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虚幻到真实
我们常说,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因为有些人常常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似乎言与行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回事。
但奥斯汀(J.L.Austin)1955年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首次从人类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明确指出“言语也是一种行为”。根据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并不是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是行为,如陈述、请求、提问、命令等,说话人通过语句来执行言语行为。
如前所述,布伦达·劳拉的网络传播的戏剧论观点认为,在这个虚拟的网络舞台上,网民通过言语符号进行表演。戏剧论的观点可以说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以言行事”的最好注解。
言语行为理论将网络沟通中的符号交互(symbolic interactionism)性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为,同样,网友在网络中产生的虚拟情感也慢慢变成了真情实感,甚至还可能发展为超人际关系(hyperpersonal relationship)。超人际关系是华特(Walther)在电脑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一文中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网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借由文字信息而展开社交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双方能彼此渐渐熟悉起来,网络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达到和面对面交往一样的亲密程度,有时甚至能超越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超人际关系便是指网络传播的社交方式比人们面对面的交往更让人向往。网恋便是超人际关系的典型例子。
四川音乐学院的余农荣教授认为(25),产生超人际关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网络传播的异步性(asynchronous nature)使其比面对面的交往更具优势,因为在面对面沟通过程中,人们往往无法避免很多难以回答的问题,而网络的人际交往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彼此可以有更多时间仔细考虑及编辑自己的对话内容,沟通时的压力也随之减少。网络独特的情境赋予个人选择性自我呈现(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的机会,使传播者能塑造最佳的个人形象。接收者在网络传播线索滤掉的情境下往往运用自己的想象(fantasy),放大对方的形象或者将对方理想化为自己心目中的帅哥美女,可以说,虚拟世界的浪漫关系常常建立于想象之上。同时,也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中可以缺失诸如身高长相、衣着打扮等外在的干扰因素,人与人的交往更注重内心世界,心与心的坦诚交流往往能取得超人际传播效果。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网民们“用言行事”,不断演绎着将虚幻变成真实的童话!
【注释】
(1)转引自任远编译:《海外名家谈电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2)同上书,第17页。
(3)电视和电影在内部特质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都是声画结合的视听综合艺术。电影和电视(主要指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创作者所遵循的艺术创作规律和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基本相同,使得这两门“20世纪的艺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亲缘性,被人喻为“姐妹艺术”。因此,后面论述过程中所选用的实例、观点、理论既来自电视艺术,也来自电影艺术。
(4)马棣麟:《摄影艺术构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5)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4页。
(6)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7页。
(7)同上书,第99页。
(8)同上书,第99页。
(9)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10)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11)同上书,第114页。
(12)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13)参见何小兰:《丰富电视版面语言的途径》,《新闻大学》,1996年秋季号。
(14)宋昭勋编译:《把哲学运用于新闻学》,《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15)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6期,第19页。
(16)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17)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18)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页。
(19)庞通:《电视与异质性心理原理》,《西南电视》,1997年第6期。
(20)参见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8—14页。
(21)吴郁主编:《播音学简明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131页。
(22)参见任远编译:《海外名家谈电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23)余农荣:《网络歌曲的传播学分析:以〈E网情深〉为例》,《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总)第一卷第一辑(2007)。
(24)叶蓉:《目录网络语言的构成及特点探析》,《文教资料》,2007年2月号下旬刊。
(25)余农荣:《网络歌曲的传播学分析:以〈E网情深〉为例》,载《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总)第一卷第一辑(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