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十七大专题报道评析
洪杰文 汪贝
【摘要】本文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非新闻单位网站(商业网站)中选取25家网站,对它们的十七大报道专题进行述评,总结了网络媒体对于十七大报道的成功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为网络媒体对重大政治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和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七大 网络媒体 专题报道 新闻网站
2007年,中国互联网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如果以1987年王运丰教授的第一封电子邮件[1]为中国互联网的起点,那么2007年刚好是20周年。
网络媒体在2007年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的报道中,对党的十七大的报道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可抹杀的一笔。党代会第一次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从中央到地方的重点新闻网站,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主要商业门户网站在内都推出了相应的专题报道,信息全面,报道形式多样。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所总结的那样:“十七大网上宣传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
1 网络媒体十七大报道特色与创新
我们通过对人民网、新华网等9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千龙网、东方网等10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新浪、搜狐等6家商业门户网站十七大报道专题的考察分析发现,2007年网络媒体十七大报道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
第一次,首次对党代会进行网络现场直播,时效性强。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开幕,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4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大型Logo或闪标放在最突出、最显著的位置,现场直播了大会开幕式和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其他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均以头条整体链接上述图文直播。海内外亿万网民收看了现场直播。为确保现场直播清晰流畅,各网站均成立前方直播报道组和大本营后方支持组,建立了采、编、审、发一整套流程机制,并对有可能出现的网络或通信信号中断等问题制定了应对预案,使得现场直播如期顺利进行。除了直播,许多网站还开通了人大代表在线访谈栏目,如人民网的“嘉宾访谈”,央视国际的“十七大代表面对面”,中国网的“中国访谈”和“代表风采”,南方网的“南方连线十七大直播室”等,邀请党代表或政界要人作客演播室,就十七大热点问题展开网民与代表或政府官员间的讨论。
第二,表现形式多样化,图片、音频、视频、Flash、电子杂志等多媒体手段得到充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的信息表现形式被大范围应用,几乎所有网站都有图片报道和视频栏目,Flash也见于动漫小故事、拼图游戏、地图导航、成就展示等多个方面,比如国际在线的“十六大以来执政理念演进路线图”精美地展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两个发展阶段图;新华网各地网上成就展的Flash地图,点省份名即可进入相关频道页面;腾讯网用Flash展示党代会的历次历史,设计精美且有新意。各大网站还相继推出了不同专题各有特色的电子杂志,比如人民网的“十七大双刊”,主刊是精华集锦,副刊是话题讨论,互为映照;新华网的“网言日刊”汇集网民言论;国际在线的“英雄之声”以电影原声方式再现赵一曼、刘胡兰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网易的“网上成就展”展现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巨变。
第三,互动性更强。博客、RSS等Web2.0技术的运用,论坛、手机等多种参与形式使得网民与媒体互动性增强;网络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间的良好互动,优势互补,形成整合传播联动之势。比如人民网强国博客开通22名十七大代表个人博客,总访问量接近10万人次,并以“记者博客”代替传统的记者现场手记等,很好地利用了博客的个性化,方便评论留言;新华网的网民博客充分调动网民的积极性;中国网的专家博客对十七大报告和相关信息做精英式解读。
手机媒体的引入更是本次党代会报道的一次全新尝试和一大亮点。大会期间,人民网推出的“我看我的十七大”大型手机互动专题编发新闻700多条,日均访问量近20万人次,手机网民寄语8万条。新华网“十七大手机报”每期发行3000万份,累计播发1亿多份,读者短信留言6万条。央视国际手机电视视频报道覆盖4000万手机无线网民,总访问量达4790多万人次。特别是在新常委与媒体见面的现场直播中,央视国际手机电视直播流量达396万人次,在开幕式直播中的访问量也达63万人次。新浪、搜狐也分别在WAP首页突出位置开设了“十七大报道专区”,新浪在手机新闻中心固定推荐十七大专题,每天向新浪手机用户推荐十七大重要新闻。搜狐的手机十七大专题报道开设5个常态栏目,并制作了“移动的大会议厅”,实时滚屏播出动态新闻。会议期间新浪、搜狐推送手机新闻3873条、图片924幅、视频7条。[3]
第四,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特色整合和主题创新。党代会报道作为重大政治新闻事件报道本身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商业门户网站没有采访权,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资源有限,无法做现场报道,只有5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有直播权。因此,很多新闻,尤其是重要新闻信息只能转载自人民网和新华网这样的权威网站,而像党史资料、党代会资料、党内法规、党建巡礼这样的背景资料基本也是相同的。面对大量同质化信息,各大网站,尤其是地方网站和商业网站纷纷在信息的特色整合上下功夫,从不同视角出发安排整理信息资源,做出特色。对地方新闻网站来说重点是地缘亲近性,而对商业网站来说则是通过信息重组进行特色解读。
2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全方位综合报道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广播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中文网)、中青网和中国经济网9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往往有着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所没有的强大资源优势,这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China Daily、《经济日报》这类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丰富的信息和人力财力优势,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和共青团这样的政治优势、十七大直播权、采访权等政策优势。这些优势在十七大这类重大主题新闻事件报道中尤为明晰,它们因此成为其他新闻网站重要的信息源,成为国内外网民和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成为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的重地。在本次十七大网络专题报道中,上述网站亦充分利用和整合了其资源优势,树立了特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媒体的综合报道,充分发挥了十七大网上宣传主阵地作用。
2.1 人民网、新华网——彰显大网风范
人民网和新华网这两个网站尽管所属传媒集团背景不同,但在传媒影响力、公信力和实力等各方面来说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同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领军者,它们常常以“对手”身份亮相。在十七大专题报道中,人民网和新华网的报道独家且全面,信息更新及时,背景资料详实,互动性强,图片、音频、视频、手机等多媒体技术手段“齐上阵”,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综合权威新闻网站的实力,但也各有侧重。
2.1.1 人民网——互动贴近
人民网(www.people.com.cn)对十七大的报道主要是在“贴近”和“互动”上下功夫。[4]采用Flash动画、blog、视频、电子杂志等网民喜爱的多媒体表现是形式上的贴近,突出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展示有关十七大的趣闻轶事等是内容上的贴近。
而人民网十七大报道的互动性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会上与网上内容互动。这实际上是将媒体的信息和网民的信息相结合,是Web2.0时代重视个人言论的一个突出体现。比如“网上议报告”栏目,从代表审议报告、专家解读报告、网民热评报告等方面选取记者和媒体、网民的相关稿件,着力体现会上和网上内容的互动。
二是网民与媒体互动。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人民网发挥强国论坛的影响力,牵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开展“手机强国论坛大型联合访谈”,设置了“对党说句心里话”、“假如我是党代表”、“手机话我家”等多个互动栏目。其他如独创直播页面中开设网友同步评的互动功能,使网友在观看直播报道的同时可以参与评论,并实现网友间的互动交流。参与党史党建知识竞赛的闯关问答,尝试网络拼图游戏这样寓教于乐新颖独特的栏目设置也极大调动了网民积极性,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参与。
三是媒体间互动。首先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之间良好的报网互动,其次是它也同时注重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比如前面提到的“花絮”栏目,还有“党报头条汇”栏目,选择了从中央到地方共35家党报,按日期排列的头条,并设各地党报查询,既丰富了信息,又以地域贴近性吸引各地网民,且搜索方便。
2.1.2 新华网——采用多种报道手段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在十七大专题报道中,综合运用中、英、法、俄、西、阿等6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访谈、调查、论坛、博客、电子杂志、短信、彩信、网报、网刊、手机报、Wap、列车滚屏、户外大屏幕等18种报道手段,80余个栏目立体播报十七大盛况,发稿15000余条,音频和视频53.5小时,受众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宣传力度和影响极大,仅户外宣传这一项,它就利用全国近200辆列车、28个省市20000辆公交车、5个省市的广场大屏幕同步播发十七大“新华网快讯”,日均受众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将十七大声音传遍千家万户。[6]在手机媒体上,新华网主推手机报。大会期间,新华网“十七大手机报”每期发行3000万份,累计播发1亿多份,读者短信留言6万条。据中国移动公司统计,新华手机报创造了党代会宣传报道史上的三个“最”——发行量最大、读者留言最多、出报时间最快。
从专题页面设计上看,导航非常清晰,分为图片篇、视频篇、访谈篇、手机篇、互动篇、资料篇、授权发布篇、文字篇八个部分,条理清楚、特色分明。图片篇中将图片按大会、代表、记者和场外分类,还设图表、漫画系列,很有特色。资料篇则重点展现十六大到十七大5年间的重要会议、文献汇编、辉煌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重点突出。
互动方面,新华网携手新浪,推出“十七大专题调查”,就“网民眼中的十七大”、“五年成就”和“展望未来”三个方面进行网民互动调查。它还“不断根据十七大进展,精心设置议题,积极引导网民讨论。其中‘对党说句心里话’、‘唱支网歌给党听’等系列网上互动活动,引起网民极大兴趣”。对于手机和论坛所收集到的网民言论,除了在相应栏目如网民博客、网民寄语、网友贴图、网民诗选、网民热议和相关专题中展示外,它还将其集合制作成电子杂志——网言日刊,共11期,可见其对网民言论的重视。
2.2 央视国际、中国广播网——视频、音频平分秋色
央视国际与中国广播网,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网站,一个是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网站;一个拥有丰富优质的视频资源,一个是中国最大的音频广播网站。它们不仅报道全面,而且充分利用其所属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了各自的音画特色。
2.2.1 央视国际——视频联盟
在十七大的报道中,央视国际(www.cctv.com)实现了“五大突破”:首次聚合7家P2P系统和2家海内外CDN服务商,实现超大规模的全球化多语种网络视频直播;首次实现中、英、西、法4个语种现场图文实时报道,首次实现人民大会堂现场图文直播和嘉宾访谈;首次实现网络、手机、电视三大平台联动报道;首次推出中国第一个视频手机杂志;向用户实时推荐十七大重大新闻视频资讯,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确保传播效果最大化。
栏目设置上,除了滚动消息、评论访谈、代表风采录等常规栏目外,还设有“十七大网上视听间”集合相关视频,“CCTV全景报道”提供央视节目指南,实现台网互动,更成立了全国电视台网络“视频联盟”——聚集浙江、北京、苏州、重庆、内蒙古、辽宁、广西、上海、甘肃、山西、山东、成都、天津、江苏、荆州等54个省市地区视频资源,结成“十七大视频新闻链播”;链接南京电视台网、徐州淮海网、荆州视线、温州广电网、无锡太湖明珠网、秦皇岛北戴河声屏网6家电视台网站;联合乐讯网、掌讯通、空中网、泡泡网、3G门户等20家无线媒体成立中国第一个时事报道“无线联盟”,推出CCTV手机电视、无线视频WAP专题网站和中国首个视频手机杂志,最终实现了网络、电视台、手机三方强大视频互动。
2.2.2 中国广播网——播网互动
中国广播网(www.cnr.cn、www.cnradio.com)是中国最大的音频广播网站。十七大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与中国广播网互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预告中国广播网网上十七大精华,中国广播网同天推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同一主题音频、视频、图文、电子杂志报道,同时在论坛、博客、跟帖留言、网络评论上延伸深化十七大报道主题,形成网台互动的宣传合力。[7]
栏目设置上,“倾听十七大”推出普通话、闽南话、广州话三个版本的音频,满足不同网民的方言需求,内容则涉及新闻和报纸摘要、代表访谈、十七大相关述评等多个方面。百姓纪事则以极具中国风情的红色设计,以图文、博客、影音、论坛、日记五个栏目将网民互动内容加以整理分类,展现了十六大以来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对十七大的殷切期望与寄语。电子杂志《身边·十七大特刊》共10期展现5年来的成就,关注社会热点,选登网友评论,有声有色。
2.3 中国网、国际在线(音频)——多语种,外宣重地
中国网(www.china.org.cn/www.china.com.cn)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是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韩文和世界语10个语种11个外文版对外发布信息的“超级网络平台”,其读者分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http://www.cri.cn)则已发展成为由43种文字、48种语言音频节目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站。这两个以多语种为主要特色的网站在十七大报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对外宣传,树立形象,汇集反馈海外舆论的作用。
以中国网为例,它推出拥有10个语种和独立域名的十七大专题网站,在此次十七大报道中可谓独树一帜。中国网每天都有大量独家稿件,这些稿件不仅选题独到,而且针对性强,从而有效地引导境内外网民的阅读。比如英文版编译了《中国的民主与政治进步》等5篇独家稿件,俄文版发布了题为《中国在信息透明和服务媒体意识方面正越来越跟国际接轨》的稿件,日文版编译了《日本记者:采访党代会是了解中国最好的机会》等文章,德文版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妇女代表的感人事迹,宣传党的执政理念,并借外国记者的积极评价树立我党良好的形象。
国际在线网站则用35种语言向海外报道十七大,向海外网民提供10种语言的音频直播。100多个国家的受众收听了国际在线网站十七大开幕式直播,160多个国家的受众来信来电10万多封次,包括斯里兰卡总理在内的3.5万个国外听众发来祝贺音频。丰富、高效的网上外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8]2007年4月和6月,分别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平台上线的CRI手机广播电视亦独家推出“十七大多语种新闻”和“环球资讯广播直播频道”,免费用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日语为在华外国人和前来采访十七大的外国记者提供十七大新闻,让他们随时收听十七大的最新消息。国际在线还推出了“外国网民看十七大”的专题,以“我看十七大”问题征集和“国外网民对中国认知度”调查栏目专门针对外国网民进行互动,极具特色。
2.4 中国日报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各具特色
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门户网站的中国日报网(www.chinadaily.com.cn)英文资讯内容丰富,信息全面,评说独树一帜。在十七大专题报道中,中国日报网“中外论坛”在大会期间参与人次达683万人,接收英文帖文52万条,其中77%来自境外。其“重要讲话”、“人事任免”、“热点解读”、“海外参考”等栏目设置突出的不是新闻的实效性,而是具有网民针对性的信息的实用性;在首页“5年成就展示”中,它独设了“5年来重大外交成果”,分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邻国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与西方国家关系四个部分,并设有民间外交、专家看中国外交、海外看中国外交的评论区,这是其他网站所没有的。同时,它还发挥了其英文优势,创新开设的“词解党代会”专题,从十七大报告中挑选出350条词汇,节选新闻热词,配上详细的英文对照解释,经外国专家语言把关,在中国日报网和国内5个语言学习网站广泛推广,激发了世界多个国家语言学习者对中共十七大的浓厚兴趣,是非常好的英文学习资料。
中青网(www.cycnet.com)作为国内最大的青少年门户网站和共青团所属青少年网站的骨干网则充分展现了其“教育性”的主题特色。它的十七大专题内容非常全面,新闻、成就、理论、党建、报告关键词报道、历史回顾等和十七大相关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涉及了,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十七大“知识库”。如“红色记忆”、“时代先锋”、“永远的丰碑”这样的栏目回顾革命史,缅怀英烈,歌颂新时代英雄,很有教育意义,而“共青团活动”、“我与祖国共奋进”、“青年共产党人”、“党的关怀”、“高举团旗跟党走”、“团的成长”则具有鲜明的“共青团”风格。而它的在线电子杂志《新音乐长征路》,则从音乐这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十七大,提供音乐视听,兼具流行文化,是一个不错的创新。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作为以经济报道和经济信息传播为主的网络媒体,在十七大的专题报道中,尽管报告、解读、视频、代表风采、党建巡礼、背景资料、论坛互动等该有的栏目和信息都有,但缺乏特色。
2.5 问题与反思
总的来说,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十七大报道中充分扮演了主流媒体的角色,积极创新,从新闻的原创性、权威性、及时性,到信息的全面性、纵深性、多角度性,再到表现手段的丰富性、互动的积极性,都堪称重大政治新闻事件报道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尽管如此,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对十七大的报道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网民需求估计不足,流量激增使得多媒体报道尤其是视频直播表现差强人意。据报道,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多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直播技术支持商ChinaCache的直播平台在十七大期间服务的网站点击量超过14亿次,是平时日访问量的10—15倍,其中海外浏览量超过9000万次。尽管ChinaCache称其直播平台的服务能力不仅可以支持在互联网上每天90亿次的PageView(页面浏览),也可以支持500万人同时在线访问网站的内容[9],但就笔者亲身所感来说,十七大视频直播的流畅效果时好时坏,画面质量仍有待提高;视频直播连接较困难;一些在线电子杂志制作精美却极难打开。
二是十七大专题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倾向。从内容上来说,党史资料、十六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展、代表风采和网友留言是上述所有新闻网站都有的,少有特色。从形式上看,视频、博客、电子杂志这些创新的表现手段因各网站均可见,且分散于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报道中,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而当作为本次报道亮点之一的手机媒体的互动参与都出现在主要重点新闻网站的页面上,且手机用户留言与论坛留言内容上未见较大差异,留言也少有分类和解读的时候,原本的亮点也黯然失色。应该说,将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国际这样的重点新闻网站的十七大专题单独拿出来,都令人惊喜,但将它们排列在一起时,同质化的创新与特色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这一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对十七大的综合性专题报道上,对于缺乏原创新闻的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而言,情况亦然。诚然,这与党代会报道本身的特殊性有关,但另一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那些极易复制的、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对于新闻网站而言并不能成为其打造自身特色的永久利器,回归到新闻本身才是新闻类网站真正的生存之道。
3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地方优势
截至2007年3月,全国共有25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10],本文选取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山东、河南、广东、湖南、浙江、黑龙江10个地区的重点新闻网站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地方网络媒体十七大报道的特点。相较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大手笔”、“大投入”和“大制作”,这些地方网站媒体资源有限,多媒体表现力、互动性和影响力远不及中央重点网站;同时,在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方面,由于政策和体制等原因,新闻不得不以转载为主,时效性不够强。但它们充分利用所属媒介集团的新闻资源,积极整合过往专题信息,并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积极创新,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突出地方特色
如前所述,对于十七大党代会这样的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地方新闻网站一来没有现场采访权,二来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如同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一样做全国范围内的“大而全”的报道,三来网民会直接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看现场直播和实时新闻报道。所以,贴近地方,关注身边这一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无法顾及的“地缘亲近感”,成了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杀手锏”。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汇聚地方特色。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会有关于全国各地的新闻,但一般依照时间排序,比较分散,而很多地方网站就将这些分散的新闻集合起来,比如北方网特设“天津团要闻”和“聚焦天津”栏目,关注天津代表团的动向和十七大期间与天津相关的新闻,尽管信息量不是很大。
更常见的一种方式则是在如“代表风采”、“党建巡礼”这样的非新闻类信息上进行地方性整合。比如荆楚网专题首页上的“荆楚先锋”、“京鄂连线”、“代表心声”、“十七大代表风采(湖北籍)”、“文明楷模”、“优秀党员风采”、“中部崛起”、“辉煌5年”这些栏目都与湖北密切相关,展现了湖北代表和湖北5年来的变化。大河网的“河南成就展”、“和谐河南”、“百姓纪事”、“欢乐中原”、“文化中原”等栏目极具豫地风情。东北网的“百姓眼中的和谐”、“图说龙江发展”、“和谐龙江评论”、“共建和谐龙江”等栏目也结合了地方特色。
二是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如果仅靠转载大网站的新闻,地方新闻信息量是极少的。而这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背后地方强势媒体的资源,则成为开拓本地特色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比如千龙网“代表风采”的视频报道来自BTV,东北网视频来自黑龙江卫视,东方网“评论解读”转载了兄弟媒体《文汇报》、《解放日报》、《瞭望》等有关的评论、社论,还有东方网自写的“东方评论”等。浙江在线则以《浙江日报》的内容为依托,结合十七大和地方热点,开设了“创新创业之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节能减排”三个特色栏目。
除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网站本身也有着丰厚的资源积累。比如荆楚网的“东湖网友看荆楚”和东北网的“东北网评”,浙江在线的“浙江喜迎十七大、网友共话十七大”以及大河网的“对党说句心里话、唱支网歌给党听”等栏目互动热烈;东方网在“辉煌成就展示”中则充分利用了其过往专题——2002年世博会申办成功,2003年战胜非典,2004年西气东送,2005年保持党员先进性,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北方网则在显要位置设有“中共天津市委九届二次全会”和“学习贯彻十七大求真务实谋发展”的专题链接,其他相关专题内容亦十分丰富;千龙网亦在“和谐社会2003—2006年成就展”部分整合了过去的专题资源,丰富了信息。
3.2 合作创新
所谓合作是指地方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网站之间等的媒体合作、资源共享,尤其在视频资源和新闻资讯方面,几乎所有新闻网站下面都有合作媒体的图标链接,甚至是专题链接。比如荆楚网链接了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湖南在线等相关专题页面。
所谓创新则是地方网站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做的在互动性、实时性、原创性等各方面的尝试,如千龙网联手宣讲家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六间房网推出“第一时评”这档网络热点话题视频节目,解读热点,促进和谐互动访谈,设文字直播和网友评论。北方网则对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进行文字版的实时报道,文章下面亦可直接评论,并设相关文章链接。红网推出“红网记者跑十七大”的原创新闻栏目。东北网开设“来自黑土地的声音——十七大特别报道”的特色专题,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围绕“党建篇”、“发展篇”、“民生篇”三个主题展现黑龙江代表的风采。
3.3 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这一特色应该属于广东传媒下属的南方网。在其他地方网站绞尽脑汁进行会议报道时,南方网推出了“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它摒弃了在会议报道上时间和原创的劣势,转投“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贯彻”怀抱,形式不求多样,但内容上抓住热点,角度新颖,深度解读,互动性强,特色鲜明,可谓高人一筹。
3.4 存在的问题
综观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可看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在互动性和多媒体呈现上明显不足,但这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明知资源不足,却不挖掘特色,反而追求多样化,比如东北网的“博下生辉”,其中只有两篇播客链接,那么这样一个栏目设置是否必要呢?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以宣传为主的“党代会”报道而非以传递舆情为主的“两会”报道来说,地方新闻网站在政治上并不占优势,论坛人气也一般,那么它们在互动问题上花过多的精力是否物有所值?还有关于党史资料部分,所述9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有这些资料,而且中文搜索引擎也很容易查到,那么到了地方新闻网站是否还有必要详尽罗列呢?
这是我们的一些思考,有待商榷,但下面所述如链接混乱这样的“硬伤”则是地方新闻网站尤其应该予以注意的。如千龙网“专家评述”栏目会链接到“代表声音”的二级页面,等等,这是很明显的错误,如果不是人为疏忽,则说明地方新闻网站在“信息构建(IA)”方面应给予重视。
4 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商业网站)——信息整合与创新
像新浪、网易等这类商业网站虽然没有十七大会议的相关采访资格,但商业网站仍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浓墨重彩地报道党的十七大。
如果仅从专题页面和栏目设置上来看,商业网站的信息量和表现力上并不输给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然而尽管门户网站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但在政治新闻报道上,不同于有传统媒体资源支撑和政策扶持的新闻网站,这些商业网站缺乏原创新闻,无法实现网站用户与会议代表等的有效互动,也缺乏新闻单位网站的权威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集成者,仰赖的是媒体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创新对它们而言尤为艰难。我们选择了新浪、搜狐、网易、Tom、腾讯、中华网这6家国内知名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的十七大专题报道作为考察对象,它们都页面精美,新闻、评论、背景知识视频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全面,注重与媒体尤其是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间的合作,信息整合方面颇具特色,但互动性大多不够突出。商业网站十七大报道的具体报道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媒体间合作密切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25日联合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非新闻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这里的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11]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媒体间的合作和授权的新闻转载,这些商业门户网站要组织报道十七大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十七大专题首页链接显示各有13家、21家和28家合作媒体。除开新闻信息的文字和图片转载,新浪视频专题部分的视频源自其合作伙伴央视国际、SMG上海文广、江苏广电总台、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和中广网。搜狐“十七大辅导报告专区”视频则来自宣讲家网。Tom联合新华网开通“新华-Tom十七大直播直通车”,页面会直接链接到新华网的“直播访谈”二级页面。
不仅是直接转载,还有商业网站和新闻网站间的合作创新。以网易为例,它联合CCTV的“经济半小时”,选取“以经济视角看十七大”的独特事件;合作人民网,利用其特色“手机强国论坛大型联合访谈”和“记者/代表博客”,弥补自有互动资源不足;牵手中国,网联合推出“寄语十七大”和“票选流行语”互动栏目。搜狐同样牵手中国网,策划四大专题:“铭刻在党史丰碑”记录党史重大事件、“十七大花絮”报道精彩会场内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86载”和“中国网十七大特刊”解读十七大报告。
4.2 特色创新
在信息独家性和时效性很难突破的情况下,商业网站在信息表现、信息整合和组织自有资源等方面多有创新,策划了许多有意义的栏目。
新浪设计了电子杂志《足印》(从党的一大到十六大)和动画《中共党史》,采用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向网民讲述党的辉煌历史,展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治党理念”栏目页面精美,充分利用了以往的专题资源,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要荣辱观、四个坚定不移、执政能力建设、共享共建、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八个关键词划分主题,每个主题分为精华、解读和背景三个部分,并链接到不同专题页面;特别策划“时代群英谱”,投票选出网民心目中最可爱的共产党员,并公布投票结果;整合新闻制成“十七大每日简报”,包含视频和文字,特设专题内信息关键词检索和日期查询。
搜狐的“近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板块将这种知识性背景资料分为“选举法规范人事遴选”、“组织法确立‘主席团’地位”、“公报法实现党务公开”和“出现‘新面孔’是历史规律”四个部分进行深度解读,而不是简单罗列信息。旁边还设有“十七大开放力度将超往届”和“中共对会议民主独特理解”的文章摘要和链接,安排合理。
网易的“票选流行语”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推出“全国人民票选5年来最受关注的流行语”、“各地最热流行语”和“最受关注流行语排行”,并对这些流行语进行深度解读,文章来自各传统媒体与网站。“头版十七大”栏目则集合十七大期间各报头版报道,二级页面分为当日头条和该报简介,与网易媒体库资源相结合。创新开设“党员信息港”和“网上党校”,实际上也是一种背景资料的分类重组。尤其是“党员信息港”分为名站导航、党员必读、实用网站和政府网站导航四个板块,内容涉及从高层动态、党建聚集、人事任免这样的新闻资讯到思想汇报、学习辅导、理论知识、常见写作等应用信息,还设搜索,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好党员”来说非常实用。
腾讯也特别策划了“永远的丰碑”和“红色足迹”两个栏目,前者结合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后者所谓追寻那“红色的足迹”实际上是红色旅游线路推荐,分为革命圣地线、缅怀英烈线、长征转折线三个部分,从旅游这个兼有娱乐和平民化的视角切入,颇有新意。而“记者前线日记——我在记录十七大”栏目则集合了各媒体记者的手记,但是只有11家纸媒和大河网的内容,信息量不大。
4.3 压力
应该说商业网站对十七大的专题报道颇有“带着镣铐跳舞”的意味,在不得自行采编时政性新闻的政策压力下,商业网站通过媒体合作、信息重组和技术优势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商业网站在这次党代会报道的“网络盛宴”中的“高调”一方面彰显了其长期形成的门户网站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视。然而,随着采编政策的放宽、网络版权问题的明确和新闻单位网站品牌、技术、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发展成熟,这些以新闻为主打的商业门户网站能否在机遇与挑战中保住自己的特色、找到合适的定位,仍值得观察和期待。
5 结语
网络媒体在十七大政治新闻报道中的“大放异彩”无疑表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大众传播功能和媒体性质的肯定。另一方面,这样一种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再到各大门户网站的“红色权威报道”和“同心协力”也似乎透露出一种给曾经是混乱、虚假新闻和虚幻世界代名词的网络重新正名的意味,作为大众媒体的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似乎不再只是快捷、全面、互动性强,同时还较权威,值得信赖。网络媒体不再是一种边缘性的传播渠道,它的迅猛发展,它与其他媒体的积极互动,它与现实的不断交融冲突正在将它渐渐纳入主流媒体的行列之中。
“2007年1月1日,人民网、中国网创建10周年。11月7日,新华网创建10周年。这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一波创办的网站已经走过十年。”中国社科院的资深传媒专家闵大洪在人民网《2007中国网络媒体盘点》[12]中如是写道。十年,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数字,长到可能人事皆非,短到许多错误还可以挽回。对于逐渐步入正规的网络媒体而言,下一个十年才是必争之地。无论是迫在眉睫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竞争,还是逐步推进的新闻网站试点改革和上市之路;无论是Web2.0技术新环境下的分众传播、自媒体兴起,还是网络管理的逐步加强、网络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和深入化;无论是网络与传统媒体间的竞争融合,还是市场开放下的国际竞争加剧、内容创新日益严苛,都给中国网络媒体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网络媒体十七大报道专题进行评析,总结网络媒体对十七大报道的这场“盛宴”,展现中国网络媒体现状,目的在于为网络媒体对重大政治新闻事件的专题报道和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希望能对网络媒体的将来有所禆益。
【作者简介】
洪杰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汪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传播学方向研究生。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6),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3/10/22/1001.htm。
[2]蔡名照:《在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http://forum2007.youth.cn/kms/index.htm。
[3]召讯:《互联网为十七大铺上红地毯》,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6419/110713/ 6563610.html。
[4]姚晓晨:《网络媒体成为十七大报道的生力军》,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1/ 064514132485.shtml。
[5]侯召迅、孙文鹰:《网络媒体十七大报道亮点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报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6604282.html。
[6]召讯:《互联网为十七大铺上红地毯》,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6419/110713/ 6563610.html。
[7]孙光海、戴仓超:《网络媒体十七大报道重装上阵》,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11/21/content_7120890.htm。
[8]召讯:《互联网为十七大铺上红地毯》,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6419/110713/ 6563610.html。
[9]CDN技术为十七大网络直播提供支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5/content_ 6946121.htm。
[10]数据来源:http://chinanews.dahe.cn/,已批准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网站。
[11]参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二条、第五条、第十六条规定。
[12]闵大洪:《2007中国网络媒体盘点》,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709913.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