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都市报由报媒消费的补充型上升为取代型
对都市报早期生存形态的回顾
在都市报未问世之前,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报纸形态主要有党委机关报、行业报和晚报三大类。当时正值国家经济持续以高速发展、对广告媒体有着极大需求之时,这无疑为我国整个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当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大背景下,不仅旨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晚报因为注重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版面活泼轻松,而颇得读者喜爱,一度雄踞市场,而且就连一向不擅长于经营的党委机关报也大多保持着盈利状态。
总体而言,党委机关报仍是当时报媒消费的主流,晚报又定位于给党报“拾遗补阙”,并采取“半计划半市场”的运作形态,甚至于为了享有公费订阅特权而争取所谓的“准机关报”身份,在市场化方面并未走得太远,整个市场因缺乏竞争而显得天下太平,整体产业结构也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当新生的都市报以各党委机关报的子报身份、肩负着为母报及报社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责而在市场上出现时,得到“偏师”、“方面军”之类的称呼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从内容上看,都市报在面世之初,主要瞄准传统大报于服务性、娱乐性及社会新闻等方面的内容缺失,提供丰富的服务性信息、娱乐性信息和社会新闻信息,从而谋求到自身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而读者当初对服务性、娱乐性以及社会新闻信息方面的兴趣与期待,也因传统大报的缺失,舍都市报而无其他。虽然这种定位使都市报在短期内就获得市场的巨大成功,但终因都市报在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缺失,其自身所提供的功能满足是不完备的、有缺憾的,在报媒消费领域,也只能作为传统大报的某种补充形态而生存和发展。
都市报成为市民了解信息的主渠道和市民生活的“环境守望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党报作为政党机关的喉舌,其核心读者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其行文和内容显得官气十足,而民气缺乏。内容多为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再加上少量的一些文件、通知等。并且自上而下的东西很多,自下而上的东西少,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至于晚报,虽然在题材选择和写作风格上与传统党报有很大差别,但“灯下友”、“茶余饭后的消遣”的定位给晚报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大限制,这使得传统晚报在报道的面上远不如都市报宽广、有活力。
相比之下,都市报的新闻报道范围则可与传统党报“并驾齐驱”[24],报纸内容的组织从一开始就极具综合性。都市报还创造性地挖掘出了很多新的报道内容和样式,如对各种都市新闻、社会新闻、服务性新闻、娱乐性新闻的报道,都是以往报纸所缺乏的方面。而都市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平民视角、“短、平、快”的报道风格、大信息量的编辑方针、注重市场开拓和维护的营销意识、服务意识,则更令读者们耳目一新,在令都市报成功赢取了最广大的读者群的同时,也逐渐使都市报成为都市市民了解各种信息的主渠道,其中,也包括各种重大新闻信息。
在2003年《楚天都市报》组织的重大报道及策划活动中,读者认为做得较好的报道前五位分别是:“抗击非典报道”、“伊拉克战争报道”、“飞天梦圆(中国载人飞船升空)”、“潜江银行劫案”和“三峡工程蓄水、试通航、发电系列报道”。这种状况正好表明了都市报在重大新闻题材报道上对受众需求的较好满足,在有关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各项报道中,都市报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信息渠道和舆论引导功能。
在提供各种信息、与市民沟通互动的过程中,都市报成为都市市民的“环境守望者”。它快速及时地反映环境信息,成为反映都市生活的晴雨表,成为市民及时了解环境变动的重要工具。它秉着为市民服务、为市民办报的宗旨,注重倾听市民的意见与呼声,及时刊发市民提供的新闻线索和情况。不仅如此,它还逐渐成为我国传媒实行舆论监督的又一股新生力量。从早些年《华西都市报》创办之初关于揭露假博览会报道和以后的许多追踪报道,《大河报》关于张金柱事件的报道,《海峡都市报》关于“老虎机”的报道,《燕赵都市报》关于拯救被拐卖女青年的报道,[25]到近年来一些都市报开始超越区域范围,对一些震惊全国的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军旅诗人”宇龙被殴打致死案,所给予的关注和对事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均显示出都市报在我国已经成为对社会实行舆论监督和环境监视的重要力量,而近年来各都市报纷纷开设的评论专版专栏,也必将进一步强化都市报的环境监视功能。
都市报上升为都市报媒消费的取代型
按都市报最初进入市场的模式,理想的报媒消费状态似乎是由都市报来满足受众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侧重报道一些家常里短、社会轶闻之类的消息,而由党报来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和各级政策的上传下达、舆论引导需要。但历经多年的发展,大多数都市报本身已发展出了庞大的读者市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市报的一项重要优势就在于它的信息非常全面丰富,基本上可以“一报在手,什么都有”,如果要普通大众在消费都市报的同时再去消费传统大报,已经不具备太大的可能性。这样,由都市报来满足大众进一步强化了的新闻需求,就成为一个最符合成本原则和交易便利原则的选择。
相对的事物总是在此消彼长中各自发展着。尽管传统大报在不断进行着一些积极性调整,终因某些固有的缺失,在都市生活中的影响开始逐渐消减。而与此同时,一些都市报却已经在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报纸内容结构和新闻报道水平,弥补其原有的缺失,提升报纸总体质量。这样,都市报在报业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必然越来越不相称于它过去“偏师”的称号,而民众也越来越不满足于都市报作为传统大报的补充生存形态。受众对都市报的期待,将逐渐由报媒消费的补充型转化为取代型,即要求一报在手,便能满足在报纸领域里信息消费的基本需求。
受众对都市报的这一新的期待,以及都市报在未来发展中为回应受众这一新的期待所必须采取的生存形态与发展形态的调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受众新的期待若不加以重视,则失去的也许就不仅仅是原来就不曾获得的在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发言力,而且可能影响到都市报在下一轮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这一点,都市报应有充分的认识,在保持其服务性、娱乐性以及社会新闻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重大时政新闻,主动弥补自身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弱势和某些方面的缺失,进一步完善报纸功能,以满足受众新的期待,顺应都市报在报媒消费领域由补充型转化为取代型的趋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