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访问的特殊价值
“广而问之曰访”,访就是广泛地去询问。电视访问是电视记者为收集材料、挖掘事实真相而与采访对象进行的语言交流。
访问是一种需要口头交流的语言采访,具有较强的访问能力对于一个记者非常重要,国内外著名的记者和学者都对此有过精辟论述。
杰克·海敦说:“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威廉·梅茨在他的新闻采访学教材《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一书中,曾就访问的重要性作了形象的比喻:“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也可做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如果你不善于采访,就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约翰·布雷迪说:“不论多么优秀的撰稿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的才干也会受到限制。今天新闻事业中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稿件通常得之于采访。”[2]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编著的《新闻写作教程》一书中,对采访也有精辟论述:“采访,是撰写报道成败的关键,有没有本领使别人愿意跟你谈,这是写一篇比较好的报道,还是写一篇通常水平的报道的根本原因。”[3]
在我国,也一直有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的说法。我国著名记者艾丰在一次讲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记者采访后得到的材料在报道时用上了80%或者50%以上,那么这个记者的采访是不深入的。
那么具体来讲,访问有哪些特殊价值呢?
(一)访问可以获取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进行采访,有时掌握的还仅仅是模糊的新闻线索而已,必须沿着新闻线索,通过一步一步的访问,获得有价值的事实材料,也就是通过访问把抽象的线索变成具体的新闻;同时,有时记者掌握的材料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这就需要通过访问,扩充材料内容,还原具体事件过程,把零碎的现象变成鲜活的新闻;还有时,记者掌握的材料流于表面,就必须通过访问,拓展材料的深度和厚度,做出扎实的新闻。
同时,访问的过程还是一个继续挖掘新闻的过程。访问是一种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在交流中,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种挖掘有可能会拓展这条新闻的深度与宽度,还有可能挖掘出别的新闻。
(二)访问可以获得真实的材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时记者获得的线索或信息可能是别人提供的,可能是从间接材料中获得的,这就需要记者通过访问去核实线索的真实性;有时采访对象在访问中未能讲真话、讲实话,记者就需要进一步地访问,揭露事实真相,戳穿对方的谎言。因此,访问也是核实信息的过程。
通过访问核实汇报材料中的线索,是常常被忽略的工作。由于汇报材料具有权威性,很多记者在采访时觉得没有必要去核实。实则不然,汇报材料常常是汇报给上级领导看的,而领导习惯于根据汇报材料做出判断,这样,材料上就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出现不真实的内容。所以,记者必须重视对材料中线索的核实。
2003年《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死亡名单》可谓是通过访问获得真实材料的经典之作。2002年12月,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有人举报称,当地有关部门隐瞒了死亡人数。实地采访中,记者各方打探具体的死亡人数,从临汾市尧都区安监局与临汾市矿山救护大队的报告中看到的死亡数是8人,听取主管副区长向上级的汇报是8人,采访矿主、矿长获得的数字也是8人,采访一些矿工家属和当地老百姓了解的数字是三四十人。面对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数字、别人提供的数字、采访对象告诉的数字,记者没有轻信其中的任何一个,而是通过层层访问去查明矿难的死亡人数,最后结果表明,死亡人数至少有31人。
(三)访问可以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
访问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和互动,其间,通过记者有声的提问和无声的肢体表现,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从而丰富采访的过程内容。对于电视报道来说,包括情感交流在内的采访过程都构成采访的一部分而直接呈现于电视画面,因而这种情感交流和表现都成为影响报道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面对面》的一期《邓朴方:非常人生》节目中,随着交谈的深入,邓朴方首次向媒体披露1968年不堪凌辱,选择跳楼的往事。通过记者一系列的提问,邓朴方完成了对那段敏感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深藏在他内心的对父亲的愧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