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谈话节目主持特点
一、主持人的心态与语态
1.平和的心态
谈话节目真诚与否,从某种程度看主要聚焦在主持人身上,看主持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听众、观众,以什么心态对待嘉宾,有没有一颗平和之心、平常之心,有没有真正的平等态度。
受众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共同的、基本的接收心理,主要集中在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可信度及亲和力上。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个性魅力具体体现在接触方式、谈话方式、学识修养、性格能力方面,其基础和前提却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心态。这些因素渗透在以主持人为灵魂与核心的谈话节目中,使节目与主持人关系极为紧密,常常是主持人水平决定了节目的水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个人志趣影响节目的风格,主持人的知名度也与节目的知名度捆绑在一起,影响着受众的认知、接收和审美效果。从一定意义上看,主持人是节目的“形”更是节目的“神”。
央视经济频道《对话》主持人陈伟鸿说:“坐在《对话》主持人的位置上和嘉宾侃侃而谈,你承载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你在传递你的观察思考、传递你的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在传达着彼此的尊重。所以我始终觉得平和心态与平等视角同样重要。”他在第二次名牌栏目论坛上以自己的体会现身说法:“主持人在主持的时候是不能有太多‘杂念’的。我还记得自己在主持人大赛上说过的那句话:自从电视上出现了主持人,他就成了公众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就像最初来《对话》试镜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把试镜的成与不成放在心中,那样的主持状态才真实而自然。想清楚了这一点,很多的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从此以后,每准备一期节目,我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对这一期的内容了解多少?有多少的背景和细节在你的掌控之中?嘉宾在哪些方面可能有智慧的火花?”[7]
深圳电台《夜空不寂寞》节目为这个城市里众多奔忙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倾吐、沟通和反思的精神空间,主持人胡晓梅在节目中并不给人“开药方”,从来不作指点迷津的智者状,而是努力跳出个人局限的视野,从众人的眼光中综合出一种较好的角度,她总是引导人从一个大范围、大视角看问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安慰和鼓励架起桥梁。胡晓梅不断充实的知识积累、对社会的敏锐触觉、对人性细腻的感受力和乐观友善的态度、机敏的应对能力及富于魅力的声音,形成了这个节目独特的风格,历经数年而不衰[8]。
而有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却总结出“精神上战胜他”的经验,心里一再提醒自己要“压过嘉宾,控制全场”,还有人追求一种所谓“霸气”而不是“亲和力”。不难看出,抱有如此心态的人是在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心虚”和“底气不足”。主持人不可能事事精通,受众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其实“略高一筹,领先半步”的主持人恰恰是受众最乐于接受的朋友,“略高一筹,领先半步”的分寸和尺度才会产生受众欢迎的“亲和力”,同时产生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感”。
有的主持人不能保有平常心,对人有“三六九等”之分,潜意识里总拿嘉宾与自己比较,有的仰望,有的俯视,有的鄙视,唯独缺少平视。有的主持人“为风格而风格”,生硬制造“幽默”,故弄玄虚地设计一些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的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弄得嘉宾心里踏实不下来,观众也纳闷,主持人却自以为嘉宾在“掌控之中”了,让人看着不舒服。有的节目的话题、嘉宾、观众、节目形式等各个环节都策划得很好,却因为主持人装腔作势高高在上的“表演”,或捉襟见肘照本宣科式的提问,蜕变成了“伪谈话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主持人与他人对话时的“平等”“平和”是一种境界,它来自“自信”和“清醒”,他们在节目中不需要极力把自己的水平证明给人看,心无旁骛抛却杂念,构筑相谈甚欢的“谈话场”才是他们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境界发自对受众尊重、平等、包容的真情实感,绝非居高临下的“恩赐”,真诚容不得“搀杂使假”,更不可“作科作秀”。即使“置疑”的风格也必须建立在尊重、平等、客观的基础上,而不应主观地设定某些事实,或明显站在某种观点的立场发问。对一些有歧见的、莫衷一是的事情提出疑问,探询真相是主持人的责任,问题不是不可以尖锐,而是要让人感受到真诚,愿意敞开心扉。
2006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上《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的播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他的五十五万册图书的首印,更是创下了出版界的神话。关于易中天的话题此起彼伏,赞扬、置疑、争议的声音一直追随缠绕着他。易中天也因此成为媒体的焦点,仅电视节目为例,2007年他先后成为《面对面》、《对话》、《鲁豫有约》等多个主持人节目的嘉宾。在《面对面》栏目对他的专访中,王志上来就连连抛出几个听来有“挑衅”意味、容易让人误为讥讽的问题,结果遭到正对某些媒体不满的易中天毫不示弱的回敬——
王志:我们在走进这所房子时,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
易中天:不是,我楼下就住着开出租车的司机呢,这个房子刚开始的时候价位并不高。
王志:但是现在易老师在人们心目中你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易中天:什么叫有钱?多少叫有钱?其实比我有钱的人多了去了。一个教书匠凭着自己的劳动挣了一点钱,怎么就撑破了新闻界的眼皮了?
王志:但是银行存折里数字的变化,你晚上睡得好吗?
易中天:这有什么睡不好的?我根本不知道它怎么变。
……
王志:走上《百家讲坛》想到过这种效益吗?
易中天:哪种效益?
王志:名、利。
易中天:哎呀,我就奇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这难道是当今老百姓最关注的事吗?不会吧?
……
王志:你看到电视上的自己不会觉得陌生?
易中天:没有。
王志:包括电视导演都觉得你是一个天生的上电视的学者,那么所有这一切是有人帮你策划的吗?
易中天:没有人帮我策划。
王志:他们为什么选择你?你觉得?
易中天:我可以不觉得吗?我干吗要觉得呢?我非常简单,其实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没有你们那么多的弯弯绕。我就是,这个活儿你来找我,我就是一个手艺人,我觉得这个活儿我乐意干,也觉得能够干,就干了。
王志:电视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住在书斋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很别扭的东西,易老师没有感觉到吗?
易中天:我觉得再有学问的人它也得吃热干面,对吧?再有学问的人你也得吃喝拉撒呀!
王志:你感到舒适吗?
易中天:说实话吗?
王志:当然说实话。
易中天:有时候舒适,有时候不舒适。
王志:不舒适是什么时候,舒适是什么时候?
易中天:不舒适就是碰上一档无聊的节目,一个蹩脚的主持人,问的一堆八卦问题,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就很不舒适。
王志:但《百家讲坛》不一样。
易中天:《百家讲坛》它没有八卦问题。它第一没有主持人,第二没有八卦问题,所以《百家讲坛》很舒适。要知道我是一个热爱教学的教师,在这个职业当中能够体验到一种快感。
同一个时期,在《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中崔永元与易中天对谈,崔永元俏皮风趣不时地与易中天开玩笑,传导出来的是友好、平等与尊重,也呈现出易中天幽默、机敏、倔犟中不失真诚的个性——
崔永元:我特别尊重被采访者,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问题不可以问,有什么问题不方便说,您现在就告诉我。
易中天:八卦问题别问,个人问题别问,家庭问题别问,这个我已经不堪其苦。最近有几家媒体,不知道哪儿找来的三流文人,写我的什么爱情啊,什么婚姻啊,什么教育啊,写得不靠谱。
崔永元:这些问题都不能问,是吧?
易中天:对,谢谢。
崔永元: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全场大笑)
在轻松平和、智慧幽默的谈话氛围里,崔永元并不回避各界争议的尖锐问题,但他提出的方式“以人为本”,对方感觉到的是真诚和认真,而不是咄咄逼人不容申辩的优越感。如崔永元借网上的反映问易中天的讲演与学术的关系,中间还巧妙地插入有些人关心的收入问题,易中天没有反感地顶回去,而是做了诚恳又保护隐私的回答——
崔永元:《百家讲坛》最近事儿可闹大了,网上都是《百家讲坛》的议论。最主要的一条,也是直抵腰眼啊,说得非常狠。就是,你们《百家讲坛》实际上就是个学术论坛,可是这些人谈的是什么?够得上学术吗?学术就是这样的严谨方式吗?学术就是这样的治学方式吗?这个争论非常多。我昨天还专门上网上看了看,铺天盖地的。您的这个坛是个学术论坛吗?
易中天:不是。很多人把《百家讲坛》说不准,一般说错的有两种说法,一个叫“百姓讲坛”,还有一个叫“百家论坛”,这两个说法都不准确。我倒不是在这咬文嚼字,“百姓讲坛”呢,多少有点靠谱,它确实是对百姓的,但不是百姓来讲,这个得说清楚。“百家论坛”完全错误。
崔永元:很多时候也是百姓来讲,但是从这儿讲完了就不是百姓了。
易中天:讲完了就变大款了,就这意思。他老惦记那份钱。这钱你老问,我就把这钱先说了,然后再说《百家讲坛》。最近不是他们做那个排行榜吗?
崔永元:福布斯。
易中天:福布斯排行榜,还有中国作家富豪榜,我都榜上有名,他们也公布了各种数字。媒体来采访我,我们其实就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媒体也编出话来了,说我们怎么回答啊怎么回答啊,都编的,没回答过。你今天这么关心这个事,我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主张他们以后再做这种排行榜,做成纳税排行榜,中国作家纳税排行榜。别老惦记着人家挣了多少钱,看看人家也给国家交了多少税,这是一个。第二个,你做个纳税排行榜你可以查两样东西,一个查他们偷税漏税没有,第二个你可以查出版社把这些稿费给了我们没有,好得多。所以同一个事情,你可以惦记它,以不同的角度去惦记它,不同的立场去惦记它,它就表现出不同的品位来。阁下以为如何呢?
崔永元:挺好啊,非常好啊。——您纳了多少税呢?
易中天:问税务局啊,因为我的税都是代扣的,我自己不去交。钱还没给你的时候税已经扣掉了,先扣掉了。你也是这样扣的吧?
崔永元:是。
易中天:你漏税了吧?
崔永元:没有。
易中天:偷了吗?
崔永元:没偷。
易中天:没偷,合法纳税。
崔永元:是不是文化人羞于谈钱?
易中天:不是文化人羞于谈钱,也没有什么不可谈的,非偷非抢,有什么不可谈的,是吧。但是没有必要。
对于学术界某些批评,崔永元并不采取直接引入一一对质就事论事的办法,而是让易中天谈自己对学术界置疑的态度,使易中天有机会、有平台坦陈自己的心声——
崔永元:您刚才告诉我了,它不是个学术论坛。
易中天:它不是学术论坛。
崔永元:它到底是个什么?
易中天:它实际上是一个传播平台,或者是在学术与传媒之间、学者与大众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桥梁。我称之为对接,它得接上去,接上去你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桥梁。它主要任务是传播,但是它传播的东西是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崔永元:那学术界当然有资格挑三拣四了。你既然传播的是学术成果,那一定要准确啊。……
崔永元:好,那么您建议学术界对《百家讲坛》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观众的态度其实我们已经很明白了。
易中天:作为当事人,我得把身份给撇清楚了,我作为当事人,我首先欢迎、感谢学术界对我的批评和监督。因为我也有错误,我也有缺点,我也有硬伤。不但是学术界,还有网友,他们会在网上给我指出来。指出来就会改正,改正以后有两个好处,首先自己受益。原来这个地方以前我是理解错了,或者这个地方我原来是不知道的,你帮我指出来我不就知道了嘛,那你是我的老师啊,我要感谢,我这个感谢不是矫情,我是真心的感谢。
崔永元:发自内心的。
易中天:第二个,有他们的批评和监督,我得小心翼翼。我以后再讲的时候,我提出一个观点,或者下一个结论,或者提出一个说法,我是不是得再三考虑,我是不是得再三推敲,这样会使我变得累,但是会使我的工作做得好。因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他,我的《品三国(下)》比《品三国(上)》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人来批评、来监督、来反对。在此我借这个机会向这些批评者、监督者、反对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鞠一个躬。(全场鼓掌)
关于教师本职与上电视的置疑,崔永元以好友兼探询的方式和不解的口吻提出疑问,二人平等相待,不理解也好,置疑也好,开玩笑也好,自嘲也好,都满怀善意,其乐融融,两人的对话充满智慧、幽默、真诚和责任,同时与观众也有很好的沟通默契——
崔永元:您为什么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回去继续当自己的教授不很好吗?我知道您在厦门大学讲课的时候学生也是特别爱听,底下的掌声比今天还多呢。
易中天:我这不是上了《百家讲坛》的“贼船”吗!上船容易下船难嘛。至少我现在抽身而走,对不起《百家讲坛》的全体同仁啊,也对不起这么多喜欢我的观众。只好扛着呗,反正我比你好,因为你这人抑郁症,晚上睡不着。我这个沾枕头我就睡着了,刚在网上看到一条骂我的帖子,回去以后茶也不喝,药也不吃,上床就睡着了。皮实。
崔永元:实际上您真不如我好。
易中天:你觉得失眠挺好?
崔永元:我是一有人骂我我就说,犯病了,就不干了,走了。您连个借口都没有。您想没想过有一天,真的是这些观众抛弃你,比如他们不爱听了,觉得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东西,他们要求易中天下课,有可能啊。
易中天: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只要他们发出这个声音,我一定下课,绝对不在这死皮赖脸地待着,这个你放心好了。
……
崔永元:咱们今天已经谈了很长时间了,实际上大家也特别累了。我觉得我们最后十分钟,还是给现场的观众,有关易中天、有关《百家讲坛》,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好不好?先给这位老先生。
观众:我对有一些所谓专家吧,我认为学术上是没有权威的,我个人看法是这样。几千年来了,谁是权威啊?哪一个人解释孔子是最正确的啊?不可能。人的生命有限,活一百岁你也死了,你还能到一个高峰吗?你把孔子能吃透吗?不可能,所以学术本身就要两条腿走路。那些专家你可以专门去深入地研究,这是一部分人的事,但是广大老百姓,说得不好听,没有什么基础。
易中天:当我们很多人指责我们的这个节目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我其实是认为他说了一句实话。他等于说你这个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萝卜汤吗?你这有什么了不起,你顶多是一个回锅肉。了不起的是鲍鱼啊,是鱼翅啊。对,你的是鱼翅,你的是鲍鱼,我是回锅肉,我是萝卜汤,我承认。我请问你,咱们老百姓有几个人能吃得起鲍翅捞饭呢?
观众:吃不起。
崔永元:您去吃吃,没多贵,不像他们传说的那样,18块钱一份,拿粉丝代替的。(众人笑)
观众:我觉得学术应该还回给人民。《百家讲坛》,刚才易老师讲的,不是学术论坛,我讲它是学术性也很强的。其实这么说吧,它是用易老师的话“学术品味、大众口味”。
2.平实的语态
现代传播者必须懂得尊重受众的深远意义,如果不顾及受众心理,无论怎样用心良苦也只能是“对牛弹琴”,等于“无用功”。平民化风格是当今重要的广播电视文化现象,也是提高谈话节目“可听性”“可视性”的必由之路。所谓平民化,主要体现在话题的选择、谈话的视角、叙事方式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方面。《实话实说》是谈话节目平民化的典范,尤其是崔永元主持时期,无论话题设置、切入点选择、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主持人姿态,甚至让非主嘉宾的专家坐观众席的安排,都着意体现平民化风格。崔永元始终坚持用“老百姓的话”说出并不简单的道理,寻常百姓的大实话,他信手拈来,用得是地方,用得合分寸,听着亲切平易,却又意味深长。崔永元以其“平民化”的风格、真诚善良的态度、幽默诙谐的禀性、机智灵活的控场能力赢得人们的喜爱。
2002年中国加入WTO是国人十分关注的重大话题,《实话实说》请到历经15年艰苦谈判的杰出人物龙永图做嘉宾,面向社会大众,以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与嘉宾一起通俗生动、深入浅出地给普通百姓解释WTO,崔永元借“朋友”的问题开场——
我的一个朋友听说要请您来做嘉宾,来谈加入WTO的事,他让我问问您,现在有一点钱,买车还是不买车?买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是买新车还是买二手车?您先把这个问题给他回答了吧。
又如:
为什么非要费这么大劲加入这个组织,有十几年的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啊?
“世界贸易组织”前面有一个“世界”两字,但好像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跟美国谈判,为什么参加世贸非要让它同意呢?
崔永元平民化的谈话方式,把专业问题日常化,从百姓关注的视角切入,十分亲切自然、风趣幽默,又能简明扼要地问到“点儿”上,真是别具一格,这样的功力还不是旁人轻易模仿得了的。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切了解,没有与普通百姓的日常接触,没有一颗为受众服务的平常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百姓深厚的感情,是不会有这样平实的语态的。
近几年每逢“两会”期间,崔永元都要做《小崔会客》的特别节目,他说要接触高官心里也紧张,但是看到他们对百姓的事情那么动情,陌生感消除了,于是仍以一贯的平和心态及平实的语态一视同仁地与来到节目中的每一位嘉宾交谈,不管他是高官还是平民。请看全国副主席徐匡迪来做客时崔永元诚恳而风趣的开场寒暄与设计巧妙的破题——
崔永元:各位朋友好,欢迎大家收看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我们今天请到的客人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让我们热烈欢迎他。您好,请坐。我好像今天有点紧张,刚才介绍您的时候连“中国工程院”都没有说清楚(指前句吐字有些含混)。
徐匡迪:我也有点紧张,因为我老看你的节目,你的问题特别犀利,一直点到要害上,所以我也是很紧张。
崔永元:您对主持人有要求吗?
徐匡迪:我想还是实话实说吧,您还坚持您的风格。
崔永元:如果我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您不会觉得我愚蠢是吗?
徐匡迪:绝对不会。
崔永元:这两天我和我同事在争论,您给断一断,就是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做政府工作报告,您是在现场亲耳聆听,我们是通过电视看到的,我觉得这是不一样的,可是我们同事说一样,您说一样还是不一样?
徐匡迪:有一样的,基本是一样的,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工作做得好,所以基本是一样的。
崔永元:您在现场听的时候,哪些您觉得特别关键?或者哪些您听到的时候特别振奋?
徐匡迪:我记得总理的关心民生的这一点是特别关切,这些地方都是大家很动感情的。
崔永元:其实也说到了环保问题,说到了环境污染问题。
徐匡迪:对,那是说我们存在的问题,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实事求是。
崔永元:您看,这两个题板一个是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一个是2003年七大水系各种水质类别所占比例的情况,您给解释解释。
3.倾心的交谈
谈话节目主持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通观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睿智也好,幽默也好,直言不讳也罢,委婉温和也罢,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是在与参与者倾心交谈,而非单向的、没有回应的、只是完成“问题单子”与自己无关的发问。主持人与谈话场中任何参与者的语言往来中,透出主持人对交谈对象的尊重、兴趣和真诚,透出他们对话题观点的深入思考及广开言路的胸襟。从一定意义上看,只有主持人在交谈中付出真心与真情,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谈话场才能举座皆欢,才有自然的、正常的、和谐的、有质量的谈话。当然,其中主持人话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话语的深浅,都需要主持人在分寸尺度方面有智慧和艺术的控制。
《对话》的“女人从商”那期,以嘉宾叶莺、靳羽西为典型个案,围绕女性在事业中的选择,及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这个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展开了充分的、开诚布公的、鲜活睿智的对话。主持人陈伟鸿与嘉宾谈话中的提问不乏尖锐但很得体,且步步深入,而他的接应机智平和,语言风格的书卷气与叶莺对词语的讲究没有太多的落差,同时又不显得雕琢,更不喧宾夺主,此外陈伟鸿非常注意倾听,接着叶莺的话口发问,表现了尊重、交谈的诚意和对话的“资格”,使叶莺谈兴很浓地敞开心扉——
陈伟鸿:我看过很多对你的专访,包括在当中摘录的或简单或繁杂的你的个人履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几个时间段,你比如说你在1979年的时候采访了邓小平,在1982年的时候进入了美国的商务部,在1997年的时候进入了柯达。在每一个年份背后,蕴藏的都是出人意料,所以给我的感觉,我也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跳”,你从这儿跳到了那儿,从那儿又跳到了这儿,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干一行爱一行,你这样频繁地跳,会不会在别人眼里认为你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叶莺:我承认我自己不是一个传统的安分的女人,可是我觉得,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在过去成长的过程当中,当然,可能各位都知道,像所有的小女孩一样,我当时的第一个梦是想跳芭蕾舞的,后来吃不了苦,觉得做记者挺好的,也可以周游世界见不同的人。所以选择了做记者的这一行。那么由于这样的关系,在接触的人以及接触的事提醒了我,原来这个世界如此奥妙、如此多彩,所以光是做记者似乎并不能够满足。
陈伟鸿:所以如果别人说,你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你也不会生气,你也不会介意,因为本来你自己从小就是这样的。
叶莺:这是一个绝对的事实。
陈伟鸿:我觉得,作为记者来讲,在1979年,能够代表美国三大公司来采访邓小平,可以说是自己的记者生涯当中非常辉煌的一笔,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您,最后还是离开了新闻界,什么样的原因,是觉得高处不胜寒了吗?
叶莺:人生当中有很多的如果,如果是这样,我就不会这样,如果是那样,我就不会这样,当然在这里不能够再谈,如果事实是我离开了,不是说见好就收,而是有一个更吸引人的一个空间,同时有一个更大的声音在召唤着我,也许由于机缘巧合,就这样,进入了美国的外交界,一路走来,现在回头看,我不后悔。
陈伟鸿:您用了多长时间来放弃做记者,来决定开启一段新的路途。
叶莺:三个钟头。
陈伟鸿:只有三个钟头,这三个钟头当中您考虑的是什么?
叶莺:我觉得人生很短,如果不趁着自己还有这个精力,跟这样的激情的时候,去追求你要追求的事情,你可能就错过了这个点,所以我也想在这里,告诉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如果你心里有一个梦,有一种激情,不要让它在你的心里拖累,勇敢地去做一个重要的选择。
陈伟鸿:羽西也特别同意,有梦就一定要去追。
靳羽西:没有梦的人是多没意思啊。
陈伟鸿:所以你觉得叶女士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靳羽西:我感觉她特别有意思。
陈伟鸿:特别有意思。其实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呢,1997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您又跳了,这次又有了新的选择,跳到了柯达公司。
叶莺:进入柯达公司,实在并不是我的生命旅程当中曾经计划的一件事情。
陈伟鸿:纯属意外是吧?
叶莺:我从来没有想到从商,因为我自己并不觉得我具备了从商的这个条件,可是由于,我作为美国驻中国的商务参赞,由于我的工作关系的话,所以实际上来说,我变成一个项目的美食家,所以哪一个项目本身是有滋味的,同时是能让你回味无穷的,这些我基本上一看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当柯达的项目进入我的屏幕之后,对我的确是非常地有吸引力。
陈伟鸿:您自己觉得说,进入你的屏幕的这次的柯达项目,对你来说是有一些意外,其实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大家都在猜测,叶莺这次为什么要去柯达?她放弃了功名那么有可能就是为了利禄了,这个选择的原因是不是就在这里?
叶莺:功名也好、利禄也好,当然我绝对不能够否认也是一个很俗的人,如果我坐在这里告诉你功名不能让我动心,利禄不能让我动情,我也是说瞎话,可是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我自己一直很执著地觉得,不能忘记你自己在整个的这样的背景当中,我自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而且我觉得,如果有上一代、有上一世,如果我上一世也是人的话,或者是再上一世也是人的话,可能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在没有办法抗拒的这种吸引力之下,我离开了,可以说是,大家非常非常羡慕的一份工作,而走进了一个绝对陌生的世界,现在回头看来我不后悔。
陈伟鸿:其实每一次,当叶莺女士回头看的时候,她都不后悔,如果羽西是你的话你经历过她那么多次的选择的话,你会怎么来看待自己每一次的选择。
靳羽西: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自己主动地去做选择,我做选择的时候,机遇应该是一个原因,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问我自己我有没有才能去做这个工作。
陈伟鸿:这个问题我还是帮你问叶莺,你到柯达的时候,有没有像靳羽西女士这样来想说,我有没有才能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份工作,柯达看中你的是什么?
叶莺: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去想过,我有没有这个才能来做这件事情,是就是决定去做了,至于柯达看上我是什么,我觉得那个不是很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我看上柯达什么,它跟我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因为,看上我的人……
陈伟鸿:挺多的。
叶莺:挺多的,我未必看得上他们。
陈伟鸿:这样的感觉挺好。
叶莺:也许有点傻,也许有点憨,可是我觉得留一点憨、留一点傻,也很可爱的。
陈伟鸿:其实选择柯达对你来说,最开头是一个意外,但是仔细想起来,其实也是人生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选择。
陈伟鸿:我想同样的问题问你,可能你会有同样的答案,就是说,当然你回头再看当初的这次选择的时候,会后悔吗?你一定会答,不会。
叶莺:不后悔,绝对不后悔。
陈伟鸿:现在您已经是柯达的全球副总裁了,您会不会展望自己下一次依然会再跳吗?
叶莺:我曾经说过柯达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公司,可是柯达不是我夏日最后的一朵玫瑰。
陈伟鸿:您这句话怕您的上司听到吗?
叶莺:不怕。
陈伟鸿:可是现在的您跟当年相比。
叶莺:我相信我的上司听了会怕,可是我不怕他听了。
陈伟鸿:是,因为喜欢您的人有很多,其实坦率地讲,我觉得您现在跟当年相比,不再是像当年那么年轻,有很多的机会,当你还不把它当成最后一朵玫瑰的话,你确认你的沿途上,还会有更鲜艳的玫瑰在等待着你吗?
叶莺:有,或者是没有现在都是未知,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未知,所以我觉得活着更有意思。
陈伟鸿:这就是谜一样的叶莺。羽西,刚才我的这个采访当中,叶莺给你印象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段以叶莺为主的交谈,但是,陈伟鸿并没有冷落另一位嘉宾靳羽西。毋庸置疑,谈话谈话,主持人一定要投入而又有节制地与参与者倾心交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