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声的动态
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人!而感人之处便在于父爱不是用言语表现的,而是用无声的行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无声的行为,伟大的父爱,也让无数读者“泪很快地流下来”!
根据弗洛伊德学说,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于理性层面,经理性加工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率直地表露出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这就是所谓说出来的言语并不等于存在于心中的语言。只有人的动作比理性层面的言语更能表现人的情感与欲望。
人的动作、表情乃是了解人本身的唯一可靠的外在依据。通过人的动作、表情含义的辨认,我们可以达到“知人知面而知心”的目的,同时,透过其生活习惯、常用物品、衣装打扮,我们又可以取得“观一叶而知秋、睹一物而知人”的效果。
在对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研究中,贝克(KurtW.Beck)在其主编的《语言与交际》一书中对非言语传播的分类被广为引用:无声的动态,无声的静态,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副言语。点头、挥手、微笑、皱眉等为动态无声动作。处于静止无声状态的身体本身也表意,如站、坐、蹲、倚等姿势;也可以通过自己对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理解来表示,还可以通过不属于人体各部分的物体来交流思想,如衣装、饰物等。至于有声但无固定语义的副言语理论我们已在前面专章作了详述,故不在此赘述。
我们先来看看无声的动态及其相关理论。
人体作为信息的发射站,各个部位的运动都具有特定的非言语传播含义,让我们从“头”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