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新态势
(一)集聚发展的战略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态势逐渐明朗化。也就是说,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即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文化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建立有机的网络结构,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管理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的高级形态。
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是在项目、行业、地区三个层面上进行的。
1.项目的综合集聚发展
从单个项目的综合集聚发展来看,在统筹兼顾、战略引导的前提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实现单一效益目标向获得多重效益目标转化。这正是因为文化产业集人文价值属性与产业属性于一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它还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获得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关联效益。
世界银行一份《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以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1933老场坊为例(如图11),它原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租界当局批准,由浙江余姚籍企业家余积臣、孙积水投资,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全世界仅有的三座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历经70年的沧桑,它由上海创意产业投资公司、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等投资改造后,成为上海的时尚新地标。1933老场坊创意园区的建设,获得了多方面的社会效应。不仅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重新焕发了旧日风采,而且吸引了许多企业入驻,包括香港最大的室内装饰设计公司之一、欧美红酒推介中心、苏浙汇酒店等。它顶楼的“创意秀场”每年收入就达2 000多万元,还吸引其他投资人在周边开发了“1930创意产业集聚区”,盘活了国有资产的存量资源,更通过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型产业形态,提升了该地区的产业能级,增加了税收和就业人口。
图11 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多种效益
2.城市的产业集聚发展
从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来看,在战略对头、政策落实、服务到位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迅速增长的规模效应。
根据我们对上海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是获得联合国贸易发展署官员肯定的全球最大的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群落之一)的调查显示:[24]它们吸引了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 574家企业入驻,总的开发投入高达29.28亿元,开发建设的投资强度达到0.243 3万元/平方米,入驻企业的投资强度达到0.607 8万元/平方米,单位面积产出率达到0.957 7万元/平方米,超过区外企业的一般投入强度和产出效果。
表2 上海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业绩
3.行业的集群培育发展
从一个行业的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来看,在宏观协调、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引领全局的效果。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各个主要行业如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休闲旅游、出版发行、数字娱乐等都出现了各类形态与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这些产业聚集园区的建设,其一大目的就是要发挥集聚对行业发展的导向、引领、促进、拉动等作用,以点带面,起到行业示范效果。
图12 文化部批准的八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
例如,为了促进动漫游戏的快速发展,文化部分别在全国东部、北部、中部、西部批准成了八大基地,即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上海)振兴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大连)振兴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湖南)振兴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产业(浙江)示范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无锡)振兴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常州)振兴基地、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这八大基地聚集了各个区域的优势资源,促进明显,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动漫游戏的辐射中心,拉动周边区域,乃至服务于全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2008年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见表3),位于前三位的湖南、江苏和浙江正是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集中之地,有四大基地位于此三省之内。可见,正是由于这些文化产业聚集地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相关产业资源向其中靠拢,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使整个行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3 2008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
为防止基地过多过滥,从2008年开始,文化部就暂停审批各类动漫产业基地,并对已有基地进行评估,《国家级动漫基地(园区)认定管理办法》也正在积极商议之中,此举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制度建设的完善来进一步推进园区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各大基地共同携手,于2008年11月成立基地联盟,发布了《上海宣言》。《上海宣言》里提出六大行动准则,即提升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的整体实力;推动中国原创动漫作品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国动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增强中国动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中国动漫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中国动漫行业的中介组织。可以认为,这六大内容所包含的十八个具体要求直接反映了基地为动漫游戏产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表明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正朝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布局的方向发展,并为未来园区的功能完善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非园区型产业基地模式
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在园区形态方面呈现出日益创新的态势。除了常规的工业园区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地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和海内外市场需求,依托数字化、网络和通信的最新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正在培育许多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模式。
与一般人认为园区就是要建厂房、建围墙、圈土地、招商引资的传统模式相反,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非园区型产业基地模式突出了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显示了文化产业企业的服务平台、交易中心、新人舞台、共享空间之作用,形成了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功效。它所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某些被围墙和厂房圈住的传统产业园区。
这一模式以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上海)振兴基地为典型代表,它以专业服务机构作为节点,联系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集聚了一大批动漫游戏产业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发挥了广泛的服务功能。这一个产业基地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于它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向周边扩散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理念,逐步形成许多联动的园区和伙伴,最终带动一个强大的产业丛。
2004年7月27日,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挂牌成立。次年的4月18日,该基地下属总公司——上海外高桥国际动漫游戏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就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注册资金为人民币5 000万元。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影视、动画等的特技及后期制作,国际贸易,广告设计、制作,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等。公司以项目为重点,利用各方资源,打造以动漫游戏及影视产业为基础的“外高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动漫游戏产业创意、制作中心。
该基地是第一个由文化部批准的基地,它有别于生产型、加工型、地产型之物质生产基地,它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厂房,当然也没有企业入驻,而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非园区型基地,而此种新型的特色设置和定位使基地显示出强大的服务属性,对动漫游戏产业推动的力度更大。经过多年来的运营,基地功能更为完善,包括了十大中心:创意中心、孵化中心、出版中心、会展中心、中外合作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研发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版权中心、数字娱乐播出中心,从多个环节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
图13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上海)振兴基地十大中心的功能
特别是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联合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动漫游戏产权交易中心,克服了动漫游戏产品难以套用传统产权交易模式、缺乏抵押物、难以进行价值判断等一系列难题,开展了动漫游戏知识产权、物权、股权、债权、虚拟财产等多个品种的交易,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动漫游戏企业。由文化部文化司、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承办的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形成了“高层次、大规模、专业性、国际化”等特点,确立了以BtoB为主、BtoC为辅的定位,每年的博览会配对交易额从2007年的2.4亿元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5亿多元。
该公司在成立之初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在三到五年内,建立健全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生态链,形成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的战略高地,建成世界级的动漫游戏原创生产贸易基地。以专业化为导向,为博览会参展商、专业观众以及普通观众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为中国动漫游戏打造功能更为全面的全产业链而作出贡献。
(三)数字化产业港模式
该模式以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依托,以优质低价的服务为核心,培育具有产业经济联系的企业集群。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逐步依托一定的实体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造一个无边界、国际化的虚拟性服务社区,通过一个迅速畅通交换传播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和网上市场,从而以最新的技术方式,实现官、产、学、研和消费者的数字化高端融合。
这种模式以上海多媒体产业园为代表,以多媒体技术为龙头,以实体园区为基础,以虚拟网络为辐射,以经济流量的集聚和企业孵化为亮点,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媒体产业园。该产业园是在上海市和长宁区政府支持下,建立的一个新型多媒体产业园区,从最初的一栋烂尾楼,逐步发展成为一群楼、一条街、一片区的大型产业园。它坐落于长宁区中心地带,毗邻中山公园,是融办公、商务、住宅等为一体的新生代园区。这里区位优越、配套完善、规划超前,成为贯彻“数字长宁”战略的增长中心。它的主体建筑兆丰广场位于汇川路、长宁路交汇处,共42层,高159米。7~42层为办公区域,次体建筑包括新锦江商厦和新时空国际商务广场,作为拓展区域的凯旋路走廊由多媒体设计主题园区、多媒体创意主题园区、数字媒体产业主题园区、数码维修主题园区、多媒体网络通讯主题楼、网络游戏主题群、影视文化传播主题楼7个项目组成,并且逐渐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多媒体创意产业区域。
上海多媒体产业园的产业方向包括影视动画、宽带多媒体应用和多媒体展示。截至2008年年底入驻园区的企业达到了400余家,包括三家世界500强公司(DELL,LG,ACCENTURE),200多家数字媒体相关公司(水晶石,上海卡通等均为业内龙头企业),多家多媒体专业机构(亚洲艺术科学学会、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等)。2005年上海多媒体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2006年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图14 上海多媒体产业园的会展大厅
上海多媒体产业园面向园区内企业发挥了会展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创业平台等的作用。2003年,上海多媒体产业园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多媒体产业孵化基地——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MPVC开创了将“风险投资”与“园区及孵化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专业从事多媒体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投资及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的管理。MPVC不仅把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单向地提供给入驻企业,而且把所有入驻企业带入由这些优势资源所形成的投资平台、人才平台、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平台,企业间彼此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相互支持,共享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合作用的外延价值链,共同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
在MPVC扶持下,分众传媒2005年7月13日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交易,成为首家由上海孵化器孵育出的海外上市企业,还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多项第一: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中国纯广告传媒股票;融资规模在历年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位于第一;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成为第一位按响纳斯达克开市铃声的中国上市公司领导人。在分众传媒赴纳斯达克上市之前的两年内,MPVC在战略发展、业务开拓、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扶持工作,帮助其完成了三次私募融资,吸引了包括UCI维众投资、SOFTBANK软库中国等在内的十多家国际著名投资基金数千万美元的投资,成为培育多媒体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四)产业文化提升模式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依托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游艇、服装、家居、汽车、食品、饰品等产业,把产业的文化开发,逐步引向文化的产业开发,使得实体经济的文化提升产生一石数鸟的效果。
其典型代表是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个以规模化园艺为基础形成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产业园区。它创办于1998年,已开发面积达6 000亩,目前是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国际盆景园艺赏石交流中心、广东省佛山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它在发展之初,是顺德的花卉园林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到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之后,顺德区政府给予了资金、政策、规划、宣传等方面的引导,加快了产业集聚的速度,终于成为一个世界规模的花卉园艺文化产业园区。它先后成功举办了陈村花卉世界国际兰花博览会、陈村迎春花市、广东省花卉展销会、首届全国牡丹展、首届国兰展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第十九届陈村迎春花市暨陈村花卉世界国际兰花博览会等重大节庆。“花·奇·绝·艺术之旅”成为陈村花卉世界的重点旅游线路。它还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罗汉松栽培基地,集花卉生产、销售、科研、会展、园艺和工艺品、信息、培训、进出口、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逐步推动花卉产业走上产业化经营、创意型附加值和国际化贸易道路。
陈村花卉世界近期的四大重点项目包括:兰花生物科技园、中国盆景大观园、佛山古玩城、花海奇观—休闲观光农业等,以建设“共生型”价值链为中心,以拓展花卉文化产业为亮点,以休闲旅游型的园区为导向,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规模的综合性花卉文化产业园区。可见,陈村花卉世界从花卉林木种植、园林盆景交易等,向花卉园林文化提升,打破了传统产业链的平面化的组织方式,可以逐步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生纵向的融合,使“产业的文化化与文化的产业化”相互结合,并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使整个园区更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图15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中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罗汉松基地
(五)文化街区和创意商圈模式
该模式以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核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具有“知识溢出”效应。它在一开始往往是由大学和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到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之后,当地政府给予资金、政策、规划、宣传等方面的引导,加快产业集聚的速度,终于成为一个规模优势的文化街区和创意商圈。
同济大学周边的知识经济产业圈的崛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挂靠校办企业开始,同济大学的师生走出了知识型创业的第一步,出现了大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程服务、模型制作等方面的企业;接着,走出校园的“同家军”在学校边上营造了一条860米的“赤峰路同济现代建筑设计特色街”,大批中、小企业开始在大学围墙外汇聚,形成了规模效应;随着人才集聚、知识溢出,一条街扩张成了“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而建筑设计正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包围着学校的4条马路——四平路、国康路、密云路和赤峰路——已围成了一个年产值达30亿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
图16 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
这一个“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的企业大多与同济大学有亲缘关系。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同炎、蔡国豪等都是企业的带头人;企业创业者、技术管理人员,多半是同济大学的师生和校友。他们认为:这得益于同济大学成为一个良好的知识源,而大学所在的杨浦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才使产业圈得以形成。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同济大学和杨浦区通过旧区改造、整合资源,为同济师生提供了十几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并安排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扶持师生们自由创业,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这里已孕育出了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即成果孵化—社会资源介入—扩张成长—进入资本市场;还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三项服务,即开办企业的初端服务,投融资的中端服务,在企业设立硕士、博士研究点的高端服务,使科研人员的成果尽快进入市场。到2009年上半年该产业圈入驻了700多家相关企业和一批研究开发的工作室,集聚就业人口10万人左右。杨浦区将“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确定为重点产业发展计划,与同济大学拟订:到2010年以后,使这里形成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达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并使之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文化集聚区和知识经济新景观。
(六)全链条综合型园区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文化产业前端创意和开发、中端生产和销售、末端衍生和推介的特点,把不同专长和优势的企业,在价值链和生产链的意义上组合起来,同时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和优惠政策,降低运输和交易的成本。
其典型代表是国家动漫游戏产业(长沙)振兴基地。湖南的动漫游戏产业堪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奇迹。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湖南几乎没有动画产业。凭借湖南人“敢为天下之先”的开拓精神,“动漫湘军”迅速崛起,2008年湖南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动画片产量的第一大省,共生产40部电视动画片共计26 483分钟,约占全国的1/6(全国总产量为249部,131 042分钟)。
该基地坐落于长沙高新区麓谷园区,最大特点是全链条、上规模、大协作。国际上习惯于把动漫游戏产业称为ACG产业,即Animation-Comic-Game,动画—漫画—游戏。由于动漫游戏产业的链条比较长,它既包括内容开发的漫画,也包括技术合成的动画,还包括通过PC终端和网络在线运营的游戏;它既包括专业的基础投资和创业投资,也包括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还包括规模化的衍生产品之生产和营销以及为相关产业提供的服务。
自跨入21世纪以来,长沙动漫产业在全国最早开发了无纸化全电脑动画制作技术,把动漫生产从手工绘画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原创动画的生产能力。但是电脑动漫需要高科技技术支持,而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创智数码、湘计算机、中芯数字等一批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校和骨干企业,为长沙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长沙高新区麓谷园区毗邻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有三辰卡通、创智数码、中芯数字、山猫卡通等一批从事数字动漫游戏的骨干企业,它们通过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和相互联合,已经建立了院校和企业间、国内与国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产品研发机制,形成了以长沙软件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创智微软技术支持中心、Intel电脑动画技术发展中心、三辰动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四大核心数字媒体和动画游戏技术研发和应用机构,开发了动漫游戏制作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制作流程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等,保证了基地依托高科技实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漫游戏产业活力。
该基地依托三辰卡通、宏梦卡通、山猫卡通、创智数码、中芯数字等一批骨干企业,由两园一区即动漫游戏产业园、衍生产品产业园和辐射区组成;并且有公共技术支持中心、动漫游戏产品交易中心、科普展览中心三个中心;还包括动漫游戏艺术创作设计研究院、动画职业学院等院校、公共技术平台与艺术服务平台、动漫游戏产业一条街和主题公园等。它的远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华中规模最大的动画游戏节目设计制作、传播中心,数字动漫游戏技术研发中心,动漫游戏成果转化中心,人才集聚培养中心和衍生产品制造中心。
(七)旅游演艺集聚区模式
该模式是以高质量的旅游演艺项目为龙头和中心,把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的多种资源集聚起来,把演艺、休闲、设计、纪念品、餐饮、观光、健身等多种企业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很强吸附能力和集聚服务能力的园区。
这种模式以桂林“印象·刘三姐”歌墟为代表,它是文化产业的“种子企业”在优良环境下的“繁衍”和“扩散”结果。这颗历经十年磨砺而脱颖而出的“文化种子”依托于桂林阳朔的世界级旅游景观和民俗风情,仿佛长成一片生机盎然的幼林,又吸引了更多的花鸟鱼虫,形成一个适宜培育和促进创业的文化集聚区。
“印象·刘三姐”在艺术元素的组合上,是根据时代特点、中国特色、广西特征,创造性采用了“全景式、大舞台、总调度”的构思,立足于源远流长的广西刘三姐民歌和世界级旅游名胜的漓江山水景观,把山、水、天、景、服、饰、歌、乐、舞、光、人、鹰、畜、桥、浮岛等各种要素创造性组合起来,把著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与现代企业化的艺术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有效的文化产业投资与对民族艺术精品的追求结合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大型山水常年实景演出。它是中国大型山水全景演出的首创之作,为发展民族山水实景演艺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集唯一性、艺术性、民族性于一体的盛大演出。
图17 “印象·刘三姐”——全球第一个大型常年山水实景演出项目
“印象·刘三姐”在产业要素的组合上,创造性地采用了“四结合”的模式,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和综合扶持,与广维集团投入的优质资本和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广西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张艺谋等著名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把建设一支多梯队、高素质的专业艺术队伍,与对桂、黔、滇等老、少、边、穷地区的助学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阳朔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投资方认识到:阳朔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阳朔的景区缺乏新意,旅游产业并不发达。2004年以前,从桂林来阳朔旅游的客人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观光景点,很少留宿,所以包括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收入大大低于第一产业。有鉴于此,他们的总体思路是:把文化产业与旅游服务结合起来,突出旅游演艺这一个新的品种,赋予古老的景区以年轻的生命,充分利用漓江山水打造全景剧场,通过“印象·刘三姐”拉动周边旅游产业,包括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等产业,而阳朔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给“印象·刘三姐”带来了丰富的客源,也获得阳朔县政府和居民的好评和支持,这是一个相互拉动的“双赢”过程。
表4 “印象·刘三姐”对阳朔县旅游产业的拉动[25]
续 表
(八)时尚研发体验区模式
该模式传承了当地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把创意研发和时尚体验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结合起来,把面对企业的专业服务和面对市民的消费服务相结合,成为培育“休闲经济”的基地。这种模式以佛山陶瓷创意产业园等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典型代表。
图18 佛山陶瓷创意产业园中具有千年历史的南风古灶
佛山陶瓷创意园规划总占地1 000亩,改造20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新建80万平方米,计划历时五年分期进行开发。建成后,将聚集800家企业,年旅客量达到100万人次,园区总税收达到10亿元以上,打造艺术家、创意者、企业家乐园。
佛山陶瓷创意园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南风古灶及高灶、古寮场、明清古建筑群、3 000平方米的全世界最大的玩陶中心、石湾陶瓷博物馆、250亩生态公园、公仔街、1973年建厂的建国陶瓷厂、东平河以及石湾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自然资源。其中,南风古灶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龙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它的周边,汇聚了古龙窑、古榕、古建筑、古民居、古作车、拍大岗、打草鞋等传统工艺精华,又集合了舞狮、武术、粤剧、剪纸等民间艺术精粹,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不仅如此,由于艺术家的入驻,现代创意元素也不断融入其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吸引了大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世界陶文化圣地寻陶根、找陶魂,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图19 佛山陶瓷创意产业园主要板块示意图
自2007年6月27日挂牌至今,佛山陶瓷创意园通过挖掘、整合古龙窑、古民居、传统工艺等资源,举办佛山国际陶瓷节,打造“百万梦想墙”品牌,吸引几十名国内外艺术家在此建立工作室,与国内外几十所名校共建实习基地,南风古灶作为世界陶文化圣地的形象初现。
2009年,南风古灶以“文明传承的佛山模式”进入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展示领域。这说明了佛山陶瓷创意园成功的关键得到了各界的认可。那就是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传承南风古灶悠久的人文内涵,在佛山传统的陶瓷文化中注入时尚、休闲、娱乐等现代创意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嫁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韵味与风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九)节能环保研发中心模式
该模式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注重与新型技术的结合,特别是与节能环保新技术相结合,开发节能型的文化创意服务项目,拓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新型商务模式,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空间,从而成为全新的园区模式。
中国第一个示范性节能环保产业化创意园区——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就是典型的代表。中国第一个环境能源交易所落户其内。该园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地冷等自然能源节能降耗,建立遮阳系统、室内新风系统、雨雪水等中水回收系统、节能门窗等数十项节能技术,成为一个综合节能环境方案解决中心。花园坊园区通过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展示、交易、集聚、服务”四大主体功能的打造,形成全方位、多功能、共享性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平台和集成商务平台。花园坊园区内,每幢建筑物都是节能环保技术的体现,如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外墙外保温、双层中空玻璃、遮阳门窗、楼宇自然新风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节能照明系统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等。
花园坊最大的特色是环保技术与文化创意服务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在节能环保的科技平台上,融入了文化创意的内涵,如园区内各处设有创意十足的后现代雕塑,使人感受文化创意的魅力;又比如在园区的会展中心,设计了一个超大空间,专门用来举办各类时尚发布会、品牌活动,成为时尚人士聚集之地。另一方面是在文化创意的服务中,融入了节能环保的新型科技,如园区内各类设计不仅具有时尚的外表,而且都由环保材料制成,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产业叠加效应。
园区B1和B2二幢楼宇采用美国LEED绿色建筑金奖认证;A1至A6和C2八幢的楼宇采用国家三星绿色建筑标准改建;园区将B3和B8二幢楼宇开发为节能环保孵化基地,重点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里孵化,同时也作为主要展示示范窗口;园区开发A3建筑物作为会议中心和展示中心,举行大型国际国内专业论坛、项目洽谈会、产品技术推介会、展示推广会议等,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服务平台,包括举办2009年上海市节能减排博览会和日本长崎节能环保技术产品交流会等。
图20 花园坊三级产业集聚示意图
花园坊通过构建高端服务价值链,初步形成了“三级”产业集聚的模式,即第一级产业集聚为关联节能环保行业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大型企业节能环保专项机构等;第二级产业集聚为节能环保行业的总集成商、咨询服务机构和投融资金融机构等;第三级产业集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广告会展企业和其他服务业等。这样就基本构建起上海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合作平台和集成商务区的产业构架。截至2009年10月,已经重点引进了功能性机构与专业服务性企业65家。
花园坊园区通过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花园坊节能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这三大主体形态成就战略联盟新体系。上海市能效中心通过检测认证、咨询评估、标准执法、展示推广、商务交易、信息交流形成节能环保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集环境能源领域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权益交易,通过重点实现节能减排环保技术交易、节能减排资产交易、CDM项目交易、污水处理交易、二氧化硫交易成就国际化综合性的环境能源权益交易市场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和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服务平台;上海花园坊节能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营造节能环保产品集成贸易、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咨询、节能环保信息集成服务、节能环保产品网络—交易等系统,形成综合集成商务平台。花园坊正是通过这三大主体平台的互动运行,形成多功能、立体式、一体化的节能环保服务平台和集成商务平台,营造出服务型、市场化、国际性的节能环保综合平台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