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养
一、经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经济新闻评论工作者除了具备上述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外,还须具备一些特殊素质。下面我们从分析具体的经济新闻评论案例入手,看看经济新闻评论写作者的素质要求有哪些?
1.高屋建瓴——哲学家的宏观视野
写好经济新闻评论,首先要有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运行规律要有一定的宏观把控,善于辩证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全面地联系地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房产价格的高速飞涨,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承受能力,站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治理角度,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房地产业如果投资过剩泡沫过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其后果就会造成金融危机隐患等社会问题。《房地产业要有看得见的手》的作者以放眼全球的眼光,从韩国、新加坡政府以补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式成功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相对于其他产业,在房地产业,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比较明显的,着重强调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能力。
2.经济规律——经济学家的理论素养
涉及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新闻评论写作者,一定要具备经济理论知识,可以透过纷纭复杂的经济现象看清其实质。对比国外某些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我国将要实行何种政策,是需要我们从经济发展的现状、规模等角度出发来考虑的。既不能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来就此否认我国实行福利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不能超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套用西方的高税收实行不堪负荷的国民福利政策。针对目前高房价,政府一定要加大廉租屋、经济适用房等配套设施的供给,以抑制房地产业的暴利行为。由于房地产本身的高价值量、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保值增值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竞争的不充分性、交易的复杂性、供给的滞后性以及与金融的高度关联性等基本特征。如果懂得房地产交易的复杂性,买卖和租赁是房地产市场两种最基本的交易方式,缺一不可,那么就能够懂得培育规范的租赁市场的重要性;如果明白房地产本身的高价值量、保值增值性等特点,那么就不难明白住房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重要补充作用;如果理解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的高度关联性,那么就能够更深地理解建立完善的住房金融市场,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重要意义。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易宪容为多家财经媒体写作专栏财经评论,尤其对于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虚高不下、投资过热等现象,在中央未出台多项政策进行调控之前,写作多篇房地产行业泡沫会给金融业带来巨大风险的文章,体现出一个经济学者的理性和专业素养。
3.把握重点——政治家的分析能力
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理论水平是基础,政治水平是理论水平的重要体现。首先要认真学习,掌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熟悉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尤其是经济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要熟悉体现方针政策的一些重要提法,评论写作者需认真领会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检验;三是要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和群众对政策的反映,以加深和丰富我们对于政策的理解。如2006年5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6条《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被称为“国六条”),随后,中央9部委联合出台了针对于“国六条”的15条实施细则(被称为“国15条”),7月和8月期间,各政府部门又陆续出台一系列对以上政策补充和促进落实的法规,至此,房地产界刮起了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旋风。写作房地产业的评论一定要随时关注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充分理解和领会各项政策的前提下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鼓与呼,为房地产业的理性运作而做出中肯的建议和评价。
4.独到独立——学者的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为最核心的知识要素;而人是知识的载体,没有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将无从谈起。新闻传播业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神经,对新科学、新知识、新思想的反映最为迅速,对新技术的使用最为敏捷,因而更需要有创新精神。新闻从业者只有具有永不停歇的创新意识,在新闻实践中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频出新招,胜人一筹。如艾丰曾说:“《首钢启示录》是什么体裁的作品呢?老实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它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一篇理论文章:可冠以《从一个企业看公有制的优越性》的题目。但它是用新闻手法写的‘理论文章’,因而不伦不类,既不是通讯,也不是述评,什么现成的体裁都套不进去。”(2)
新闻从业者的创新意识,表现在采访方法、报道方式、新闻写作方法、版面和节目的编排方式、经营与管理方法等方面,领域极为广阔。不断变革与创新,是新闻事业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正是由于我国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断创新,才使我国新闻文体这些年来得以迅速发展,涌现出诸如采访札记、记者来信、政论性通讯等新颖活泼的新闻文体。闻名全国的“珠江模式”,也是广东经济广播电台的新闻同仁在大胆改革传统广播编排与播出模式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在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闻传播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新闻从业者发扬创新精神。我们应该以创造性思维积极面对新闻实践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开创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新局面。
二、案例分析:房地产新政出台前后的评论
1.写作房改评论的背景资料
(1)历史回顾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总体说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模式。房改中的这种渐进式改革方式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造成的障碍,可归纳为“两步走”难题,即由于产权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改革进程的延误。例如,房改中第一步将公房以成本价或标准价出售给职工,同时又不给他“完全产权”,公房的产权形式只是由“公有”变为“共有”,产权仍然不明晰从而“已售公房”无法直接入市交易,于是只能进行第二步的改革,即“公房入市”。
中国的房改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整个80年代,主要是进行初步探索,是房改的试点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整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后,是找到了正确方向明确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阶段;当前处于第三阶段,即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阶段。只提“市场”不提“产权”或“制度”的改革绩效至此已然消散得差不多了,产权改革应该成为下一步房改的重点,即明确保障住房私有产权,确保初始产权界定明晰,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保障并鼓励住房产权的自由流转交易,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政府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运行微观领域,并真正确立市场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的目的。
(2)市场需求
明确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是正确方向,那么合乎逻辑的观点便是政策的制定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方面而非供给方面。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在住宅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得到世界公认的,由此使得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然而,客观地讲,我们目前的居住水平还不高(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10.3平方米),住宅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偏低(2000年为10%),大多数普通百姓靠自己的正常收入买不起房。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需求方面。特别在当前的转轨时期,对市场需求、百姓的实际消费偏好应重点考虑。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任何决策(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企业的)都应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任何政策的制定如果背离了这个大方向,将会大大提高其实施成本和难度,最终的政策结果与原定的政策目标之间将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例如,目前推行的“住房供应体系”和“经济适用房”有关政策认为,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结构应大致如此:5%~10%是纯商品房,10%~15%是廉租屋,75%~85%是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房价过高居民承受能力不足这一切肤之痛的考虑,然而房价过高,居民承受能力不足的个中原因却非常复杂,并非单纯地通过贴补地价、限制开发商利润率等简单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就能解决。此外,住房供应体系中所提出的中国城镇居民各类住房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也是一个尚需讨论的问题。
事实上,消费者需要哪类住房,是由他们自己根据其收入和偏好做决定,最终在市场交易中得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经济适用房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建设、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应该是过渡性的,是权宜之计。希望将这一观念融入政策制定中,加快我国房地产市场建设的进程。
由于租赁市场的不完善对买卖市场造成的损害一样,不重视住房二级市场的培育,在公房入市问题上瞻前顾后,极大地降低了住房一级市场的效率;而不完善的住房金融市场特别是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缺乏,也极大地阻碍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案例3-1
五大原因促使全国房价将长期高烧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预测:我国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是上升,而不是下降。今年全国平均房价也是继续飘红,但增幅较上年有望回落。
全国房价将长期上涨,2005年北京大幅上涨近20%。
原因一:需求旺盛
蓝皮书课题组成员王建武指出,我国的房价近年来一路攀升有多方面的原因。“房价上涨首先是需求旺盛的结果”。
1998年国务院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和住房金融政策,鼓励居民住房消费。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住房建设,尤其是银行推出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业务,激发了长期被压抑的购房需求,住房消费有效需求迅速被释放。另一方面,从1999年下半年起,住房二级市场放开,允许房改房上市交易,增加了个人购房的支付能力,使住房改善需求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另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居民拆迁,使住房市场的基本需求和被动需求也不断增加。
原因二:供给结构失调
除了刚性需求之外,市场供给结构失调也给房价添了一把火。
由于产权不明晰、中介不成熟,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一直发展缓慢,二手房供给始终短缺,需求全部被压向住房一级市场,从而造成了新房房价的持续高烧。
而租赁市场不但管理上没有规范规章,租金也不尽合理,造成多数居民只能通过购房实现住房需求。
在房地产一级市场,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中低档住房比重偏低,导致了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错位,有效供给不足继续扩大。2004年全国商品住宅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3%,其中经济适用房却分别下降11%和26.3%。这造成了真正有居住需要的、占社会人群之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得不到解决,而房地产投资投机却大行其道。
原因三:国家信贷支持
虽然现在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骂声一片,但是购房热情仍在继续。这跟国家实行的信贷支持分不开。根据央行《中国房地产发展与金融支持》报告,中国房地产信贷在整体信贷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6%急剧提升到2003年的21%。在上海,2005年第一季度,有87.7%的新增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
原因四:地方政府推动
从土地的角度看,自从银行管辖权上收以后,来自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柱。据统计,2003年上海的土地收入为216亿元,相当于上海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24%。房价、地价的上涨,有助于地方政府获取更多的收入,房地产膨胀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成本却是零。正是这种成本和收益的极端不对称性,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原因五: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各政府部门相互独立,信息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少数开发商与中介机构联手谎报商品房销售进度,发布不实价格信息,恶意哄抬房价;有的开发商囤积土地、囤积房源,人为造成市场紧张,诱发房价短期内非正常上涨。
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大胆断言,今后几年,中国房价将“表现为波浪式的上升趋势”。
“蓝皮书”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景国表示,今年国家政策将向中低价位商品房倾斜,强化房地产行业管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仍然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政策目标。国家将继续增强土地对房地产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高档住宅供地将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今年土地供应比较充足。上述因素都有利于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资料来源:李景国:《五大原因促使全国房价将长期高烧》,《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房产价格的持续走高,房地产行业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则消息进一步透露出近年来房地产商新建房屋空置面积总计已达到1.23亿平方米,较一年前同期上升了大约24%,并运用各种数据指出了新建住房空置率的大幅上升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潜在的金融风险。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及出台各种抑制房价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反映了中国目前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开发商应该为谁建房?为什么“不做房奴”?房地产业作为事关百姓基本生活、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总是新闻不断,房地产价格的一路上涨引发的社会不公现象,促使市场健康发育的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利润最高、诟病最多的行业。
案例3-2
房地产业要有看得见的手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房地产价格往往以更高的速度上涨,这是世界许多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购房成为投机行为,就会形成房地产泡沫,形成金融危机隐患,形成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社会问题。相对于其他产业,在房地产业,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比较明显的。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政府从来是介入房地产业的,只是手段和力度不同而已。
以韩国为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复苏,房地产业随之繁荣,房价和房租同步上涨。2003年,韩国政府对房地产业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其主要政策是:加大住宅建设的土地供给,增加住宅供应量;抑制投机性需求,针对性地提高房地产转让税率,针对性地禁止住宅预售权转让;实施国民廉租房建设计划,政府投资在10年内建设100万套国民廉租房;完善全国房地产信息系统,使有关信息及时、透明,实现买卖双方信息对称,等等。在韩国政府采取这些措施后,2004年住宅价格开始下降,房租2003年即开始下降。
从新加坡的情况看,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专司建造公共组屋(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组屋现今已成为87%居民的住所。为实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的政策是:实行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组屋建设坚持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购买自用房者实行税收优惠。对10%的最困难群体,政府提供补贴或廉租房。政府有关的管理严格有效,避免了欺诈投机现象。
近代以来,工业化的过程同时成为城市化的进程,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成为各国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能。新加坡、韩国等国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避免了南美国家、菲律宾等国出现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值得借鉴。住房是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决这个问题是各国政府的基本职能,这种意识必须明确而自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价高企从本质上说是供给与需求落差过大所致,其根本解决有赖于住房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炒房套利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炒房套利一旦形成投机狂潮,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金融隐患,对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不利。在房地产业,政府的基本政策取向应是最大限度地缩小炒房套利的空间,要能“节制资本”,通过有效监管和针对性的税收抑制过度的谋利冲动。政府政策必须要有前瞻性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防止大的马鞍型起落。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资进入炒房的情况也要有警惕,予以有效地控制。
在政府通过补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式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时,其机构和人员的廉洁有效是基本前提,否则,政策再好也等于零,只会给舞弊欺诈者提供寻租空间。政府的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公开公平的拍卖,政府的购租房优惠必须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否则,政府的“好处”会被资金拥有者侵占,落不到中低收入者头上。当政府机构成为住房投资主体时,必须以中低收入者为对象。
固然,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归根到底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与进步,例如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等,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不可或缺的。
(资料来源:黄晴:“房地产业要有看得见的手”,《人民日报》,2006-05-08)
“高闲置率下的中国地产市场蕴含风险”(中国财经社区,2006-04-26)一文报道:北京、上海及其他主要城市不断拆除市中心地区的旧房,以腾出地皮兴建豪华住宅和商用地产项目,致使数百万居民迁居他处。与此同时,虽然政府承诺建设更多经济适用型住房,但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还是被排斥在了市场之外。新建住房空置率的大幅上升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潜在的金融风险。《上海日报》和中国其他国有媒体报道称: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新建房屋空置面积总计已达到1.23亿平方米,较一年前同期上升了大约24%。报道援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说,上述数字还不包括那些买家出于投机目的买下但一直闲置的房屋。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种种怪现象,“房地产市场冷热交加三大悖论值得玩味”(董素玉,李嘉,王英诚:《经济参考报》,2006-04-24)一文分析其中奥妙,悖论一:房价不以购买意愿为涨落核心,房价的高居不下,使很多居民望而却步,但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费意愿正在受到漠视,市场越来越不以居民的消费意志为价格涨落的核心。悖论二: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是广大中低收入百姓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开发商追逐高利润,大多钟情高档房。悖论三:建筑水平超前,消费水平滞后,住房消费超前与大部分居民买不起房的现实,表明城市居民已经为购买住房而超支。该文语句通俗,原因分析中肯,概括了房地产行业现存的种种弊端。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老百姓已经怨声载道,安居乐业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梦,与推行房地产行业改革之始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写作房地产行业的评论应熟知行业政策和相关背景资料,在一个历史的长河中考察该行业的兴盛和衰落,并与宏观经济调控相联系,规避金融风险。
2.案例总评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媒体所塑造的信息世界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媒体中呈现的事实可能取代现实中的事实成为人们决策的依据。因此,媒体有责任为人们提供真实、客观的房产信息,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公众决策提供帮助。房地产报道和评论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立足本土,客观报道
房产报道应立足本土关注本土化市场信息变化,且在语言上比较通俗,符合市民阅读口味。现今报纸仍然是当地市民了解房产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购房前,市民会有意识地通过本地报纸了解市场行情与政策变动的诸多信息。媒体应该通过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不能一味地追捧广告商的利益,为房地产商人做“软广告”,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房产信息的客观、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报纸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报纸是否注重反映普通市民的心声、是否将土地买卖、成本交易中的不公正现象揭露出来等因素会影响市民对报纸的认同感。不真实的信息传播和弱化的舆论监督也有悖于报纸应该承担的职业规范。
(2)注重细节,加强服务
房地产报道不能忽视房屋交易中的法律知识和售后服务信息的传播。房地产业包含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市民在购房售屋的实际过程中也会经历诸多步骤,其中不少环节琐碎又细致,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规范,就签订购房合同一事而言,看似简单,却有很多细节需反复斟酌,处理不当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从房产报道中法律知识的比重和报道状况可以看出文章作者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也可以初步评估法律对该行业的规范约束状况,所以房产报道不能忽略法律知识的穿插。加强对房屋售后服务的报道是增加报纸民生新闻分量的途径之一,有利于赢得读者。
(3)打造舆论平台,强化评论引导
房地产评论的数量不够,深度欠缺。评论与杂谈之类的文章不够,说明媒体对于有关房地产认识的公共讨论引导不足,房地产意见市场发育不良。报纸在提供客观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其另一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了公共讨论的平台,通过这个话语平台,人们得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这种意见的表达常常通过评论和杂谈的形式表现出来,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讨论与思考的发育状况,是一面反观市民思想层面智性活动的镜子。评论的缺席,预示着公共讨论的缺席,这会导致市民接收到的有关信息零碎肤浅,缺乏较为深刻的讨论、怀疑、引导和理性思考,缺乏广泛的发自市民本身的真实交流和思考发育,缺乏对市场零碎、浅层信息的提炼和甄别,报纸缺少对房产信息系统宏观的整理、消化、甄别与足够强大的消费引导。舆论监督是报刊发挥社会公信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媒体来说,其社会责任就在于利用自身强大的话语平台对社会的不公正、不道德、不符合社会健康与进步的现象及时地发出警醒的声音。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不规范的操作,房地产交易中的合同纠纷、价高质次乃至欺诈行为屡有发生就是明证。面对民众终生也许消费一次的买房行为,公众需要了解与他们利益攸关的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了解这个领域里危害他们安全、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事实,并求得妥善解决。因此,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释】
(1)艾丰:《寻求新闻与理论的结合》,《中国记者》,1990年第9期。
(2)艾丰:《经济述评自析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