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几种形式
一、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上网传播
从1996年到1998年,中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上网热,传统媒体因其专业化、时效强和内容的丰富性、可信性而迅速成为网站主流。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站正式开通,到2000年,政府所办新闻媒体已经全部上网。报纸、广播、电视都有自己的网站。传统新闻媒介的新闻评论在网上呈现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保留原媒体特点。报纸是将原版样扫描上网,供人调阅。例如,《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在网上都可读到原版样。各种传统媒体原有的特点在这种传播状态下都基本保留了。第二种状态是将传统媒体内容网络化。《人民日报》的内容就既有原版式的,也有把每篇评论抽出整合到网站的“观点”频道中的。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等新闻网站纷纷依托其所属传统媒体的实力优势,通过改版、创新等方式,加大了专业新闻评论的力度。如国际在线针对国内问题的《直言不讳》、《观点交锋》和针对国际问题的《特别关注》、《背景透视》,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新华网的《新华时评》、《第一反映》等评论类栏目,都为受众提供了大量各具特色的专业评论。事实证明,这些栏目的推出显著提升了新闻网站的影响力。
仅仅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上网,还只是把网络作为传播传统媒体内容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网络的时空无限性给更多内容的传播提供了空间,许多由传统新闻媒体延伸的网站都逐渐适应网络的特点,发展了网络原创性内容。这些内容现在已经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内容。网络原创性评论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时效性强;二是字数长短不限;三是篇目多少自由。这些特点使网络为信息获得更准确、全面、及时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非赢利网站新闻评论
非赢利网站由于没有赢利诉求,相对而言,可以站到更加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发言。站在社会边缘发言,本来就是知识分子所选择的位置。只要理性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就可以畅所欲言。这无疑是对政府视角下的新闻评论的有益补充。
1.不代表传统媒体观点
非政府网站只是为各种观点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不是网站自己直接表达,所以,网站中的所有观点只是作者的观点。这一点与新闻网站是不同的。新闻网站的评论既有代表网站立场和观点的评论,也有不代表其立场和观点的评论,二者被严格区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受众把网友的观点误读为媒体自身的观点,从而造成人们认识的混乱,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国际国内的一些争端中表明,民间是怎样认识的。非政府网站则表明自己仅仅是一个观点销售商或展示者,而不是观点制造商。
2.意见的自由度大
在新闻网站的论坛中,编辑审稿虽然比传统媒体要宽松,但仍然以媒体的宣传要求为基准。非政府网站新闻评论上帖时要求非常简单,“易言堂”只是要求“在我国宪法确认的‘言论自由’的保障下尽情发表”。对发来的帖子,现在大多由网管和版主先加以审核,没有违法的问题再上网。对于那些滥用自由,在网上骂人、搞破坏的,情节严重的,删除其ID。这无疑为网络公共空间的生长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3.可以使用网名发帖
网络传播不是匿名传播。匿名是不署名,比如匿名信,就是未署名的信。匿名信不要求答复,你想答复也无从答复,但网络传播是互动的,你用了网名发言,别人就可以与你互动。使用网名是为了在发言时保护自己。我国现在实行网络实名制,但实名制实际上指的是实名登记制,而不是实名发言制,因而,它并未改变网络交流网名化的格局。过去个人网页很普遍,但后来大多数网站都不再免费提供个人网页空间,所以,现在个人网页已经很少,取而代之,商业网站为网民提供了博客空间,如网易、新浪的论坛中,有一部分就是博客方式。博客方式一方面为个人提供了集中发言的阵地,另一方面,每个博客的主人类似于一个论坛栏目的版主,要为自己的言论及别人的跟帖负责。
三、论坛跟帖评论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网络媒体应该担负起‘发民声、达民情’责任。网络媒体要让普通人的声音能够被社会听到并得到关注,要秉承公正性、合理性、建设性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经济建设的进程。”(1)民声、民情主要是通过论坛跟帖体现出来的。跟帖评论是对话式评论。在网络跟帖评论中,发表主帖者只是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话题,主帖类似于传统的评论,但又比传统的评论自由一些。主帖在一定程度上框范着讨论的方向,又为讨论提供了多条路径,使讨论不再是一种线性的方式,而是一种呈网状铺开的过程。版主也不具有广播电视主持人的特点,他只是一个讨论的监控者。
论坛跟帖和聊天室聊天使广大网民真正拥有了发言的可能,因而,论坛跟帖是网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跟帖以及在跟帖中的辩论,网民得以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提升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水准。
网民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因而他们表达意见的方式也就各有不同。有的人比较文雅,有的人则情绪化色彩很浓。一些网民上网发言不仅仅是表达意见,还有发泄的动机,也有的因为不善于讲道理,在辩不过别人时,情急之下,蛮不讲理地大骂,这与网下的争论情形是类似的。这些原因导致在发帖中的表现就是“板砖”,不同意某人的观点,就在网上虚拟化地把他痛殴一顿。
对于前面几种情况,要加强引导和教育。第一,要学会容忍,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谦谦君子;第二,要创造一种良好的理性商讨的氛围,能够对自己的不良举止有所顾忌;第三,提出善意的批评,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第四,在事先审核的论坛中,版主可以对不雅的表达做点修改,或不予发表,以提请发帖者注意。对事后审核的论坛,版主可以提出批评,严重的给以封ID等惩罚。一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理性讨论的风尚,就可以做到自由但不出格,随心所欲不逾矩。
每个人水平不同,“灌水”的质量有高有低。人民网划分出“深水区”和“浅水区”。西祠胡同等则在事后将已发表的帖子进行挑选,将有一定水平的帖子放到精华区供读者浏览。如此做法既保证了每个发言者的权利,也保证了读帖者能在有限的时间读到质量较高的帖子,能够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大多数网站将论坛栏目细分,使不同兴趣、不同知识水准的人各取所需,兴趣相投者的共同话语更多,讨论也会更专业。
四、各种评论的对话
网上的各种评论并非相互隔绝的,而是呈现为一种互渗与融通的格局。
1.成文评论可以设置回馈链接,使之变成一种BBS中的评论对象或主帖。在传统的报纸中,也设有读者来信栏,但读者来信多是反映问题,即便有一些读者来信是对某则评论的回应,但由于版面限制和媒体导向的制约,能够登在报纸上的很少,形不成一种广泛的回应。网上的成文评论则可以即时得到广泛回应,并且回应信息之间也可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使人们相互切磋和启发,达成共识,提升认识。
2.各网站还可以就某个话题邀请嘉宾与网民展开对话,使电视节目中的访谈变成网民与嘉宾的直接对话。网上嘉宾访谈比电视嘉宾访谈具有优越性。一是网民可以不必再由主持人和现场观众为自己“代议”,直接用键盘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背景、修养、视角、知识面和利益各不相同的网民在提问和交流中可以形成一种头脑风暴,使问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强;三是言论场的改变(网名发言)使人们得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网上嘉宾访谈具有信息的不对等性。作为嘉宾的专家大致有这样一些来源:一是部门领导,他们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二是专业研究人士,如某个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长期研究某个领域的问题,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有权威性、理论性;三是职业资深人士,如体育报道记者、经济报道记者等;四是实践活动的亲历者、重要经验的创造者。(2)作为信息拥有者的少数嘉宾与作为信息匮乏者的多数网民,二者之间必然形成一种权威与非权威的关系,但这不意味着信息的流动只是一种方向的流动。网上嘉宾访谈中,双方都是平等的信息交换者,交换的结果是“双赢”。
3.论坛跟帖评论的选题范围、问题选择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众媒介关注的焦点。
4.论坛跟帖评论反过来又常常为大众媒介评论设置议题。
案例14-1
妞妞事件
2004年10月,网民就深圳“妞妞事件”发表意见,后来,大众媒介开始关注妞妞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父亲的背景,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评论,从而形成纸质媒介(肖余恨:《妞妞事件:一定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中国青年报》2004-11-02;2004年11月4日,《北京青年报》披露妞妞名下共拥有三家公司的股份;2004年11月5日《南方都市报》以《妞妞资产大起底》为题长篇深入报道事件,真正将这层窗户纸捅开。其后《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跟进,报道其留学花费和家庭资产,等等)、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王志对妞妞进行了专访)与网络媒介(《关注“妞妞事件”就是关注社会公平》,肖余恨专栏news.longhoo.net龙虎网2004-11-10),网络媒介的BBS(中华会计网校论坛BBS和洛阳BBS等均有热帖讨论)及博客各种媒介间的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网络新媒介共同合作掀起公共事件讨论的热浪,呼吁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于“官员的权力寻租”进行了适时的舆论监督。
现在,各种媒介之间的议题互设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规律:首先,在BBS中有网民提供某一新闻线索或提出某种怀疑,然后由传统媒介派记者去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在网上的BBS引起热烈讨论,然后网上BBS的讨论又迅速蔓延到传统媒介,从而在议题互设中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样的规律是有其道理的。网民没有专门的新闻素养,也没有采集信息的各种手段,因而只能根据自己亲历或听说的信息来提供线索,而这一线索究竟可信度有多高,其他网民很难判定,这就需要专业的新闻机构去调查采访。对于专业的新闻机构来说,在空前强大的媒体竞争中,它们迫切需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网络中的议论正好成为它们的有效资源。专业新闻机构经过一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手段采集来的信息总是有较高的可信度的,提供值得信赖的信息正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本职。如果网民没有形成议论话题,那么专业新闻机构的相关评论较少受到关注,而当网民形成议程后,专业新闻机构及时介入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最佳的搭配。
五、BBS论坛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译为电子公告牌或电子公告栏),是用
计算机及软件建立的一种电子数据库,可以让人们登录,并在上面留下信息。其信息通常可以分为若干个话题组(Topic Groups)。任何用户在这个公共区域里都可以阅读或提交信息。尽管今天很多BBS是由业余爱好者管理,但大量的BBS是由政府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的。(3)通常来说,BBS上话题广泛,人们可以分享各种信息及资料,也有一些BBS用来讨论专门的话题。据The definitive BBS List 2005年的数据,全世界有超过40万个BBS。BBS的历史比互联网(Internet)要早,但今天,绝大多数BBS建立在互联网上,BBS上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行话”(Jargon),BBS一般有自己的管理者(sysop)。(4)
在BBS上,所有的发言基本上都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新闻的引发,都从BBS开始,许多记者把BBS作为自己的重要线人。但BBS发言人的不确定性让一些理论家对BBS一直不能接受,他们认为BBS的言论不排除利用公众的义愤和同情行不法之事的企图。发布者不能提供身份证明,信息发布零散、杂乱。BBS所引出的话题多是简短和激发性的,为的是与大家一起讨论,不能保证话语的准确性,也不能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BBS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公众新闻。
六、博客评论
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和Log的组合词。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或简称为“网志”。博客现象始于1998年,当时全世界大约只有30多个博客网站。大约到了2000年,博客网站难以统计准确数字。博客作为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在技术层面上,已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博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5)
在传播学上,博客三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个人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博客是个人性的,现有的媒体都是由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拥有的,而博客是个人的。博客成为一种传媒工具,能使个人空间直接变成公共领域。博客是交互性的,与传统的单向媒体完全不同,传者和受者之间,实时互动,甚至二者之间的身份也模糊了,最好称他们为对话者。(6)博客的兴起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当中,甚至成为舆论领袖。与BBS相比,博客的发言人“看得见”,尤其是一些名人开设的博客直接将自己的名字设为博客地址,实名制加深了公众的信任感。由于这些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并且能够负责地发布信息,使得博客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影响公共政策的制订。
新闻网站担负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任务,目的是要加强政府在互联网上的声音,主动出击,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因而,新闻网站的评论是以配合政府在一个时期内的宣传任务为写稿和选稿的基本标准。它也有大量的网友评论和跟帖,但这种网友评论和跟帖是被纳入宣传工作的传播和反馈的整个环节中的,与宣传者的关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商业网站新闻评论应该如何定位呢?
《网易》“易言堂”版主石敢当阐述其宗旨说:“易言堂”,“一言堂”是也,在这里,各位朋友可以在我国宪法确认的“言论自由”的保障下尽情发表阁下的独到见解,畅论你的一家之言。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尤其是近几百年的社会发展史,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靠的是无数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智慧者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所产生的推动力,一些被当时社会视为异端的见解最终被社会发展的进程证明为真理。
求实务实,是民族和国家崛起的根本。在此敬请各位朋友本着为民族兴旺,为国家富强,为世界各族人民的和平和繁荣的这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出你的真知灼见来。
来到论坛的都是成熟的人,能够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想来不用我多说了吧,希望来到这里的朋友都乐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