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播过程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处理是传播过程的第一阶段,应该包括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分发等许多环节。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要受到众多把关人(又称“守门人”)的控制。这些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突出处理及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向受传者提供何种信息。
“把关人”理论经大众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后,即得到传播学者公认,因为,该理论所依据的事实无可置疑:传媒在向受众传递信息过程中起着“过滤”作用。拿新闻来说,通讯社决定传递的新闻只占已经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而读者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通讯社所发新闻的百分之一二,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是大众传媒机构的工作人员。信息能否传递出去,首先在于“把关人”能否放行。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对“把关人”把关的情景作了简洁而生动的描述(17):
“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判、一件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包括作家,他们确定哪些类型的人物和事件值得书写,什么样的人生观值得反映;包括出版公司编辑,他们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他们的原稿中有哪些部分应该删除;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影机应该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包括图书管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他们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科教片;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他们确定应该把哪些情况向上级汇报,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边的丈夫,他们确定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件中,有哪些应该告诉妻子。”
“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受众从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所见所闻的信息,是经过了众多关口的过滤之后的成品,至于这些成品最原始的素材怎样,有哪些信息被过滤掉、被删除掉等等便鲜为人知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新闻事件经过“把关人”层层过滤,最后形成传媒产品面世时,其形式与内容势必有所改观,而把关人放大、删减、过滤新闻信息的意图、行为、方式同样应该是广大受众“欲知”、“应知”的内容,那些没有言传出来的、被过滤掉、删剪掉的内容,理应是新闻产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能比报道出来的新闻更具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