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纳型新闻栏目
集纳型新闻栏目,是指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汇编单位和划分形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集纳型新闻栏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栏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时事类、经济类、体育类、娱乐类和综合类等;根据报道地域的差别,可以分为国际新闻栏目、国内新闻栏目以及地方新闻栏目。而在当今,最能体现栏目各自特点和风格的分类方法,似乎应该以播出时段为依据,划分为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傍晚新闻、晚间新闻。
一、集纳性新闻栏目的编排
1.早间新闻编排
电视出现以后,甚至是在固定的电视新闻栏目出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的收视时段仍然习惯性地锁定在晚间——黄昏以后、睡觉之前,早间时段被广播所垄断。直到1952年,时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副总裁的西尔维斯特·韦沃(Sylwester Weaver)创立了《今天》(Today),才打破了这种局面。该栏目每天早晨7点播出,时长两小时。《今天》一问世,就以其轻松活泼、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收视率节节攀升,持续保持全美早间节目收视率第一,风行至今已足足55个年头了。同时,它也为美国早间电视新闻栏目奠定了一种格调和模式,并且引发了美国另外两大广播公司(CBS、ABC)的效仿,相继推出了《早晨》(Morning)和《早安,美国》(Good Morning,Ameri-ca),从而促进了美国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
在我国电视发展的初期,早间电视新闻栏目同样是一片空白,充其量只是重播头天晚上的新闻,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早间新闻栏目。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方电视台较早地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杭州电视台的《早上好》(1986年),广东电视台的《早晨》(1987年)等。而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993年)的开播为标志,早间新闻栏目的竞争大战正式打响。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创办或改版自己的新闻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湖南电视台的《潇湘晨光》、上海电视台的《上海早晨》、广东电视台的《岭南早晨》等,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闪亮登场,又为这场大战增添了许多精彩和亮点。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电视台的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除外),虽然大多以若干板块的形式结构全篇,甚至有不少还自称为“杂志型”新闻栏目。但事实上,它们还遵循着简明新闻的编排方式,距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杂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仍把它们归为集纳型新闻栏目。
如果对早间新闻栏目的诠释仅仅是“一档在早间播出的新闻栏目”,那就未免流于简单和肤浅了。由于所处时段的特殊性,早间新闻栏目与其他时段的新闻栏目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自己较为鲜明的风格与特征。
(1)内容的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的拓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向人口老龄化时代的转变,固定的早间时段的收视群体正在形成。当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人们希望了解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夜晚,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重要新闻,对国家、对个人有什么影响:“9.11”恐怖事件的最新进展、本·拉登命运如何?纳斯达克有何起伏,对股票是利好还是利空?有毒大米到底有没有流到本市?CIH病毒是否会如期发作?天气预报、交通状况、市场价格……这些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正是早间新闻所要报道的内容。一般来说,早间新闻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强化时效性。早间新闻应当对前一天发生的事件作变动地连续报道,这样才使得人们对早间新闻有着特殊的关注,“昨夜今晨”正是早间新闻栏目的用武之地。另外,清晨时光人们往往是在匆匆的洗漱就餐、收拾行装中度过的,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坐在电视机前从容地欣赏电视节目。所以,早间新闻只有提前给观众最新的要闻简报,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果还是把昨日的消息搬出来“炒冷饭”,那等待它的只能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增强服务性。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而言,本来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服务功能。而对于早间新闻栏目来说,观众对这种服务功能的需求,显得更为强烈、直接、具体和迫切。电视观众除了关注昨晚发生的天下大事外,更想知道新的一天的天气状况、交通状况、市场物价等与自己一天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信息。所以,早间新闻栏目不能把目光仅仅囿于时事新闻报道,还应拓展自己的视野,多一点人文关怀,照顾观众的多种服务信息的需求。
对于服务性信息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天气、交通、物价这些方面。其实,凡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资讯,比如股票、彩票、电影票、出版、人才市场以及就医等信息,同样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而且,这种服务信息应该是具体的、灵活的。比如,夏秋之交,武汉市民爱吃香辣蟹,但是如果食用不当,就会引起食物中毒或其他疾病。湖北卫视的《新闻早班车》,就在节目中及时地给大家提个醒,并告诉大家正确选购和食用蟹的方法。再如,秋季到来,冬装开始上市,《新闻早班车》又关切地提醒大家,服装也有保质期,并告诉观众服装标签上的数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使观众增长了一些选购衣物的知识。不过,对这样的服务信息要注意找好新闻由头。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多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思考,早间新闻栏目的服务性才能加强。
(2)形式的选择
“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们都愿意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天。所以早间新闻栏目应该定位在轻松活泼、清新明快上。
NBC的《今天》从创立之初,就因在栏目风格上的成功定位而牢牢地树立了自己在早间新闻中的地位。ABC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办的《早安,美国》因混合了新闻和娱乐也获得了成功。而CBS开播的《早晨》却因风格过于严肃沉重,收视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1982年,该栏目在形式上大动手术、改头换面,使节目的节奏加快,风格更为活泼,状况才略有好转。国内电视界目前已普遍接受了这种“轻松传播”的理念。比如,《上海早晨》的栏目广告语便是:“充满活力的一天,从《上海早晨》开始。”
节目形式的设置,可作如下尝试:
首先,演播室的家庭化。家,永远是一个温馨亲切的象征,也是最容易让人放松的地方。因此,家庭化的演播室与早间新闻栏目轻松活泼的风格是非常吻合的。家庭化的演播室一般应包括四个景区:客厅风格的主景区——此景区最能体现家的味道;新闻演播室风格的新闻景区——此景区用于向观众播送“要闻回顾”或时政新闻;起居室风格的服务景区——此景区用于播报与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资讯;多功能的移动景区——可以为任何一个景区做配合。
其次,解说声的广播化。清晨的观众,很难坐下来认真地注视电视画面。所以,早间新闻栏目除了强化电视的图像传播功能,还应向广播靠拢,靠解说传达信息。比如,1999年,沈阳电视台《沈视早报》中关于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的一组报道,就对画面进行了详尽地描述,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再次,主持人播音的口语化。美国学者赛弗林和坦卡德认为:大众传播,要传播到尽可能多的受传者。所以必须写得(或用其他形式表现得)尽可能的明白易懂。这种大众传播的“易读性理论”以及人际传播中的“人情味理论”,都为当下颇为流行的“说新闻”提供了理论基础。
“说新闻”的播报方式,自从凤凰卫视的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中首开先河以来,迅速风靡全国。在这种播报方式下,主持人娓娓道来,轻松诉说,再加上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其他传播符号的使用,使得传播者在传播基本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完成一定的情感交流,语言风格实现了从宣传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在这种状态下,主持人的言谈举止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同时也营造出了轻松活泼的栏目风格。
但是,在当下国内风靡一时的“说新闻”中,也有一些不和谐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导语的口语化与解说的“播音腔”之间的不协调,使整个节目的风格难以统一,反而显得不伦不类。为此,记者在写稿时,一方面应该注意从书面语言向口语的转变,同时还要注意推广许多电视台都已经开始施行的“主编主播制”;另一方面,要多拓展一些“说新闻”的方式。比如,采取主持人聊天的方式,异地连线采访嘉宾或外勤记者即时场外报道的方式,以及主持人通过笔记本电脑为观众介绍网上新闻的方式等。
(3)栏目的编排
新闻栏目的编排,体现了电视媒体的立场、风格以及对当天新闻的整体把握。同时,对于栏目的吸引力以及观众的持久注意力也起着关键作用。美国电视媒体有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以美国NBC《今天》栏目为例,分析早间新闻栏目的编排。[2]
《今天》于1952年1月14日开播以来,节目时长一直为两个小时,每天清晨东部时间7:00~9:00和观众见面。2000年10月2日,NBC对该栏目扩版,时长为三个小时,从每天清晨东部时间7:00~10:00播出。从某一期具体节目可以看出《今天》栏目的编排情况和节目内容样式。
表4.1 NBC《今天》节目编排表
续表
*穿插在各时段之间的广告未在表中体现。
从表4.1可以看出,《今天》的编排采用整点的划分方式,整点播报新闻和天气,半点开始播放各种小专栏和专题节目。新闻内容是“硬”(新闻)“软”(新闻)兼施,专题和专栏节目侧重服务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表4.2 NBC《今天》栏目中的专题节目编排表
《今天》的专题除表4.2所列外,还有《居家与园艺》、《婚礼》、《名人》、《穿越世界》(每周一期)等。
一般来说,美国的早间电视新闻栏目在编排上都分为七大块:
第一部分,是整个节目的缩影,通过短短的报题表现整个节目的情调、节奏和特色。
第二、三、五部分,一般安排突发性新闻、介绍情况的成套新闻以及有关健康科学的专业新闻。第四部分,往往安排一则新闻特写,以形成“峰谷技巧”编排。所谓峰谷技巧,就是把电视节目想像成一系列的山峰,错落有致、高低不平。每次新闻节目,都用当天最新、最重大的消息做头条,越往后,紧迫性和价值就越小。在低谷状态下,应找出一个办法,使节目重回高峰状态。在这里,当前面两部分新闻重要性依次递减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新闻特写的方式制造高潮。
第六部分,一般是体育新闻。
第七部分,内容回顾和最新消息。最后一条一般选用新闻特写或风趣新闻,使观众在清新隽永的结尾中轻松结束。
早间时段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早间新闻的竞争从未停止过,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00年,NBC在其早上7点播出的全美同时段收视率最高的《今天》之后,又开办了一个9点播出的新栏目《稍晚的今天》。其他两家电视台的动作也不小:ABC起用了观众缘极好的实力派女主持戴安娜·索雅作为《早安,美国》的新的当家花旦,且在曼哈顿区百老汇开设了新演播室;CBS也开播了新的《早间节目》,用以代替早上7点的《早晨》。在国内,早间时段新闻栏目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开拓。
2.午间新闻
午间新闻栏目在当今中国电视界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人们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早间和晚间的节目时段。晚间新闻是电视新闻中最早开发的黄金时段,因此,受到电视台更多的关注。早间新闻则作为继晚间新闻之后的又一个开发热点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平民百姓的目光。而对于现有的午间新闻栏目,则有进一步开发之必要。至少在美国如此,目前在午间还未有一档名牌新闻栏目。
虽然目前国内30多家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已开办了午间新闻栏目,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目前对早、晚新闻的过多关注,而导致大多数午间新闻栏目存在着信息量小、深度不够、时效性差等缺陷。
午间新闻对于电视台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时段。此时,大多数的观众群体,不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购物的主妇以及上学的学生都已经结束了上午的工作。这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收视群体的时间段。同时,从观众的需求来看,人们对于上午发生的事件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望,并且能够较为从容地欣赏电视节目。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更加注意新闻的接近性,在节目制作上应该鲜明地树立起服务意识、策划意识和直播意识。
(1)服务意识
由于午间新闻是在人们用午餐的时间,主要对象包括家庭主妇,所以这个时段明显增加了生活服务内容,但是具体到某个或某类栏目,其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规格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以中央电视台每天中午12点播出的《新闻30分》为例,除了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新闻进行简要的报道,以及《出行参考》这个颇具特色的服务资讯性小栏目之外,该栏目把大部分的关注点放在了国内社会新闻的报道上。比如,关于环境保护、医疗改革、质量打假、消费者权益、住房改革等等,都是《新闻30分》常报常新的话题。
(2)策划意识
当新闻理论界还在为“新闻能否策划”,“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区别在哪里”等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时,新闻报道策划早就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手段走进了各新闻媒体。午间新闻节目由于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对报道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还以《新闻30分》为例,由于近年来沙尘暴频频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国人十分关注。为了解除观众的种种疑惑,《新闻30分》在2000年春季——正是北方沙尘暴肆虐的季节,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组成科考队,远赴内蒙、甘肃沙漠地带,进行实地考察。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及时发回相关报道。再如,2000年3月12日植树节,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多是各地植树造林的动态。而《新闻30分》则精心策划报道了一组关于我国水土流失的报道,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几个报道组中,记者向观众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植树节当天编发这样一组报道,其意义更为深远。
(3)直播意识
电视直播因为能够带给观众亲眼探求“未知”的新奇感和同步亲历事件的满足感,而成为电视的魅力所在。但现场直播本身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人力等客观因素。而对于午间新闻栏目来说,这种限制与其他时段的新闻栏目相比,降到了最小。由于播出的时段多在12:00到13:00之间,午间新闻采访、摄制、交通、甚至人员配备的难度都要比其他时段小得多,拥有现场直播的众多有利因素。
1998年,凤凰卫视曾对开启金字塔进行过直播。《凤凰午间特快》栏目经常通过画面的切换,使前方记者的现场报道能够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新闻报道的叙事时间由以前的过去时变成了现在进行时。2001年10月9日的《凤凰午间特快》对“9.11”恐怖事件的一些后续报道就直播切换了驻美国、欧洲及中东记者的现场报道。这种报道形式或许会由于技术的原因产生一些小的差错,但瑕不掩瑜,相比之下,它带给观众的现场感、冲击力及随之而来的信任感是更为强烈的。《凤凰午间特快》作为凤凰卫视中午的强档新闻栏目,每周一至五12:30~13:00播出,内容都是从当天上午9时到13时的国际经贸、社会、财经及政治新闻,力求在第一时间为观众呈现。
3.傍晚新闻编排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晚间新闻栏目都可分为两个时段:18:00~19:00和21:00以后。其中,对于18:00~19:00傍晚时段的新闻,国内已经形成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鲜明统一的“联播新闻”模式。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分析美国同一时段的新闻节目。
在美国,傍晚6点(东部时间7点)被认为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新闻时段。因为此时大多数人都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是和家人坐在餐桌旁准备就餐的时候,而且,此时观众的收视状态较为从容专注,不像早间那样忙碌。同时,从电视台节目整体的收视率考虑,“晚间新闻是当晚电视节目的封面”,它的精彩与否直接决定着后面节目的收视率。因此,此时段被各大电视媒体极为看重。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在此时段安排的节目分别为CBS的《CBS晚间新闻》,NBC的《NBC晚间新闻》,ABC的《ABC今晚世界新闻》,时长都是30分钟。三大广播公司晚间新闻的节目构成,多是当天发生的时效性强的突发性事件和重要的时政新闻的报道。节目一般由中间插播的商业广告分割成五个“新闻段(news block或news segment)”组合而成。
第一个新闻段:A.画面精彩、重要的硬新闻
B.与头条新闻相关的背景新闻(或重要新闻的后续报道)
C.预告以下新闻
(广告时间—1)
第二个新闻段:A.重要性稍次于头条的报道——国际或国内新闻
B.软新闻或新闻事件特写
C.新闻人物或事件特写
D.预告以下新闻
(广告时间—2)
第三个新闻段:A.重要性稍次的国际或国内新闻
B.新闻特写、特别报道
C.预告以下节目
(广告时间—3)
第四个新闻段:A.重要性再次的社会新闻
B.较轻松的社会新闻
C.预告以下节目
(广告时间—4)
第五个新闻段:多是一条调查性事件特写或人情味新闻或人物特写[3]
从三大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的编排中,能够再次看到“峰谷技巧”的纯熟应用。
第一个新闻时段总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不仅确定着当天新闻报道的重点和风格,而且担当着吸引观众看下去的重任。其中头条新闻应当把当天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公布出来以满足观众求新求快的心理要求。第二条新闻一般是头条新闻的背景新闻或相关的新闻。
第二个新闻段中的新闻价值略低。从内容上讲,该时段往往安排有关健康、科学或社会新闻。一般把与普通观众生活相关度最密切的新闻安排在该段中的头条。
第三个新闻段由于刚好处于整个节目的中间,正是观众的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所以,此时安排的新闻往往是重要性仅次于头条新闻的重要新闻,而且,一般是画面丰满、动感强烈的硬新闻。
第四个新闻段一般是体育新闻。
第五个新闻段往往安排一则充满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软”新闻,多是人物特写和事件特写,给当天的新闻留下一个动人的结尾。
从以上新闻编排看出,新闻特写在美国新闻节目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这在各新闻段中起到了回升收视曲线的重要作用。
所谓新闻特写,是指“对新闻事件、人物活动和场景中富有特征的局部,作细致描绘和再现的报道形式。它的形象化表现,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效果,又有诱发联想的力量”。[4]在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比较经典的新闻特写是广州电视台在香港回归的当天所编排的一组《广州新闻》(1997年7月1日)。新闻编排第5条《新闻特写——别了,彭定康!》,利用末代港督彭定康告别仪式上的现场音乐和降下英国国旗的场景,配上对应的具有调侃意味的字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把英方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末代港督彭定康在大势已去时无奈无言的复杂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新闻特写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报刊为了应付电子新闻而出现的一种体裁,其文体风格从一个极端的新闻分析,到另一极端的对新闻事件所进行的描绘式、煽情式、富有人情味的报道,成为那些希望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的报刊记者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技能,同时也成为电子媒体应对平面媒体竞争的一个重要形式。
4.晚间新闻编排
晚间新闻栏目即晚上9:00以后的新闻栏目。
我国早期的晚间新闻基本上是对当晚首播新闻的摘要重播,从内容到形式并无鲜明的特色。如今,晚间新闻在众多电视人的努力下,正在形成自己的独特内涵和鲜明风格。以1999年夏中央电视台《现在播报》的开播为标志,一场晚间新闻的改革在电视屏幕上悄悄地开始了。一些地方台的晚间新闻栏目也开始崭露头角、闪亮登场。如:湖南台的《晚间新闻》、北京台的《晚间新闻报道》、江苏台的《晚间播报》、辽宁台的《今晚直播》等,都在大胆地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观众缘,甚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晚间新闻的时段大都在21∶00到23∶30之间。这一时段受众最为集中,收视心态最为平和。并且经过一天,尤其是经过黄金时段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之后,他们更希望在轻松舒缓的气氛中接受信息,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此时的电视新闻栏目还面临着电视剧的冲击。所以,观众此时段的收视状态、心理需求以及客观条件决定了晚间新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贴近百姓生活
一个栏目能否成功,最根本的在于观众是否认同或欢迎。首先需要解决的当然是栏目办给谁看,突出什么内容和特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栏目定位问题。本来,面向大众是电视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但这个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近来的新闻改革终于明确提出了“平民化”的口号,开始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和个性状态的关注上来。强调以观众的普遍关注程度为标准的社会性,以观众感兴趣为标准的趣味性,以符合观众审美要求为标准的可视性,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生活。
在材料的选择上,晚间新闻大多选择观众感兴趣或与观众生活具有贴近性的社会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挤掉了大量一般性会议或工农业四季歌之类的报道,强化了观众本位思想,使栏目的传播意识更多地思考“观众要不要看,想不想看这样的新闻”。
湖南台的《晚间新闻》,大胆地抛弃了时政要闻,而完全以社会新闻尤其是百姓生活新闻为报道对象。其内容通常是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一个人物特写,一个人物事件,一个社会问题的曝光,一个治安案例,再配上一些奇闻轶事等软性新闻。不论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全部把镜头对准了广阔的社会。其实,这种完全世俗化的报道在为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勾勒出生活的剪影,吸引他们的关注的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广阔背景。
在叙事风格上,晚间新闻大都采用了或娓娓道来、或设置悬念的讲故事的方式。美国CBS《60分钟》的制片人休伊特曾经十分强调他们的节目“一定要有故事性”,要为观众提供一个story。在国内,也有人甚至给电视新闻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电视新闻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种叙事意识的主导下,一般除了在题材上选择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外,更注重利用各种手段彰显新闻的故事性。比如,对导语和串词进行精心设计,设置悬念,以求引人入胜等。
(2)加强深度报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简报型新闻栏目很难兼顾深度,深度报道似乎只属于杂志型、专题型节目。其实不然,晚间的观众更想立体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晚间新闻播出的时段也使得调动资料、重新编排以及收集各方意见成为可能。这样,既有需求,又有可能,深度报道理应成为晚间新闻报道的重点。
湖北卫视《新闻空间》曾播出过一则《开学了,香梅学校停课了》的报道。记者从接到家长投诉入手,在现场先后采访了无所适从的家长与学生、满口无奈的任课老师,以及闪烁其词、百般逃避的学校领导。以大量的同期声再现了现场气氛。同时,也逐层剥笋般地把事情的真相揭露出来,俨然一个小型的新闻调查。
新闻的组合报道,也是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采用多种体裁,通过一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来满足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求知、求新、求深的欲望。
组合报道大都由这样几条构成:头条一般是对事件的概述报道,第二条一般是背景资料,最后一条通常是一则评论。这样,基本上完成了对某一事件的透视报道。
以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期组合式报道为例:
本期节目围绕黑龙江籍运动员大杨杨44秒改写中国冬奥史、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事件,编发了9条相关新闻:
a.大杨杨:44秒改写中国冬奥史(从美国盐湖城发回的现场报道)
b.新闻背景:冬奥会,中国人的足迹
c.新闻述评:梅花香自苦寒来
d.大杨杨夺冠精彩回放
……
这一组新闻,从单条新闻看,只是一则则新闻简报,但从整体看,则是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既有消息报道,又有消息的历史背景和新闻分析,完成了新闻深度报道所具备的各种要素组合。
而且,这种组合报道还能够通过连续或系列报道的形式达到增加深度的目的。如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关于《聚焦婚姻法》的系列组合报道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当天播出了《我国将修正婚姻法》的消息,随后播出了《新闻背景:婚姻法的沿革》,介绍了历次婚姻法修改的历史状况;此后,又接着报道了关于家庭暴力的《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反家庭暴力旗帜鲜明》、《新闻背景:反家庭暴力——全球共同的行动》;第三天又报道了《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关注重婚包二奶现象》、《重婚的认定成为婚姻法修正的焦点》、《重婚、包二奶将承担法律责任》。3天的报道逐层深入,层层递进,有选择地报道了婚姻法的修改情况。
二、集纳型新闻栏目的个性化
个性化,即差异化。个性化栏目是指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从而使之具有同类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电视栏目众多、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对于电视媒体的节目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栏目的个性化,是对“注意力经济”的深刻理解和栏目创新的基本要求。
《凤凰早班车》1998年4月1日开办,开创了“说新闻”的方式,应当是颇具个性化的栏目。主持人以通俗的口语,讲述摘要新闻的内容,将每天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最新信息做集约化处理,用平实的语言向观众传递。其意义在于:个性化传播——与传统的严谨庄重、字正腔圆的新闻播音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带来了电视新闻语言叙事的新变化。人际化传播——把新闻的传播过程变成一种一对一的对话,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把主持人定位在与观念平视与对等的基础,强化了传播效果和节目的亲和力。
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2003年1月6日开办,也是一档个性鲜明的栏目。该栏目定位于:“填补重要的言论资讯落差”,成为一档信息评论节目。内容主要是摘要播报世界各地以及两岸三地华文报章杂志的“头条”及其他新闻言论。既让观众看到外国人对一个事件是怎样看的,又反映主持人杨锦麟对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看的(个人化点评)。其特点:荟萃每天国际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的言论精华,以“读”的方式,将有关的国内外媒体对大事的评述扼要介绍给广大观众,满足他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努力做到“一个事件,多种声音”。
如关于“朝鲜六方会谈”的报道:
英国《卫报》:美朝无意延续六方会谈
韩国某大报:朝鲜表示六方会谈有害无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六方会谈仍有作用
韩国某大报:朝鲜无理是一贯行径
香港《亚洲周刊》:朝鲜不再信任中国……
上述几篇报道,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和各自的利益观点,体现了一种多元价值观。
在新闻栏目的个性化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全国首创“民生新闻”的《南京零距离》。该栏目于2002年1月1日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创办。每晚18:50~19:50首播。收视表现强劲:开播第2周,即进入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前50名;第28周进入前5名;从第36周开始,名列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直到2006年12月,仍以平均收视率7.1%,排名南京市电视节目收视第一名。
《南京零距离》栏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影响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栏目的广告收入:
2002年5千万元
2003年8千万元
2004年1.0088亿元
2005年1.0388亿元
2006年1.0688亿元
二是在《南京零距离》的带动下,全国劲吹民生新闻之风,如安徽台《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河南台《都市报道》、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等,通过向《南京零距离》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的运作模式,在本地化的经营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以《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为例,分析新闻栏目的个性化运作。
所谓民生新闻,按照创办者的初衷是: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平民百姓,而追求民生则是栏目不遗余力表现的内容。一句话,即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南京零距离》主要从社会事件、生活投诉、实用资讯这三个角度来反映平民百姓方方面面的生活,主打民生新闻,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民生的内容是事件化的(即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呈现他们的真实生活);这些事件是过程化的(即通过曲折的过程来揭示他们心灵的冲突);这些过程又是细节化的(即通过丰富的细节来还原生活的本真)。我们从《南京零距离》的一期节目串联单中可以看出该栏目选题体现出的民生取向:
提要
广告
主持人
《今日快报》
1.九华山隧道正式动工
2.无锡青年受刺激,悄悄潜入敬老院
3.零距离调查:你相信东郊有老虎吗?
4.司机拒载,醉汉受伤
5.这里的路堵何时休?
广告
提要
6.女菩萨入户行骗,众乡邻揭开骗术
7.假和尚上门行骗,机警市民当场揭穿
8.开选矿厂,请不要牺牲环境
9.护照丢了之后……
下节零距离提要
广告
10.少妇大胆,吓着行人
11.洗头是假,盗窃是真
12.车主打盹,布匹被偷
《孟非读报》
孩子入园赞助费该填多少?(现代快报)
“人造美女”生丑儿,赔夫百万(南京晨报)
广告
《今日快报》
13.银行“适度从紧”,房贷门槛提高
《小璐说天气》
下节零距离提要
14.中央门南站又现街头骗局
15.新闻追踪:圣鹰防盗门收费有点“横”
16.龙虾店为何无故被砸?
17.依法施工,文明执法
18.孩子他爸,回家吧!
广告
19.好心居民烧垃圾,执法人员来制止。
“零距离”调查结果:参调人:7266人
相信东郊有老虎的人:1814人
不相信东郊有老虎的人:5452人
从本期《南京零距离》印证出该栏目的基本理念“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栏目内容追求与南京市民的“零距离”。主持人采用即兴串接词的表达方式,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勇于自嘲。最有特色和不可复制的是该栏目的个性化评报。子栏目《孟非读报》几乎是为主持人孟非量身定做。孟非的评论,充满了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南京零距离》收视率最高的子栏目。其成功的经验在于:
选报标准——有话要说。
点评依据——能使观众产生共鸣,但大多数观众又说不出来的话。
评说角度——以受众的眼光来看待。
评说原则——真诚、公正。
评说方法——多提问题,少下结论。
评论撰稿——个人撰写,有利口语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