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驳论的方法
反驳,是根据真实命题来确定某个论证的论题错误、论据虚假或论证方式不能成立的论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经常会产生谬误。在揭露、驳斥、纠正和克服谬误以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就需要用自己的论证来推翻别人的论证,即反驳。反驳是论证的一种特殊形式。
从结构上看,反驳有三个要素:被反驳的论题、反驳的论据以及反驳方式。被反驳的论题,即在反驳中需要确定为假的命题,它是被反驳的论证中的论题或论据。反驳的论据,即在反驳中用来作为反驳根据的命题。反驳方式,即反驳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
根据要反驳的对象不同,反驳可分为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三种类型。
一、反驳论题
反驳论题,就是论证对方论题的虚假性。反驳论题有直接反驳论题和间接反驳论题两种方式:
1.直接反驳论题
直接反驳论题,就是根据真实的论据,直接推出被反驳的命题虚假的反驳方法。例如,对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虚假的论题,只要举出一只白色的乌鸦,即“有的乌鸦不是黑色的”就可以驳倒上述虚假的论题。这就是用有关事实的命题为反驳论据,对虚假论题的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论题
间接反驳论题,是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的矛盾命题或反对命题为真,或者假定对方论题为真而据此推导出谬误,从而根据矛盾律确定对方论题是虚假的反驳方法。间接反驳论题可分为独立证明的间接反驳论题与归谬法间接反驳论题。
(1)独立证明的间接反驳论题
即先论证一个与对方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命题是真的,然后根据矛盾律确定对方论题虚假。例如:
有人认为“语言是上层建筑”,这是不对的。因为凡是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而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和变革并不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这个例子是先论证与对方论题“语言是上层建筑”的矛盾论题“语言不是上层建筑”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确定对方论题虚假。在反驳的过程中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又如:
有人说“有些法律没有阶级性”,这话是不对的。因为,一切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的法律是体现奴隶主统治阶级意志的,封建社会的法律是体现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是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是体现无产阶级意志的,所以,一切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因而是有阶级性的。
这个例子先论证与对方论题“有些法律没有阶级性”的矛盾论题“一切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确定对方论题的虚假。反驳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推理形式。
独立证明反驳方法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被反驳论题:p
反驳的论据:非p真
所以:p假
(2)归谬法间接反驳论题
即先假定对方论题是真的,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再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确定对方论题的虚假。例如,许多人都认为春秋时的吴国是因女色而亡国,唐朝诗人罗隐却认为:“家国兴亡应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国家兴亡成败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不该归罪于西施之类的妇女;如果西施是亡吴的罪魁祸首,那么后来越国的灭亡又怪罪于谁呢?这首诗通过假定对方论题“女色亡国”是真实的,并以此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推出一个虚假命题;再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推出对方论题是虚假的。
归谬法间接反驳和反证法间接论证有密切联系,如在运用反证法时,就常常运用归谬法来确定其反论题的虚假。二者也有明显区别,归谬法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命题为假,作用是反驳;反证法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命题为真,作用是论证。形式上,反证法有原论题,并根据原论题增设反论题;归谬法则不需要设反论题。
归谬法的反驳形式可以表示为:
被反驳论题:p
反驳的论据:如果p,则q
非q
所以,非p
二、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是确定对方所引用的论据是虚假的,不能用来论证它的论题。反驳论据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如案例8-7(叶建平:“中国应该如何对待全球性‘恭维’?”,《经济参考报》,2007-03-12),文中,“恭维”性的言论有三条:一是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称,中国和美国都是当今的“世界经济领袖”;二是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二”之后,许多媒体和投资机构认为中国股市引领了世界股市;三是香港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再次被人提起,他认为,“中国正在浮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制度”。对于以上三条说辞作者引用权威人士言论逐一反驳:一是中美经济差距仍然很大,中国GDP的总额只有美国的13.6%;二是中国股市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现在不可能也不会影响到全球股市。三是市场不是一切,经济增长也不能代替社会发展;比经济增长更高一个层面的东西,就是宪制的架构。文章最后对于这三条“恭维”性的言论细加剖析,分别指出其本质目的:一是保尔森实际上也在逼迫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以中国人所擅长的方式来对付中国人罢了;二是提醒中国应该在更多领域负起更大的责任,或者多牺牲一些自身的利益;三是经济绝不可能成为全体国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
这是一个反驳论据的例子。论据是论题赖以成立的根据,如果把对方的论据驳倒了,其论题也就不攻自破。反驳论据是一个十分有力的方法。以上例文既运用了引证法间接反驳,也运用了因果论证法直接反驳的形式。
三、反驳论证方式
反驳论证方式,是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根据其论据的真实性无法确定其论题的真实性。
《纽约时报》的评论员弗里德曼对于“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是拉大了贫富差距”这一问题,在回答采访者时说道:“一个事实是底层人群生活水平的提升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快,中国和印度在过去30年中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脱贫。二是底层在上升,而最底层和最顶层的距离也被拉大了。但是,虽然你和比尔·盖茨的收入差距是史无前例的,而你和你父母那一代的收入差距可能也超过任何时候,你和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里弗里德曼实际上是运用归纳推理的规则来反驳其论题的论证方式的不确定性。从论据“你和比尔·盖茨的收入差距是史无前例的”推不出论题“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是拉大了贫富差距”。因为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片面推理,它违反了归纳推理规则。归纳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推理形式。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性的推理。因此,只要完全归纳推理的论据真实,论题就必然真实。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论据真实,不一定就能确定论题真实。因此,在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时,必须注意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以大量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推出论题的真实性。而以上的论证方式是建立在相对成立的事实之上,而事实论据“那些每天只挣1美元的人现在能挣5美元、6美元甚至更多,而你和你父母那一代的收入差距可能也超过任何时候,你和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收入的绝对值上,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确定性的事实论据,从而推导出其结论是不确切的。
案例5-1
算一算GDP的代价
年终了,大家都在盘点一年的收成。工人农民在算一年的收入,工厂商店在算今年的利润,各级政府看重的,当然是GDP(国内生产总值)了,看看同比增长了多少,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较其他同类地区高了还是低了。
然而,浙江省政府今年的盘点,却不一般。前不久,省统计局出具了一份《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把浙江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和盘托出,并通过新华社公诸于众。改革开放25年来,浙江GDP年均增长13.1%,人均从1978年的331元,增加到2003年的2440美元,2004年全省实现GDP预计可达1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第四。与此同时,浙江的耕地面积也减少了726万亩,相当于去年末实有耕地的30.4%;能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值的1.6倍,高收入国家的2.5倍;2003年,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
GDP一直是我国经济的第一指标,是政府官员的最高追求。衡量经济,用GDP;考核政绩,看GDP;与人比较,拿GDP;引进项目,为GDP。GDP高了,洋洋得意;GDP低了,唉声叹气。其实,被官员们如此看好的GDP,既不是上帝,也不是万能。它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却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效率效益,不能反映贫富差距,不能反映公正幸福……打一个比方,一个城市创造了1000亿元产值,同时为治理污染花去了100亿元,为医治居民因污染而得的疾病,又花了10亿元,而在计算GDP时,则是将三者相加,为1110亿元。因为治污的费用是有关企业的产值,治病的费用是医院的产值,理所当然地都要纳入到“总产值”之中。有专家指出,GDP的代价大概占GDP总额的7%。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全国以及各地公布的GDP,都得减去7%,这就所剩无几了。算一算GDP的代价,能使我们看到GDP的另一面,在高增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GDP增长的代价,主要反映在高消耗、低效率上。资源的惊人消耗,使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浙江前25年耕地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五十几年,全省就没有可耕之地了。能源消耗近两年已经全面紧张。2003年,全省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2%,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一半民营企业今年上半年平均月停电有11天多。浙江是个资源小省,中国其实也是个资源小国,再继续快速拉高GDP,电从哪里来?煤从哪里来?水从哪里来?油从哪里来?算一算GDP的代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能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能避免重入先进地区的“误区”(浙江省领导语),使今后的发展科学合理。
GDP增长代价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污染物的高额排放。高污染必定带来治污的高投入。统计局的“分析”说,2003年全省为治理环境污染所投入的资金为232亿元,占GDP的2.5%,比上年增长33%。污染物的高额排放,危害更大的是对生态的破坏,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侵害。老百姓一直有个疑问:以前生活水平低,恶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低,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恶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高了,这是为什么?医学专家的答案是,生活方式不好,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方式以前可能更不好,环境污染以前的确没有这样严重。如果我们的发展,要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那是“要钱不要命”的发展,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算一算GDP的代价,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明智的、理性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
尽管浙江省统计局对GDP代价的分析,还是初步的。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有些“代价”目前还无法核算,GDP的实际负面效应,比上述“分析”还会大一些。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作用。笔者相信,浙江省政府的做法,一定会得到各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从而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资料来源张登贵:《算一算GDP的代价》,《宁波日报》,2004-12-15)
案例5-2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齐齐哈尔假药事件似乎并不全是一件坏事。假药被迅速地堵截,真相迅速地揭露,信息也迅速地传达给了公众。政府在应对一场紧急公共事件的爆发时所做出的反应,有效地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但它暴露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三十年前,以《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而闻名的美国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认为,在协调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方面,现代工商企业在管理上的“看得见的手”,已经取代了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二战以来,质量圈、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等经典管理思想,已经造就了各国的很多成功企业。这些管理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是现代企业管理学的创始人彼得·德鲁克做出的,即管理必须同时考虑三个因素:作为企业存在目的的成果和绩效、企业员工所形成的组织,以及外在的社会,即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国迈向市场化的改革也已近三十年了,这些年来,对于美国式市场经济的崇拜已经在很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而钱德勒所提出的这种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却一直受到极大的漠视。也就是只重市场,不重管理。因此,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对管理的理解,大约只停留在德鲁克所提出的第一个因素上。并且,在很多人眼里,“市场必然带来自由”成了金科玉律。认识上的巨大偏差,构成了企业行为失范的重要诱因。
这样看来,齐齐哈尔假药事件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案。2005年,原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从国有企业转手成为私人企业——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老板大量招聘临时工参与药厂工作和管理,投资扩建厂房却不在质检方面增加一分钱的投入。管理被视为只关注绩效、成果和利润,企业成为惟利是图的机器,最终导致多人伤亡。这种不顾一切习俗、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疯狂行为,反映了企业老板毫无约束的赌徒心理。
人人都有赌徒心态,但很多企业老板的这种心态后果更为严重。这种赌博的后果是,企业的风险减小了(只要不被发现),而社会的风险却增大了,并且这种增长还无限地加大了社会问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表现为下岗职工权益不保,也表现为假冒伪劣层出不穷。因此,“减负卸压、轻装上阵”这剂企业改制的所谓良方,最终成了社会统一的毒药。
究其缘由,企业之所以能够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无视于社会责任,企业老板的赌徒心态之所以能够占了上风,根本原因在于违法风险成本太低。法制懈怠、监管缺失,在相当多的行业造成假冒商品横行,并非只有医药领域,只是这一领域危害更大而已。如何根治顽症,需要讨论在转轨经济中,政府职能定位和权力制衡分配,使政府成为一个脱离市场中各利益方的公正守夜人,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资料来源:湛卢:《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5-22)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9~470页。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