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言传播的艺术性
一、有声语言蕴含的情感能量
有声语言之所以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能清晰地传递人们的思想,还能生动地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人类的有声语言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细腻、最全息地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有声语言人们又能迅捷地、准确地、敏锐地、深入地感知他人的意愿。生活中、讲堂里、会议上我们常常被一些人绘声绘色的谈话所吸引,他们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活灵活现;我们也会为一些人条分缕析的侃侃而谈所折服,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丝丝入扣;还有那舞台上声情并茂的朗诵、银幕上动人心魄的台词,往往让人心动、让人神往……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在回忆自己和诗的关系的文章里,形象地描绘有声语言活动对他内心产生的振动:
那年夏天我从青岛回到上海,住在我的外祖父方老诗人家里。每天早晨在小花园里,听老人高声唱诗,声调沉郁苍凉,非常动人……
秋天我转学进了上海同济,同房间里一位朋友很信佛,常常盘坐在床上朗诵《华严经》。音调高朗清远有出世之概,我很感动。
……
我和一些朋友在那时常常喜欢朗诵黄仲苏译的泰戈尔《园丁集》诗,他那声调的苍凉幽咽,一往情深,引起我一股宇宙的遥远的相思的哀愁[3]。
很显然的,有声语言中蕴含着微妙而又巨大的拨动心弦的情感能量。但是,作为个体的人,甲和乙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其中有先天素质的不同基础,更有后天成长环境的熏染、所受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努力。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媒中专业的语言传播者,理应是一般人群中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比较强的人,加之广播电视大众传播的特殊语境,受众对于专业的语言传播者的语言表达是否富于表现力、感染力,既有认知层面的要求,也有审美层面的要求。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传播声韵传情的艺术性还不同于舞台和屏幕上的艺术语言,广播电视是走近家庭的近身传播,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饰夸张、刻意,崇尚自然、和谐,尤其当代受众的接受心理更偏爱近似“人际交流”的语言样态,所以,分寸感又是播音主持语言传播艺术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在本章第一节着重从增强语言明晰性的角度介绍了停连、重音的表达技巧,其实这两种技巧也同时有表达感情的作用,我们在讲解中也贯穿了这层意思。下面分别介绍语气和节奏这两种技巧。
二、语气
1.语气的含义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4]。这一概念包含有三个要点:其一,语气以内心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为灵魂;其二,语气以具体的声音形式为躯体;其三,语气存在于一个个有具体语境的语句当中。
语气,是有声语言表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如果说,突出表演性、欣赏性的艺术语言以节奏变化为核心的话,那么,强调新闻性、纪实性、服务性、富于平等交流风格的大众传播的有声语言就应以语气为核心,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基本属于后一种。
2.语气的“神”——感情色彩和分量
通过广播电视向大众进行传播的语言尤其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具体性——感情的色彩和分量。语气的感情色彩,指它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情感的丰富繁杂的种种不同色彩,它要求表达的丰富性;语气的分量,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别是非爱憎中浓淡不同的分寸尺度,强调表达的分寸感。同类情感色彩如“喜”的色彩,可有“欣喜若狂”、“大喜过望”、“喜不自禁”、“喜笑颜开”、“喜上眉梢”、“欣慰之喜”、“沾沾自喜”、“窃喜”等等不同的级差。
此外,语流中反映出来的“并列”、“递进”、“转折”、“因果领起”、“总括”、“主次”等逻辑关系,以及语言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呼应也是靠语气体现出来的。
在有声语言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从真实性、丰富性、贴切性、深刻性4个方面准确把握语气的感情色彩。
第一,语气的感情色彩要真实、真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而能感人心之情必须是真情。语气的感情色彩一定要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态度,有感而发。只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而形式化的、商业化的、表面化的所谓情感,以及滥情、煽情,只能招致受众的反感乃至厌恶。
第二,语气的感情色彩要丰富。播音员主持人要深入到创作依据的核心,“沉浸”到创作依据所提供的人、事、理、景、事、情之中去,悉心体味,细细揣摩,具体感受,发自于心,呼之于口,形之于声。
第三,气的感情色彩要具体而贴切。贴切指播音员主持人的感情色彩要与创作依据、与节目的整体基调的要求相一致,而不能似是而非,更不可南辕北辙。节目的基调指的是节目总的感情色彩与分量,它要通过每一句话的具体的语气的色彩体现出来的。二者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要服从于整体的总的需要。
第四,语气的感情色彩要深刻。深刻与丰富、贴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丰富贴切,才可能深刻;而只有深刻的贴切才是真正的贴切,这种丰富也才有价值。受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语句才是有生命的,可感的。
话筒前的语言活动,有稿件的也好,没有稿件的也好,语气的感情色彩一定要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态度,有感而发。尤其有稿件依托时,有的人因对文字过分的依赖反而隔膜了对文字所反映的生活的真切感受,传达出来的语气或平淡无味,或矫揉造作,难以“入耳”,更无以“入脑、入心”引起受众共鸣。语气的真切性、具体性、丰富性、深刻性,是声音形式变化的内在依据,我们应当在实际的语境中,从对具体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上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例:走近中南海讲课的万钢教授说,现在媒体都在讲,社会上学风不浓。但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风气是非常好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听课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还找两位讲课人当面交流,谈了很多他关心的问题,态度非常亲切。
这段新闻的核心是赞扬政治局的学习风气,但是先有一个对比“社会上学风不浓”,旋即一个转折推进到这条消息的新鲜点,所以语气上要有个色彩对比,并且重点放在“非常好”“非常浓”的肯定和发自内心的赞扬上,前一个重音落在“非”这个音节上采取延长的处理方法,第二个重音落在“浓”这个音节上,以深有感触、由衷赞叹的语气说出,与前一句讲“社会上学习风气不浓”中那个“浓”字的次要重音的低而较轻的处理,在是非判断的态度上截然不同,不仅语气色彩相异,语气分量也不一样,第一句分量轻,后两句语气中肯,分量较重。
例:培养孩子们的正确人生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宁静的学习环境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一所几千人的学校中央却矗立着一座庙,十几年来,寺庙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请看报道:
此段导语是严肃批评的语气,这里还有个转折关系,前面的说理是铺垫,后面揭示一件出人意料的反面事例,因此“一所几千人的学校中央却矗立着一座庙”语气中含有吃惊的色彩,“庙”字的音调较高,接下来的“十几年来,寺庙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声音较为低沉,重音“严重”二字吐字力度大、音势强而干脆,严肃批评的语气分量重且态度不容置疑。
经济新闻中常有数字出现,而且是重音,但是一般人对复杂的数字难以有具体的概念和感觉,有的新闻会以百分比说明数字背后的意义,有的就只有数字,此时也是靠语气来帮助受众理解数字新闻的含义。我们可以用“增加”或“减少”,特别是这个“增加”或“减少”是“好”还是“不好”,或其他判断态度的“肯定”或“否定”,“可喜”或“可忧”等具体语气揭示数字的实在含义。
例:俄罗斯国家统计局日前宣布,今年1—10月,俄石油产量达3.8亿吨,同比增长9.39%;天然气产量达5 1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4%。
此例中的具体数字你读得再清楚,行业外的人仍是一头雾水,但是我们以肯定和表示“多”的语气读出百分比,人们就容易感受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增长的信息了。
例:日本财物省今天发表2004年贸易统计速报,包括香港在内,日中年度贸易额共达22.200 5万亿日元,超越日美年贸易额20.479 5亿日元,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国。
这段文字中没有百分比,只有“天文数字”,因此更要由略带欣喜的语气带出“超越”这个重音,并且读第一个数字时提高第二个“2”字轻快读出,而读第二个数字在“20.”的“0(shi)”这个音节时低一些,稍稍延长一点儿读出,而后以肯定的语气推进到结论性语句,并把重音落在“大”这一音节上,其后收束完结。
例:国家财政部发出通知,1月24日起调低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2‰调整为1‰,仍实施双边征收。减税政策可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体现了管理层稳定市场的态度。
这则信息中的数字是调低,是减少,但对于投资者却是好消息,所以,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传达。
3.语气的“形”——语势
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透过变化多样的声音形式,即语势的变化才能让人直觉到,刻板、单调、以不变应万变的声音形式只会使本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褪色,甚至变味,所以说,语气是语句“神”与“形”的结合体。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所以其声音形式也一定是曲折起伏、不断变化的。
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5]语势,包含着气息、声音、口腔状态3方面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变化和多重组合,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这些方面的变化,既是语言发出时能够驾驭的,又是语言发出后可以从听感上辨别出来的。气息方面,可有气息位置深浅的不同,气息量多少的差别,送气速度快慢的区分;声音方面,有高低、强弱、快慢及音色的精细变化;口腔状态方面,在每一个特定的音位里,都可以有口腔开度大小、控制松紧、舌位前后、高低的变化,另外还有吐字的力度差异,等等。构成语势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的,从而使语势呈现为立体的运动变化态势。在表达具体的思想感情时,这些变化因素在一句话的句头、句腰、句尾应有不同的态势,只有曲折多样的语势才能成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载体。
例:电视里有一则牙膏的广告,最后有一个小男孩满怀欢喜和迷恋的语气说:
牙膏有营养,牙齿好喜欢!
小男孩在“牙齿”之后有个停顿,吸口气,用带气的声音发了一个长长的“好”字,声音较高,口腔开度大,而后以饱满的喜悦推到“喜欢”二字,且句尾最后一个音节“欢”仍用延长音,气息绵长渐弱,口腔开度小,很形象,很有韵味,挺能打动人的。这个男孩并不懂得技巧设计,但他发自内心又略有渲染的语气使这句广告语十分传神。从此例语势与语气色彩和分量的关系可见一斑。
语势的曲折性、动态性和波浪式,是语气真切性、丰富性、具体性、深刻性的外部特征。在播音学里将有声语言的语势概略地归纳为5种基本形态: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
波峰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低,句腰较高。
例: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化石面临厄运。
波谷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高,句腰较低。
例: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上山类:语句的句头较低,而后逐渐上行,句尾最高。
例: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下山类:语句的句头较高,而后顺势下行,句尾最低。
例: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
半起类:语句的句头稍低,中间稍高或又有曲折,句尾气提声止,却又不在最高点上,只起来了一半。
例: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以上列出的五种语势变化的类型只是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它们并不能代表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中的复杂情况。掌握语势的精髓在于根据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充分发挥语势的曲折性、动态性和波浪式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的语势单一,多呈“拱桥状”,即句头低起,句腰一拱,句尾落到最低点,且不管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也不管语句间是何种逻辑关系,但凡有标点或需补充气息的地方语势全部下落,语流沉闷,令人昏昏欲睡,自己也越说越没情绪。有的播音员主持人把自己的工作变成流水线上的熟练工的状态,对语言表现出一种机械的反映,于是出现了种种为受众十分反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三字一停、五字一顿的“保险调”;无缘由的格式化的高低起伏的“唱调”;四平八稳、不动声色的“念调”;快速叨叨“套词”貌似热情的“主持人调”。新闻工作者是要有激情的,以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播音员主持人尤其需要发自赤子之心的责任感、正义感,不能希冀麻木不仁、冷漠懈怠或傲慢矫情的心理会发出有情之声。但是,如若心是动了,但是语势却不会变化,则仍然难以打动人心。所以,运用语气这一技巧,不仅内心依据要充实,语势也必须辅以相应的变化,才能清晰地传递出具体、准确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从语势的曲折性、动态性角度说,应依据文气或语势的走向尽量做到:句头避免同一起点,句腰避免同一波形,句尾避免同一落点,我们的语言就能做到气韵贯通,于平实中见色彩。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段文字是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春草图”,生动而又细腻地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欣喜、热爱和享受。首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气息量较小,音量不大,口腔开度也较小,好似惊喜地发现了脚边第一株新生的小草,轻轻地说出,语势属“半起类”,句尾“绿绿的”千万不可掉下来;第二句好像就势抬眼向远处望去,发现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大片大片的草地返青了,从首句句尾呈“起势”的音高接,音量逐渐加大,“一大片……”之前快速深吸一口气,尔后气息放开欣喜赞美地说出,语势类似“上山类”;第三句,似情不自禁地扑向草地,气息由弱到强,语速由慢到快,声音由低到高,洋溢着清新、活泼的青春气息,但推进到句尾“迷藏”二字要收得缓一些,稳一些,轻一些,便于末句的衔接;末句,起句前有个稍长的停顿,体验那种跑累了之后坐在草地上,手抚青草尽情享受春天的感受,而后缓缓地、吐字柔和地、无限欣赏和赞美地说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呈“下山类”语势。如此这般,才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动静结合,细腻真切,定会唤起听者对春天的联想和共鸣。
以“春草图”的感情把握和表达为例,举一反三,让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表达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是我们提高有声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正确途径。
三、节奏
1.节奏的含义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地运动,有运动就会有节奏。大千世界里充满着节奏,自然界四季的更替轮回,大海的潮起潮落,月亮的赢缺圆亏,人类社会的进化推演,乃至我们心脏的跳动起伏、肺部的吐纳呼吸……节奏是随着客观世界的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运动呈一定规律的变化就构成了节奏。
人类对于自然界存在的节奏的回应一方面是可以感应节奏,另一方面人可以运用节奏从事创作活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6]有声语言活动中也存在节奏,那些由主体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有规律的运动,就形成了语言表达的节奏。语言的节奏来自主体内心思想感情运动的节奏,它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交流活动中,也存在于文字作品中(如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稿件),后者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则以语流的运动节奏来体现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语言节奏并非只是语流速度的变化,还有语言力度和亮度的变化;语言节奏是以相似的基本语气色彩、相似的语势转换形式表现出声音形式规律性的运动,形成语篇或语段整体的鲜明的主导节奏,被人感知和接受。
节奏是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的声音运动形式。节奏不是人为地、主观地安上去的,它的产生是有内心依据的,由内心节奏带动有声语言的节奏。也就是说,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动于衷、有感而发,语言的节奏必须以稿件所引发的、或现场事件或人所引发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的变化为动因。
节奏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有声语言流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内心情感附着在语言流上的声音高低、强弱、快慢、断连等方面的变化,是体现节奏的基本要素。
节奏的核心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谓“回环往复”即在重点语句、重点层次和重点段落当中,内心情感的色彩和力度有规律地反复出现,构成回环往复的节奏特征。全篇作品的相似语气、相似语势和相似转换,就构成了一篇稿件的主导节奏,其他语气、语势、转换,或与之相辅相成,或与之相反相成,是辅助节奏,辅助节奏映衬、服务于主导节奏。
例:
应美国肯特州立大学邀请,我们光明日报代表团一行4人于4月25日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一路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用美国人的话说,我们在最美丽的季节前来访问。
5月9日,最后一站,纽约,乌云密布,天上飘着蒙蒙细雨。电话那边传来一声霹雳:许杏虎夫妇全部遇难!握着冰凉的话筒,我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这篇文章属凝重节奏型,这个回忆的片段中的第2段是文章的主色彩,也是主导节奏的典型表现。而第1段是一种反色彩的对比,是一种比较轻快的辅助节奏,表达时并非反差越大越好,要从总体的基调出发,掌握住语气节奏变化的适度分寸。
节奏和语气是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创作的两种表达技巧,都强调以思想感情的运动为内心依据,都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断连方面的变化为外在表现形式。两者的区别是,语气是指“这一句”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节奏是指“这一篇”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外部呈现。语气以语句为存在单位,节奏以全篇为存在单位,必须有多个相似语气的回环往复才能形成节奏,可以说语气和节奏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2.节奏的类型
节奏类型,主要是从语言内容的精神内涵出发,着眼于人们易于感知的声音形式的速度、力度和亮度的特点进行划分的。在广播电视节目传播者的语言活动里(包括一篇播音作品、一档栏目的主持、一次现场报道、一次访谈、一场娱乐节目的主持等等),总是由带有整体性的节奏类型占据主导地位,而非重点处的其他节奏类型作为辅助节奏局部地渗入。任何一档节目由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复合组成,才显得丰满生动,才富于生命的冲击力。
节奏的类型表现为较多相似特点的声音形式,大概可以分为六类,即: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1)轻快型。
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少,且顿挫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全篇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比较轻快。朱自清的散文《春》、冯骥才散文《珍珠鸟》,就是典型的轻快节奏。
例: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的主导节奏也属于“轻快型”,请看片段: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去惊动它们。过不了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梳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2)凝重型。
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景希珍的回忆录《在彭总身边》、王愿坚的小说《草地夜行》,就是典型的凝重节奏。
例:谢弥清的文章《回首余纯顺》,作者以理智沉静的思维和崇敬痛惜的感情思考余纯顺的探险,感情深沉,节奏凝重,请看片段:
余纯顺终于去了罗布泊,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按他的原定计划,他穿越罗布泊的时间应是九、十月份,他为此查阅了大量气象、地理等有关资料。然而,人为的因素使他匆忙地改变了计划。
摄像机记录下的镜头,使得余纯顺迈开大步走向罗布泊荒原的豪迈身影,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永久定格,这,也许是一件幸事。
可当余纯顺在摄像机的追踪下开始这一严酷行程的时候,也就注定他的行动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探险行动,而充满了一种“殉道”的意味。
我们现在已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余纯顺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他的这次行动成功了,“六月份不能穿越罗布泊神话被打破”这一壮举,将给他本人和新闻媒体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崇尚雁过留声的余纯顺,我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诱惑。但对于一个走了8年,对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深刻感悟的探险者来说,这诱惑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这也成了我以及许多与之相熟的朋友们心中的谜。
(3)低沉型。
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语势的转换多偏于沉缓。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是典型的低沉节奏,请看片段:
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巷子里,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沓沓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检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楼下的那些席子、破被之类收拾了之后,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板桌子放下来了。十几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她们的伙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午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所谓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4)高亢型。
声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语势的转换大多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典型的高亢节奏。
例:下面关于驻港部队接受检阅的报道,宜采用高亢型节奏,请看片段:
看!威武的驻香港部队三军仪仗队迈着雄壮的步伐走过来了,接受主席台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等嘉宾们的检阅。
看!随着一阵密集的机枪点射声,靶倒字立,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这20个大字,展现在主席台正前方。
看!5名身着迷彩服的战士,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徒手攀登楼房,在短短的十二三秒钟内,攀上4蹭楼顶,随即又顺着绳索,飞身滑下,激起一片惊叹声。
看!一场陆空协同的战斗打响了:“红军”的四辆装甲运兵车迅速包围了“蓝军”固守的一栋楼房。迷彩直升机呼啸而至,机上搭载的侦察兵沿绳索从天而降,强占楼顶平台,迅速结束了战斗。
(5)舒缓型。
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以及散文《桂林山水》都是典型的舒缓节奏。
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静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6)紧张型。
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语势的转换都较急促、紧张。闻一多的演说《最后一次的讲演》,是典型的紧张节奏。
例:下面是1996年我军在台湾海峡成功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时的报道,属紧张型,请看片段:
千军万马渡海峡,万里惊涛把路开。空中硝烟弥漫,海上水柱冲天。扫雷舰、猎潜艇奋勇当先,破除水际滩头障碍;水陆两栖坦克突击群跃出登陆舰,多梯队编队冲上滩头;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组成的登陆艇和搭乘民船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编队,连续抵滩冲击;神勇的空降兵和陆军特种兵,在敌军纵深阵地伞降、机降着陆,实现了指挥员多点登陆、立体突破、分割围歼夺占和连接登陆场的战役意图。
岛上山地进攻作战演习地域山峦起伏。完成登陆后的我主攻部队在空军、陆军航空兵和地面炮兵火力掩护下,采取并肩突击、两翼卷击、乘隙穿插和越点攻击等机动灵活的战术手段,集中兵力、火力向敌军发起猛攻,使敌军前沿笼罩的火海硝烟之中,为主攻部队向敌纵深发展创造了条件。
3.节奏的运用
(1)运用原则。
一是节奏的变化和运用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二是应从整体上考虑节奏的布局;三是节奏变化的声音形式必须对比适度,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首先应符合广播电视的新闻媒体特质,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其次要符合具体栏目的性质与风格。
(2)运用方法。
流动和变化是节奏技巧的外部特征,主导节奏的回环往复,离不开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之间的转换承接。在有声语言的语流当中,有对比,才有变化,有组合,才有节奏,相对比的因素总是以一方为主,以对比的另一方来映衬、来强化为主的一方,从而显现出主导节奏的特定性,同时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内在协调性共同形成了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基调。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对立统一”,这一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是节奏转换的哲学依据。“对比照应”,这一中国美学中的形式法则,是节奏转换的艺术依据。
语流当中,声音形式的高低、轻重、疾徐三方面不同的对比组合关系,使节奏的力量得以彰显。主要的对比组合关系如下: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声音的高低明暗是形成节奏时重要的声音对比因素。声音向高的趋势发展,称为“扬”,相反,声音向低的趋势发展,叫做“抑”。声音的扬抑有许多层次,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以抑作扬的铺垫,或以扬作抑的衬托,就加大了扬抑变化的幅度,以不同程度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组合起来的节奏转换,才愈见其扬,或愈见其抑。
2)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语流的快慢,是节奏转换变化的又一对重要的组合关系。语流的快与慢,一方面是内心节奏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由音节的长短差异,由顿挫次数的多寡,由顿挫之后衔接的松紧不同让人感觉到的。快与慢的层次性也是十分丰富的,快或慢本身要适度,慢,不能使人有“拖沓”的感觉;快,不应让人产生“耳不暇接”的急促感,可以通过“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互补组合,努力做到“慢而不拖”“快而不乱”。这种快慢相间的组合,既可以用在段落间、句群间、句子间,也可以用在词组或音节间,如此,快慢节奏的变化会显得自然、流畅,能避免单调、生硬的弊病。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声音形式的重与轻,源于内心的感受,同时又与吐字力度、口腔松紧及气息密度有关。吐字力度强、口腔控制紧、气息密度大,声音加重,反之,吐字力度弱、口腔控制松、气息密度小、声音收小,则轻。声音的轻重还与音色的虚实有关,音色虚则显得轻,音色实就显得重,不过,广播电视的传播语言中的“虚”特指略有气音的半虚半实之声,而非声门大开的耳语般的虚声。为了更巧妙地运用节奏的轻重转换,除了形成轻重或虚实的前后对比外,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交叉、过渡,做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实能转虚,虚能转实”,这样才能有助于语言传递的生动、真实。
4)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语流的停顿和连接的组合也是体现节奏的重要方法。语流中的停连关系主要体现思想感情运动的内心节奏,连要连得顺畅,停要停得恰当,有时需要多停少连,有时又需要少停多连,比如新闻播报语句处理上的少停多连,就形成了明快的节奏。如果下面要一气呵成,前面一定要有适当的停顿;下面要有必要的停顿,前面一定要推进语流,注意连接,于是在声音形式的对比中就让人感受到声音的运动,听出了节奏。
以上几种基本的节奏对比组合关系,由于它们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在实际运用时,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要依据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合情合理而又巧妙做出语言节奏上的处理,有时用一种转换方式,更多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综合运用,这样,才愈见节奏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例:以散文《麻雀》中核心的三段为例。
①风猛烈地摇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才出生不久,是从窝里摔下来的。
②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
③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这篇文章的节奏是紧张型。文章刻画老麻雀拼尽全力拯救小麻雀的举动,使人联想到伟大的母爱。②、③段着重描绘了老麻雀护子的情景,讴歌了母爱精神,感情浓烈,分量很重,节奏转换多用“欲重先轻”的方法。如①段从内容、感受上都反映出一种较轻的节奏,此段的“轻”恰可映衬强化②③的“重”。不过,②段第一句由轻渐渐转到稍重,从“突然”起加快语言节奏,加重分量,以一气呵成之势,表现出老麻雀全力救子的形象,真似“一块石头”似的,毫不犹豫、毫无畏惧地落在那“庞然大物”——猎狗面前。这里欲重先轻的节奏转换,使受众从出乎意料的场景描绘中受到心灵的震动。
此外,这里还有声音的“虚实”变化,如②段中,老麻雀毅然决然飞落下来,“蓬起了全身的羽毛”,这是老麻雀拼死一搏,也要拯救幼儿的有力写照,但它毕竟太小了,所以下文紧跟着的“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就可适当转轻、转虚,这才符合情理。到③段有开始由虚转实,略加重。从“可是,因为紧张”开始,又渐轻,稍虚,接下来的句子里轻重、虚实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直到第二个“可是”就要逐渐积蓄力量,逐渐推上去,重重地说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从而完整、真实、生动地刻画出老麻雀不畏庞然大物、勇救幼子的形象。
总之,节奏运用的核心是:加强对比,控纵有节。在把握基调、统摄语气、驾驶回环往复的基础上,根据节奏类型,加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但控制和放开都有一个“度”,不可不及,也不可过,避免对比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