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粉丝社群中的等级秩序与集体无意识
——东方神起网络粉丝群个案研究
黄淑贞
作者简介 黄淑贞,美国利桑那州立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E-mail:gaena03@126.com。
摘 要 本文选取目前国内最受女性欢迎的娱乐明星之一——韩国东方神起组合的粉丝网络社群为个案,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式(包括线上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以及来信征募分析等),对这一网络社群作研究与分析。
研究发现,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并未能消除现实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那些社会标记,消除等级:在中国“仙后”的内部,等级秩序依然相当明显。来自不同人群的消息,在粉丝社群内部将获得不同的威望;除却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些社群内部的日常互动当中,也时时体现着一些与网络社群的“自由”精神相悖的、中国式的集体无意识。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官本位”的特权意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集体主义(包括“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韩流,粉丝,网络,等级,集体无意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大众文化都是政治的工具,其中尤以大众偶像的塑造最为明显,而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时代偶像也成为该年代流行文化的中心。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彻底的娱乐化浪潮,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娱乐产业又有了一个新的关键词:粉丝。粉丝网创办人王吉鹏认为,“从粉丝的规模、消费力量及组织架构上看,当前的娱乐市场已进入以粉丝为主导的时代”(星岛环球网,2006)。
也许更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女声》等选秀节目为代表的所引发的社会狂热。粉丝成为了职业、性别等人口学特征以外、新的受关注的社会身份,粉丝团体也成为当下中国最活跃的民间组织之一。与“粉丝”的前身——上个世纪中国的“追星族”相比,粉丝群体具有更明显的社群特性,组织化程度也较高,这群主动的受众不再满足于默默追慕,更积极于参与并干预娱乐产业,并以高调的姿态展示这一身份认同。“过去那种游兵散勇式的追星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有了社会动力学意义上的群体”(廖海清,2007)。
在当下中国,对粉丝群体的研究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关注:“网络社群”与“女性群体”。在网络时代,粉丝群体的大部分活动通过电脑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的方式转移到了互联网上。线上的粉丝社群可视作粉丝的“自述”:网络不仅仅留下了粉丝群体的活动轨迹,也记录了他们的活动内容,让研究者更容易接近粉丝活动的“现场”,观察线上粉丝活动的场域,获取研究材料。新的媒介技术势必对粉丝群体的行为乃至精神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女性已成为当代粉丝群体的主体,粉丝行为也常常被界定为女性“流行病”的一种。岳晓东与严飞(2007)指出,性别作用(gender effect)在偶像崇拜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学者郝玉章和风笑天(2000)对207封“赵薇迷”的书信内容进行的分析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女性多、男性少,女性比男性更多表现出偶像崇拜的行为特征,卷入度也更高。究其原因,他们认为,一方面女性所面对的传统束缚和压力更大,需要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孩更强烈,故更容易倾向于崇拜偶像以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女性可能比男性所面临的群体压力更大,更容易从众。
女性主义研究也素来与流行文化关系密切。“‘粉丝与女性主义’的研究为我们审视流行文化中的女性主义,以及在女性主义的视野之下,媒介文本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丰硕的成果”(Busse,2009)。有研究者就认为,父权精英文化将流行文化贴上“俗的”、“非理性的”、“狭隘的”、“没有品位的”标签以后,又把这些特质归结为“女性化的”,以此污名化女性特质。而由于相信流行文化呈现并自然化了性别的不平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特别关注大众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而大量的研究也发现媒介内容中的女性被错误地呈现为“负面的”、“有限的”甚至是“扭曲的”。但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流行文化可用来创造并强化女性的联结,而女性的团结与友谊便可能自其中培养出来”(萧萍,2003)。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基于实证资料,探讨东方神起网络粉丝群中的等级秩序,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中国无意识。
(一)样本选取
东方神起网络歌迷社群——东方神起是韩国明星组合,拥有世界最大官方歌迷组织,也是最受国内女性欢迎的韩国明星之一(虽未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仅在百度相关贴吧的注册粉丝数已超过10万,而2009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演唱会入场人数也接近5万);其韩国官方歌迷会CLUB CASSIOPEIA,注册会员已超过80万(加上日本的歌迷组织Bigeast,其有统计的fans cafes注册人数已超过100万,几乎全部为女性),2007以全球歌迷规模最大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仙后”(在日本则称Bigeast)是东方神起歌迷的官方称谓。
选取该网络歌迷组织的原因之一在于研究者本身的经历:研究者自2007年年初开始关注该组合,成为其网络歌迷组织的成员之一,并参与过其在南京举办的演唱会等歌迷活动,对这些网络组织相当熟悉,进入“现场”无任何障碍;而从2007年末起,研究者开始特别关注该社群内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网络表现,并从2009年年初开始不定期地作相关的资料的收集与保存,至2011年4月结束。
另一个原因在于,东方神起组合刚刚经历解散危机,其在中国的歌迷组织同样面临社群分裂的威胁。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歌迷组织内部亦常出现一些常态下少见的极端行为,譬如2009年11月21日数千歌迷在没有偶像在场的情况下,聚集参与“没有idol的演唱会”,一起观看视频声援偶像。这些极端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粉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作为研究方法。本人以网络田野调查的方式,观察东方神起在中国的粉丝群(称为CASSIOPEIA,即“仙后”)——这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大多加入了百度东方神起吧(ht-tp://tieba.baidu.com/f?kw=%B6%AB%B7%BD%C9%F1%C6%F0),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网站(主要的同类网站有十几个),并通过发帖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具体而言,笔者的研究方法包括:
1.线上参与式观察(Online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在网络时代,粉丝群体的大部分活动通过电脑中介传播的方式转移到了互联网上。线上的粉丝社群可视作粉丝的“自述”,故本研究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长期观察选定的女性网络粉丝群体(即中国“仙后”的活跃网站,而这些网站主要集中于百度贴吧),并以低度卷入的方式参与社群内的某些活动,进入“现场”,试图从“局内人”(insider)的角度研究这一社群,把网络空间作为民族志田野工作的场域(从2007年9月至2011年4月,并以网页保存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2.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在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作为研究资料获取的另一途径。在进入现场之后,通过参与式观察,先确定哪些发言者为成年粉丝,然后通过百度空间提供的平台约请访谈,其中超过一半的受邀者愿意接受访谈。
尽管常规意义上的深度访谈一般为面对面的交流,但考虑到这些粉丝均以网络聚集的方式进行互动,并且习惯于计算机中介的沟通方式,因此本研究的访谈均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进行。根据研究者的观察,一般而言,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或是电话沟通,这些粉丝对于计算机中介的交流方式感觉“更自然”,因此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所进行的访谈更适合于这些已长期沉浸于网络环境的人群。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青少年粉丝,女性成年粉丝在社群中的活跃度较低。因此,线上参与式观察难以提供足够的有关这些女性成年粉丝的研究资料,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性的资料收集手段,深度访谈的对象均选择其中的成年粉丝。
我一共对14位成年女性粉丝作了深度访谈(年龄从20岁到30岁,均为在职人士),每次访谈时间约为两小时(部分受访者接受了不止一次的访谈)。
(三)研究伦理
(1)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网站都是公开论坛,其资料均可视为公开材料,因而适于用作研究目的。
(2)本研究中的每一位受访者,包括给我发邮件的应募者,均已事前知晓本研究的目的,以及其虚拟身份在研究中被披露的可能性。
(3)出于研究需要,重要的帖子将被以网页形式保存下来。除非事先得到信息发表者的同意,否则过于敏感的信息(如涉及政治的话题)一律匿名处理。
(4)最终研究成果将通过邮件方式,发给每一位受访者,以及给我发邮件应募的粉丝。
二、女性粉丝社群的等级秩序
早期的网络研究者们曾预期,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能消除现实加诸我们身上的那些社会标记,从而使网络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消除等级。按照这样的设想,网络粉丝社群应当是一个平面的世界,各成员享有平等的机会,其发言也享有同等的威望:“按照任何一种世俗等级制度来描述粉都(fandom)却是一个成问题的举动,因为粉都自认为是与‘世俗的’社会规范相对立的。”(麦克唐纳,Andrea MacDonald,2009:412)
然而,麦克唐纳(2009:412)对科幻电视节目粉丝群的研究却发现:“我们可以按照知识、粉都层次(level of fandom)、得到内部消息的机会、领导者以及对地点的控制来划分这些层面”。尽管对不同网络粉丝社群的研究,可能导致不同的等级划分依据,但网络粉丝社群各成员之间存在等级,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在中国“仙后”的内部,这样的等级相当明显。来自不同人群的消息,在粉丝社群内部将获得不同的威望。这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偶像(东方神起成员)、韩日粉丝组织、中国各论坛管理者、东方神起所属娱乐公司、主流媒体、社群内享有声望的成员、一般成员、新成员、未注册成员(见图1)。
我的受访者老丁(30岁,公务员)曾说:“你有没有觉得,仙后很像邪教组织?对一件东西疯狂的、持久的、日日夜夜不止歇的狂热,那就是邪教组织。”对于“邪教组织”这一比喻是否贴切仍值得商榷,但宗教组织这一比喻本身有助于我们理解该粉丝社群内部的等级关系:
处于该等级顶端的是仙后的偶像——东方神起各成员,他们相当于这个“宗教组织”的“神”,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百度东方神起贴吧2009年11月13日所发出的一份“关于深圳演唱会取消的公告和态度”的公告,其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永远只相信东方神起五位成员亲口说的话,永远只维护东方神起五位成员不受伤害。”这种话语方式,无论在论坛的管理者当中,还是在一般粉丝当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当消息之间存在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之时,偶像的话语就成为最高的判断标准:“只相信东方神起五位成员亲口说的话。”这体现了偶像话语在整个等级系统当中的至高权威。
不同来源消息在社群内部的威望等级
在“神”之下,是为“神”代理各种世俗事务的“教主”或“长老”——各粉丝组织的管理层。这其中又因为距离中心(东方神起)的远近,划分了不同国籍的粉丝组织之间的内部等级:首先是东方神起发端的韩国(官方后援会CASSIOPEIA),其次是东方神起转战的日本(官方后援会Bigeast),最后是离中心最远的中国的自发粉丝组织——如百度东方神起贴吧(称为大吧),其他相关的贴吧(称小吧)则在它的松散管治之下。这些粉丝组织发布的消息,在粉丝中拥有极高的威信,并通过“置顶”、“加精”等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百度东方神起贴吧发布的“关于深圳演唱会取消的公告和态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管理层对一众粉丝的权力:
……没有人有资格装大腿(“重要人物”之意),自以为了解事情的真相或者是成员们现在内心的想法,就算跟了他们六年,爱了他们六年,你们也不可能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如果一再有人以红家人(指仙后)的身份在外面散播所谓的成员内心想法或者是对事件的猜测,包括这段时间的小道。你没有资格继续以东方神起的饭自居。如果是大吧(指百度东方神起贴吧)的会员违反了此项规定,我们会立即取消你的会员身份。
处于粉丝管理层与众粉丝之间的,东方神起所属的娱乐公司,如韩国的SM、日本的Avex娱乐公司,以及东方神起三成员(JYJ)出走后加入的C-Jes经纪公司。相对于普通粉丝发布的消息,来自这些娱乐公司的消息均被冠以“官方”的名义,从而获得较高的权威;而主流媒体的报道,较之“官方”消息,更有可能偏离东方神起的立场,因此权威性更低,但大众媒体本身在现实社会中的声望,让它在粉丝社群当中仍有着较高的地位;
处于等级最底层的是“教众”——作为粉丝的“仙后”。来自粉丝的消息一般被称之为“小道”,享有较低的地位。但这些粉丝内部也有着等级之分,分别为某些享有声望的成员——如内幕消息提供者、知名成员(如某些fansfic作者)、技术高手,一般的粉丝成员、新加入的成员(粉丝资历在社群内部乃重要资本之一),最后是未注册成员(因百度贴吧对论坛排名的依据之一便是登陆发言数)。
在东方神起面临解散危机之际,百度东方神起贴吧于2009年8月3日发布的公告——“禁止转载任何非官方消息”便体现了这一等级: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提醒大家。相信该相信的
我们说过了,除了公司的官方声明和五个人亲口说出的话,其他的媒体消息都不能带到大吧来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消息大概了解一个进展,但也请不要完全相信
这么大一件事情,男人们自然会亲口解释一切,不经过任何人的口,不用任何媒体帮忙渲染解释
他们自己可以办到的,我们就等他们自己说
太多的媒体消息只会让大家的心情更加混乱,也不能辨别究竟可信度有多高
今天的发布会不会有直播,请耐心等待事后的官方声明和男人们的亲口说明。
我们不希望看到最后什么样的乱消息乱局面都在大吧出现,也都从大吧传出去让更多无聊人士看戏
从现在开始,禁止在大吧谈论和进行所谓的媒体新闻和小道消息的转载。
由此可见,一方面网络粉丝群体存在的前提乃其非官方的特性,它们标榜其“自由”、“平等”、“民主”的组织特性,从而吸引着众多的强调自主意识、“我的偶像我做主”的粉丝成员;另一方面,这些网络粉丝社群的内部,却复制着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规训与等级,尽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规训与等级之间,是交叠与重新排序的关系,而非完全的复制。在这些网络粉丝社群当中,地位的获得所需调用的资本,与现实社会有重合之处,譬如法理权威(职位赋予的地位)、资历、某些资源的掌握(如讯息、技术)等,同时也有不一样之处,譬如年龄与学历这些在现实社会能够赋权的因素,在这些网络粉丝社群当中却未见有显著影响(研究者本人就感到自己在现实世界可以骄傲的资本,在这些社群当中无以为用),但这并未妨碍这些网络粉丝社群建立起其内部的森严等级。
三、女性粉丝社群与中国集体无意识
在我的预期当中,粉丝论坛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相对于“官方”),并且活跃于网络这一素以“平等”、“自由”著称的虚拟空间,参与其中的女性粉丝应当是最有反叛精神、最强调自主意识的一群。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这个网络社群有着森严的等级秩序,并且在社群内部的日常互动当中,也时时体现着一些与网络社群的“自由”精神相悖的、中国式的集体无意识。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官本位”的特权意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集体主义(包括“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形态。
以百度东方神起贴吧为例。尽管在理论上,东方神起贴吧(大吧)与各小吧(包括hero在中吧、u-know允浩吧、micky有天吧、xiah俊秀吧、max昌珉)乃彼此独立的关系,各自视其他论坛为“友情贴吧”并在网站上提供链接。但事实上,各小吧或多或少受到大吧的影响甚至是松散管治。尽管东方神起贴吧在中国“仙后”群体当中有着最高的威望,但其对各小吧以及近9万注册会员的严格管治——如论坛公告中的“禁止”、“取消会员资格”、“没有资格”等词汇的频繁出现,致使不满情绪在粉丝当中悄悄滋长,尽管表面上一片和谐,鲜少有成员敢在论坛上公开表达对吧务管理的不满。曾经在东方神起某成员个人论坛短暂担任吧务的秀臀(20岁,大学生),就因为对最高管理者的不满而退出:“我一进去就和一吧主闹得不愉快,就退了。(因为)那个吧主太傲慢了。”
我的访谈对象韩可鱼(24岁,公务员)这样告诉我:
说真的,我自己是觉得那些所谓的站长吧主特别的拽,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吧主也拽,别说大吧的了。我不明白她们有什么好拽的资本的。她们也不能代表一个神起,也不能代表任何官方的消息,我通常不去接触她们,不过也是普通人而已。特别是在中国的,如果说在韩国的那边可能接触神起的机会还多一些……即使是知道些什么,也不必官腔呢。
老丁更是明确地指出:“有思想的人都不在那(指东方神起贴吧),这是我的感觉。大吧就像是……外交部发言人:她有号召力,可以组织活动,有人关注,但是没人喜欢。”这个像“外交部发言人”一样的组织,另一个特点,就是压制分歧,鼓励“一致”与“和谐”。譬如2009年8月1日,东方神起三成员(JYJ)状告韩国SM娱乐公司的消息传出,组合面临解散危机,各种消息纷至沓来、真假难辨之际,百度东方神起贴吧发出了名为“Always keep the faith”的公告:
……不过因为大吧平时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我想会员们也都清楚,什么东西可以在大吧说,什么不可以。很感谢大家的配合。
……
第一,不是公司的官方声明,不是男人们自己亲口所说的一切消息新闻,请大家不要相信。没有必要相信的事情,也别帮那些无聊的人找存在感。
第二,大吧不允许谈论这些未经证实的消息,也禁止任何纠结。所有相关新闻、讨论禁止带到大吧。大吧的发泄楼可以使用,但是请同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太过分。
第三,红家的人,我们从不限制大家什么,但是希望这个时候,尽量避免在一些不该出现或者不该红家过分高调的地方发言。你们可以去看,但是说话前请先想想,逞一时口快,到底是好是坏,好像是在替红家说话,事实上却更受关注。
第四,网上所有媒体的报道,请不要去留言,请不要去争什么真理。无视到底。
事实上,东方神起贴吧管理一直以来的取向都是“和谐为上”:对于那些有争议、有分歧的事情,它不鼓励辩论,“不允许讨论”——各贴吧删帖的依据之一,便是“引发大家争吵的帖”;而对于粉丝内部的冲突,它也更倾向于掩饰或回避,而非回应或是直面、解决冲突。而“和谐”的方式与中国政府网络控制的主要手段相似:以“删帖”的方式消除那些“不和谐”的言论。可以说,相对于其他“小吧”,百度东方神起贴吧的控制更严厉,删帖的幅度要更大,研究者在2010年的田野调查当中也有过多次遭删帖的经历。
当然,这个网络粉丝社群的严厉控制还来自其“涉外”性质。老丁认为:“因为(偶像)是外国人,而且这个外国,还是自尊心特别强、民族主义的、很敏感的外国。民间对韩国的反感程度也很高。为了避免一切影响国际友谊的事情,为了避免私人娱乐变成外交事件,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她们也没办法。”而近年来国内反韩情绪高涨,东方神起贴吧等也多次遭受wower(魔兽世界玩家,“民族主义”特征明显的男性粉丝群体)“爆吧”(某一时间大规模地发表无意义或辱骂性质的内容,以干扰论坛的正常运作,即“刷屏”)。这样的外部威胁也成为论坛内部加强控制的重要推力。2010年2月1日,针对有“仙后”涉嫌发表“不爱国言论”并在网络世界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东方神起贴吧发表了名为“热爱祖国,理智追星”的公告,很好地体现了:
近来“SZ卫视事件”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这个发表不爱国言论的人并不是大吧会员,这件事也不发生在大吧。但是对于再一次看到这种言论,我们感到强烈的愤慨和痛心。也希望再一次提醒大吧内外的仙后能够谨言慎行,做到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牢记“先是中国人,后是仙后”的行为准则!
一直以来,大吧都将“希望大家时刻谨记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有辱国格的事情,不说出伤害国家伤害同胞的话。”作为我们的准则。而对于那些发表不爱国言论的人,我们想说,大吧不欢迎这些随随便便将祖国利益抛开的人,更不欢迎一个连自己的祖国和同胞都失去了感情的人!!
……
同时,吧里也不允许再发关于讨论此次事件的帖子,违反规定者我们将不PM直接删帖处理,若有参与煽动和教唆的,我们会将其T出会员,永远不允许再加入!
我们再次强调,如果在大吧或外部再次发现有此类侮辱国家和同胞,盲目崇拜韩国一切的人,是大吧会员的,我们会立即取消这个人的会员资格,永远不允许其再次加入!不是大吧会员的我们也永远不会对你这个使整个仙后集体蒙羞的人敞开大门!
我的受访者——阿汤哥(25岁,公司职员)对于目前东方神起成员以及粉丝之间的分裂状态,曾作出如此表述,从中可看出这位粉丝普通粉丝对于社群内部的“和谐”不满:
……我就拿最普通的贴吧来说,逛了逛天在秀(状告SM公司的三位成员)吧,突然发现即使是这三个人的饭,彼此之间也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防线牢固。我是在饭,所以去的最多的是在吧(其余两个吧都有这情况),但,在吧是越来越让我觉得毫无新意,一片HE(Happy Ending,指“和谐”之意),稍稍带点意识的东西要么删要么封——我几个月前被大吧封过,现在还恨着呢!那个‘膝盖道士’事件(曾在粉丝中间引起广泛争议),米秀吧都几天了,在吧才在阵亡了几次之后存活了那么一个,名义上有什么专用楼,不需要存在这些重复内容,实际上呢?不会是前阵子掐架掐怕了吧?然后说为了不给自己的男人(指东方神起)招黑,只好屏蔽掉一切歧义,好吧,这个说法确实是比较让人接受。
事实上,这种集体无意识不仅在论坛的管理层之间,更体现在一般的粉丝之间。我的受访者Sunshinebunny(21岁,大学生)喜欢以东方神起中两位成员的暧昧关系为谈资(即“王道”饭,她们自称“邪教”饭)。她的这种耽美爱好与“仙后”中的某些粉丝(主要是被谈论的两位偶像成员的部分个人粉丝)常有冲突。作为一位狂热的“邪教”饭,对于这些骂战形式的争吵,她却表示:“不过我一般都不会参与进去的我主张以和为贵、求同存异。”
此外,同样是东方神起的粉丝,在韩国和日本,只作为五个成员中某一个人的粉丝(即所谓的“唯饭”)是完全正当的,并不会因为对组合中的其他成员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遭受道德上的压力。但在中国,“唯饭”在面对“团饭”(即标榜自身喜欢的是的团体,而非成员个人)时,却常常遭受道德压力。即在一般情况下,“唯饭”不能公开表示不喜欢任何东方神起的任何一个成员。事实上,我的不少受访者均表示,在社群的一般粉丝当中,最有地位是“团饭”。这其实可视作中国的“集体主义”无意识在这些女性粉丝身上的体现。
这种团体至上的意识也体现在东方神起近来的解散危机中。东方神起五位成员中的三位(JYJ)向法院提起诉讼,指SM娱乐公司与之签署的长达13年的专属合约为“奴隶合约”,要求解除。对此,中国粉丝分成了至少两派,支持或反对这一诉讼的。而反对的理由,最常见的便是不希望组合解散。我的受访者华芳(26岁,国有企业员工)便表示过这样的态度:
他们解散很伤心。还是希望SM可以降服他们的。其实(JYJ)出走后,对他又爱又恨的。最近都在看很早以前的东西,感觉那个时候稍真实点,至少还是忠于公司,忠于团队,有团队憧憬的那种。
当作为个人的偶像与作为团队利益发生冲突(此处可解读为个体自由与集体忠诚的冲突)之时,“团队”这个集体名词往往占据道德的上风。
东方神起贴吧中就曾有粉丝发帖,表达自己对于韩国“仙后”对自己的“唯饭”身份理直气壮的惊讶:她(略通韩语)在一列火车上偶遇了两个韩国“仙后”,这两人当时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唯饭”身份,甚至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组合的某些成员“不太喜欢”。这位中国“仙后”感到相当惊讶,因为尽管她本人也是“唯饭”,但“为避免尴尬”还是声称自己是“团饭”——尴尬通常“发生在那些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被压抑的部分与压抑它们的力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费斯克,2001),这位中国“仙后”感到“尴尬”,正是因为她感到,她不应该让个人的喜爱凌驾于集体之上(这个“集体”既包括东方神起这个“团体”,同时也是中国“仙后”这一“群体”),因为这在价值取向上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粉丝个体身上的深刻烙印。
2010年12月9日,针对由百度发起的人气排行榜投票,百度东方神起贴吧向会员发出了以下公告:
我们要求大吧的仙后会员们完全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希望出现任何因为这个投票而牵扯出来的对于神起和仙后集体的负面评价。如果我们自己做的正行的端,那么大可不必在意外界那些或激进或煽动的言论。
另外,我们最后一次强调,我们严禁大吧会员在任何地方谈论其他艺人,严禁在任何地方因为这个投票挑起事端或说出不理智的话,严禁参与任何掐架。包括百度关于此项活动的官方ID的I贴吧,我们不希望看到有大吧的会员在里面参与任何纠结、掐架和挑衅。
如果有人自称是仙后,或者是用着神起的头像,在其他地方引发掐架或者挑起事端,也请大家能够理智劝阻,而不是跟风发泄。如果你是真正的仙后,请为神起和仙后集体着想,控制自己的言行。百度东方神起吧不对这样没有责任感的FANS负责。如果个人的行为影响到了整个大吧和仙后集体的形象,我们将永远不允许这样的人加入大吧。
这一公告中,同时体现了社群管理者的特权意识、避免争端的“中庸之道”以及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取向:“要求”、“严禁”、“不允许”等话语方式的一再出现,体现了公告发出者的权威者地位,而这一权威的前提假设,即网站管理者相较于一般会员,乃处于控制性的特权位置;而对任何形式的“挑起事端”、“掐架”、“纠结”、“挑衅”的规避,却不论其缘由,也是这个网络社群内部“中庸和谐”的集体无意识体现;而对于“仙后集体”、对社群(整个“大吧”)以及对“责任感”的强调,以及对个体成员严格的控制,对与之冲突的个体成员的严厉惩罚(赶出集体),无一不彰显了集体主义在面对粉丝个体时的一面倒的强势位置。而这些,正是中国式集体无意识在这个女性粉丝社群中若隐若现的“幽灵”。
四、结 论
根据中国最权威的网络调查机构CNNIC自2000年1月—2011年1月所发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性别比例自2001年上半年起有了较大变化,接近6∶4的男女网民比例;而到了2008年上半年以后,男女网民比例稳定在55∶45左右,与中国社会的性别比例大致相符(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全国人口中女性的比例)。至2010年底(即根据2011年1月的调查结果),中国女性网民人数已超过2亿[1]。技术鸿沟已不再是限制中国女性使用互联网形成组织的主要因素。网络的普遍流行提高了弱势阶层被赋权的可能性。而事实也是,网络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受瞩目的媒介,在促进社会变革上被寄予了厚望。
早期的网络研究者们曾预期,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能消除现实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那些社会标记,从而使网络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消除等级。但在中国“仙后”的内部,等级秩序依然相当明显。来自不同人群的消息,在粉丝社群内部将获得不同的威望。这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偶像(东方神起成员)、韩日粉丝组织、中国各论坛管理者、东方神起所属娱乐公司、主流媒体、社群内享有声望的成员、一般成员、新成员、未注册成员。
这是中国网络粉丝群体的吊诡之处:一方面,网络粉丝群体存在的前提乃其非官方的特性。它们标榜其“自由”、“平等”、“民主”的组织特性,从而吸引着众多的强调自主意识、“我的偶像我做主”的粉丝成员;另一方面,这些网络粉丝社群的内部,却复制着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规训与等级,尽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规训与等级之间,是交叠与重新排序的关系,而非完全的复制。除却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些社群内部的日常互动当中,也时时体现着一些与网络社群的“自由”精神相悖的、中国式的集体无意识,包括“官本位”的特权意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集体主义(包括“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这种集体无意识不仅在论坛的管理层之间,更体现在一般的粉丝之间。
[参考文献]
[1]安德莉亚·麦克唐纳(2009),《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媒介粉都和计算机中介的交流》。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367-38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芭芭拉·埃伦赖希、伊丽莎白·赫斯、格洛莉亚·雅各布斯(2009),《我为披头士狂——女孩们只想寻开心》。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235-25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蔡骐(2009),“网络与粉丝文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4]德塞都(2008),“日常生活实践·序言”,戴从容译。引自:http://linkwf.blog.hexun.com/21122467_d.html。
[5]郝玉章、风笑天(2000),“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4期。
[6]黄光玉(2003),“以民族志研究每日生活中的阅听人”。《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80期。
[7]康斯坦斯·潘黎(2009),《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及大众文化研究》。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256-27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劳伦斯·克罗斯伯格(2009),《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受力》。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134-14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廖海青(2007),“粉丝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经济》,2007年第4期。
[10]陆亨(2008),“共享游戏:从传播‘仪式观’看网络时代的电视迷群文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马修·索恩(2009),《失控的女孩和人们——日本业余漫画社群的愉悦和政治》。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367-38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玛丽·道格拉斯(2008),《洁净与危险》(黄剑波、卢忱、柳博贤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13]尼古拉斯·艾伯柯龙比、布莱恩·朗赫斯特(2009),《变化的受众——变化的研究范式》。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56-7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彭彪、莫梅锋(2007),“媒介迷的形成与特征”。《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15]陶东风(2009),《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文卫华(2009),《想象·表演·认同——中国大陆美剧迷的身份/认同研究》。引自: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257。
[17]萧萍(2003),“或敌或友?流行文化与女性主义”。《台湾社会学刊》,2003年第30期。
[18]约翰·费斯克(2001),《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鈺、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约翰·菲斯克(2001),《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岳晓东、严飞(2007),“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青年研究》,2007年第4期。
[21]张嫱(2007年11月27日),“迷研究初探——以超女李宇春的迷群为例”。引自: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496。
[22]郑欣(2007),“当平民遭遇‘皇后’:‘粉丝’及其偶像崇拜行为研究——以后选秀时代的‘玉米’粉丝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3期。
[23]周倩漪(2007),“从王菲到菲迷——流行音乐偶像崇拜中性别主体的搏成”。《新闻学研究》,2007年第56期。
[24]朱莉·詹森(2009),《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陶东风编,《粉丝文化读本》,第117-13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5]星岛环球网(2006年10月26日),“职业粉丝市场成气候‘粉丝’炒成鱼翅价”。引自:http://www.singtaonet.com。
[26]MacDonald,A.(1998).Uncertain Utopia:Science Fiction Media Fandom&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n Theorizing Fandom: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Cresskill:Hampton,131-152.
[27]Fung,A.Y.H.(2009).Fandom,youth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12(3),285-303.
[28]Butsch,R.(2000).The Making of American Audiences:From Stage to Television,1750-199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Coppa,F.(2009).A Fannish Taxonomy of Hotness.From IN FOCUS:Fandom and Feminism,Cinema Journal,48(4),107-113.
[30]Gray,J.,Sandvoss,C.&Harrington,C.L.(2007).Why Study Fans?In J.Gray,C.Sandvoss and C.L.
[31]Harrington(eds.),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New York and London: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16.
[32]Jenkins,H.&Poachers,H.(2006).Television Fans&Participatory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
[33]Jenkins,H.(2006).Fans,Bloggers,and Gamers:Media Consumers in a Digital A g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34]Jenkins,H.(2006).Quentin Tarantino's Star War?:Digital Cinema,MediaConvergence,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Keyworks.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Kellner(eds.),Ox-ford:Blackwell,549-574.
[35]Kruse,H.(1993).Review of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by Lisa A.Lewis,Popular Music,12(2),205-206.
[36]Fiske,J.(1992).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In The A 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Lisa Lewis(ed.),London:Rout-ledge,30-49.
[37]Mihelich,J.&Papineau,J.(2005).Parrotheads in Margaritaville:Fan Practice,Oppositional Culture,and Embedded Cultural Resistance in Buffett Fandom.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17(2),175-202.
[38]Hellekson,K.(2009).A Fannish Field of Value:Online Fan Gift Culture.From IN FOCUS:Fandom and Feminism,Cinema Journal,48(4),113-118.
[39]Busse,K.(2009).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Fan Production.Introduction of IN FOCUS:Fandom and Feminism,Cinema Journal,48(4),104-107.
[40]Brown,J.A.(1997).Comic Book Fandom and Cultural Capital.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30,13-31.
[41]Russo,J.L.(2009).User-Penetrated Content:Fan Video in the Age of Convergence.From IN FOCUS:Fandom and Feminism,Cinema Journal,48(4),125-130.
[42]Edwards,L.(1993).This Gender Revolution Is a Tea Party:the“Women Writers'Industry”and Western Accoun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Taiwan: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14,101-120.
[43]Thorn,M.(2004).Girls and Women Getting Out of Hand:The Pleasure and Politics of Japanese Amateur Comic Community.In Fanning the Flames:Fans and Consumers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Japan,William W.Kelly,Albany(e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69-187.
[44]Hills,M.(1992).Fan Cultures,London:Routledge.
[45]Marvin,C.(1988).When Old Technology Were New:Thinking about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6]Baym,N.K.(1998).Talking About Soaps:Communicative Practice in a Computer-Mediated Fan Culture.In Theorizing Fandom: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Cresskill:Hampton,111-129.
[47]Rheingold,H.(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Reading,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48]Bury,R.(2005).Cyberspaces of Their Own:Female Fandom Online,New York:Peter Lang,166-181.
Hierarchy and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 Cyber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he Online Fandom of TVXQ
Huang Shuzhen
Abstract: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ase study about the online fan-dom of TVXQ,a Korean ban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tars among Chinese women.It consists of an online ethnography,where online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in-depth interview and recruiting for self-interpretation are applied.
This research argues:anonymity of the cyberspace does not e-rase the social labels on us,nor does it eliminate the social hierar-chy.Among the Chinese CASSIOPEIA,there is a distinguished hi-erarchy.That is,different level of authority is attributed to messa-ges from different groups of members.In addition,the Chines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which is against the liberal value of cyber-space,is haunting in this online fandom.The official-oriented privi-lege,conflict avoidance,and the ideology of collectivism are three of the most obvious.
Keywords:koreanwave,fandom,cyberspace,hierarchy,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