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

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录片创作上的独立性、播放上的随意性,使纪录片创作始终难以形成巨大的节目市场和观众市场,以至当我国上海电视台首次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后,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上海电视台坚定不移地坚持纪录片的栏目化制作与播放,在众多电视台中起到了规范化操作、规模化生产以及示范性的带头推动作用。

第一节 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

进入21世纪,有人预测,最有前景的五类电视栏目是教育类栏目、体育娱乐栏目、电视纪录片、求职类栏目和军事类栏目。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五大栏目之一的电视纪录片,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其“朴实无华的表现手段往往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很具品位但缺乏宣传的领域”。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性的影片开始在西方诞生时,对观众的震撼,来源于那种真实的生活纪录、寻常人的自然表演,它引发了观众对“真实电影”的极大热情和广泛认同。由此,也推动了纪录片创作的发展。

长期以来,纪录片这一独特的节目形态似“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纪录片创作上的独立性、播放上的随意性,使纪录片创作始终难以形成巨大的节目市场和观众市场,以至当我国上海电视台首次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后,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有人甚至担心,纪录片进入栏目化播放后,将会因此制约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事实上,在我国电视栏目诞生时,就与纪录片有着广泛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几乎所有的栏目都是纪录片栏目的翻版。就此而言,也可以说,纪录片是电视栏目的主要节目样式。

在世界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电视界已经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改革目标。那么,作为电视节目主要样式的电视纪录片,在电视栏目化的生存过程中,能否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它与电视栏目是什么关系?这是本章首先要讨论的话题。

一、纪录片是电视栏目之母

早在199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创办人之一童宁就曾撰文谈论“栏目与纪录片的关系”,文章结论是:“纪录片是电视栏目之母,电视栏目脱胎于纪录片。只有纪录片再上台阶,栏目才能有水涨船高之势,只有纪录片的大发展,才能带动电视栏目的大提高。”[1]

事实上,我国初期的电视栏目是与电视社教节目同日而语的,而社教节目的主要报道形态是纪录片(专题片)。纪录片孕育了电视栏目的诞生,这在“电视栏目的发展”一章中已经论及。而纪实类栏目的诞生,更是由纪录片直接催生的结果。如中央电视台于1978年9月开播的《祖国各地》就是纪实类栏目的先导。栏目播出的内容主要是采用纪录片的形态,介绍了我国的山川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自此,电视纪录片也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播出栏目。据统计,在1980年到1981年的13个月时间里,《祖国各地》栏目共播出电视纪录片87部,其中有介绍山水风光、城市风貌的《大连漫游》、《三峡的传说》;有介绍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嘉峪关》、《瑶山行》等;也有介绍文化与事业发展的《国画之乡》和《藏医》等;还有报道人物的纪录片,如《青年采煤队》等。

在中国电视发展初期,一方面,大量的电视纪录片丰富了电视栏目的内容;另一方面,电视栏目的运行探索,又促进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繁荣,其中功不可没的当推中央电视台的《地方台50分钟》(1990年改为《地方台30分钟》),以及上海电视台1993年推出的《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前者为全国地方台开辟了一个展播优秀纪录片的窗口,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片编导。《地方台50分钟》开办之初的部分节目已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经典作品,至今被作为教案经常出现在各种教学和理论研究之中,如《明天的浮雕》、《湘西,昨天的回响》、《土地忧思录》、《西藏的诱惑》等。这些节目的编导也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队伍的中坚,并凭借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像《西藏的诱惑》编导刘郎,近年来先后创作了《傻子年广九》、《苏园六纪》,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苏园六纪》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二、纪录片靠栏目融入市场

中国影视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叫好不一定叫座,叫座不一定叫好”的问题,纪录片领域也不例外。据报道,在2001年第六届四川电视节上,大部分获电视节“金熊猫”奖的纪录片作品都是第一次与受众(仅限于参加电视节的业内人士)见面。有的纪录片甚至在获得多项大奖后,至今仍然没有公映过。为此,有人不禁要问:这些纪录片到底是拍给谁看的?有人质疑:国内纪录片拍出来以后真正进入市场,进入受众视野的片子又有多少?难怪有人担忧: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是否会步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的后尘——只为获奖拍作品!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电视媒体对纪录片的地位与作用的模糊认识,与对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的估计不足恐怕也有很大关系。我们从大多数电视台对纪录片播出时间段的安排就可以看出,只是将纪录片作为一种填补空白的替代节目。

与众不同的是上海电视台,以其对纪录片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认识,以颇具前瞻性的眼光,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推出了播放纪录片的固定栏目《纪录片编辑室》,该栏目受到了上海观众的普遍欢迎,据说还曾出现过万人空巷看纪录片的盛况。1993年初,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与北京广播学院共同举办了一次上海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研讨会,笔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观摩了上海电视台部分代表作品,不禁被《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关注普通人的情感而深深感动。同时,也为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培育出一批优秀的纪录片而钦佩:如反映上海老式石库门弄堂居民生活的《德兴坊》;反映老年人再婚社会问题的《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报道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十五岁的初中生》;纪录最后一个母系社会摩梭文化的《摩梭人》;尤其引起人们心灵震撼的《半个世纪的乡恋》,反映了日军“慰安妇”老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世界,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世界主题。

上海电视台坚定不移地坚持纪录片的栏目化制作与播放,在众多电视台中起到了规范化操作、规模化生产以及示范性的带头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中也设置了《纪录片》(现改为《见证》)固定栏目。另外,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与全国百余家会员电视台合作共同开办了《中国纪录片》(30分钟)栏目,到2001年,签订播放协议的共有约80家电视台,以市场运作为主线,采取带贴片广告播出的方式运行,既减少了各台独家自办纪录片栏目制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又满足了各台交流节目、丰富纪录片内容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采取了新的市场运作方式,改变了过去交费发放播出节目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纪录片》的阵地。

然而长期以来,缺少标准化时长,没有固定的播出平台,这是中国纪录片不能很好地融入市场、贴近广大受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01年第六届四川电视节上,组委会特地为此安排了一个《电视纪录片制作与国际市场营销研讨会》,专门研讨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现状与发展问题,以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一个面向新世纪、具备竞争力的、健康的中国纪录片市场。

三、纪录片带动了栏目的繁荣

在谈到纪录片与栏目的关系时,有人说:“栏目是一种普及型的艺术,纪录片是一种提高型的艺术。只有栏目水平提高,纪录片才能在普及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纪录片的先锋作用,在中国电影史上已有辉煌的记录。每一次纪录片的创作突破,又会给栏目带来豁然猛醒的新感受。”[2]

从电视节目的发展来看,纪录片的每一次创作突破,都对栏目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出现,曾带动了电视栏目《祖国各地》的向前发展;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的艺术尝试,带来了《人物述林》栏目的繁荣;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问世,使得一批电视栏目提高了节目的穿透力和历史感;纪录片《望长城》的播出,使电视栏目从中汲取养料,增强了对纪实性的深层次理解,并带动了纪实性报道手法在各类型栏目中的普遍运用。2001年央视创办的《探索·发现》栏目开播六年来,据央视综合指标调查报告显示,该栏目观众流入率暂居央视第一,栏目满意度总排名位列前十名。[3]这一栏目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借助于1000多集涵盖战争调查系列、地理发现系列、考古发现系列、历史发现系列等多个系列的集自然与历史于一体的纪录片。

从当代我国电视栏目制作的现状看,一些名栏目对纪实手法的运用都有成功的案例。例如中央电视台社教类栏目《社会经纬》,生活服务类栏目《生活》中的子栏目《消费调查》,《为您服务》中的子栏目《旅游风向标》,娱乐类节目,像美国的“真实电视”《生存者》也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地球故事》和凤凰卫视的有关栏目中播放。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掀起娱乐狂潮的湖南卫视真人秀栏目《超级女声》,也正是吸取了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的纪实性手法,创造了栏目制作与运营的神话。

如果说纪录片是报道类节目的主要样式,那么,也可以说,纪录片是电视栏目最基本的报道方式。纪录片除了作为同名栏目存在外,更多的是以其独特的报道手法和风格,为当代电视观众所喜爱,因此,也成为各类栏目制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即使在谈话类节目中,现在也有许多穿插了短纪录片作为话题开端,作为推动谈话节目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因此,对纪录片的研究,就不仅仅是专题节目讨论的范畴,也应当是栏目设置、创作和借鉴需要首先研究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