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与现实

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与现实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与现实1.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新时期新闻视角转变又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复合视角的增多。不管怎么说,复合视角作为新时期可与传统全知全能视角抗衡的第二大新闻叙述视角引人瞩目地出场了。从视角构成来看,复合视角主要由全知全能视角与人物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组合而成。

三、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与现实

1.复合视角增多的原因

新时期新闻视角转变又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复合视角的增多。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其实已发现了不少它们的踪影。复合视角在新闻叙述中增多,恐怕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新闻是信息,虽然信息并非直接呈现,必须通过语言,但叙述的方向和最终指向仍是信息。要达到快速、简洁地传递新闻信息的功能目的,记者常常会选择最简便的叙述方式。从新闻写作实践来说,固守统一叙述视角要比随意变换叙述视角的新闻要求更高,操作起来也更有难度。

其二,运用叙述学理论研究新闻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且大多局限于新闻学术范围。由于缺乏视角理论的自觉,较有难度的统一视角新闻叙述就难以得到新闻写作实践的强烈呼应。

其三,传统全知全能视角新闻叙述毕竟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极大的惯性和广泛的影响,虽人物有限视角、纯客观视角对单一的全知新闻叙述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压力,但它仍会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同时又对新的新闻叙述方式进行着同化改造。在转变过程中全知全能视角与限知视角冲突妥协的结果就是复合视角的产生。或者说,相当部分复合视角叙述是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变的一个缓冲地带。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复合视角中大量存在着新闻视角转变过渡的痕迹。

其四,也许,这还与记者在叙述中的矛盾心态有关。按照叙述学理论,叙述视角相异会引起读者种种不同反应,产生大相径庭的阅读效果。一般来说,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可以像全能的上帝一样观察事物,洞察一切,具有权威性的中介眼光,并享有常规惯例对事件进行评论的权力;但上帝般超出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作品的逼真性、自然性和生动性,而且叙述中作者的评论干预也常会给人说教味太浓、生硬做作的感觉。人物有限视角仅能看到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它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模仿上,这时他的视角是个人化的,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视角,这无疑会给叙述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效果,产生生动感和形象感;但它也约束了对更广阔时空进行感知的自由度,同时,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又使这一叙述形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偏见,有损叙事的客观和公正。而纯客观视角突出叙述客观公正,却又由于限制太多而影响叙述的自如和操作的方便。

也就是说,每一种视角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这些视角的不同只在于有其特定的侧重面,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25]。因此,如果记者在新闻叙述中难以抉择:一方面想用限制叙述来获得“感觉”的真实,另一方面又不想失去运用全知全能叙述引进背景材料来达到“历史”的真实;一方面想增加新闻表达效果的逼真性和形象性而采用限知视角叙述,另一方面又舍不得全知全能叙述自由转换的叙述灵活和便利;一方面想借助固定视角使新闻增加整体感,另一方面又不想失去全知全能叙述能容纳广阔社会画面的特长,那么,诸多两难妥协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复合视角的启用。

不管怎么说,复合视角作为新时期可与传统全知全能视角抗衡的第二大新闻叙述视角引人瞩目地出场了。从视角构成来看,复合视角主要由全知全能视角与人物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组合而成。一般的情形是全知全能视角拓开限知视角不能及的视域范围,限知视角承担事件场景及人物言行的描绘任务,增加新闻的现场感。而全知全能视角拓开的视域范围通常包括:在新闻的开端对事件进行总体概括,如《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省委书记不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1987)、《妈妈教我放鸭子》(1983);或在事件叙述中加入背景材料的介绍,如《童祥苓李炳淑组建包干演出队》(1983)、《农民有了新的时间观念》(1983);或在新闻的结尾对事件作一番评述,如《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9)、《让孩子给你打个分吧!》(1986)。

复合视角融会了多种视角,似乎也融会了众多视角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运用复合视角时,要对各视角的内在机理把握准确,避免不合理的视角转换给阅读制造障碍,或不自然的视角转变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只要视角转换为叙述必要,且转换自然,无论哪种视角占主导位置,也无论全知全能视角起何作用,我们都认为视角的转换是合理的、合格的。

2.20世纪90年代前后复合视角运用对比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新闻改革20多年中,复合视角运用的成功范例并无时间上的明显上升趋势,复合视角新闻叙述在方法技巧的熟练和质量的优劣上,前后期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变化。

《农民有了新的时间观念》(1983)反映的是河北省正定县农民在发展乡村经济中越来越重视时间观念买表的人越来越多的事实。记者一方面在一家百货商店以人物有限视角来采访、观察和叙述排队买钟表的农民,另一方面又脱离开固定的人物视角,以全知全能视角介绍全县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两种视角相互穿插,使死的材料有了现场的依托而变活,活的现场有了背景的介绍而有深度,现场与背景穿插交错,新闻视角转换频率极快,但仍叙述清晰明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男子4×100米决赛画外音》(1986)。新闻穿插运用全知视角叙述和参赛运动员人物限知视角,两种视角的权限分明,各尽所长,把一场比赛写得有声有色。1988年元旦前夕,《解放军报》编辑阚士英受编辑部委托,打电话向驻守在我国海拔最高的喀喇昆仑神仙湾哨卡的官兵们拜年。新闻《本报向边防军战友祝贺新年战士们决心守好祖国大门》(1987)开头以全知视角对事件作概括叙述,尔后用纯客观视角把编辑与守军连长的电话对话客观录下,直至“连长:谢谢!编辑:再见”。新闻既让读者清楚明白,又天然去雕饰,质朴情真。这些都说明,在80年代,复合视角叙述新闻在视角的精心安排方面和视角转换的技巧方面都已相当成熟。

但是细微的差别还是存在。我们把80年代初期的复合视角叙述新闻如《木器五厂得救了》(1982)、《要取信于民》(1983)及80年代中期的《马胜利一席谈》(1986)等,和90年代后的如《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怀着满腔义愤猛追》(1997)、《救救我!》(2001)等进行比较,发现前后期新闻视角运用的差异更多的不是表现在具体的技巧上,而是记者对这些技巧实质的认识上。

如《港十五码头服务员蛮横粗野市长清晨出访备尝旅客之苦》(1985)采取全知全能与人物有限视角相结合的复合视角叙述。吴官正市长清晨在码头的遭遇和归来后对记者大谈感喟的情景,新闻均运用人物有限视角进行展示,给人历历在目的感觉。但暗访遭遇并非记者在场,展示明显属情景再现,真实性大打折扣,此时的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缺乏观察事物真正的人物视点而只能成为一种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而《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怀着满腔义愤猛追》(1997)等复合视角叙述则更加注意对视角转换内涵机理的准确把握。车祸发生时记者未在现场,新闻运用全知视角叙述,记者在场后的场景则转换为人物有限视角描述,视角选择合理,转换也自然流畅。

以下是这两篇新闻的原文及简单评点。

img28

续表

img29

img30

3.消息通讯复合视角运用对比

考察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消息和通讯运用复合视角的比例有明显不同。首先,通讯复合视角叙述改革前后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消息复合视角新闻叙述却从无到有。1979年前,消息运用复合视角的新闻叙述几乎没有,改革后此比例变为13%左右。

其次,消息复合视角叙述所占比例呈缓步上升趋势。1985年以前所占比例6%,到1995年的10年间比例上升到12%,增加了一倍,到2005年前,又增加了5个百分点,比例达到17%。但通讯复合视角所占比例则呈U形曲折发展态势。1985年以前,通讯复合视角新闻叙述占17%,1985年到1995年间,通讯中的复合视角叙述相对减少,所占比例降至14%,1995年至2005年间,复合视角在通讯中运用的数量大幅增加,达到33%。

img31

图二 通讯、消息复合视角比例图

这也许向我们证实了3点:

①就复合视角的运用来说,通讯更普遍。样本显示,复合视角一般占整个通讯叙述的四分之一,占消息叙述不到五分之一。

②新时期的消息越来越具有可读性。因为复合视角往往意味着包含有限知视角叙述成分,而限知视角叙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

③新时期消息叙述增强可读性的初衷始终未改,复合视角叙述比例稳步上升;而通讯复合视角叙述比例在1985—1995年间出现下滑趋势,也许是记者对理性思考的兴趣超过感性形象的兴趣使然。此时大量实际上是深度报道的通讯,更喜欢以全知全能单一视角对事物进行理性思考,而非讲究生动感人。

由此,我们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消息和通讯在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变过程中是否有不同的轨迹呢?我们把样本中消息和通讯视角变化的数据单独抽出,比较结果证明,通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阶段性特征不甚明显(图三)。而消息则出现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新闻视角基本采用全知全能单一视角,1979年后开始出现多元视角,到1997年后,新闻叙事多元视角特征日益突出(图四)。

img32

图三 通讯视角变化图

img33

图四 消息视角变化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