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与跨文化传播的心理问题紧密相连的是语言,因为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有一种说话的冲动,会说话的生物有一种思维的冲动。“家”的比喻暗示了语言的悖论:它既澄明又遮蔽了存在,既显示又隐蔽了人的存在及其文化,表现出交流与不可交流的矛盾。这就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

与跨文化传播的心理问题紧密相连的是语言,因为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有一种说话的冲动,会说话的生物有一种思维的冲动。[1]能思维的人需要语言,仅仅是为了交流,分享存在的意义。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论人道主义》一文中提出过一个充满诗意的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它建构了这样一种想象:语言好比一所房子,人与存在都居于其中,人是这所房子的守护者,他依靠这所房子得以亲近存在,揭示存在的意义。这所房子可不简单,它由相连相通的各种语言套间所构成,每一个套间都展现着人这个特殊的存在者创造的文化,显露着一个普遍的意义:人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家”(haus)的比喻暗示了语言的悖论:它既澄明又遮蔽了存在,既显示又隐蔽了人的存在及其文化,表现出交流与不可交流的矛盾。

我们常说文化就是人化,也就是说,人创造了自身的文化环境,并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存。而人化是外化和内化两个互为补充的过程,是人自身的适应与调节机制;语言既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关系,又外化为人的语言规则、言语代码、交流方式等方面。这一方面意味着语言显示了无限可扩展的交流空间,或者说任何一种完备的语言所共有的语言能力或言语潜力,使得一种语言能够翻译和解释其他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表述,达成意义的分享;另一方面,语言的现实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具体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关系所决定,由于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就难免发生意义的遮蔽。语言这种既“显”且“隐”的矛盾性表现的是人的矛盾性,人渴望交流与理解,生活在语言与言说的世界里,同时又把语言变成包裹自己的工具,使语言成为文化身份、意识形态、权力竞争的空间,不再是反映客观世界和内心思想的透明的媒介。这就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