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话场的驾驭

谈话场的驾驭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谈话场的驾驭一、谈话场驾驭的基本规律谈话节目由话题、主持人、嘉宾、观众共同构成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呈现的特殊的“谈话场”,这个参与者众多、观点多元碰撞、沟通交流多向、节目手段纷呈的谈话场需要主持人有效的引领和掌控,才会热烈而有序,否则可能因为参与者之间的陌生或紧张而冷清拘谨,抑或因争先恐后而乱成“一锅粥”。不言而喻,谈话场的驾驭,是谈话节目主持艺术的最大特色。

第四节 谈话场的驾驭

一、谈话场驾驭的基本规律

谈话节目由话题、主持人、嘉宾、观众(含现场观众、以热线、短信、网络等方式参与谈话的听众、观众)共同构成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呈现的特殊的“谈话场”,这个参与者众多、观点多元碰撞、沟通交流多向、节目手段纷呈的谈话场需要主持人有效的引领和掌控,才会热烈而有序,否则可能因为参与者之间的陌生或紧张而冷清拘谨,抑或因争先恐后而乱成“一锅粥”。不言而喻,谈话场的驾驭,是谈话节目主持艺术的最大特色。谈话场的驾驭艺术主要包括:谈话场氛围营造、进入话题的方式、话轮的衔接转换、结尾方式,它们是体现谈话场驾驭共性规律的基本模式。

1.谈话场氛围的营造

(1)平等真诚为先。

谈话节目是传者与受众言语互动的特殊的节目形态,它搭建起一个十分灵便、鲜活的沟通平台。谈话节目在组织舆论、引导舆论、控制舆论方面的作用,与文件、社论、评论员文章、会议报告、课堂讲授的严肃面孔大不相同。首先它是平等的,主持人、嘉宾、受众,即传播者与受传者作为个体的人的尊严是平等的,“谈话场”平易、亲切、轻松,话语权是平等的;其次它是互动的,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要让人们开诚布公讲真话、讲实话,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轻松友好、宽容真诚、幽默随意的谈话氛围,就成了谈话节目主持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对话》主持人陈伟鸿深有感触:“我很赞同好的主持人应该有记者的职业特质,那会让自己更睿智。但仅有这一点却远远达不到一个谈话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如果说记者更重视的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式地追问,那么谈话节目主持人则是要构造一个现场。有非常好的氛围,才会让嘉宾有充分表达的愿望。也就是说你必须将自己对问题敏锐的观察力与现场的掌控做一番结合。说到底,谈话场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姿态。”[9]

谈话节目不是辩论赛,谈话中间虽然会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主持人一般都要用心地控制争论的情绪,使之不失去理性的分寸尺度。被语言学界誉为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作者、英国语言学家克里斯特尔说得好:“成功的交谈不是一场比赛;成功的交谈不过是一种相互满足的语言交际。……除了争辩和辩论之类型的交谈之外,谈话中不会有谁胜谁负的问题。”[10]

营造氛围,“真诚”二字最为重要,它是谈话节目的魅力所在。主持人首先要把自己放在与大家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以诚为先,自始至终全神贯注,积极认真地投入这场谈话。主持人不是挑起争端、隔岸观火的导演者,也不是袖手旁观的局外人,更不是在节目里拿人开逗、开涮的搞笑者。

从话语方式层面讲,谈话节目不论什么样的话题,严肃也好、轻松也好,公众话题也罢、个案也罢,讨论的氛围一定是亲切通俗的、循循善诱的,话语风格排斥抽象、枯燥、沉闷、空洞,提倡形象、生动、鲜活、充实。无数谈话节目的实践证明,“雅为体,俗为用,雅俗共赏;庄为骨,谐为肉,庄谐并用”的谈话方式有最好的效果。

(2)善待谈话参与者。

主持人要善解人意,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谈话的人。

首先,主持人说话要得体,从称呼到方式都要礼貌得体,符合谈话目的、谈话对象、谈话场合的需要,注意言辞的可接受性。

其次,主持人对参与者要区别情况给予细心的帮助。如对于因不适应而显拘谨的嘉宾要多给机会,并注意抛给他很具体的,或与其观点相悖的说法,这样能够激发对方阐述己见的强烈愿望,帮助他迅速进入积极专注的谈话状态,而忘掉镜头、话筒的“逼近”。有时参与者情绪激动或表达得不够清楚,主持人要给予引导帮助,不可嫌弃指责。如天津台一次节目就“大雪天里公交车不等追车的残疾人”展开讨论,有位听众打进热线,抨击的言辞过于激烈以至讲话也有些颠三倒四,主持人立即以理解的口吻劝导他冷静些,并帮他归纳所要表达的意思,听众十分感动。

对于某些谈话规则主持人应提前约定并带头遵守,其中礼貌原则至关重要,如用委婉巧妙的方式打断或不露痕迹地予以提示。如《实话实说》节目为了突出主体,也为了画面的变化,一般要求观众从座位上站起来发言,一次一个小女孩没有站起来,崔永元微笑着轻声对她说:“你站起来说,从屏幕上看可以显得高一些。”女孩高兴地站了起来。

对于紧张拘谨而“卡壳”的发言者要机敏地“给台阶”,避免出现冷场,如1997年《实话实说》特别节目《新年心愿》,一个小女孩说:“我不想长大。”崔永元依次问道:“爸爸对你好吗?妈妈对你好吗?老师、同学……”小女孩都点头肯定,崔永元追问:“为什么不想长大?”女孩没有回答,崔永元进一步问:“长大了会怎么样?”女孩仍说不出,这时,崔永元面向大家说:“她不知道长大了怎么样,所以不想长大,(转向女孩)是吗?”女孩说:“是。”崔永元又面向大家感慨道:“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不想长大的时候,因为童年有童年的欢乐,突然一天感受到童年的友谊和真诚,就不想长大。”这里,崔永元不是简单地“打圆场”,而是引申出其中蕴含的具有普遍性的感情体验,使这个原本要冷场的片断有了一种隽永的意韵。相反,如果主持人“主观意识”太强,希望谈话完全按自己预先的设想走,当参与者发言不如其意时就不耐烦,急躁情绪溢于言表,甚至出言不逊,肯定会破坏谈话的气氛和效果。

再次,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嘉宾、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主持风格,谈话氛围有不同特色。比如广播谈话节目中新闻性、社会性话题,也可能以观点的碰撞、以气氛的热烈见长;情感性话题也许带有温馨宽厚的色彩,也许以入木三分、直言不讳为特色,也许是语重心长、循循善诱的点拨,也许是不露痕迹地开阔其眼界、活跃其心情的感染方式……总之,营造轻松和谐、积极热烈的讨论氛围,是谈话节目主持人驾驭谈话重要的基本功。

前面提到的《对话》谈论女性从商的节目,请到现场的是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柯达集团全球副总裁叶莺和靳羽西集团董事长靳羽西。尽管这两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陈伟鸿还是发现了她们在个人经历方面的相似之处,比如她们都曾经有从事媒体工作的经验,曾是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知名的记者,于是陈伟鸿决定开场时通过表现她们的语言魅力和特色来营造一种“场气”:

陈伟鸿:你们俩人会怎么来介绍自己?

靳羽西:好难的问题呀,一开始就这么难的问题呀,我是一个很愿意不停地创新的一个女人。

叶莺:我能不用一句话吗?

陈伟鸿:您想用两句话,还是半句话?

叶莺:我用一个字。

陈伟鸿:太好了。

叶莺:谜。

陈伟鸿:谜。如果一个女性是一个谜的话,她就会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和关注去解这个谜,对不对。我觉得,你们俩人真不愧当过记者,现在都依然保有记者这种言简意赅的风范:一位是用一句话,一个人是用一个字。

这样好了,两位都是我的前辈,我觉得应该把今天第一个采访权交还给两位,你们可以互相问对方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一方面你们可以重温一下当年记者生涯时候的那份美妙,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现场的观众更多一点地了解你,大家同意我的建议吗?请叶莺女士先来,您现在是一名记者,您的面前是已经变换了发型和服装的羽西。

叶莺:羽西,我昨天感冒了,你有勇气跟我拥抱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好难哦,比你经营一个企业还要难。

靳羽西:所以她是最了不起的女人,就是这个原因哪。

主持人:那这样子的一个问题,可能考倒了羽西。羽西,至今也没有用语言,也没有用身体语言,来回答你的问题。

靳羽西:那我可以近一点。

主持人:适可而止。这第一个问题已经算有了答案,第二个问题,现在是羽西,你面对的是我们柯达的全球副总裁了。

靳羽西:如果你是一个谜,那我怎么可以了解你呢?

叶莺:我相信你没办法了解我,因为连我自己都不能够了解自己,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奥秘,我们来这个世界,就是要揭开自己的谜,不是吗?

两个自信而精彩的商界女人,一问一答,相得益彰,主持人在中间的穿插和接应也同样简单明了,既凸显了对话者的智慧和风采,也为节目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进入话题的方式

主持人力求在瞬间唤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不拘一格,刻意求新,创造出既统摄主旨、导入情景,又振聋发聩、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场白”,使受众明白议论的题旨,跟随主持人的导引进入谈话节目的“谈话场”。此外,由于谈话节目经常邀请嘉宾参加,因此与其他节目不同的是要在进入话题时介绍嘉宾。入题也好,介绍嘉宾也好,都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完全可以搭配使用,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精心选择、设计开场的入题方式。

(1)开门见山,揭示题旨。

一般用于近在眼前或众所周知的热门话题,单刀直入切进话题,简洁、明了拉开大幕——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以下举例,此话均略去)电视广告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大家现在已经对它品头论足了。广告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刚刚起步还是已经泛滥了?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这个话题。(《实话实说》·《广告知多少》1996年6月2日播出)

(2)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援引眼前的景物,或环境因素(时间、节令、气候、地域、场合等)发出感慨,诉诸情感,这种方式与现场气氛和谐,入题自然——

细心的观众朋友会知道,最近我们国家商业服务领域推出了“一米线”制度。这一米线制度就是等待服务的顾客和正在被服务的顾客,它们之间保持一米的距离。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大家的隐私权。那么,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一种,夫妻之间要不要一米线,夫妻之间有没有秘密可言,可不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实话实说》·《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1996年11月3日播出)

(3)议论导入,激发思考。

常用于“永恒主题”,那些人生无法回避,有真理永存,却又总有千千万万不同情况的发生,人们总在议论的话题,一般从主持人的议论起,提问要具体,嘉宾和受众才能迅速进入情况——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万物都是可以选择的,要还是不要,调换还是改变。但是,只有一样儿是永远无法选择,永远不可能变更的,那就是我们自己亲生的父母。也许是命里注定,在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面对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而且,与父母之间的恩恩怨怨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好,在今天的话题开始之前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大屏幕播放录像)刚才我们播放的一段录像,是一群三四岁的孩子在讲,为什么要爱他们的爸爸妈妈,其实,我们在座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要爱自己的父母,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现在我们长大了,有人也做了父母了,各位嘉宾,您是否也想到,您小的时候,您最依赖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您和他们第一次冲突是什么样的?(《实话实说》·《子女眼中的父母》1996年5月26日播出)

(4)新闻由头,以小见大。

从新近发生的事件生发开来,或是个案,或是现象,由此引发事件背后意义的深入讨论。新闻由头的真实、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及不同的反应,是激发受众谈话兴趣的重要缘由。

主持人:1996年2月15号,北京有一位公司职员,他姓任,把大哥大丢在一辆出租汽车的前座上,被这辆出租车的司机发现了,后来,这位出租司机用他拾到的大哥大和失主尽快取得了联系,几天以后,失主、公司职员任先生如约来到了出租司机潘师傅家里,大家请看大屏幕。(播放录像)张先生(嘉宾),不知你看清楚没有,这位任先生拿出了一个信封,说这是他的一点心意,那么这心意是什么呢?

张宇燕:我猜大概是一些货币,准确地讲是人民币。

主持人:高女士同意他的观点吗?

高博燕:那当然。

主持人:没有可能是感谢信什么的吗?

高博燕:我也希望是那样,但是不现实。

主持人:要表示的这位任先生就在现场,我们可以来问问他。……果然让他们给猜中了。我想了解你的想法,为什么要送一些钱?

任先生:既然是人家拾到了,这个手机人家可以自己任意来处置,他可以用若干种处置方式,比如转送、卖掉,或可以据为己有。但他主动地找我,还给我,本身这种行为就值得我感谢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行为。

主持人: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我们先听听在座嘉宾的看法。张先生,你认为任先生的这种做法有必要吗?(《实话实说》·《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1996年6月9日播出)

(5)侃谈聊天,兴趣盎然。

多用于社会性话题,由日常的“身边事”切入,看似信手拈来十分随意,实际要选择或常见的,或反常规的(包括杜撰的笑话)、有趣儿的现象或事儿做话头,使入题显得自然、亲切、轻松、幽默——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比如谁家喜得贵子,他就会这么告诉你:“生了个大胖小子。”也可能会说:“生了个大胖丫头。”这个“大胖”就是对初生婴儿、健康婴儿最好的赞美。不知长到什么年龄,这个“大胖”不适用了。不要说“大胖”,只要说他“胖”,也会有人心里不太舒服。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有7 000万人口被列入了肥胖,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那么,我们今天的话题就围绕着这7 000万人谈起……我先请问张越,现在有两种感觉,一种是别人认为胖,一种是自己认为胖。这个标准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对自己是一种什么看法?(《实话实说》·《该不该减肥》1996年6月23日播出)

(6)综合。

从语言方式入题的,还有很多,如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设置悬念等等,不再一一列举。从语言外的方式入题也有多种,如大屏幕、小道具、实物……像《木牛流马》那一集,就把新疆一位高校教师亲手制作的复原古代木牛流马的小车推到了现场;畅谈改革开放的《凤阳乐》,是从唱凤阳花鼓伴奏乐器的实物开始的。关于进入话题的方式,从以上举例中,不难看出各种方式经常是组合在一起运用的,所有的考虑出于一点:说明题旨、引发兴趣,迅速进入谈话情境。如《走进沙漠》的入题就用了多种手法,引用名句、大屏幕、新闻由头——

不知道您去过内蒙古没有?如果没去过,您一定听过这样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的草原和无边的黄沙,从来都是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我们今天谈的是在库布奇改造沙漠,绿化植树这个话题。(大屏幕播放“志愿者”在沙漠中植树的情景)恩格贝,蒙语中是吉祥如意的地方。这里曾经水草丰美,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开垦,逐渐演变为茫茫沙漠。1989年王明海等志愿者开始治理这片沙漠。他们终日与黄沙为伴,吃的是半碗黄沙半碗米,住的是没窗没电的土木棚,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家,甚至有一年拿不到工资。但他们面对沙漠,咬紧牙关,只有一个志愿:继续干!90岁高龄的日本治沙专家远山正英先生随后介入,从此,中日志愿者源源不断来到这里,携手合作,治沙造林。现在已经植树百万棵,治理面积达到了十万亩。1996年8月,73名北京志愿者也来到了恩格贝,今天,这些志愿者都来到了我们节目的现场。这三位小朋友也是。你们好!你们到恩格贝去植树了吗?(《实话实说》·《走进沙漠》1996年10月13日播出)

(7)介绍嘉宾。

在进入话题的同时介绍嘉宾,是谈话节目的必要环节,介绍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单纯介绍,一是和话题的展开结合在一起介绍。前者比较简单,不过,单纯介绍的方式虽然简单明了,但可能过于呆板,倒是后者把介绍嘉宾与入题及展开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营造了谈话氛围,有种“一石三鸟”的复合作用。如《为什么吸烟》请了5位嘉宾:医学博士唐光健、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陈汉元、相声演员侯耀文、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念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话题的展开是从对几位嘉宾是否吸烟的“调查”开始的,但并非用一种方式直问:“吸烟吗?吸烟原因?”而是依据各位嘉宾的职业或性格特点有所不同——

崔永元:我们今天的话题可以说非常小,有多小呢?只有两寸多长;我们也可以说今天的话题非常大,因为它涉及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各个行业,而且和中国的3亿人有切身的联系,那就是——吸烟。下面我们就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谈的是吸烟问题,先从心理学的研究方面谈起,(对郭念锋)您平时都是研究别人的,今天能不能当着大家,研究研究自己。您吸烟吗?

郭念锋:我想我吸烟很奇怪,因为我吸烟从开始的时候就跟人家不一样,我吸烟是饿的。

……

崔永元:因为饿,您当上了神仙。(笑声)侯耀文,我问您,您也是因为饿才抽上烟的吗?

侯耀文:我不是,我是别人勾引我抽的。(笑声)……

……

崔永元:听了他的话我们就知道,抽烟还容易让人变得胆儿大。那么陈老先生,您抽烟不抽烟?

陈汉元:我18岁开始抽烟的。

崔永元:18岁开始抽烟,当时为什么抽烟呢?

陈汉元:冲厕所。(大笑声)

……

崔永元:那么,周先生您抽烟就比较难,因为您确实需要言传身教,作为一个老师嘛,抽烟要到什么地方去抽呢?

周孝正:我从来不抽烟。

……

崔永元:……现在中国已经有3亿人在抽烟了,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中国人大概分成两种;一种抽烟的;一种不抽烟的。于是医学博士应该是不抽烟的。

唐光健:对,我不抽烟。可是我不是一开始就不抽烟的……

2.话轮的衔接转换

在谈话节目里,人们总是轮番说话,有问有答,有阐述,有质疑,有声援,有反驳,有接应,有插话,也有打断……这些言语的往返回合就构成了一个个的话轮,话轮是讨论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在准备谈话节目的案头工作中,话题的范围、方向、层次是主持人作为重点反复考虑的内容,也是临场操作时要时刻审视和把握的。实际上,“话轮的衔接转换”以及必要的“打断”,即兴的成分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主持人驾驭控制谈话场的重头戏,主持人必须善于组织谈话场的内外部秩序,所谓内部秩序指话题的层次推进或转换,所谓外部秩序即谈话参与者发言的顺序。它关系到话题的方向、层次、重点,关系到谈话场是否活跃、真实,关系到参与谈话的人是否舒畅、配合、尽兴,总之,这是实现谈话目的的重中之重。

一般几个话轮完成话题的一个层次,就需要适时向前推进,显然,一个层次内部话轮的衔接转换,以及层次之间话轮的衔接转换,是主持人驾驭话题的基本程序,其方式从总体上说,有话语内部接应——指各种语言手段,有话语外部接应——大屏幕、音乐、采访录音、道具等广播电视再现情境的手段;具体到话语内部接应,方式和作用多种多样。

(1)适时小结,理清思路。

从各种不同表达方式中拎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像树立“路标”一样,理清思路,避免“原地打转”,引导讨论的深入。在《该不该减肥》的讨论中,参与者围绕“如何看待胖、减肥心理、减肥有没有用”七嘴八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待比较激烈的不同观点基本亮出之后,主持人以小结方式予以概括,点出认识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路——

崔永元:刚才医生说,胖会带来身体上的很多疾病,是不是因为这种原理,给一些年轻女性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

张越:减肥的人群,尤其是广大的青年女性的减肥人群,绝对不是出于健康的需要,而是出于时尚的考虑。

崔永元:张越说有些人减肥是出于时尚的考虑,这就是说,关于胖不胖,从来就存在两种概念的差异:一种是医学上的解释;一种是社会,或者说时尚上的解释。

(2)接住话茬,调度现场。

在活跃的谈话场中,主持人的主导驾驭作用更大,必须照顾到各位嘉宾及现场观众的多个方面,而这种组织谈话场的作用最巧妙的当推“暗线”的主导,不露痕迹的主导,即及时发现和接住话茬儿,做个“二传手”,把话头递给其他的参与者,或者引向另一个谈话层次,有条不紊地调度现场谈话的内外部秩序。还是以《对话》《女人从商》一期为例,主嘉宾是叶莺和靳羽西,此外还有研究女性的学者,以及众多从商的女性观众。谈话由叶莺从美国电视媒体记者进入美国商务部,又跳到柯达公司的经历,谈到面对选择的话题,一位男观众认为是“机会选择了叶莺”,主持人陈伟鸿在叶莺、现场观众、学者之间“暗线”地牵着话头,传来递去,很自然地组织谈话的进行,现场的交流比较充分、深入——

叶莺:您看,您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其实就是一个浪推着一个浪往前走的。

主持人:就是机会选择了你,而不是你在选择机会,但往往是我们在选择机会的时候,会有一些痛苦,而当机会选择我们的时候,是不是痛苦就少一些。

叶莺:没有痛苦。

主持人:没有痛苦,有没有人,现场有没有人曾经在选择面前遭遇过痛苦的?把你的痛苦告诉我。这位小姐。

观众:我想问一下叶莺女士,我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我朋友有一个很好的企业,他希望我能过去……(略)

叶莺:钱小姐,我很感谢你给我这样子一个机会,让我能够把我自己的心里头所想的话跟您说出来。年龄不重要,因为我也曾经在你的这个年龄里做过不同的选择,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本身一定不要忘记你自己是谁,如果只是因为房子的贷款的压力之下,由于某一个头衔的吸引之下,而以这样子的前提,而进入到一个工作岗位的话,我可以现在跟您开一个包单,你会是一个非常不开心的人,是一个会对不起你自己的人,如果你有一个爱你的家庭,如果你有一颗爱你自己的心,做对得起你自己的事情,不要为了这些压力。

观众:好,谢谢叶女士!

主持人:我是想,董老师,您是不是经常研究女性从业的情况,在机会来临的这一刻,您有没有发现女性的选择跟男性的选择有一些什么样的不一样没有?

董小英:刚才叶莺女士讲到的,叫认识你自己。所谓认识你自己,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说你要问你的心,这一生对你来说,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略)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无论刚才台上所讲到的选择,或者台下讲到的选择,当每个人面临选择的时候,当他面对机会的时候,他的思考和他的决定,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谈到了叶莺女士的选择,接下来我们要谈一谈靳羽西女士的选择。当然叶莺这个时候可以扮演一下记者了。

(3)引用资料,转折推进。

谈话节目的参与者大多是以自己的知识、见闻和经验参与意见,为了对话题有尽量深入、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前期准备时最好收集有关的统计资料,或调查研究的典型录音、录像,以便为大家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供服务。一些典型材料的引用,常常能起到因势利导自然转折或顺势推进的作用。如《鸟与我们》的第一个层次是请嘉宾和现场观众谈“养鸟的乐趣”,在向第二个层次转换时,主持人崔永元先以诙谐的语言归纳小结,接着引用了一个调查材料,并做了现场调查,然后又用大屏幕转向“对笼养鸟的不同看法”的讨论,过渡自然,形式活泼:

崔永元:刚才说了,养鸟能学鸡鸭猫狗叫,可以背唐诗,现在又出来可以扶贫,还可以治高血压。……的确,许多人都从养鸟中得到了乐趣。我见过一个调查,有一个城市,在100多个小学生中间做了调查,问他们见过什么样的野生鸟类?有61%的学生答的都是麻雀。39%的同学干脆连麻雀都没写上。这个城市的孩子看鸟实在是少。我们今天在场真有几个孩子,让我们听他们讲一讲。(对一女孩)你见过什么鸟?(调查过程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下面让我们看看大屏幕,这里播放的是北京的养鸟人。(养鸟人遛鸟的场景)刚才我们听各位嘉宾讲了许多养鸟的好处,但忘了问第一位嘉宾。唐先生,您也养鸟吗?

唐锡阳:我反对养鸟。

崔永元:用笼养鸟有什么不好呢?

又如《走进沙漠》中,大屏幕的录像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有力的论据把讨论引向深入——

崔永元:他们(指孩子们)可能不会理解荒漠化对城市会有什么影响。

男观众:我觉得不会理解很深,因为现在的孩子就知道玩。

崔永元:好像住在城里的人是很难想象荒漠化的可怕的。我记得七八年前,有一天的下午两点多,北京城突然刮起了大风,天色一下暗得像傍晚一样,这是我们第一次感到,沙漠离我们的城市非常非常的近了。我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大屏幕播放沙暴景象)这是今年5月29日,在甘肃敦煌……10分钟后,天色都暗成了这样……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治沙专家关君蔚先生(讲述当地人怎样一次次搬家,房子一次次被沙暴摧毁的景象)(对一女孩)假如有一天,你住的城市变成这样,你觉得可怕吗?(《实话实说》·《走进沙漠》1996年10月13日播出)

(4)提示“对立”,加温催化。

“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不同观点的争论、辨析,是探讨性的话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如果各说各的,互不搭界,互不交锋,不仅难以把问题辩明,而且节目也太“瘟”,不好看。因此,主持人要善于发现不同观点,并把它们“捉起对”来,凸现矛盾使讨论升温,催化讨论的深入展开。如《学会关心》的讨论中,崔永元抓住一位观众的观点,“激化矛盾”引导讨论的深入和集中——

女观众:我同样是独生女儿,我小时候,一直到我父母煤气中毒去世,那时候我20岁,我没有给我爸妈洗过一次碗,但是后来我成立家庭了,我也会洗碗了,我也会爱丈夫,我也会爱孩子,爱得就像我们民间所说的:捧着怕吓着,含着怕化了。

崔永元:您是在反驳我们场上的专家,就是说“树大自然直”,这些东西不用教,长大他们自然就会。闵先生(嘉宾、教研专家),您听见了?如果我们这位家长的道理成立,那您的研究就毫无价值了。

(5)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主持人在提问、回应、插话中,除了承上启下、衔接转换之外,并不是一个不偏不倚、不置可否的“传话人”,不是虚设的“礼宾司仪”。虽然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大发议论,但是主持人也应该“实话实说”,必要时,应有精当的评议——语言精辟,时机恰当。这样的评议,或是对众人发言的概括,或是对某位发言者观点的补充、引申和纠偏,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很自然的对话中以插话的方式出现,并非刻意地“郑重其事”的议论。

如在《走进沙漠》的讨论中,主持人崔永元问观众中的一位男孩:“你觉得我们居住的城市会不会变成这个样子(指大屏幕播放的沙暴景象)?”男孩说:“不会。”崔永元追问:“为什么呢?”男孩回答:“因为要是有他们那样的志愿者,我们就不会。”崔永元的一句回应意味深长,他说:“不过,我觉得还得有你这样的志愿者才行。”这时,现场观众都深解其意,欣慰地笑了。还是在这次讨论中,当众人从各个角度谈论志愿者植树的意义后,崔永元适时地以理解人们的观点的方式做了概括和升华,他说:“就是通过这种植树活动,对整个地球有一种新的概念。”

崔永元善于在不经意间插上一句话,绝非长篇大论,但他的片言只语听似平常稀松却含义隽永而让人久而不忘——

崔永元:是不是老同学、老朋友之间有一种说不清的非常奇怪的感觉?

嘉宾:对,一种默契,一种好像是超出一般人的感觉。

崔永元:老同学就是可以去掉你脸上的沧桑,依稀找到过去的影子。(《实话实说》·《老同学聚会的滋味》,1997年7月20日播出)

(6)巧用“重复”,突出重点。

主持人在话轮的衔接转换中经常通过“重复”的手法来突出重点,“放大”正确的观点或论据,从而把握控制话题走向、层次的主动权。“重复”是借用现场捕捉的来自群众的话语,它既表达了主持人的倾向,又不会给人强加于人的感觉。常用的有三种:

第一,强调性重复。在《鸟与我们》的讨论中,当嘉宾、科普作家唐锡阳说到捕鸟对鸟类的危害时,崔永元做了强调性重复:

唐锡阳:我看到有些自行车,一个车上挂三四个笼子。我的一个邻居的一辆平板车上挂了19个鸟笼子。养鸟养到这么邪乎的程度,当然会刺激鸟市的发展。李先生(鸟类养殖专家)大概知道,从捕鸟到用笼子运到城市来卖,成活1只就必须以死掉20到30只为代价。当然死亡的原因很多……

崔永元:大家听见了?把1只鸟捉到城里来,就会有20只到30只它的同伴要死亡。(对一观众)您对这样的事怎么看呢?

还有一种重复,不是主持人重复嘉宾的话用以突出重点,而是面对步入误区想回头又下不了决心的人,当他们找借口兜圈子时,主持人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直扑病灶,坚持在要害问题上重复发问,直至对方自己“缴械”。《相伴到黎明》的主持人叶沙就经常坚持这样的让对方扪心自问的“重复”。一位有了情人的男士打来电话,想讨一个“又不失去太太,又不失去情人”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叶沙接连5次问他“你可以有情人吗?”的质问下,终于直面自己的灵魂,承认:“不可以的。”——

男士:我又不想失去我的太太,又不想失去这个我很爱的情人。

叶沙:你觉得你可以有情人吗?

男士:怎么说呢,我也想过要断掉,因为在两个女人之间太痛苦了,我真是受不了。

叶沙:我再问你,你可以有情人吗?

男士:怎么说呢,也许从道义上来讲是不可以的。

叶沙:不是从道义上说,我问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觉得你可以有情人吗?

男士:我,我,应该说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我们做好朋友,我希望我们能够做最好最好的朋友。

叶沙:是不是你的每一个好朋友都会对你提出结婚的要求?

男士:不,当然不是。

叶沙:为什么她会?她跟你的其他好朋友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做情人?

男士:其实我们在一起就是无话不说。

叶沙:什么话都可以说的人,应该是你的妻子。关键在于你是否可以有情人?如果有情人是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你现在面临的局面是不合理的局面,我可以帮你找到解决这个不合理局面的方法;而如果拥有情人是不合理的,而你现在面临的局面便成了合理的局面,应该让你受点罪,吃点苦的。

男士: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局面呢?

叶沙:你觉得你做错事了吗?

男士:嗯。

叶沙:如果你没有觉得做错了什么,而想摆脱这种局面,恕不伺候;如果你觉得你做错事了,那么,很简单,我要问你的就是:你该受什么惩罚?

男士:我想我是错了,但是,这是由于当时的感情冲动造成的。

叶沙:这是说自己错了的说法吗?

男士:不不不,我不是在为自己找理由。当时确实是由于感情的冲动,现在我想摆脱这一困境,我实在太累了。

叶沙:你一直在逃避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你觉得你可以有情人吗?

男士:不可以的。

第二,归纳性重复。主持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依序不断地重复说话人的发言要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如《热爱生命》是一次与抗癌明星的对话,崔永元的提问、插话与以往不同,多是设身处地做心与心的交流,并着意以“请教”的口吻重复他们的经验体会,使抗癌明星们那种乐观向上的人格力量得以光大——

崔永元:于先生(嘉宾),您的儿子是什么时候知道您得病的消息呢?

于大元:那是我还没做手术之前,那时他才13岁,听我同病房的病友说的,他没告诉我,也没告诉他妈妈。

崔永元:您那时是不是欣慰地发现,您的孩子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于大元:确实是他成熟了,话也少了。最使我感动的是我儿子在我做完手术后,他给我打了一盆水递过来说:“爸爸,我给您洗洗脚吧。”(掌声)

……(以下为归纳性重复)

崔永元: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大屏幕载歌载舞的场面)我想如果不介绍的话,大家很难想象这是一群癌症患者。他们多么乐观开朗啊!(对于大元)请问,患者刚刚来到抗癌乐园的时候,都非常乐观吗?

于大元:不,有的连哭都不知怎么哭啊。

崔永元:是不是当他们刚来到抗癌组织的时候,第一要求就是他们要学会乐观?

……

于大元:(主要内容)病友们互相交谈,互相激励。

崔永元:也就是说,既要化疗,也要“话疗”?

……

观众:我觉得和大家在一起,能多活一天,就能生活得好一天,就能对社会有意义,这样我心中就无愧了。

崔永元:就是说每活一天,都要把它的质量提高。

……

孙云彩:现在我已经不上课了,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北京抗癌乐园之中,积极参与抗癌之中的各种活动。

崔永元:实际上还在上课,只不过换了一个课堂……

第三,“变形重复”。实际上所有的“重复”,都应力求避免“原封不动”“鹦鹉学舌”式的简单重复,所谓“变形重复”,或变丰繁为简约,或变铺展为浓缩,或变严肃为轻松,或变庄重为调侃,或变书面语为口语,总之,要有所变化,有所创造,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种风格。这样不仅有助于对原句的理解,而且由于“变形”产生了新的刺激,因而加深了印象,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强化认识的目的。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也说:“重复一个论点(最好是有某些变化)有助于学习。”[11]

运用“变形重复”的手段,首先要求主持人的理解、概括能力,因为从重复的内容上看,既然是重复,就应该准确反映原句的含义,所以“重复”的核心是对原句要点的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和概括;其次,它要求主持人有灵活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因为从形式上看,高质量的重复绝非“原封不动”而应有所创造,语言形式丰富、得当。在《实话实说》早期的节目里,崔永元几乎每次在结束之前都请嘉宾每人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他随即变换方式予以重复,虽然《实话实说》早已不用这种方式结尾,但是,对于运用“重复”技巧来强调要点,是有启发的,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第一,句式的变化(下例引自《学会关心》)。

嘉宾1:孩子没有在生活中的摸爬滚打,他就不会有一双强壮的腿。

崔永元:孩子关心别人是从生活中学到的。(复句变单句,条件句变判断句,形象的比喻变理性的概括,既简短又与前句互相映衬。)

嘉宾2:21世纪的主题是学会关心。因此,家长在教孩子学会关心上多用一份心思,将会得到最高的收获,将获得世纪的承认。

崔永元:关心,是21世纪的主题,大家应该重视。(偏正复句变联合复句,因果句变展开句,使前句语意浓缩,重点凸现。)

嘉宾3:从我做起,像我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要继续努力,这样才能确实影响孩子。

崔永元:每个家长都应该注意言传身教。(长句变短句,让较为嗦的口语变警句,观点明确了。)

嘉宾4: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会关心中成人、成才!

崔永元:孩子们学会关心才会成人、成才。(祈使句变为条件句,语气更坚定、更强烈。)

第二,语体风格的变化(下例引自《面对孩子的谎言》)。

嘉宾1:要想让孩子们不说谎,首先我们大人先别撒谎。

崔永元:家长是孩子的老师。(除假设句变判断句外,变微观论事为宏观说理,与前句成因果关系相连。)

嘉宾2:要想有一颗安宁的心,那你就别撒谎。

崔永元:撒谎会使自己心乱。(书面语风格变口语风格,文雅变谐趣,与原句相映成趣。)

嘉宾3:一个充斥着谎言的民族和社会是不会有前途的。

崔永元:谎言会危害社会。(否定句变肯定句,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一个道理。)

嘉宾4: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坦诚的。

崔永元:“君子坦荡荡”。(白话变文言,文白相见,互为映照。)

又如《打工在北京》里的一例变形重复:

嘉宾:北京有一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希望北京的林子更大更多。

崔永元:杨先生说,希望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繁花似锦,百鸟争鸣。(俗语变书面语,一谐一庄,趣味盎然。)

第三,不拘一格的变形(下例引自《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

嘉宾1:两块磁铁在它们有适度距离的时候,就能有强烈的吸引,但是在它们的距离过于拉大的时候,吸引其中的将是第三块磁铁。

崔永元:人的关系要像磁铁一样,保持一定距离。(浓缩原句语意)

嘉宾2:隐私只不过是那种说不清,而且是越说越不清的东西而已。

崔永元:有没有秘密,先弄明白什么是秘密。(对原句做引申)

嘉宾3:希望在座的没结婚的朋友和国内、国外已经结婚的朋友,如果为爱而结合的话,那就请按自己的旋律去生活。

崔永元:国内外朋友都应该选择一个自己的旋律。(省略附加成分,长句变短句)

嘉宾4:财色好比两道墙,夫妻都在里边藏,只要能够跳过去,保证地久天又长。

崔永元: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未必是黑马先生(指嘉宾2)策划的新歌谣有道理,其实老歌谣里道理也不少。(这里没有再用重复手法,而是跳出具体的语意,以开玩笑的方式表示赞同的意见,而这个玩笑又符合场上人物关系和嘉宾的身份特点。)

3.结尾的方式

谈话节目结尾方式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围绕话题加深印象,一是围绕节目通报情况。

(1)首尾圆和,总结升华。

主持人在众人讨论的基础上,前后照应,归纳总结,或升华,或引申,或寄语,或祝愿,或警示,或激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主持人的概括发挥切忌居高临下、强加于人,而应情理交融、平易近人。

如陈伟鸿在《女人从商》这期的开头是从两位女性嘉宾衣着颜色开始的,结尾又照应了这一符合嘉宾特点的话头,提炼出两位从商的女性“不轻易言败”的精神亮点做结束,使“女人从商”的话题有一个独特的升华——

主持人:今天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是一次非常愉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话,尽管说我们两位嘉宾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穿着她们喜爱的大红色坐在我们节目现场,但是她们那种自信和那种激情还是无法掩饰的。我觉得在今天的《对话》当中,我们谈到了很多,从商女性们她们所经历的很多的思考,我想她们曾经付出,她们曾经承受,但是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她们那种不轻易言败的那种感觉。有一句话说,世界因为女性而完整,其实我也想说,商业因为女人而精彩。

我们衷心祝福这些从商女性们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能够拥有更加丰富、更加灿烂、更加温暖的人生,这是我们的衷心希望。

(2)敞开思想,议论沟通。

主持人不仅在前期策划阶段收集资料、认真思考,在谈话现场更是深度的脑力投入,专注地倾听各方观点,同时有自主的深入思辨,最后有感而发。此事的言论并非单纯总结,也不是重复强调,而是另辟蹊径,对话题做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的观照,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使话题在节目结束后会有无形的延伸。

《一虎一席谈》第136期的内容是《PK陈水扁涉嫌海外洗钱案》,主持人胡一虎对现场嘉宾的发言做了总结之后,有一个由此事生发开来的情真意切的议论——

我想当我们在探讨陈水扁的时候,当我们在骂陈水扁一家人的时候,更重要的一点,是你我之间,我们自己家人,会不会也被贪婪所蒙蔽了。在全球华人政治史上,陈水扁的这一页,我相信不仅仅对台湾的政治史来说是关键的一课,对整个全球华人政治史来说也将会是新的一课。在这个时刻,希望大家能够以陈水扁的这一页,画下所有华人政治史上贪污的终点,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梦想,我知道这似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有梦最美,我们希望华人政治清明这一天真的早点来到。

(3)补充论据,“加料”收尾。

主持人精心选择感人事例或统计材料,用无可辩驳的或感人至深的事实论据,再起高潮,让结论更加可信、更加有力——

崔永元:刚才每位嘉宾用精彩的话,再一次给我们重申了“远亲不如近邻”。刚才说到了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个人做起。在杭州有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晚上,没有人安排她,可老人自己会拿着一个话筒,嘱咐家家户户要关好门窗,关好煤气,把自行车锁好……老人的丈夫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让我们向这位老人表示敬意!(掌声)看来,搞好邻里关系确实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自己做起。我们想,这位老人能做得到,相信我们每位在座的人,每位居民都能做得到!谢谢大家!咱们下次节目再见!(《实话实说》·《远亲不如近邻》1996年10月20日播出)

(4)创造意境,触动心灵。

事先有策划、设计和准备,运用新颖的手段,既出人意料,又切合题旨,使话题的立论和意义,意韵隽永,回味无穷——

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公约里有一条:孩子有游戏的权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学到老师家长都教不会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孩子游戏的天性,应该让孩子们有游戏的天地。平时大家都很紧张,学生们的负担很重,当家长的、当老师的、各行各业的都很忙,今天我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让我们把带来的纸发给大家,每个人都叠一架飞机……都举起来让它在自由的天空飞翔……(现场观众脸上舒畅地笑着,放飞了自己叠的纸飞机)(《实话实说》·《孩子与游戏》1996年5月17日播出)

(5)巧解词语,升华意义。

由于汉字形意结构的特点,自古以来国人就有借拆字解字来阐发观点的习惯,显出“理”与“趣”结合之美、之智慧。主持人倘若能够摒弃其中的卖弄之嫌,与实际生活现象结合起来,不失为表达议论、倡导方向的一种方式。

胡一虎很重视语言的使用,把看似文字游戏的“说文解字”,与生活现象、与道德价值巧妙结合,如此结尾,远离老生常谈的说教,谈笑中有褒有贬,妙趣横生,别具一格——

“问世间情是何物”?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用这样的开场白,但事实上这个答案,到现在为止还很难了解,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爱?但是中国字很有趣,不管是恋爱还是爱情,这两个词组里头都有一个字夹在里头,那就是心,心才是最重要的。由心出发的爱情,那决定着你能不能找到真爱。爱在心里口难开,你只能变成痴情男子;爱在嘴里心不开,你可能就是花花公子。只有心口合一,才能成为21世纪懂得真爱的幸福男女。祝福大家,下周见。(《一虎一席谈》·《恋爱培训班(三):培训过的爱情是否依然纯洁?》2006年5月27日播出)

(6)比喻精当,意味深长。

语言是思想的现实,也是思想的“外衣”,但是文字艰涩的语言、华丽的语言、一味追求“超凡脱俗”的语言,都可能让人“闻”而生畏,退避三舍,显然不适合主持人节目,不适合群言式的谈话节目,从根本上说就不适合稍纵即逝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持人要善于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方式进行传播。在谈话节目结尾的议论中,如果主持人采用精当、别致的比喻,常给人新鲜、精彩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一虎一席谈》2008年1月26日播出的《诊费该不该提高》,胡一虎是以独到的比喻申明自己的观点来收尾的,形象的比喻和动作十分精当传神,能够有效地引起共鸣和思考——

在刚刚的一个小时,让我们来讨论关心你我的健康还有医患的关系,我突然之间想到了医生跟病人的关系像什么。我觉得就像我这两只手——左手跟右手。当左手跟右手两个互相撞击的时候,两个一起在痛,就是恶劣的医患关系;但是当左手握紧右手的时候,你会发现彼此才能感觉到彼此的心跳,彼此才能感觉到彼此的温暖。但是左手跟右手不会突然地握在一块,它是经过心里在交流。心里是体谅,心里是沟通,心里是我们的医疗制度,是我们的医改方案。我们期待我们即将出炉的医改方案能够让我们的左手紧紧握着右手,因为我们的医患关系就是生命共同体。

(7)安民告示,沟通传受。

在结尾时,主持人也完全可以重申节目宗旨、通报以后的选题、表示感谢,实话实说,在众人热情参与的气氛中进一步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吸引受众更多地参与节目:

崔永元:我们《实话实说》节目开播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观众朋友的厚爱。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河北雄县的观众左丽芳提供的。在这里我们向她表示感谢,也感谢在场的所有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下次节目再见!(《实话实说》·《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1996年11月3日播出)

二、话语权支配

在我国快速发展和大规模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纷繁多变的现实,以及其中的纠葛、矛盾、困惑、相互的复杂关系、各种新的理念,遍及思想、道德、经济、文化、制度等各个层面,谈话节目常承担一部分民众自由讨论、沟通认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当谈话节目的话题指向社会、指向公众议论纷纷的社会现象与观念的时候,大多采用讨论型或辩论型的谈话方式。尤其做辩论型谈话节目,是一些富于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主持人所渴望的,当然它有相当的难度,因而也更具挑战性,它要求话题的高层次、谈话的高水平,以及主持人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信息储备和高水准的谈话场掌控能力。崔永元曾在《实话实说》中尝试过辩论型话题,如《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好大一棵树》、《风景区该不该建索道》等。目前央视每周一期的《我们》,关注个体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的文明水准,也常在制片人兼主持人王莉芬的带领下选择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辩论,如《该不该高中送孩子出国》围绕中国近年来出国留学低龄化的问题,教育学者、家长及海外归国人士在节目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场讨论非常激烈,讨论的焦点从“孩子教育的国际化视野”、“什么时段送孩子出国更合理”,直到“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优缺点的比较”。2006年凤凰卫视推出的《一虎一席谈》更是打出“辩论”特色的旗号,节目强调无论是社会权贵,或是平民百姓,皆可抱有不同见解和理念,积极参与一场思想对垒与交锋。

有争议性的话题,讨论型谈话节目多是以各抒己见、沟通交流的方式展开,气氛比较平和克制,而且讨论的话题一般有多种观点及见解。辩论型谈话节目,首先话题的观点就有泾渭分明的对立性,其次主要采用针锋相对、激烈交锋的论辩方式。如《一虎一席谈》2008年第三季度的一些选题《仇和新政是法治还是人治》、《奥运会后还该不该维持单双号限行》、《人肉搜索该不该立法管理》、《城市狗患谁之过》都适于辩论。

不过,不管是讨论还是辩论,对话语权的支配,理所当然地成为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话语权的掌控与平衡十分重要,它是谈话是否深入、是否热烈、是否有序的关键。主持人第一要牢牢掌握话语权,不能流散失控,众说纷纭,杂乱无章,失落积极的舆论导向;第二要尽力维护、尊重并呈现不同意见的完整表达,不能搞话语霸权,有意无意地压制甚或剥夺不同观点的表达权。

主持人通过控制话语权的分配,使得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交锋又能得到平衡,平衡并不意味着没有立场,积极地引导舆论,就是要在平衡中更客观、更理性、更有说服力地体现立场。讨论型、辩论型谈话节目话语权的分配有3个主要的策略:激活、打断、平复。

1.激活

为了各方观点特别是对立观点能够真话直说,为了谈话场的活跃,主持人要催化持不同观点的嘉宾能够“接上火”,避免各说各的,两不搭界,要激起他们谈话的欲望,活跃他们谈话的机锋,必要时主持人需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注意观点的均衡,即双方的说话机会及观点表达尽量均等,时间长短不是话语均衡的标尺,主要在于不同意见是否充分表达。

《实话实说》1999年播出的《风景区该不该建索道》,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嘉宾分别是:某索道建设公司总工程师王庆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谢凝高,节目开始王总工程师谈建索道的必要性和好处,侃侃而谈,谢教授可能出于礼貌或谦和的性格,总是笑而不言,并不主动接话,于是崔永元开始“挑拨离间”,故意刺激或曲解两位嘉宾的意思,提示和强调他们的不同意见,自己也不时插进一些疑问,终于打开了谢教授的话匣子,两人一扣咬一扣,互不相让地辩论起来。崔永元胸有成竹地支配话语权,使双方的观点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开阔了观众的视野,增长了有关的知识和理念——

崔永元:王先生,刚才杜局长(黄龙风景管理局局长)说到了对植被的破坏,对自然环境破坏这个问题,您作为一个索道工程师怎么看这件事情呢?

王庆武:会有一定的破坏,我是这么看的。但是这个破坏它是有限度的,主要是站房还有支架,线路当中不是有很多支架,大家到旅游区都坐过索道了,就像我们在景区看到的石阶路,这个大家都走过,这个石阶路也不是天然生成的,它也是人为地对自然景观的改造,或者对自然形态进行一些改变。

崔永元:谢教授怎么考虑这个问题,您支持在这儿建一个索道吗?

谢凝高:我认为我们谈的前提是国家风景区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区就是我们过去古代的名山大川,自从它成为名山以后,它的作用就主要是让人去进行精神文化活动,防止或者限制在这里头搞经济活动。

崔永元:黄龙应该说也属于这个范畴之内。

谢凝高:我有一个照片请看一下,第一个,它就破坏了地形,破坏了生态,这个恢复不了的。第二个,它破坏景观,就说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视觉的污染物。你看这张,一个支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还是说这是一个矿山?

(音乐、掌声)

谢凝高:泰山建设的时候……

崔永元:王先生,泰山索道是您建的吗?

王庆武:是我主持设计的。

谢凝高:第三点它促进了商业化,修索道以前不到十家单位,修索道以后几十家商店什么都上去了,你看,都城市化了。我们祖宗保护下来,祖宗在修泰山的时候,泰山头上不能动土,这个大家都知道。

崔永元:您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王先生肯定是本着反封建的目的特意在泰山顶上建这么一个索道。(音乐、掌声)其实谢教授说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说像这种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就不要说怎么建,根本就没有建的可能性,不能建。

谢凝高:世界遗产里头不让建。

崔永元:您能不能把照片借王先生看一看。

王庆武:谢教授是搞泰山规划的,我是搞泰山索道设计的,所以我们俩坐在一块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对立。

崔永元:你们在泰山上没见过吧?

谢凝高:没见过,第一次见面。(掌声)

王庆武:很荣幸咱们在一起谈这个问题。但是看这张照片,谢教授刚才说这张照片。

崔永元:像矿山

王庆武:就是有一个支架,根据我的记忆,因为这个索道是16年前建设的,共有两个支架,距离是两公里长,而且谢教授拍这个照片是特写,就像我们要拍一个电线杆子一样。

崔永元:在摄影上做了一些手脚

王庆武:单独把它突出来,把这个支架放在偌大的空间进行对比的话,这个支架就变成非常渺小,所以从景观上来讲,我承认对自然的原有的地形地貌,它是多出来一个东西。

崔永元:但是没有照片上夸张得这么严重

王庆武:但是没有特写夸张得这么严重。

崔永元:谢教授有没有坐在缆车上看过这个支架

谢凝高:坐过,不坐缆车体会怎么说缆车游览不好,就好像画画的原作一样,遗产就带有古代和自然的作品,然后我们完整无缺地传给下一代,你如果说好像一幅画,你去加两笔,他去加两笔,这幅画就不是原作了。

崔永元:您到了这个地方,尽管一公里才有这么一个支架您也觉得很刺眼是吗

谢凝高:刺眼,就好像我们这里如果有一个蜘蛛网网在你这个地方,尽管这个角落也不太大,看起来总不顺眼,就是这个意思。

崔永元:那个应该说是王先生辛勤工作的结晶不能跟蜘蛛网一块比。(音乐、掌声)王先生怎么看待这样的专家或者说旅游者是不是太挑剔了呢

……

崔永元:我们能不能借您这个数字做点文章,既然坐索道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我看不建也罢反正他们自己也能爬上去

王庆武:这样也可以。但是我给你举个例子,谈谈这个问题。华山的旅游的发展,没有建设第一条索道之前,一直停留在每一年30万人左右,现在索道建成之后,增加了,去年是到52万人,今年可以达到60万人,那么游客就显著地增加了。

崔永元:谢教授,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数字高兴嘛,更多的游客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谢教授:不是。首先索道对游山是一种误导,因为风景景点,都是从山脚下一直到山上,所以登山不一定到顶,你就游到半山,我也看了一半。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看山如观画、看画一样;游山如读史,就是读一本历史。

崔永元:还有一句话,叫不到山顶非好汉。

谢教授:不到山顶非好汉也有,那就是需要长志气。再一个要限制,凡是游山,世界遗产,或国家公园都规定,要限制人数的。

王庆武:这个我有看法。一个风景区保护是第一位的,这个我是什么时候都赞成的,但是一个风景区保护得使人不敢接近,那么这个风景区就变成少数人的尤物了,不能叫大家去享受。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文物古迹应该叫大家去看一看,去陶冶人民的情操,去给人民创造一个心灵放牧的环境。国家不可能拨大批的钱来进行,但是还是拨了很多款进行保护的,那么以山养山还是主要的。

崔永元:您的意思就是说好的风景区每个游客都有去观赏它的权利不应该是个别的风景教授自己偷偷地去看

王庆武:对。

谢教授:不是。我的观点就是说,让每一个人都能欣赏好风景区,而不是不让他去,而是通过自己一路一路欣赏过去[12]

……

崔永元:但是说句实在话,这个五彩池的海拔挺高的,3 500米。3 500米我们在爬的时候,经常觉得喘不上气来,心跳得厉害。

谢教授:但是它的相对坡度不大,距离也不长,总共是3.7公里。坡度很缓的,而且有3 400多个彩池,这个路这么看过去,这个享受的自然美,简直我看是很少的,这是被称为人间瑶池。

崔永元:但是我们当时爬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一个索道在上面俯瞰的话可能更漂亮

谢教授:这个我跟你讲,就是说你可以是俯瞰,也是一种想法。但是对于整个自然保护、自然来讲,这种人工的东西是不相称的。我举一个例子,打一个解释,假如我们在北京中轴线上,从前门拉到景山,拉过故宫一条索道接起来,肯定买票的人挺多的,你信不信?这个对遗产是一种破坏,这个遗产要讲究真实性、完整性,历史上故宫头上没有这个东西,你拉出来,道理一样的。

2.打断

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谈话者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和自信,经常表现为言语量大、语速快,他们之间的话语衔接也是节奏紧凑、话轮密集。与此同时,紧张的论战氛围有可能导致谈话者表述不清,或在旁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因此,主持人为把握话题的走向、驾驭谈话的层次以及谈话场的气氛,必须注意节奏的控制与调节,而打断就是主持人最常用、用起来最简洁灵便且有效的手段。

日常交谈中如果说话中途被人打断,会觉得对方不懂礼貌、不尊重人,心里很不舒服,这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友好的交谈中尽量不去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谈话节目中,尽量不打断参与者的谈话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谈话节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有既定的主题,而且参与谈话者的谈话水平不一,有的简洁明了,有的拖泥带水,有的条分缕析,有的语无伦次,更何况个别不健康、不正确的观点可能会在讨论中冒出来,因此,为了把握谈话节目的正确导向,为了使议论集中和深入,为了给更多的人发言机会,主持人在必要时还必须“打断”某些发言。不过,要避免引起发言者的不快,避免参与者对主持人的误解,避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和谈话氛围,主持人在“打断”时要讲究策略:一要谨慎从事,注意礼貌,选择时机;二要灵活巧妙,注意方法,让人接受,即做到“选择时机”,巧妙“打断”。

(1)提新问题,拉回原题。

对跑题,要及时发现,以提出新问题的方法把对方的谈话拉回到既定的话题范围中来。如在《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中,主持人崔永元预感到嘉宾冯师傅可能会在离婚问题上展开,他立即谦和、简短地提出一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把握住话题的方向和范围:

崔永元:冯师傅,现场的观众好像都在重申着这么一个道理,觉得有秘密就是一种进步,这是必然的趋势,您是这么看吗?

冯师傅:越进步人应该越善良才好,要不离婚率就太高了,有的结婚三天半就离了,我觉得这是道德水准的问题,这……(被打断)

崔永元:您觉得离婚率与小秘密有关系

(2)机敏补话,掌握主动。

对不得要领的,用递话补话的方式,从理解对方和助其一臂之力的角度,剪短截说。仍以《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为例:

崔永元:我们看现场观众中有没有同意冯师傅观点的?

观众:老师傅可能说的是他那个年代的,我们也没赶上,现在的年轻人花销交际等方面比较广了,钱也比以前多了,所以……(被打断)

崔永元:把钱藏起来也不容易被发现。(笑声)

观众:对了。

(3)幽默截流,调整节奏。

当发言人的观点在同一层次展开较多而推进较慢时,主持人用幽默方式“截流”,以调整其节奏。如在《该不该减肥》的讨论中,嘉宾张越以排比的句式说减肥的过程,于是崔永元就以玩笑方式提醒她,从而强化了张越的情绪,加快了阐述观点的节奏:

张越:……是这样的,会有很多人告诉你,吃了他的减肥食品,你就可以不吃饭了,你不会觉得饿。凡是这种情况,都是红口白牙、胡说八道骗你。你会饿的,而且特别饿,但是你坚持不吃,你不吃饭、不吃肉、不吃甜食、不吃所有好吃的东西,人家休息你不休息,人家睡觉你不睡觉……(被打断)

崔永元:现场有减肥药厂的厂家你不怕得罪他们吗

张越:我不怕,我还要跟他们急呢!(笑声)……

(4)巧借话头,传给旁人。

对意思已表达清楚的健谈者,主持人要适时“截流”“改道”,把“渠水”引到“另一块田”里。如,在《学会关心》中,当嘉宾闵乐夫也是以排比句不断发挥时,崔永元概括了他的发言,巧借他的话头,把“球”传给了另一位嘉宾,这种打断不会伤及被打断者的面子:

闵乐夫:……那么女儿就会发现,我周围有好多需要关心的。除了关心自己的学习以外,还应该关心妈妈的身体怎么样;关心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关心我周围的邻居怎么样;关心我们北京的地下水怎么样;关心臭氧层发生什么变化了……(被打断)

崔永元:您一连串地说了这么多个关心”,胡教授(转向另一位嘉宾),在孩子当中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想法现在我们把学习搞好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关心我们不用去关心臭氧层什么的

(5)拒绝纠缠,保持航向。

遇有偏激情绪、片面观点等棘手问题时,必须果断处置,有理、有力、有节地打断。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出现,而在广播热线谈话节目里,虽有导播把关,但完全杜绝“不测”的发生仍需方方面面的努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主持人应及时切断电话,继而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就事论事,而是从大处着眼,说明看问题应持有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便从根本上澄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只要不是恶意攻击,还可以“这是你在自己的眼界内看到的情况,未免片面,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意见”等委婉而不失原则、软中有硬的方法拒绝纠缠,转移话题,保持航向。

3.平复

开放、平等、民主的谈话氛围是人人都向往的,这里有真话实说的平台,有坦陈独到见解的空间,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争鸣,但是,辩论容易让人情绪激动,当人们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矛盾激化时,难免有些嘉宾或观众针尖对麦芒、口无遮拦夹枪带棒,就会使谈话场出现失控的苗头,有的节目就出现过嘉宾拂袖而去愤然离席的情况。以人为本的谈话节目当然不能以此为噱头、为卖点,此时主持人平息“怒火”的作用是最直接、最见效的。主持人必须掌握“收”与“纵”的策略,迅速调节气氛,使现场安定下来,争论的双方回到相互尊重的理性基点,从而稳步推进话题的深入。

《一虎一席谈》的一期节目以西安一家自发组织的调查第三者的“女子侦探所”为辩论话题,讨论过程中请出“女子侦探所”发起人张玉芬说明她们的侦探方式。嘉宾演员方青卓颇具诗意的主张,与张玉芬的观点有尖锐的冲突,起先两人各自阐述倒也平静,但是方青卓误解了对方的一句话,原本很有些浪漫和乐观的方青卓突然冒火了,面红耳赤地又要离开现场,又要对方道歉,快意恩仇的谈话场面临失控的危险,主持人胡一虎立即真诚而风趣地进行劝解,机敏地引用方青卓的话,又调动现场观众,终于使方青卓重新落座,并对自己不了解的民情发出感慨,清醒智慧的胡一虎又找到她俩的共同点,高超地力挽狂澜——

胡一虎(对方青卓):我知道你有问题,你先问。

方青卓:我想如果说我们的张玉芬,张玉芬,我们都是女人,我们所有的构造都一样,我希望您的心通过调整以后也变得一样。我觉得这个东西,我在想,如果我们的望远镜能够把爱……

胡一虎:天上飘的白云(方青卓前面的比喻)。

方青卓:如果望远镜能够看到天上爱情的白云,或者能把家呼唤回来。我决定出去以后送你一个俄罗斯的好的大望远镜,从我们家望着太阳星星,都能望得着的那个东西。

胡一虎:好,等一下。张女士,她刚刚有一个焦点,就是你用这些东西最后的目的是期望把爱找回来,还是……

张玉芬:咱先把爱放到一边。咱先说我为什么要用这些证据,取这些证据。当这些妇女在社会和家庭受到伤害的时候,当她的老公抛弃她跟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当这个老公已经在法院提出离婚的时候,你让这个弱势的妇女,让她怎么样情况下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个法庭上,法院、法庭、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谁主张,谁举证”,才替这些受害妇女来讨公理,讨说法,同时也在伸张正义。

胡一虎:所以你觉得,这些所有的动作当中,先撇开爱的层面,先求的是一个保险。

张玉芬:爱,可以谈,结婚之前可以谈,爱是占主要地位的。但是结婚以后,责任是主要的。

方青卓:作为女人我很喜欢她,我觉得她聪明,而且很有毅力。我觉得这个侦探的结构应该是婚姻的锤子和石头。为什么呢?婚姻是靠感觉的,靠维系的,谁不愿意有个好家呢?我要是你,我做这样一件事,告诉他取证而不去取证,告诉他没有。就有一个特别好的小说,是名著,叫《最后一片树叶》,就是有个小孩儿,很简单,半分钟说完。一个小孩儿得了癌症,大夫说:“你知道吗?当那个树叶全部落光的时候,你就该死了。”女孩儿就每天说:“你知道吗?树叶每天都在掉,我马上日子就要到头了。”于是,有个美工,是画家,特别好。于是,他把一个假叶子放在上面。于是这个女孩儿产生永远的信念,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打开窗帘一看,窗外叶子还在,还在那儿待着……

张玉芬:方老师,我提一个意见。你是不是演戏演得太多了你任何时候都在戏里头你要面对现实。方青卓:你这样说我觉得你侮辱我我要马上走你这样说绝对侮辱我

张:不是,你听我说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是面对现实的,我遇到的都是方方面面的婚外情的遭遇的。

方青卓:我知道……

张玉芬:我平均一天我要接164个电话,求助电话,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

方青卓:你为什么不帮助她?

张玉芬:我就是在帮助她!

方青卓:不。

张玉芬:我假如不帮助她,我假如不取这个证据,她连起码的一半的财产,她都得不到!

方青卓:也许是因为我不知道,因为我扮演的人物。你说164个电话,那我演了31年戏了,亲爱的朋友。我正因为演这样的戏,跟你处境都是一样的,我才告诉你,爱是看不住的,亲爱的朋友!我刚才说为什么你侮辱我?因为我认为,我方青卓的一个本质是什么呢?我演戏,我希望生活,生活当中我绝对不要演戏!这是我做人的准则。你要觉得我演戏,那么我改一个。咱们是女人,我说我退回来了,不要说你侮辱我。我现在请求退席。

胡一虎:等一下。

方青卓:我一定要走,因为她不相信我说的是真的!

胡一虎:不是请坐我们欢迎她坐下来

方青卓:我不能坐!她必须向我说,向我道歉!说刚才没有这么说,她必须这么说!

胡一虎:等一下,方姐你先等一下我相信你(指张玉芬)刚刚那个演戏的意思,(对方青卓)她不是指这个意思我想我一个主持人我可以非常确定她刚刚不是这个意思她的意思是说她所接触到的当中大部分人大概是受害的妇女多

张玉芬:对。

胡一虎:对,她的意思主要是在这里。

胡伟(报人、对立面嘉宾):她说现实的对应词的话呢……

方青卓:不,侮辱个方胖子无所谓啊!

(现场声音很乱)

胡一虎(提高声音):首先第一个,女人不要哭泣你那上面打着女人不要哭 泣”(指方手中的书);第二个美丽的女人天边的彩云方青卓前面说的话),请坐下热烈掌声谢谢

方青卓:好,不要掌声。

胡一虎:等一下。我这样子,我是来讲真相的,(对张说)她刚刚所提到的那种方式你是不是也有采取过你有没有采取过本来刚开始的时候是我去找证据但是之后做了一些调整才发现这种方式可能不好反而开始劝和的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张玉芬:有。

方青卓:对,我同意你这样,你这样我特别同意,我希望是这样,我特别希望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本来是女人,我们本来也受害了,难道你就敢说百分之百的“二奶”,都是她们勾引了你丈夫吗?为什么没有想过我们自己?我们有空单独谈,我说什么意思呢?希望你现在全部的武器,希望你现在全部的精力用在快乐上。

张玉芬:你不管怎么说,这个家庭走到尽头了,该走的就走。就像你们刚说的“扔垃圾”,可以,但是你该承担的责任,你一定要承担,因为是你造成了这个家庭破裂。但是在现实当中,尤其是到了法院后,没有这个证据……男人一旦踏出了这个门,很难很难回头的,法院它是注重证据的,如果没有这个证据,即便是这个家庭不存在了,但是这个损失一定要得到啊。女人的主张,女人的权益一定要得到啊!

胡一虎:在目前为止,大家的态度是如何?有没有因此而改变,会产生这个阻力?(对方说)你呢?

方青卓:我得考虑一会。

胡一虎:考虑一会。

方青卓:刚才我说……因为我就这样的性格。但是我现在不知道社会怎么乱成这样了

胡一虎:你是要加入她的这个行列,加入她的女子侦探所”了。

方青卓:不不,我要是开侦探所,我就叫婚外……等于一个什么温暖家庭吧。像“马大姐”那个意思。跟大家一说,多么仇恨的事情,比如说她进了我这个谈话所。我要温暖她的心,也融化她丈夫的心。我要改成这样一个机构,而不是侦探。

张玉芬:我现在就在转型时期。

方青卓:转型。我同意,最后,我们俩成为好朋友。

胡一虎(对张):你可以招募新会员了

本章小结

谈话节目,不论是何种话题,是个案真情,还是观点碰撞,也不管是哪种风格,是深情款款,是平和大气,还是激烈辩论,总而言之,谈话节目中人和人之间深层次的交往,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同时,说真话需要勇气,需要政治环境、思想空间的宽松,需要人的文明素质、自律水准。个体的人及群体的人的这种需要终会在进入21世纪之后愈发强烈,而把需要转化为现实的条件也会趋于成熟,谈话节目任重而道远。正如社会学者杨东平所言:“当我们都能成熟自信、开放自如地在电视上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将标志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达到更高的水平。”[13]

思考题

1.为什么强调谈话节目主持从“策划”开始?

2.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有哪些作用?

3.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素质?

4.你如何理解谈话节目主持人应有的心态和语态?

5.营造谈话节目良好的氛围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6.谈话场的驾驭包括哪些方面?各有什么可资借鉴的方法?

7.为什么要强调谈话节目话语权的支配?平衡话语权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注释】

[1]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东方夜谭》节目组:《刘仪伟一鞠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3]引自《南方周末》2008年9月4日D21文化版报头。

[4]叶沙:《相伴到黎明——叶沙谈话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参见钟新论文:《人文关怀——一种谈话精神》,载吴郁主编:《谈话的魅力》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6]引自ABC1998年11月9日《奥普拉·温弗瑞秀》录像,中国传媒大学外语学院徐琴媛教授译。

[7]引自陈伟鸿在2004年11月第二次名牌栏目论坛上的发言。

[8]引自深圳广播电台“金话筒”奖评选推荐书。

[9]引自:陈伟鸿在2004年11月第二次名牌栏目论坛上的发言。

[10]〔英〕戴维·克里斯特尔:《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梁建增、孙克文、陈虻主编:《实话实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250页。

[13]时间主编:《实话实说》(杨东平·前言),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