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无“声”片

当代无“声”片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当代无“声”片当然,除了上述三种声画组合方式外,还有很多的变体和声画组合形式,甚至出现了新型的无声片:不用任何语言文字,只用视觉画面及音乐、音响创造出的一种独立的新艺术,这种新的视听艺术方式触发观众的自由联想,激励他们去寻觅弦外之音、画外之意。

四、当代无“声”片

当然,除了上述三种声画组合方式外,还有很多的变体和声画组合形式,甚至出现了新型的无声片:不用任何语言文字,只用视觉画面及音乐、音响创造出的一种独立的新艺术,这种新的视听艺术方式触发观众的自由联想,激励他们去寻觅弦外之音、画外之意。

美国有部名为《蝴蝶》的短片,没有使用任何语言文字(解说词或字幕),却揭示了生态平衡惨遭破坏的主题。影片的开始是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色:森林、花草、鸟鸣。在这个自然美景中出现了一只蝴蝶,在花草之间自由自在地飞舞。影片用了许多镜头来表现那只蝴蝶的舞姿,形成各种优美的韵律,但是周围的自然环境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化。观众终于发现,自然景色变得越来越少,树木也稀疏起来,那只蝴蝶飞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遇到一棵树。后来,树变成了电线杆,过了一阵,电线杆也没有了。蝴蝶在摩天大楼中间飞,接着飞进了一座大厦的大门。摄影机似乎一时找不到那只蝴蝶了,也赶紧跟进了大楼,拐进一个过道,挨个门找,终于在一个门口看见那只蝴蝶停落在房间里的一面墙上,摄影机推上去,我们在近处看到了钉在墙上的一只蝴蝶标本。倘若改用语言文字来阐述生态平衡惨遭破坏的主题,恐怕千言万语也难以达到这无言的画面所取得的传播效果。

1982年,法国电视记者罗纳尔·布拉斯贡伯来我国拍摄了一部电视纪录片,名为《在长城后面》,介绍的是内蒙古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情况,全片同样没有任何言语文字说明,全用画面代替言语,用人物形象代替解说。

我国新疆伊犁电视台的专题片《赤土》也没有用任何解说词或字幕,自始至终运用具体的屏幕形象说话,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进行想象和思索的广阔空间,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当然,这里讲述的新型无声片是指没有有声语言或文字语言的影视作品,严格地说来应叫作“无言片”而不应叫做“无声片”,因为它仍然有音乐和音响与画面复合。《飞行的荷兰人》中有一个场面:荷兰人初遇珊塔时两人默默无语地对立良久,谁也没有说话,然而音乐却并未中断,表达着他们心中炽烈的情感,如果将音乐去掉,画面便一片死寂,这一段长时间的毫无动作的沉默将使人感到过于空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大众传媒优秀人才,生产了相当数量的声画俱佳的影视作品。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媒在声画复合上较之西方传媒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声画两张皮、画蛇添足、名不符实、音响虚假等现象还大量存在。一些海外名家指出了我国传媒声画复合的弊病(22),对于我们传媒工作者无异于苦口的良药——

尤里斯·伊文思(荷兰·世界著名电影大师)说:“中国的纪录片,音乐用得太多太平。同影片所有因素一样,音乐当然是重要的,但音乐要表现人物的情绪。”

费里克斯·格林(英国·著名作家兼电影制片人):“在反映坦赞铁路建筑工程的那部中国影片里,我们看到推土机碾过灌木丛、推倒大树、将巨石推起等情景,但从影片的配音上我们却听不到这些声音,只听到美妙的音乐。更糟糕的是,我们在纪录片上看见人们在唱歌、跳舞,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相反,有时倒听见了与舞蹈很不合拍的另一种乐曲。同样,如果有人在发言,我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我在一部中国故事影片里看到两个人在工厂里交谈。他们的话音是非常清晰的,在他们背后,有两部卡车开过来,大吊车在吊机器,工人在干活。然而,所有这一切音响我们都听不见,甚至连正在进行生产的大型工厂中的轰鸣声也没有。对西方观众来说,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一个场面的真实可信,也破坏了它的戏剧效果。”

玛斯林(荷兰·著名纪录片编导):“从我们外国人的眼光看,中国纪录片很大的缺陷,是很少反映纪录片编导的个性。在风格上,摄影、音乐、声音、解说处理雷同,看不出这是某某导演的片子……你们的编导,很少敢于冲破旧的框框,缺乏艺术冒险的精神,这与西方有较大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