿富汗后又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得手,这次吉尔吉斯政局变化也有美国插手,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图谋是什么?俄罗斯无论是在乌克兰还是在格鲁吉亚,都未能挽救局面,下一步俄将如何应对?

●如果从贴近性上看,应该报道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万多名中国公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影响。局势对中国和中亚战略格局有何影响,对我国边境安全、对新疆有何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对该组织有何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关注点是,除外部因素外,应从这些国家多年积累的内部矛盾中寻找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从其执政能力方面做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这对中国执政,有何借鉴?

●这条新闻的要害是:美国用软力量对一些国家进行颠覆,而且还成功了,由此,促使读者对中国未来命运进行思考。

●但是,正因为政治背景比较复杂,有关吉尔吉斯斯坦这样的外国政局变动的报道,也要把问题考虑周全,一般的原则是不炒作、不渲染、不过多评论,只客观报道事件过程。

通过以上例子看出,要做好国际新闻编辑,绝不是仅仅懂得翻译外电就行了。

五、配合外交

国际新闻报道要为中国的外交战略服务,这是中国的一种长期国情,也是报刊编辑的一项不可回避的义务。

2005年1月,八名中国公民在伊朗被绑架,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总体上保持了“低调”。因为,据称,之前法国人质在伊被绑,法国媒体也只报道了被绑消息,此后就再没对解救人质进行任何报道,直到人质获救才倒叙式地报道了营救过程,这值得中国媒体借鉴。

外事无小事。报道应该为外交大局、为解救人质服务,而不能起反作用。当时一些报刊均严格控制了有关的评论和专家访谈,因为评论和专家观点多样,表述不一定准确,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有纪律意识,在报道的口径上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表述为准。

21世纪初,中国公民海外受侵害的事件大幅上升。外交部领事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类事件和案件的背景十分复杂,媒体在报道时要从大局考虑,注重社会效果,要引导走出去的企业科学合理地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引导中国公民按照当地法律行事,善于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如果海外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可以进行报道,但最好与使馆沟通,把事实搞准确,并且弄清楚事件和案件发生的背景。如果不进行沟通,一旦报道失误,就会给工作带来被动。

六、准确性

由于远隔重洋,报刊在当地也不一定有记者,比起一些国内新闻来,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往往更难以核实,这对国际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995年9月,日本一家报纸发表一条消息,说在1982年,一艘中国潜艇在中国北部海域与一艘苏联潜艇相撞沉没。有一名“自由撰稿人”直接翻译过来投到《工人日报》。国际部编辑认为是“独家新闻”,便发表了。消息见报后引起了轰动,很多外国驻华记者认为中国报纸,特别是一家中央级大报发表这个新闻,一定有什么“来头”和“背景”,纷纷要求采访国家和军队的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得不出来辟谣,军队方面还专门解释,消息中提到的海域,潜艇根本不能下潜。《工人日报》非常被动,后来国际部的负责人还专门撰文“澄清”,算是更正。

广州《周末画报》在处理国际新闻时,十分强调核对,对所用新闻资料要求三点:用最权威的资料,用最新的资料,用最直接的资料。在靠分析、判断和查对权威资料不可能排除问题时,还需要通过调查来释疑,有的可以通过电话、电邮方式进行验证。

但有的新闻根本无从核实。如2003年美国女兵林奇在伊拉克获救的新闻,后来有消息说,是美国军方为鼓励士气编造的。但当时世界各大媒体的编辑都没有否认它是新闻的。

从稳妥性上讲,编辑对待国际新闻,既要看消息来源,也要看逻辑性,还要看背景。实在弄不明白的就强调新闻的出处,在表述上尽量客观一些,留条退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