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的四种类型

经济新闻的四种类型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经济新闻的四种类型在告别传统的经济报道之后,我们可以把经济新闻分作四种类型,即市场新闻、产经新闻、财经新闻和政经新闻。再以沃尔玛上海首店开业的报道为例。上海出版的《每日经济新闻》,其报道角度和内容就与《新闻晨报》不一样。在沃尔玛开业一周后,北京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则以“人民币升值有限冲击沃尔玛”为题,展示了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的新视角。

二、经济新闻的四种类型

在告别传统的经济报道(或称泛经济报道)之后,我们可以把经济新闻分作四种类型,即市场新闻(特指消费市场)、产经新闻、财经新闻和政经新闻。市场新闻和财经新闻已如上述,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不同的区域往往会有不同的产业重点和产业支柱)为主要内容,而政经新闻则往往会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经大局,通常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入世”、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等等。当然,四类经济新闻也会互相交叉,如产经新闻除了引起产业领域和地区官员的重视外,往往还为有关投资人所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财经新闻;政经新闻则为所有人——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所关注,但这种关注并不像市场新闻和财经新闻那样,有特定指向或切身利益。因此,四类经济新闻还是有各自的边界可以大致区分的。

下面我们试举两例,简要说明何为传统的经济报道,以及作为消费新闻、产经新闻、财经新闻、政经新闻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写法。

以教育报道为例。

教育也是一门产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行为。当我们把教育作为工作报道时,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是一种社会角色,报道以教育管理者(校长、分管文教的政府官员等)为主要对象,只有在升学、招考时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长期以来,我们的文教报道就是这样做的。

把教育作为消费报道时,学生就成了消费者,成了核心受众,教师则成了生产者;事实上,在当前的教育市场上,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还可以自主选择学科、选择教师。

再进一步,把教育作为财经报道时,投资者则成了核心受众,成了报道的出发点和终极点。这里的投资者既包括投资教育的人(政府、社团、民企老板等),也包括学生及学生家庭。对后者来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是智力投资,对未来的投资,这时我们就要以投入产出为红线,具体分析(某一种)教育投资的效益和效率,这种投资不仅要顾及教育本身的投入产出,还要时刻关注就业状况,包括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对出资办教育者是这样,对花钱接受教育的人也是这样。

再上升一步,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如果政府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而把公共品的运作完全交给市场(有一度曾不恰当地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从而使上学难成为社会问题时,这时对教育市场的报道就会上升为政经新闻。

再以沃尔玛上海首店开业的报道为例。

2005年7月28日,沃尔玛上海首家门店开门迎客,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上海首店的开业自然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各大传媒的关注,开业前后,媒体刮起了一股沃尔玛旋风。

作为大卖场,沃尔玛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有关消费市场的报道受众面最广,任何一个记者,只要到沃尔玛走一圈,甚至搭乘一下沃尔玛的免费班车,都可以写出一些独特的见闻和感受。如以市民报为特色的上海《新闻晨报》,在开业当天,就把主题定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上,在“周边卖场‘适时’特价搞促销”的大标题下,写了“天天平价”的沃尔玛部分商品比其他卖场贵,极为详细地罗列了一大串单子;写了沃尔玛登陆引起普遍关注,众多“卖场间谍”的神秘举动,以及沃尔玛工作人员如何“纷纷投来警惕的目光”;写了周边卖场如何大搞促销,以及附近居民平静面对,等等。这是一篇最常见的消费报道,也非常符合这家报纸的定位。

上海出版的《每日经济新闻》,其报道角度和内容就与《新闻晨报》不一样。该报7月25日以“沃尔玛开业在即 三大悬念待破”为题,做了大半个专版。专版的主要篇幅是“三大悬念”:一是首店将有哪些营销新招式(包括独特的3米微笑牌服务,即购物者3米内没有见到员工亲切的微笑,可以摘取该员工挂在身上的微笑牌,还可取走装在微笑牌内的现金);二是“5公里死亡圈”现象会否出现(在美国本土,沃尔玛每开一家门店,5公里半径内的卖场将难以生存);三是沃尔玛会带来什么商机(包括周围的配套商业业态、地价、房价等)。此外还以“上海大卖场数量已是规划两倍”做了一篇背景资料,提到2010年上海规划的大卖场不过100家,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开出的大卖场已达123家。读了这个专版,什么叫“产经报道”,已经跃然纸上。

在沃尔玛开业一周后,北京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则以“人民币升值有限冲击沃尔玛”为题,展示了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的新视角。

这篇新闻分析先以开业前夕,商场内“未拆封的货箱与已拆零的商品一起堆在货架上——这样的商品陈列方式体现了‘天天平价’这一广告语的奥秘所在——成本控制”开头,接着笔锋一转:“5天前的一则消息距离他们太遥远,这则消息却结实地打击了远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沃尔玛总部。”这则消息就是7月21日晚,中国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由于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以每年3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去年其从中国采购的180亿美元商品,已相当于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0%,投资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会抬高沃尔玛的采购成本,7月21日沃尔玛、麦当劳等股票纷纷下跌,沃尔玛收于两周来最低,每股49.39美元,跌1.2%。

接下来记者通过采访专业人士,详细地分析了人民币升值2%对沃尔玛影响有限。指出沃尔玛在北美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其统一配送和统一价格的物流体系,但是中国市场零星的连锁店布局和不超过50家的门店规模令其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尽管沃尔玛连锁店在中国并不赚钱(在商务部公布的中国连锁店2004年30强中,沃尔玛中国公司仅居第20位),但还是要加速开店,目的在于接触更多的供应商;而对中国供应商来说,尽管沃尔玛把价格压得太低使他们时有怨言,但却可以促使后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并相应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与沃尔玛合作的还有商业地产商,兴许这才是沃尔玛的真功夫。

就这样,通篇新闻分析均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包括沃尔玛的股东、沃尔玛的同行、沃尔玛的上游供应商和地产提供商,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