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心理效应
微观外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我们的传播活动,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外部环境的特定心理感受。在生日之际,收到女友精心设计、亲手制作的生日贺卡和收到她随便在商店里购买的廉价的贺卡,定然会引起你不同的心理感受;坐在北京至成都的普快硬座上和躺在特快软卧车厢里的心理感受也不会一样。
纳普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能引发人们不同的心理效应、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决策这一事实,确定了关于微观外环境的六种概念(16):正规、温暖、隐秘性、熟悉、限制和距离。
·正规。银行的建筑那巨型的大理石柱子、众多的金属栏杆,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形象,这样的建筑便是十分正规的。倘若不用这些正规的建筑作银行大厦而随便找个什么地方作营业厅,谁还敢把一生含辛茹苦的积蓄交给这简陋的屋子里那些穿着银行营业员制服的人呢?
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一句令人信服的话:“我们给房屋建筑定型,后来它们给我们定型。”(17)银行大厦被设计成安全可靠、坚实有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又反过来影响了在里面的银行工作人员的行为举止。他们被喻为“钥匙保管员”,同客户打交道时,也很正规,很有派头而且公事公办,要同样给储户安全可靠的印象。当然,现代的银行工作人员还被要求用面带微笑、以目传神等非言语传播方式与储户沟通。
·温暖。当周边环境使我们心理上感到舒适温暖之时,我们便有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愿意在这个环境里多逗留些时间。
谁在臭气熏天、苍蝇横飞的垃圾桶边能产生食欲?谁愿意在脏乱的环境里去品茗闲谈?精明的饭店老板便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温暖、舒适的就餐环境招徕食客,但为了不让食客吃饭逗留得太久,以便加快顾客周转,他又在这个环境里使用了半硬的拉森椅和明亮的灯光。
·隐秘性。谁会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商机秘事和那些婚内婚外林林总总的“绝对隐私”和“相对隐私”?人们发现与外部隔离、只能容纳几个人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具有隐秘性和安全感,给推心置腹、倾心交谈者提供了如意场所。这便是为什么卡拉OK厅和夜总会总是把偌大的大厅隔成无数小包间之故。
同样,饭店老板意识到环境的隐秘性之后,纷纷设置了雅间,迎来了许多既希望大饱口福,又希望借此交流思想、情报、建立密切关系的顾客,常常座无虚席。如果此时老板被这红火的场面冲昏了头脑,为接纳更多的食客而撤掉雅间以扩大就餐区的话,那么,这的确增加了用餐的面积,也因此会失去许多顾客。因为饭店里没有了惬意的交谈环境了。
·熟悉。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常常谨小慎微地行事,因为他们不熟悉新环境中的习俗和行为模式。
针对这一现象,才华卓越的企业家便想出了一个绝好的主意:在陌生环境里为人们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这便是全球连锁经营搞得红红火火、获得极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美国人到了马来西亚、到了南非、到了瑞典、到了中国,完全可以打消饮食和住宿方面的重重顾虑了。他们可以在麦当劳快餐店就餐,在假日饭店就寝,虽身在异国他乡,然而“感觉却像在家里一样”。
·限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而人们又总是想方设法排除这种影响和制约。现在的父母大都有这种感受:孩子大了后就不愿跟着自己外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宁愿呆在家里或去找同学玩。原因恐怕在于,孩子认为父母那种社交环境对他们的言行的限制度,大于自己呆在家里或和同学们一块儿玩这样的环境限制度。
·距离。汉语中有两个词:亲近和疏远。如若将它们拆开来便是:亲—近;疏—远。而这正好说明了距离的近与远所引发的不同的心理效应:亲与疏。即是说交际双方的距离近,关系就亲;距离远,关系就疏。我们的先辈将距离及其所隐含的亲疏关系信息仅用两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准确、深刻地揭示了出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环境因素及其所引发的心理效应远非上述六个概念所能涵盖,环境所引发的心理效应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甚至同一人在不同的时候都是不同的。
比如,同一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环境里所引发的心理效应不同。有人问爱因斯坦何为相对论,爱因斯坦风趣地答道:当你坐在火炉上时,一分钟就像一个钟头那么长得令人难以忍受;而当你和心爱的姑娘坐在一起时,一个钟头就像一分钟那么短暂,这就是相对论。这番解说虽不是相对论的定义,而只是一个比喻,但这个比喻所说明的现象却是真实的,即同一因素(时间)在不同环境里(坐在火炉上和坐在姑娘身边)所引发的心理效应(一分钟相当于一个钟头,一个钟头相当于一分钟)是不同的。
又比如,同一主体对同一环境的心理效应也是可变的。我曾在苏黎世高等工学院邂逅一位曾到过中国的瑞士学生,在谈到对北京公交运输印象时,他说:“以前在国内乘车,只要座位坐满人,我就会想:这车怎么这么挤?见识了北京公交拥挤的状况回到瑞士后,同样当车上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人站着时,我反而会感喟:这车怎么这么空?”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人(瑞士学生)对同样的环境(坐满人的瑞士公共汽车)的心理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认为“这么挤”;现在认为“这么空”)。
另外,不同主体对同一环境因素的心理感受并非完全相同。比如,一个未到过北京的瑞士人还是认为坐满人的公共汽车太拥挤,而对于一个挤惯了公交车的北京人来说,当他来到瑞士乘公交车时,会感到这车太空、太空。这说明:人们可以共处于同一环境之中,然而每个人对这一环境的心理感受不会一样,正如我们“共有的是符号,而非含义”(18)一样。
总之,环境所引发的心理效应是极为复杂的,环境因素与心理效应之间并非一一对等、一成不变的关系,只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置于整个传播过程之中考察才能正确解读微观外环境因素对人们心理效应的影响和制约。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环境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传播着不同的非言语信息,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信息传播行为及其方式。卢因(K.Levin)有个著名的公式:
B=f(P·E)
B是行为(behavior)、f是函数(function),P是自我(personality),E是环境(environment)。该公式说明行为是个人与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函数,也就是说,人类行为是随着个人与环境两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而个体不同虽处于相同的环境,亦有不同的反应。卢因这个模式是以他的场理论(field theory)为基础的,他所说的“场”,实际就是指人们的生活环境空间,“在此空间,一个人的行为乃是他个性、动机、心向及兴趣等产生的内在感受及外在环境刺激所促成的”(19)。
客观外部环境(宏观外环境和微观外环境)和人的内部心理环境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制约论。只有重视和认识这些众多的环境因素对非言语传播的影响制约作用,我们才能“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准确地规范和编码非言语传播行为,正确解读对方行为举止所传递的非言语信息,以求在交际双方和谐的互动中达到极大提高非言语传播效果的目的。
【注释】
(1)《汉书·地理志》。
(2)《韩非子·二柄篇》。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90页。
(4)地理物象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或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地理客体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作者注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转引自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6)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7)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8)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9)参见周士琳:《你我他——现代人际关系》,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10)参见《成都商报》,1998年8月17日第10版。
(11)参见周士琳:《你我他——现代人际关系》,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12)参见马兰德罗:《非言语交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209页。
(13)《美国流行歌曲101首》,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第8次印刷“目次”,第3页。
(14)此说见马兰德罗等:《非言语交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178页。
(15)参见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16)参见马兰德罗等:《非言语交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174页。
(17)转引自马兰德罗等:《非言语交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
(18)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19)李茂政:《人类传播行为大系通论》,美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1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