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传媒的挑战

新传媒的挑战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传媒的挑战图6-4 2001—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占整体的比重注1: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包含网络媒体以及电子邮件、网络软件、网络游戏、数字杂志等其他类型媒体广告收入。在新媒体的强劲挑战和网络传播强势介入的情况下,报纸的销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电视收视率出现了下降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个数字足以反映网络充满了机遇和希望,也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二、新传媒的挑战

img47

图6-4 2001—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占整体的比重注1: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包含网络媒体以及电子邮件、网络软件、网络游戏、数字杂志等其他类型媒体广告收入。注2: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只包含媒体运营商收入,不包含渠道代理商收入。

img48

图6-3 1998—2005年中国传统广告与网络广告收入比较注: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包含网络媒体以及电子邮件、网络软件、网络游戏、数字杂志等其他类型媒体广告收入;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只包含媒体运营商收入,不包含渠道代理商收入。来源:传统四大媒体广告收入来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网络广告收入来自iResearch调研结果。

在新媒体的强劲挑战和网络传播强势介入的情况下,报纸的销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电视收视率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虽然它们下降的趋势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传媒从业者已经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感和忧患感。

广告收入是传统媒体赖以运转的重要财源,也是它们的生命线。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增长还会继续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不及新媒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媒产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的事实。

网民、网站数量迅速增加,功能不断完善,传播更加快捷和自由,因此大大拓展了网络发展的空间,也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一旦网络以及其他新媒体确立了公信力和影响力,那么它的价值就会上升,就会得到商家的青睐,广告自然接踵而来。从受众的成长、成熟的过程来看,电视媒体用了80多年,而网络媒体只用了4—5年便达到了这个水平。受众成长的背后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会直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任何一家传媒来说,注意力资源是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因此信息只有在获得了注意力的状态下,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信息。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注意力是观众,而报纸等纸质媒体的注意力则是读者。网民越来越多,网络迅猛发展,以及其他新兴媒体已经在分流传统媒体广告,对传统媒体产业产生了冲击,也对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6.8亿元,同比增长54.2%。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增至约121.7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预计为58.5%。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在未来两年内将继续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率,高出传统媒体广告年增长率一倍以上。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会达到500亿元(人民币),网络将超过报纸,排在电视之后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介。另据i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31.3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77.1%,是2001年的7.6倍,超过杂志广告收入的18亿元(人民币),接近广播广告收入的34亿元(人民币)(见图6-3、图6-4)。虽然与电视355亿元,报纸256亿元的广告收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广告额的比重也很低,仅有2.3%,但是每年30%左右的增长速率,以及不断上升的比重曲线,足以使我们对网络以及其他新媒体广告刮目相看,也有理由相信新媒体的广告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赶上甚至超过传统媒体。

另从美国网络广告的发展来看,它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见图6-5)。据美国因特网广告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网络广告收入是1996年的40倍,全球则达到330亿美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的网络广告增长速度都出现奇快的现象,说明新媒体发展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威胁不是个别国家的现象,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共性,也进一步向我们说明网络已经在抢夺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发展权。

img49

图6-5 美国网络广告年度报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产业升级的目标,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并于1991年制定了《2020年宏愿(1991—2020)》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了“多媒体超级走廊”思维,创建马来西亚的硅谷。

“1990年初,马来西亚开始与国际网络接轨,但是那时国际网络并未普及,直至1992年,网络注册用户只有90个,然而,截至2006年5月,马来西亚的网络注册用户人数已经占全国人口的13%至14%,约350万人口。”[1]

1995年,前任首相马哈蒂尔在建设多媒体超级走廊,发展马来西亚的多媒体技术时曾许下十大保证,其中第七项“马来西亚政府绝对不审查或过滤网络内容与资讯”的承诺赢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多次赞赏,刺激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的阿都拉政府,为吸引信息数字技术和软件公司在马来西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援,致力于信息工业的发展,直接刺激了网络的进步。虽然由于资费、技术的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马来西亚网络发展非常惊人。“根据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alaysian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Commission,简称MCMC)所公布的统计资料,从2000年至今,马来西亚网络用户人口每年不断增长。2005年马来西亚网络服务使用者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约占总人口的14%,即350万人使用因特网,若以一项网络服务由2至3人使用推算,因特网使用人口已达1 100万,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一半。”[2]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在2005年公布的《家庭因特网应用状况调查结果2005》报告显示:“马来西亚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年龄介于15至34岁,且该群体中的大多数用户的教育水平都在高中以上。”[3]

由于受到多媒体超级走廊不审查制度的保护,马来西亚最大的网站“当今大马”(Malaysiakini.com),其内容不受《印刷与出版法令》管制,毋须申请出版准证,因此新闻采编的空间与自主性相当大。“当今大马”的社会影响力相当大,不仅有英文网页,也有华文网页。每天的浏览量在30万次以上。如果每人次收0.1马币,一天便有3万令吉,一个月有90万令吉,一年就会有1 080万令吉。由此可见,这个数字足以反映网络充满了机遇和希望,也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网民、网站数量迅速增加,功能不断完善,传播更加快捷和自由,大大拓展了网络发展的空间,也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网络以及其他新媒体不断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那么它的商业价值就会上升,网络媒体对广告的强势抢夺,必然造成其他媒体的广告份额减少。而广告又是媒体的血液,一旦广告弃纸质媒体而奔向网络,那么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会造成连锁反应,甚至造成纸质媒体业务的不断萎缩,最后迫使它们无法承受亏损,只好停刊倒闭。由此可见,作为纸质媒体的《星洲日报》面对的经济和商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采取多项措施来缓解压力,并通过创建网络来寻找《星洲日报》新的增长点。

网络的自由性、互动性与跨媒体传播为单向性的传播带来重大冲击。网络传播受众的年轻化、高智商化,为网络传播带来了发展的动力,预示着网络传播美好的未来,冲击、挑战由传统媒体垄断的广告格局。新兴媒体的出现,如移动电视、3G手机等,对单一的传媒产业格局构成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并分流越来越大的广告份额。当报纸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读者市场饱和,要想再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就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事实上,即使付出极大的成本,也不太可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报纸的发展就将面对发展的困局,甚至不得不面对市场萎缩的危险。一方面,报纸因为网络的竞争不断流失受众,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广告;另一方面,报纸的广告单一收入,为其生存带来经营管理上的危机,一旦出现纸张上升、油价上涨等国际事件,报业集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比如说,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星洲日报》深深地感受到报业依靠单一资金来源的高风险性。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说:“媒体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一目了然,我觉得这是根本性的问题。网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你拿一个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来阻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根本就不可能。”既然不能阻挡,那么就只能顺应潮流,转变思维,充分利用新科技,以全球化的视野、跨媒体传播的新观念,找准传媒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经营管理思想上实现突破,开拓新的财源,实现传媒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目标。这也将是《星洲日报》要追求的目标。

在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将付出极高成本的现实背景下,传媒产业要想打破困局,并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目标,唯有走跨媒体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充分利用和挖掘新闻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为传媒产业提供新的财源,使信息增值,减少经营管理的风险,在未来的媒体竞争和传媒市场中占得先机。如《星洲日报》已经与电讯公司合作,使财经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开拓了新的生财之道。

鉴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笔者认为,借鉴美国媒体集团联姻新媒体,为其带来发展动力的经验,跨媒体化将是《星洲日报》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实际上,星洲互动网已经开始为星洲媒体集团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令集团上下倍感鼓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报业必须从新媒体中寻找新的发展点,实现报纸与新媒体的联姻,才能在创新思想的护航下高歌猛进,实现传媒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