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1.符号学的意义作为两部视觉作品,可以被视为两个符号系统。因此,本文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对《无极》和《馒头》两部视频作品做符号学解读,力图解构出各自的能指、所指和意指,并加以对照比较研究。皮尔士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因而符号学理论也就是关于意识和经验的理论。第二个问题,关于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

1.符号学的意义

作为两部视觉作品,可以被视为两个符号系统。能指(signifiant)的实体始终是物质的,但就所指(signifié)而言,并不是“一个事物”,而是该“事物”的心理再现。这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的存在域,前者为知觉影像,后者为意念心像。而当一个人接触到某个符号时,便会有一种能指与所指在心理层面上的结合,这便是意指(signification),“意指则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9)。符号学可以有助于搞清楚两部作品各自想表达的含义,特别是《无极》。在符号学的解读下,其实,它并不是如传说中的那样“无聊”。因此,本文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对《无极》和《馒头》两部视频作品做符号学(semeiology)解读,力图解构出各自的能指、所指和意指,并加以对照比较研究。另外,本文还借鉴了Discovery频道对陈凯歌的长达40分钟的访谈节目《认识陈凯歌》,以做备用和参考。

自称“实效主义”的美国符号学理论创始人皮尔士(Pierce)认为,意义等于全部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则无意义。皮尔士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因而符号学理论也就是关于意识和经验的理论。这一论断成为本文在分析《无极》电影的意义和效果时的一个重要理论出发点。

符号学本身并非一个孤立的方法程序,而是在既定科学内部进行的各种跨学科方法论革新的一种尝试。“从实质上看,符号学分析观点和方法今日已在大多数人文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事符号学分析实践的一流人文学者也越来越多。”(10)例如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学)、卡西尔(Cassirer,哲学)、吉尔兹(Geertz,人类学)、海登怀特(HaydenWhite,历史学)、麦茨(Metz,电影和艺术理论)等等均属各学科的学术重镇。“作为跨学科方法论,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涉及一切社会人文学科。”(李幼蒸,1993)

在符号学体系中,文化符号学在学术渊源上归结为苏联流派和法国流派。这一理论工具后来为文化批判主义学派所广泛使用,诞生了诸如阿尔都塞(Althusser)、克里斯蒂娃(Kristeva)之类的大家人物。本文也将沿袭先哲们所走过的从符号到批判的道路,将这一个案置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主义框架之下。

2.三个研究问题

本文在进行若干理论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符号解读和内容分析,尝试进行如下三个问题的研究。

第一个问题,关于两个作品的本身。为什么“大片”非但没有获得观众的普遍支持,反而遭来《馒头》这样的恶搞?《无极》和《馒头》,它们的主要符号是什么?各自的意指又是如何建构的?从而考察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怎样的两部作品以至于引起了碰撞?

第二个问题,关于传播。《馒头》及其引发的“馒头”事件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一个文化现象的诞生必然来自广泛的传播,在考察大众文化现象之前应该先涉及关于传播的问题。本文试图研究:两部作品的碰撞所影响的范围为何如此之大?本文探讨了《馒头》作品的传播,以及“馒头”事件的传播这样两个传播过程。更进一步的,还需要分析为何公众舆论抛弃了陈凯歌而倒向了有侵权嫌疑的胡戈,从而使得陈凯歌几乎是“被迫”放弃对《馒头》的起诉。网络这个新生媒体在产生这样的民意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第三个问题,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无极》究竟代表了何种大众文化,而“馒头”这类所谓恶搞,或者叫戏仿的“馒头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与《无极》的对决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对决?对于后来者,又有何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