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经报道信息源——七大要素市场
财经报道的主要信息源就是各大要素市场,财经记者一定要关心市场,有灵敏的市场嗅觉,掌握和熟悉市场规则。
概括而言,财经报道的信息源主要是七大要素市场:
(1)货币市场
(2)外汇市场
(3)人力资源市场
(4)房地产市场
(5)资本市场
(6)资源市场
(7)公共产品市场
鉴于各大要素市场在本书有关章节中都会有具体论述,这里只从信息源角度提纲挈领地作些介绍。
资金(货币)是要素的通用部件,众所共知,任何要素都要用货币去购买,中国一年的GDP总量不过十几万亿,货币总量却已达二十多万亿。而外汇是货币的一种,外汇市场则是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用外币交易和结算。央行每月都要发布货币市场信息,每个季度还要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信贷概况——货币供应总量,存贷款及利率、汇率波动等;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有关货币调控杠杆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等;金融市场分析——银行间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等;宏观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国内经济、主要产业指标等;以及预测和展望等等。央行报告提供大量原始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后,还可加工成许多新的信息。
劳动是财富之父,在所有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而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人力资源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力资源市场还有许多细分市场: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市场、经理市场、新生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以及自主择业市场、创业市场等。财经媒体不仅要提供人力资源各细分市场的供求信息和交易行情,而且还可抓住其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借此观察和分析宏观经济走向。如全社会和某一地区的失业率、就业率指标;各地最低工资比较及其升降趋势;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由此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各种专业人才的此消彼长;某些重要岗位、重要行业和重要工种的工资变动;一年一度大中专毕业生薪酬期望值的变化,等等。
所谓“资本”是多种要素的集合,资本市场实际上就是产权市场,也可称为企业所有权市场,包括实体产权和虚拟产权。前者多在产权交易所进行,挂牌的产权(企业)有很多实体指标:占地多少,职工多少,机器设备多少等,产权可以整体交易,也可以分割交易;后者多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挂牌的都是一些电脑符号,交易单位则是抽象的“股份”,要深入分析才能判断出其背后的真实价值。
一般的生产资料并不能称之为“资源”,所谓“资源”,需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不可替代,如石油、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等。一些战略性资源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动,更是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重要元素,国际商战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抢夺资源之战。石油是其中最重要的例子,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30多美元直涨至70多美元,已成为财经媒体不可或缺的重量级新闻。又如水资源,几千年来阳光、水、空气对人类从来都是免费的。随着现代社会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的水已成为战略性的经济资源,2002年在南非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资源同样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据报道,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200多个城市缺水,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甚至连“江南水乡”都面临水资源危机。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节水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节水技术、节水工程、再生水等节水产业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鉴于资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一些有条件标准合约化的资源不仅有现货交易,还通过期货交易起到“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就世界范围而言,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伦敦商品交易所的金属、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地位最为重要;中国目前有三大期货交易所,即上海的金属(铜、铝),郑州的大麦、棉花和大连的大豆。
公共产品包括公共交通(铁路、民航、公路,城市公交、出租车、地铁),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以及教育、医疗、体育等文化福利事业。公共产品市场往往介于市场与非市场之间,即既要按市场配置资源,许多领域又需有一定的政府投入,并保持必要的政府干预,加之事关千家万户,受众关注度高,政策性强,因而成为财经报道的重要看点和热点。
以公共交通为例,改革开放前仅上海市一年对公交的财政补贴就达10亿元以上,如今,上海公交基本上由三家上市公司(巴士、强生、大众)承担,且有相当盈利,车容车貌都得到极大改善,即便如此公交涨价仍需通过市民听证会。同样,在民航领域,包括三家最大的航空公司——国航、南航和东航在内,都已在海内外上市,但民航总局始终保留对机票价格的调控权。至于高速公路,绝大部分也已上市,高速公路收费同样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水、电、煤、气、铁路等大多如此。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越来越受到财经媒体的关注,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正在成为财经报道的一个个分支。尽管如此,作为公共产品仍有其特殊性,如果把之等同于一般营利性产业(企业),就会犯很大的错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5年7月,国务院研究机构公开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接着,卫生部网站又全文刊出卫生部长高强所作的一项专题报告,全面反思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成绩与不足,经过一批敏感的财经媒体的深入挖掘,很快成为公众的热点。有专家尖锐地指出,20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失误是“过度市场化”和“过度官场化”:一方面,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允许医院“以药补医”、提高服务价格,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营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又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和等级制。改革开放前,政府以较少的财力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创造了一个世界卫生史上的奇迹。20多年后尽管GDP翻了两番,财力比过去雄厚多了,但政府只负担卫生总费用的39.4%,而发达国家政府负担73%,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负担57.2%。正因为如此,医改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
同医疗体制一样广受诟病的还有教育领域,上学难的问题也日益困扰着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问题与医疗体制近似,那就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被托付给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制度失灵和监管失灵。有专家指出,医疗和教育不但是公共品,而且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对其体制性失误进行修正(包括媒体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