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文艺发展

推动文艺发展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推动文艺发展文化之路虽然崎岖,但作为文化先锋的《星洲日报》,迎难而上从不曾让脚步停下来,为推动文艺发展倾力而为。《星洲日报》不断挑起沉重的担子,尽心尽力让薪火传承下去。从此届开始,《星洲日报》郑重承诺,“花踪文学奖”从本土跨向世界。多年来,《星洲日报》在推广文教方面的活动不胜枚举。大马华文作协主席云里风对《星洲日报》推动文艺发展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推动文艺发展

文化之路虽然崎岖,但作为文化先锋的《星洲日报》,迎难而上从不曾让脚步停下来,为推动文艺发展倾力而为。《星洲日报》不断挑起沉重的担子,尽心尽力让薪火传承下去。中国大陆的王蒙、张洁、张贤亮、曹正文、刘梦溪与台湾地区的沈君山、郑明蜊、张大春,以及美国的叶嘉莹等人都成为《星洲日报》的座上客,或赴马开讲座,或成为“花踪”系列讲座主讲人。如1993年第二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时,名家会集,美国作家聂华苓、于梨华、陈若曦、郑愁予,中国报告文学家徐泓,还有新加坡的作家陈瑞献、潘正镭、周维介、谢克、韩山元、杨萱、彭志风都来参与这场被誉为“文学奥斯卡”的盛会,在海外和中国文学界引起轰动,极大地推动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

《星洲日报》自1991年开始举办“花踪文学奖”,本着文化薪火相传、提升马华文学水平的宗旨,引起马华文坛及全球华文文学界深切的关注并得到认同。“花踪文学奖”每届都有发展,不断扩展地域,培育新的文学形态,在华文文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除了短篇小说、散文、新诗和报告文学奖以外,1993年举办的第二届“花踪文学奖”增设了“世界华文小说奖”,正式向世界敞开大门。

1995年第三届“花踪文学奖”以热切的期待,发出“后浪,涌来吧!”的呼唤,增设“新秀奖”为马华文坛发掘颇具潜力的新人。1995年掀起文学热潮的第三届“花踪文学奖”,由《星洲日报》与香港明报集团联办“世界华文小说奖”,把奖金提高至19 000美元,使“花踪文学奖”成为全世界华人关注的焦点。

在1999年第五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著名电影明星夏梦赞扬《星洲日报》举办“花踪文学奖”的积极意义,认为它是文化、艺术在马来西亚的传承,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她表示:“在追求金钱的社会中,很少人会意识到文艺作品对社会的重要性和积极性,《星洲日报》不但举办这项文艺活动,而且还办得有声有色,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事。”在众多奖项中,她个人最欣赏和推崇儿童文学奖。她说:“现在有关儿童的刊物并不多,儿童们是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必须要好好教育他们,颁这个儿童文学奖很有意义!”她对为盛会掀开序幕的《花踪之舞》的表演也赞不绝口:“这个舞蹈把文学立体化了,表演得很好,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足以体现《星洲日报》推广文化的热忱。”

中国大使馆对“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评价也很高。使馆发言人说:“《星洲日报》第五届‘花踪颁奖礼’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晚会,颁奖礼晚会所呈现的节目及演出的素质非常高,反映了《星洲日报》对传承及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真诚的意愿及所做出的努力。”他表示:“这次‘花踪颁奖礼’,为本世纪的马华文学和海外华人文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也为下一个世纪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衷心地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透过大马各界的继续努力,马华文学能成为一朵开放得更加绚丽的花朵。”

在“花踪文学奖”的悉心施肥和灌溉之下,每一届得奖作品的水平都有显著的提升。第四届“花踪文学奖”的得奖作品获得海内外评审作家的一致称许和赞扬。从此届开始,《星洲日报》郑重承诺,“花踪文学奖”从本土跨向世界。第四届“花踪文学奖”得奖作品,也同时获得香港明报集团的垂青,陆续在中国香港、美国和加拿大的《明报》刊登,把马华文学隆重推介给世界各地的华人读者,使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够了解马华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形态,从而增强了马华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认知度,促进了马华文学界与其他文学组织的沟通与交流。

多年来,《星洲日报》在推广文教方面的活动不胜枚举。如《星洲日报》联合马大中文系和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联办国际汉学营,这在当时是一个影响相当大的文化活动。它还举办国际汉学研讨会,也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汉学研讨会。26位国内外知名汉学家均向研讨会提呈论文,对汉学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当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该报还联合马来西亚福州社团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纪念林则徐禁毒事迹,以此在社会上形成反毒风气,这也是华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毒和禁毒活动,得到当局的高度赞扬。

除此之外,《星洲日报》还举办其他形式的文教活动,如“关怀子女教育系列讲座”、“升学与就业讲座”、“广播与演艺研讨会”、“凶杀案系列研讨会”、“华人社团执行秘书研讨会”等,尽力推广民族文化,服务社会。从1991年开始,还举办大型征文活动。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主创者、美术家韩美林受邀在马来西亚演讲,深有感触地说:“谁有权,谁钱多,谁就说了算,这就是没有文化,但是《星洲日报》的掌舵人张晓卿先生始终很尊重文化人,秉持文化理念,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把文化推介给华社,使华社得以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平的文艺节目。”75周年庆典时,报社邀请上海交响乐团和台湾著名歌手蔡琴为读者举办多场音乐晚会,场场爆满。华人到处求票,甚至跑到报社要票。许多读者参加演唱会后,对上海交响乐团和蔡琴的表演赞不绝口。邀请蔡琴等人举办文艺活动,花钱不少,但是为提升华人的欣赏水平,《星洲日报》不惜花费巨资,在社会上形成相当大的影响,让读者深入认识文艺的作用,提升他们对文艺的鉴赏能力,足见《星洲日报》的远见和胆识。

用心血铸造的文艺推广活动,其效果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可以提高华人的文艺欣赏水平,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报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大马华文作协主席云里风对《星洲日报》推动文艺发展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星洲日报》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华文报,一向在新闻的报道和文化的传播上,都有优越的表现,深受读者的重视和欢迎。几十年来,我目睹它不断地兴革与发展,觉得这段兴革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它不但已先后三次易主,而且还一度面对绝境。一家报章如果被令停刊,简直就是宣判它的死刑。《星洲日报》虽然遭到这样的厄运,却能像一只新生的火凤凰,在广阔无垠的苍穹振翅翱翔。它复刊之后,在面对重重的困难之下,不但能够继续生存,而且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蓬勃发展创造了奇迹,的确令人由衷敬佩。”“身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我对于《星洲日报》这几年来在推展文学活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深表激赏。它所举办的‘花踪文学奖’,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响应热烈,为马华文学界创下了辉煌的纪录,最近增辟文学副刊,培养文坛新秀,也具有深长的意义,只要今后锲而不舍,肯定会带动马华文学步入一个新境界。”[32]

如果《星洲日报》仅凭“商业意识”的出发点,实现“文化制造”,创造出来的可能是商业味浓郁的文化,报纸也可能成为商业味和铜臭味很浓的报纸,高雅单纯的艺术恐怕只能渐行渐远。幸运的是,《星洲日报》除了发展媒体事业外,还秉持文化办报的理念,舍得花钱去发展文艺事业,推动华社的文学发展,提高华人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就这一点来说,《星洲日报》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就很值得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