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播新闻稿件创优类论文
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对一种创优人才成长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刘明泉、朴燕宁、于乐
几年前,有专家在《天津广播电视》上著文建议:在广播系统内引进导师制,以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完善培养机制。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就已实行。它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其生活,以完善其人格。
新闻采访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其工作性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区别很大,所以将导师制嫁接到媒体中来还需要在机制上继续探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高层领导决策的问题,所以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所以它不是本文涉及的内容。笔者以为,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在广播团队中倡导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之风,尽最大可能地挖掘老记的采访经验、写作能力和人脉资源,尽快帮助新人在政治和业务上成熟起来。
该论文作者中的老记,多年来曾与频道内外50多名编辑记者有过合作经历:这其中既有稿件、节目创优方面的,亦有论文写作方面的,充分彰显了团队精神、集体智慧和聚合形成的能量,收获的自然也不仅仅是某一创优奖项,更多的是中、青年人在政治、业务素质上的提升。
同时以老带新也带来以新促老的结果。近年来进入天津电台的新人学历背景都很不错,比如本论文作者中的小记,一个来自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一个是中央民族大学理工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眼下她们或许还缺乏一些经验,但其在知识结构上的优势和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水平,都有效地促进了老记的观念更新和思路拓展,并成为团队不断进步的根基。
就连这篇论文,都是老记在两位小记的督促下写成的。老记理解其用意是想通过本篇论文的写作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自己业务上的进步。我们当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总结,能给其他新人提供一些借鉴。以下是我们的归纳和体会:
一、自愿组合团队,由老记提出新闻线索和基本思路,共同完成稿件。
创优稿件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意在笔先,根据新闻采访规律提前设计选题,且文章的主题亦需要反复地深化。在这方面老记是有着一定经验的,他会为小记们适时地提供一些新闻线索和采访思路。如,日前获得中国新闻三等奖和天津好新闻奖和中广学会经济广播评论类一等奖的新闻述评《中国绿挑战美国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该述评中提及的加马机械厂是本市的一家中小型企业,老记早在十多年前,就因共同帮助残疾孩子孙锐与企业老总钱增林结识,当然也对其属下的企业和产品也比较了解。所以当“中国绿”牌潜油泵研发成功后,老记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条“活鱼”,但他并没有专擅其美,因为经济广播的小记们碰到这样题材的机会并不多,它对于锻炼新人非常重要,于是包括记者刘明泉、王栋和于乐在内的采访团队就自愿组成了。
以后凭着老记的人脉和他与王栋、于乐的勤奋奔跑,采访进行的很顺利。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个好题材做深做透,并以较高的视野来审视它、剖析它。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今年年初市政府颁发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绿牌”潜油泵项目不仅名列其中,还获得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使得该产品进入市场后便敢于挑战“美国红”(美国产品品牌),并打破了其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我们通过对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解剖,也通过对中小企业在天津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评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天津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由典型事例升华观念,凝练成有见地的观点”(专家宋银章语)。
此类案例,以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最为典型。由于经济广播报道的选题皆是由老记策划的,故以老带新的作用发挥的也就更加充分。比如人物专稿《胡习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昨天与今天》,就是由刘明泉、齐丽、朴燕宁老中青三代记者共同采写完成的,并最终获得了天津市好新闻奖二等奖。
该作品所以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是因为老记认定:胡习华是被邓小平同志写进历史的人,我们要说天津的改革开放就无法回避他。写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其工作和生活经历,折射出天津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辉煌。由于我们在稿件中多角度叙述了胡习华当年设计蝶式立交桥,并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的曲折经历及眼下继续投身改革,自主创业的事迹,胡习华的形象也就变得鲜活起来。
另外《如厕问题,折射30年百姓生活变化》和《保留门牌——彰显天津30年城市发展》等稿件都是由老记者提出思路,然后与小记合作完成的。如此组合使得经济广播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在短期内收获了多篇有价值的稿件,并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项。
2008年夏天北京奥运会举行。在挖掘新闻线索方面,老记想到在大家争先恐后报道核心内容时,作为经济广播的记者应善于获取与之相关的边缘信息,把奥运与天津之缘联系起来写,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于是我们就想到了第8届奥运会400米跑金牌获得者李爱锐,1924年他获奖后重返第二故乡天津,并在新学中学(现17中)执教近20年,后病死于日本集中营。为了充分了解这位奥运英雄的业绩,我们在千辛万苦中找到了其在天津至今健在的几个学生之一的于文级。老人虽已年近八旬,但对老师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恰好,李爱锐的女儿和其伦敦母校的师生也在北京奥运召开之前,回访天津17中,我们立刻抓住这可贵的时机对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采访。成稿前老记提议,使用以李爱锐为原型的,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烈火战车》音频来推进情节,以增强稿件的冲击力。该稿件最终获得天津广电学会新闻奖二等奖。
二、小记出线索,老记出思路,并不断丰富新闻线索及采访对象,使稿件主题得以升华。
由于,台里曾正式委派老记作为朴燕宁的指导老师,故老记对其关注较多;同时在以老带新过程中,小记也逐渐积累了经验,学会了准确扑捉新闻线索的方法。
本市和平区新兴街是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2009年3月这里的服务志愿者协会迎来了成立20周年纪念日,本市和国家民政部领导纷纷前来祝贺。小记准确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颇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便在现场独自进行了采访,回来后迅速播发了消息。老记听到后,敏锐地感觉到仅仅发条消息还不足以反映这个事件。于是就设想借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发表47周年之际,将两个事件融合起来,写出有特色的新闻述评来。
在后期采访中,老记发挥广阔的人脉关系,不仅增加了出租车司机志愿者的典型,还联系到了雷锋当年的战友季增,为志愿者传承雷锋精神的阐述做了重要的补充。这样由记者刘明泉、朴燕宁和陈沛合采的新闻述评《从雷锋到志愿者,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和升华》也就逐渐成型和丰满起来。这篇稿件因此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新闻大奖提名将和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
特别应指出的是,此稿所以获得成功,还凝聚着台领导和专家的心血。比如英华台长就建议,述评中应突出志愿军女英雄王兰的原型、志愿者吴炯的作用;老专家宋银章更是几次修改稿件并进而确定了稿件名称,所有这些更是以老带新工作方式的范例。
这方面另一典型案例,是由于乐首先提供新闻线索的述评《IC卡电话亭被荒废,是促其“安乐死”,还是迅速提升服务功能?》,其新闻价值就在于贴近性强,事关民生:早在1995年天津网通曾斥巨资,在全市范围内投资兴建了38000多部IC卡公用电话,可时至近日其功能却已严重退化。据了解,本市平均每半年就有6000多部IC卡公用电话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按每部3600元计算,每年损失就要高达2200多万元。因此是促其全面拆除,还是让它“起死回生”,提升其服务功能就显得愈发迫切了?
这样的创意不但应出一篇好稿,还应及时开辟热线,集纳专家智慧和民智来解决这一难题。遗憾地是后一个设想,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一个实习生能及时发现这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报道角度,并提出合理的播出建议,其表现的新闻敏感性和对新闻题材的判断力,无疑是在老记的引导下形成的。
在我们的团队无论是谁先提出新闻线索,稿件都需要经过反复讨论、争论,在相互碰撞中激发灵感,然后新老协同作战去积极完成。这种方法恐怕是小记们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老记也不怕在争论中否定自己。更重要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既可让稿件在内容和结构上不断完善,更能让小记的采访和写作水平迅速提升。
恩格斯曾说过:“老的套语已变得没有意义了,老的口号已被推翻,老的万应灵药已失效。有思想的人,开始看到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笔者据此认为,冠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工作方法怎样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并使其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具体效果。
三、年轻人初步成熟后尽快放单飞,力促其单独成稿,尽快成才
如前所言,经济广播报道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的选题设计均出自老记之手。但选题既出,老记总是尽快放小记单飞,力促她们单独成稿,其中以建党90周年的37篇专稿,两位小记完成了其中的二分之一最具说服力;更以朴燕宁的专稿《袁嘉倜——一个耄耋老人的改革开放30年》和于乐的专稿《他把少女英雄刘胡兰铭刻在全国百姓心中》最为典型。
袁嘉倜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孙女,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之妹,采访时老人已84岁高龄,却依然活跃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连续四界的市政协委员,她递交的多项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老记帮助小记选择这样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典型无疑是会出彩的。于是老记就放手让小记去单独采访并写作,结果该人物专稿获得了2008年度专稿大赛二等奖。
至于《他把少女英雄刘胡兰铭刻在全国百姓心中》亦较为典型。本市画家安明阳平生创作了很多画作,但他记忆最深刻的仍是木版连环画《女英雄刘胡兰》。由于其创作于英雄牺牲不久,绘画使用的模特又是英雄之妹,这样他也就成了绘制刘胡兰形象的第一人。可要使这个故事在广播中变的生动好听却不太容易,于是老记就建议,可以用同时期创作的歌剧《刘胡兰》作为衬托,以安明阳的叙述展开情节。然后让小记独立写稿,制作完成,播出后果然反响不错!对于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小记有着年龄的优势,而老记对于这种玩Adobe Audition波形的环节就显得有些手拙了。
应该指出,在经济广播新闻述评和新闻专稿的采写,对于新人来说都是短板,眼下有些小记热衷于写些零碎的小稿挣工分,这样就造成了她们采写的稿件题材过小,形式单一,评论类文章不足的缺憾。老记人为,年轻人不应畏惧写大稿,其成长需要采访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累积,老记们则需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将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如笔者合采的新闻述评《中国绿挑战美国红》,中间有四段议论部分,就很像大学毕业论文,那些刚出校门的小记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谓驾轻就熟,诸如加油时的气阻现象、扬程和流量等专业术语,对于刚出校门的理工科学生来说亦不陌生,但如何帮助她们扬长避短、变短为长就要靠老记们的及时点拨了。
综上所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工作方法对于新人能力的开掘和积极性的发挥是很有效的;至于其对老记更新思维、鼓舞热情、尽快掌握新技术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礼记云: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重视小记们政治素质、团队精神和个人品质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团队中年轻人的成长也是健康和成功的。
(该文曾获得2011年度天津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发表于同年的《天津广播电视》杂志上,录入本书后内容略有改动。)
创优节目的四个支持
刘明泉
广播新闻创优四个支持的说法,来源于新闻策划的相关理论。关于新闻是否可以策划,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也即突发新闻,事前既然无法预知,当然也就无从“策划”,报道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优劣,全凭记者的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但笔者认为,所谓新闻应包括两个含义:一为,不可预知的突发新闻,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等;一为,可以预知的新闻,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召开”、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太空交会对接”等重大政治、经济和科技事件;甚至一个足以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如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全国知名作曲家王莘和全国支教模范老人白芳礼等等,他们的社会活动或不幸逝去或死后哀荣,都足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都会产生一些重大新闻,当然也就可以在事前事后进行报道策划。这类新闻恐怕介于可预知和不可预知之间。
即便是突发事件,记者在获取信息后,也应该在采访提问和报道内容等方面有一个简单的策划;在了解了事件的基本情况后,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应积极协调,尽快策划出一个较为详细的采访方案,并不断丰富和改进,以提升报道的效率和效果。
美国新闻学家库尔特.卢因在谈到信息渠道的传播过程时,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现已得到美国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认同。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以新闻为例,媒体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二;而读者最后从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其发布新闻的百分之一、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把关人。各种信息,只有通过“把关人”这一关,才能通过媒介流向公众。
从这个意义讲,新闻报道的组织和策划正是这样一个过滤过程,而创优节目四个支持的提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而产生的,因为新闻传播是通过媒体来完成的,稿件的质量好坏则直接影响传播效果。本文主要是想通过笔者历年来的获奖作品,来说明创优节目的四个支持,也即事件支持、人物支持、细节支持和观点支持(标题支持),对于提高稿件质量的必要性。
一、事件支持——
记得恩格斯曾说过:“技术决定战术。”假如我们把新闻策划当作一种行业技术的话,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事件进行报道,才能有好的传播效果,并进而达到创优的目得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比如笔者之一采写的广播新闻述评《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就是以典型事件为支持而获得成功的。记者在采访天津市首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展示及洽谈会时,看到了高职毕业生抢手的火爆场面,敏锐地发现了蓝领的职业价值,但记者却没有简单地发个消息了事。为了弄清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我们对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高职院校师生和天津市大中专毕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采访,获取了大量的音频素材和文字资料,并与在“高考咨询会”上采集的典型音响进行比对或融合,写出了广播新闻述评《蓝领白领同样靓丽》。这篇述评论证了高职毕业生就业抢手和千军万马挤占“大学独木桥”的巨大反差,深入挖掘了目前高技能蓝领稀缺的深层原因,并力图给出解决办法。由于这篇评论在选取典型事件方面眼光独到,并以权威的数字和论证,提出了求职升学“蓝领白领同样亮丽”的新概念,所以至今对大中专学生的升学就业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这篇评论分别获得了2002年中国新闻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新闻提名奖和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
再如笔者之一采写的新闻述评《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在选取典型事件方面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采访。2003年是引滦入津20周年,至此引滦工程已向天津输水160亿吨,但1997年以来海河流域已连续7年干旱,所以本市又不得不第八次引黄入津,以弥补滦水的不足。鉴于此,有关部门曾一度叫停了洗车业;此后,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中水洗车办法》,并将使用“中水”作为进入洗车业的门坎。但该办法实施以后,却举步艰难:当年天津机动车总数已达90多万辆,洗车点400多家,但真正实行中水洗车的洗车点却只有二、三家。按每洗一次车,用水240升计算,耗用的自来水数量异常惊人,况且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车辆数目还会不断增加。这就是《中水洗车办法》实施后所遭遇的难言尴尬。
同样的尴尬还有,天津中水公司每天生产中水5万吨,以后还要在咸阳路、双林、张贵庄等地再建六个再生水厂,日产中水将达到30多万吨。但中水的市场开发前景却并不乐观——虽然连续7年大旱,但公众的水危机意识仍然很淡漠。所以这篇述评发出的建议非常中肯:如何让主管部门和有车一族,增强水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是当务之急。当然建立一个调控各种水源的价格机制和产销链条,以保证中水洗车实施到位更为重要。由于这篇新闻述评选取的事件关乎国计民生,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所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它因此同时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和天津市好新闻二等奖。
至于,2009年笔者采写的新闻述评《从雷锋到志愿者,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和升华》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报道了一个个学雷锋的典型事件。每年3月5号,全国上下都会掀起学雷锋的热潮,但同时人们也担心“雷锋三月来,四月走”,这样如何留住雷锋精神并使之与时俱进,也就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这篇新闻述评不拘泥于以往的学雷锋报道,而是增加了社区居民、出租车司机和大专院校师生,以志愿者身份传承和发展雷锋精神的鲜活内容。志愿者组织所进行的活动,从制度上保证了学雷锋的经常性特点,当然也就赋予了学雷锋活动以新的含义,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篇稿件因此获得了天津市好新闻奖、天津广电学会新闻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二、人物支持——
节目创优需要重大事件的支持,当然也需要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重要人物的主动支持,而是记者主动寻找好的人物题材来支持自己写出好稿来。
如笔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采写的《胡习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昨天与今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假如您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6页,就会发现有这样一句话,分外醒目:“干得好,破格批准他为工程师,应该,这是谁也不应反对的,这也叫改革。”这句话缘起上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文中提到的,被破格批准为工程师的人,正是我们报道中提到的胡习华。他是全国第一座蝶式立交桥——天津中山门立交桥的设计者,后来也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工程师,他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昨天与今天”。
1985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把改善道路状况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来抓,以期尽快形成3环14射的道路系统。由于河东中山门在天津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在这里修一座立交桥也就成了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那时的胡习华只有29岁,在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刚上班5年,是公平的竞争机制,选中了他的桥梁设计方案。1986年7月1日,宏伟的蝶式立交桥在天津建成,胡习华在这座桥梁上受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随着改革的深入,胡习华选择了自主创业,成为天津捷信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几年中,他与公司同仁们共同完成了广西北海市疏港大道立交桥、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立交桥、河北唐山市北出口立交桥等十几项国内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记者不仅再现了胡习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昨天与今天,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再现了天津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由于这篇新闻专稿选取人物典型,以小切口反映历史大变迁,因此获得了天津市好新闻奖二等奖。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报道各部门喜迎奥运的稿件很多,笔者却选取了一个叫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字叫李爱锐的外国人,来回述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并因此采写了新闻专稿《他把最后一枚金牌留给了天津》。这篇专稿从李爱锐的三个女儿和其英国母校“伊尔莎姆”学院的年轻校友访问天津说开去,追思这位奥运英雄的业绩,生动再现了这位人格高尚的国际友人,帮助天津人与奥运结缘的历程:这个出生于天津的英国人,在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曾摘取400米跑金牌,并打破了当时的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不久他即重返天津并在此执教近20年,并在天津民园举办的万国田径赛上再次勇夺金牌(这块金牌由其女儿从国外带回归还天津)。李爱锐还积极向中国、向天津介绍奥运,培育体育人才。这篇专稿因选取人物契合2008北京奥运的大背景,并写出了自己的新意,因此获得了天津广播电视学会新闻二等奖。
以著名的社会人物或公众人物为背景,再现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好稿,还有经济广播年轻记者朴燕宁采写的新闻专稿《袁家倜——一个耄耋老人的改革开放30年》和经济广播参与采制的关于《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逝世的报道《永远歌唱祖国》。前者记叙的是袁世凯孙女袁家倜艰难的身世和投身改革的经历;后者介绍了作曲家王莘创作歌曲《歌唱祖国》的不凡经历和这首歌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
此外,还有天津电台关于数学家陈省身的报道,关于白芳礼老人救助困难大学生的报道,关于作曲家曹火星的报道《颂党第一歌在这里诞生》(由刘明泉、张雅楠、常笛采写)等等,都因为及时抓住了特定时期的新闻由头,准确选取了著名的社会历史人物,因此也就获得了较高的新闻奖项。
三、细节支持——
盘点如今的天津民生状况,无疑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振奋、欣喜和期待。前不久,笔者走进几户普通居民家中,从他们的家庭账本里,读出天津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消费脉络,那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正在逐步增长,消费观念正在改变,而且越来越会理财了。这就是专题报道《家庭账本,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百姓生活》所要阐述的主题。
当然,这样的主题又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完成,通过一个个百姓帐本来体现的,比如在河北区居民陈祖康的家,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老陈20本家庭帐本:大到买商品房、家用电器,小到每一次买菜、乘公交车都有详细的记录;而家住河东区的66岁的徐声逵的家庭档案则更加规范,不仅绘制了表格,还用不同颜色的笔迹代表了不同的收支项目。老徐告诉记者:他不仅有家庭生活的小账本,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家庭档案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工资涨落、购房情况、家庭正常支出甚至查体情况……只要是自家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在他们的家庭档案中都能找到痕迹。这些痕迹正是我们在稿件所要描绘的细节,也反映出了时代变迁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曾说过:任何个性都是时代的产物。而细节的描写恰恰能够体现这样的个性,所以利用细节的支持,不但可以使节目内容更好听,还可以深化新闻稿件的主题。比如今年笔者采写的新闻专稿《保留门牌,感受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报道的是78岁的和平区居民杨文慧老人及她所收集的1000多块老门牌、老路牌。在此之前,也曾有其它媒体报道此事,但大多是从老人的个人收藏爱好说起,旨在告诉受众一个奇人奇事。而我们的这篇专稿则旨在用老人收集的老门牌、老路牌,来折射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这几年天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原先的一些街道、胡同已经消失,这样保留下的这些东西,就可以让人们触摸到城市发展和危陋平房改造的轨迹,这样的细节描写不管是音频的,还是文字的,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发展进步的律动,并引发一些思考。
当然细节支持也总是与事件支持、人物支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事件支持的稿件《蓝领白领同样亮丽》、《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和人物支持的稿件《他把最后一枚金牌留给了天津》,也都具有较为生动的音频、文字细节描写,这大概也是这些稿件能够获奖的原因之一吧。
四、观点支持
观点支持也可以称作概念支持、题目支持和标题支持。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选取一个准确鲜明的标题,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无论是消息,还是专稿,亦或是新闻述评,都会以主观的评述,或是客观报道来表达记者的观点,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新闻解读,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篇创优稿件来说,正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支持。比如由记者刘明泉与他人合采的新闻述评《中国绿挑战美国红——天津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领头雁的启示》、《从雷锋到志愿者,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和升华》和《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该作品获全国经济广播专家奖一等奖)等等,都是在稿件的标题中率先阐明了自己的鲜明观点,并在后面的稿件中更加详细、生动地进行了阐明,并带活了整篇稿件。同时,这些观点的阐述,则需要记者应具有的新闻的锐度、思想的深度、百姓的角度来协调支持。就录音述评而言,其本身就是运用音响和文字对某一观点或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评价的论说性文体,所以一个鲜明正确的观点及围绕着这个观点所进行的论证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新闻评论如此,新闻专稿同样需要有百分之二十的评论成分,所以也同样需要鲜明准确的观点来支持。比如由记者刘明泉、王栋、王淳、王舒、于乐等采写的新闻专稿——《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四级跳》、《老人路边摔到,她伸出了天使般的双手》、《他以诚实劳动,赢得尊严》等,都在叙述了大量新闻事实的同时,也用画龙点睛式的评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在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四级跳后,环保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在全国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全国许多地方的老人路边摔到无人扶起的情况下,一个16岁天津女孩伸出了天使般的双手,其义无反顾、见义勇为的精神特别令人回味;温总理在2009年的“两会”上,三提如何才能让百姓活得有尊严,农民环卫工徐文华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在城市赢得了尊严,这样的典型案例是值得推而广之的。
当然新闻评论和专稿需要鲜明准确的观点支持,题材短小的消息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支持,比如前面提到的滨海广播记者朱旭(该稿是作者在经济广播时采写的)采写的长消息《超时默认政府给自己念上紧箍咒》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范例。这篇消息,虽然还不到4分钟,却以鲜明的标题和充分的新闻事实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超时默认,政府给自己念上紧箍咒,却大大提高了有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取得了令公众十分满意的结果。
所谓,“创优节目四个支持”的说法,只是笔者多年采访经历和写稿方法的一个简单总结,或者说它只是一个通俗浅显的比喻,希望能对年轻同行的采访工作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更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的指正。
(该文曾获得2010年度天津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于2010年第二期《天津广播电视》杂志上,录入本书后在内容上有较大增加,标题亦有较大改动。)
试论创优节目的“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
刘明泉
“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是排球比赛中的两种非常实用的技战术,比如女排中的美国和俄罗斯队队员身材高大,故二传的点位也就比较高,是为“高举”;也正因为二传手的传球点位高,所以进攻球员的下压点也高,是为“高打”。本文当然不是讨论体育技战术的文章,而是欲将创优节目中重大题材的报道,比作“高举高打”;将民生小题材的报道比作背飞、前飞、时间差、短平快、近体快和双快一跑动等“战术快球”。正像排球比赛中的“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都是有效的得分手段一样,广播电视节目中大题材的小切口和小题材的深挖掘,同样也是有效的创优手段。众所周知,“高举高打”的战术运用,往往只需要几个高大身材的运动员和粗放型的技战术就可以了,而“战术快球”则需要相当水平的技术含量,对球员的技战术水平要求也很高。
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新闻采访和“节目创优”,比之体育项目更需要文化元素和理性思考的介入。正如著名记者艾丰所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毕竟“人是靠思想站立的”(马克思语),新闻稿件也是靠思想站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战术快球”式的“节目创优”,往往比“高举高打”的手段更有效,更接地气,也更能体现智者的快乐,当然也更能体现民生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观点我们将在下文中逐一阐述。
一、创优节目大题材中的小切口
拉扎斯菲尔德和墨顿在《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书中说:“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所以作为担任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一职,选择什么去报道、怎样去报道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里所说的创优节目大题材中小切口的议题,正是要解决“选择什么去报道、怎样去报道”的问题。
当然,要举出“高举高打”的大题材新闻,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29届夏季奥运会”;“神七飞船上天,中国人第一次完成太空行走”等等;比如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召开;比如:以前在昆明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以后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博览会;比如不久前先后在浙江建成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和交通盛事,因其特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为全国甚至世界公众所瞩目。有机会参加这样重大事件的报道,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的幸运;一旦参与了这样重大题材的报道,实际上也就比较容易地把握了一个较好的创优题材,但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记者都能得到的,尤其对于地方媒体的记者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中央媒体记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就像排球队中与生俱来的高大身材运动员,他们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实行“高举高打”的战术,并因此连连得分是很自然的事儿;地方媒体的记者犹如排球运动员中的小个子,先天就缺少了这样的得分手段,他们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足,必须练出类似于排球的小球串联技术来。
人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即使是在如上的重大题材报道中,中央媒体的同仁们也在积极寻找小切口,比如央视在连续几届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中,都推出了《小丫跑两会》栏目,力求在两会的报道中,挖掘出更贴近民生、更贴近基层的东西来。王小丫那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话语和笑声,通过对各界代表、委员关于民生话题的采访,非常自然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从取消农业税到农民工工资的及时发放,从对城市房价涨落的追询到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计问题,还有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在代表和委员们的提案和发言中,都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通过这样大题材小切口的报道,无论是全国党代会、还是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都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百姓的关注度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了。
当然地方台的记者也并非完全无缘重大题材的报道,但在大题材中寻找小切口却非常重要,比如前几年四川广播电台一个叫作《小邛回家》的新闻专稿就非常典型。上世纪末,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于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成了关乎西部诸多省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但这篇专稿的作者却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报道此事,而是从小切口入手,通过西南偏僻山村小邛一家,在西部大开发推动下开办家庭旅馆的经历,来展现西部大开发的经济触角已深入到普通农家的新闻事实。在西部大开发之前,羌族姑娘小邛家很穷,一家人不要说英语,连汉语都说不好,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她们以家乡的秀美山川为依托,办起了家庭小旅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和民族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现在不但小邛姑娘从北京进修英语归来,就连70多岁的老奶奶都能掌握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眼下,她家的家庭旅馆越做越大,同时还为客人增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项目,于是小邛家的家庭旅游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店。由于这篇专稿善于在大题材中寻找小切口,同时典型音响运用的恰当而又丰富,故而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新闻奖一等奖。
再比如:今年8月笔者曾受邀参加了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仪式,但是我们并未因此就采取举“高举高打”的战术来报道此事。因为这座大桥毕竟建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而且当时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近百家新闻单位都参与了这个重大事件的报道。宏观地报道大桥的工程规模及对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中央和浙江媒体的优势,而我们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诚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言:“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优越,也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我们理应寻找与天津相关的小切口,来体现自己的新闻个性,并报道好这个事件。在连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素有建筑铁军之称的天津城建集团五公司承担了大桥最关键的南、北航道钢桥面的沥青铺装工程。在世界三大强潮湾之一的杭州湾上建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其中钢桥面铺装环氧沥青,对防水、气温、风力和施工工艺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是世界性难题。可天津蓝领——天津五市政公司的筑路工人却不畏艰难,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终于攻克难关,成功地解决了这个世界技术难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采写出了消息《天津蓝领攻克难关,技术领先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并在天津广电系统的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
大题材,小切口的行文方法,之所以适合于纪念“改革开放30年”重大题材的报道,是因为改革其实是涉及每一个中国百姓的大事。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关心天津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他曾三次来天津视察指导工作。于是有关方面希望请历史博物馆的专家,来谈谈这件事,但笔者认为,如果要报道小平同志关心天津改革这件事,当年的那些亲历者,比博物馆的专家恐怕更有说服力。虽然跟博物馆的专家们相比,胡习华——一个普通的市政工程技术人员,不过是个小人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你如果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6页,有这样一句话分外醒目:“干得好,破格批准他为工程师,应该,这是谁也不应反对的,这也叫改革。”载入《邓小平文选》的这句话,正是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胡习华设计的蝶式立交桥上说的,而胡习华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中专身份晋级的年轻工程师。小平同志的话,当然不是仅仅为了破格提拔一个年轻人,而是要在改革开放之初推动全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大批人才的破土而出,为他们施展才能搭建广阔的平台。正是这样的小题材、深挖掘,促成了电台经济广播另一篇有特色的新闻专稿《胡习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昨天与今天》的采写完成,并获天津广电学会专题类一等奖和天津市好新闻二等奖。
二、创优节目小题材的深挖掘
西方的一位哲人说:“所谓智慧,就是应用已知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依据这样的思考,对小题材进行深挖掘就愈发显得重要了。比如,关于78岁的杨文慧老人千辛万苦收集老门牌、老路牌的故事,本市的多家媒体都有报道,但众多媒体报道她,大多是从杨文慧老人的收藏角度,来讲述这件事。当然,讲述一个老人特殊的收藏,若讲得好听,还是能够吸引一些受众的,但是这样的收藏故事,剔出其猎奇性后,影响其实很有限。但电台经济频道,播发的一篇新闻专稿《保留门牌,感受津城的历史变迁》,却将它放入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下去讲述:由于这几年天津的城市建设变化很快,原先的一些街道、胡同已逐渐消失,这样老人保留下来这些东西,就可以让人们感受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感受改革开放30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当然一些街道、胡同的迅速消失,也会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采用这种小题材、深挖掘方法进行改革开放30年报道的,还有由经济广播记者(当时为实习记者)朴燕宁采写的新闻专稿:《袁嘉倜——一个耄耋老人的改革开放30年》。这篇专稿从一个84岁的老人说开去,从五大道上一家普通的西餐厅说开去,较为深刻地表现了改革开放,给百姓政治、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由于这篇报道题材挖掘的比较深,生动记叙了近代名人袁世凯之孙女,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之妹袁嘉倜——积极投身改革的事迹:在经历了极为艰难的人生磨难之后,上世纪80年代,她就在深圳为自己赚取了第一桶金;归来后又参与了天津早期中外合资企业的建设。一个曾经的“公主”,18年来靠经营西餐厅顽强自立,84岁了还凭着自己经营所得,养活了几十名下岗职工和20个农村贫困孩子。她曾是4界市政协委员,现在又被聘请为中国侨商会会员,她递交的关于《中小企业如何占领市场,走出国门》的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些具体建议正在实施中。不久前,她还受到了温总理的亲自接见,其投身改革的不凡业绩受到了总理的赞扬。
用这样的方式报道改革开放30年,使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就在自己身边,那些改革的弄潮儿其实就是对门的大妈,邻家的小妹,隔壁的兄弟。这样的写法使改革开放这样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让百姓感觉非常亲切。
另外,几年前由笔者采写的录音专稿《工科博士和她的独唱音乐会》也是这样。这篇专稿说的是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的工科博士胥悦红,举办独唱音乐会的事儿。工科院校的博士举办独唱音乐会并且还是美声唱法,这在全国比较罕见。报道这样的事件,对于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复合性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篇专稿在采访和成稿时曾取名《科学与艺术的对话》,这样的题目不但有些空,切口也有些大。对此有专家建议,不如就直接叫《工科博士和她的独唱音乐会》。作者理解专家的意思,这并不仅是个名称问题,而是改变了新闻稿件的切口,缩小了文章的外延,稿件的名称虽很朴素但内涵却丰富起来。顺便说一句,稿件的题目,有时就是切口大小的标志,大而空的名字很难实现小切口的报道,而朴素直白的名字却反而能做到这一点。
三、“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的题材切换与渗透
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曾说过:“人的价值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基于这样的原理,假如我们仍拿“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作比喻的话,其实排球场上的两种战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眼下身材高大的欧美运动员,也不再仅仅依靠自身优势一味“高举高打”,因为随着亚洲运动员身材和弹跳能力的提高和防守能力的增强,“高举高打”的优势常常受到很大的抑制。故眼下欧美运动员在发挥自己“高举高打”优势的同时,也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技战术更强的“快球”,从而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战绩。新闻报道也是这样,题材的大小很多时候其实是很难划分的,比如新闻专稿《胡习华——一个改革亲历者的昨天与今天》,就是“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题材互相切换与渗透的结果:经历了改革30年的胡习华始终是个小人物,但其成长又似乎依托的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而这种题材切换与渗透却往往能采写出好稿来,而真谛就在于要有一种“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老百姓的生活与上文提到的那些重大事件相比,或许只能算是小题材,可国计民生又是天大的事,任何题材几乎都无法超越它。比如新闻专稿《保留门牌,感受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主人公,只是和平区的一个居民大娘,但由于她个人的爱好与收藏已跟整个城市的历史变迁相关联,这样就可以变小题材为大题材,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因此可以这样说,新闻报道题材的“高举高打”和“战术快球”既无十分明显的界限,又可以随时切换和渗透,但无论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都应避免大而空的说教,避免专业术语的堆砌,力求在贴近性上下功夫,犹如古人所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而且还要做到“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在强调民生新闻的今天,特别像天津电台经济广播,这样正在向都市民生方向转型的媒体,更应在创优节目大题材中的小切口和小题材的深挖掘方面做足文章。“修辞以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在这方面日益关注民生新闻的主流媒体,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的。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无论是一个电台频道还是一个运动队,都必须始终如一地保证自己的技术特点而不随便见异思迁,仍以中国女排为例,眼下的队员身材越来越高大,快球战术和小球串联技术的传统优势却日渐式微。在亚洲运动员面前她们发挥不出“高举高打”的优势,在欧美运动员面前她们又利用不好自己的快球战术,同时还丢失了防守和小球串联技术的基本功,既然自己的技术特色和看家本事已丢失,连连败北也就在所难免了。俗话说,隔行不隔山,作为地方台的记者,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国女排的失败中有所借鉴,坚定地保持自己的特色,长久地沉到基层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来。
(该论文获2008年天津市广电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发表于2009年的《天津广播电视》杂志第一期,录入本书后在内容上有较大的修改和增加。)
试论广播新闻专稿的采访与写作
刘明泉、吴妍妍
近年来,笔者采写了一些不同题材的新闻专稿,其中无论是事件类还是人物类专稿,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实践,我们对新闻专稿的特定含义、题材把握、内容选择及采写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就以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新闻专稿的生成与延伸
在广播的新闻样式中,如消息、现场报道、连续报道、广播评论等在定义上都没什么分歧,只有新闻专稿在定义较为模糊。那么其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其实在未有电讯之前,记者或通讯员在外埠为报纸发新闻,一般采用书信的传递方式,所以这类报道就称之为“某地通信”,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20世纪初,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通信”被正名为“通讯”并沿用至今。广播通讯自然有别于报纸“通讯”,因此也就结合自己的特点演绎成了“带音响的通讯”。
笔者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专稿即为“带音响的通讯”。以往又被称为广播通讯、录音通讯、专题报道,而眼下权威而专业的称呼叫新闻专题。
国外似乎没有新闻专稿的说法,只有简体与繁体消息,硬新闻与软新闻之分。《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的作者布鲁斯·D·伊图尔则将其称为特稿,并认为它是多种类型软新闻的总称。在中国广播界亦有此观点,认为专稿是除消息外所有新闻体裁的总称。
本文所要论述的新闻专稿,不是指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体裁,而是专指“带音响的通讯”。
一般来说消息更强调时效,专稿更注重时机,它可以找准机会,继消息之后提供更多的新闻事实、更多的背景材料,因此也就显得更具体、更丰富、更生动,手法更多样。其题材包括人物、事件、风貌、研究性和社会观察类等多种,甚至还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但无论采用什么题材,专稿都应以新闻价值为先。
二、广播新闻专稿的分类与举例
就目前中国广播界常见的分类而言,专稿一般多按其时效性的强弱来划分:时效性强的称为新闻专稿,略弱的称为社交类专稿;当然还可以依据所记述对象的不同,分为人物类和事件类专稿。
笔者认为,能否采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专稿,主要取决于对专稿新闻价值的审视和判断,也就是说当记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或人物时,应该具有预判其内容是否有必要做成专稿的能力。比如笔者和王淳、于乐合采的事件类新闻专稿《天津的第一座低碳公园是如何打造成功的》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在天津举办,宗旨是“绿色、生态、环保、节俭”。这样的环保理念不仅体现在会场的设计和交通出行上,更多地体现在天津的环境建设方面,在这方面“南翠屏公园”颇为典型。会议期间,近百名中外专家、记者来到这里,结合会议主题,积极探索这座低碳公园的建设过程和生态价值。正是看到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我们才决定组织采访,并很快获取了大量素材和背景资料,并予以选择和裁减,很快完成了稿件的写作。来看下面的具体案例:
您听说过“南翠屏公园”吗?它就是天津人所说的堆山公园,因与天津北部蓟县的翠屏山相对应而得名。早在堆山造景之前,有关部门就对公园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形成了山上有溪,环山有水,植被丰茂,生态怡人的总体格局。
这里,最让中外专家感兴趣的是:山体用工程渣土堆起后,采用先进技术覆土植草固化,有效防止了扬尘和山体滑坡;植物则是用中水、雨水和雪水来浇灌;同时还针对不同植物采用了自动喷灌和滴灌技术,正是这三项生态技术,为天津百姓打造了第一座低碳公园,造就了西南城区一块新“绿肺”。
“南翠屏公园”建后,不但让天津人在身边看到了真正的山,还体会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一位正在公园游玩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本想到别的地方买间大房子,可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实在太诱人了才没舍得搬家:(录音:这个地方可好了,里面的树郁郁葱葱的,周围环境都增值了。这个地方是相当好的休闲地方,基本上天天来一次吧,打打拳、玩玩空竹、有时候走走步、爬爬山,心情特别好。)由于这篇专稿,选材和时机把握的都比较好,并以特殊的视角来展现大主题,所以获得了2010年天津电台专稿大赛一等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专稿的内容当然也不能例外,但一个新闻题材的调查、采访和选择过程,肯定会影响记者对是非的判断并形成自家观点,从而也使稿件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比如在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立十周年之际,笔者与记者于乐等人对子牙镇进行调查采访,并最终完成了新闻专稿《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四级跳》。
这篇专稿,力图通过对静海子牙镇从回收旧家电起步,逐渐演变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有色金属原材料供应基地的描写,展现其特殊的发展成就。我们抓住产业园建立十周年之际,中国投资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家电回收项目在静海子牙正式投产为新闻由头,凸现专稿的实效性。来看下面的案例。
昨天(4月13日)中国投资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家电回收项目—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在本市静海子牙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区正式投产。目前在2.6平方公里的园区内,150家企业均以拆解废旧物资为业,产品已覆盖全国各地,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来听记者刘明泉、于乐、王舒和静海台记者李明合采的新闻专稿——《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四级跳》。
天津子牙镇原本是著名的鞭炮之乡,后来这里的农民慢慢搞起了旧家电拆解和回收。2001年,污染严重的子牙镇拆解小作坊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上上下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里的废旧物拆解业一下子走到了被取缔的悬崖边。
为了使这里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子牙镇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跳跃:将800多家污染小作坊整合成80家规模化环保企业,有效解决了拆解业的污染问题。……第二次跳跃:将废弃物管理区升格为环保产业园,园区的企业全都达到了废水、废气零排放标准。……第三次跳跃:胡总书记将“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经验带到日本交流,标志着子牙在全国率先依据国际标准来描绘发展蓝图。……第四次跳跃:从“城市矿山”到“城市矿产”,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并引领全国同行业的发展。
在全国循环经济骤然兴起的当下,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十年实现的这四级跳,其示范和引领作用确实非常具体而又颇具实效:它所肩负的责任,不仅是实现一个区域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还担负起了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新经验的重任。
新闻专稿与消息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评论元素的增加,但一般不超过内容的20%,否则就异化成了新闻述评。
至于说到社教类专稿一般不强调时效,而注重以情节和形象来表现主题。但它又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随意推理和想象;作为软新闻的专稿,在表现手法上或许赶不上小说和散文,但其真实性又是文学作品难以比拟的。这正是社教类专稿乃至新闻故事盛行于电子媒体的原因。
三、广播新闻专稿的特殊传播作用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特约撰稿人吉莱斯皮曾说过:“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是抓住读者,让他们一直看完一个特稿。让他们了解在前些天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在连续报道之后发现一些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内容。”
吉莱斯皮虽说的是报纸的特稿,但也同样适合于广播新闻专稿。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具有了报纸特稿所没有的优势,它更善于用形象说话,通过声音满足听众对事物的认知。就内容而言,它更注重主题的开掘,讲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新闻要素中,它更强调为什么(Why)和如何(How),可以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音乐和音效等多种手段。
比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笔者与朴燕宁合采了一篇人物专稿——《他把最后一枚金牌留给了天津》。作品中的主人公叫利迪尔,是第8届巴黎奥运会400米跑的金牌得主。
由于利迪尔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病逝于日军狱中,所以我们无法采访到本人,恰好在北京奥运会前,其女儿和英国母校的校友寻访前辈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天津。那么这样一个新闻由头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此外,我们还找到了利迪尔的中国学生余文级,时光飞逝这样的老人已所剩无几。他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样利迪尔的形象就变得丰满起来。
另外还有一部以利迪尔为主人公的影片《烈火战车》,获得了奥斯卡金奖的四个奖项,其中就包括音乐奖。据此我们的专稿以《烈火战车》充满激情的音乐开头,之后简述了利迪尔的经历:利迪尔1902年出生于天津。在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他摘取了400米跑金牌,并打破了当时的奥运会和世界纪录。
这时的利迪尔正处于运动巅峰,但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天津,在新学中学担任高中化学老师,希望用自己的平生所学帮助贫穷的中国人民。
1929年英租界当局在天津民园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他一举击败了400米跑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德国运动员奥拓?费尔莎,夺得金牌。这也是利迪尔平生获得的最后一块金牌。
前不久,利迪尔的三个女儿和其英国母校的师生来到天津,追思这位奥运英雄的业绩,同时寻找他在天津的生活轨迹。其大女儿帕特立夏告诉记者:
(录音:那时候我们在加拿大,晚上躺在床上聊天,想象着父亲在中国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想,今晚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月亮,明天父亲也会在中国的天空中看到。所以我觉得父亲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这篇专稿我们是这样结尾的:
鉴于利迪尔对第二故乡天津的做出的无私奉献,海内外媒体称他是“生于中国、献身中国的英国奥运冠军”从来“没有一位运动员能对全世界的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北京奥运开幕在即,利迪尔的三个女儿把他最后一块金牌连同一尊银盾赛跑奖杯及有关资料,献给了天津17中学,因为这里是他奉献了人生最宝贵年华的第二故乡,而他带给人们的现代奥运精神则更会传之久远。(电影《烈火战车》音乐再起~~~~压混~~~~)
由于这篇专稿,抓住北京奥运前,一个难得的新闻由头来追溯历史,描写人物,故而获得2008年天津广电学会新闻二等奖。新闻专稿,无论事件类还是人物类专稿,都需要通过记者的形象思维付诸笔端,并使之形象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形象化来源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来源于对广播三大要素:音乐、录音和文字的合理运用。当然新闻专稿对音乐素材的使用一定要精致,切忌滥用,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试析广播述评的采编与写作
刘明泉
近来,笔者的几篇广播述评:《“蓝领”、“白领”同样亮丽》、《人才竞争不相信身份》、《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和《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先后获得中国新闻、中国广播影视新闻、天津市好新闻、中国广电学会经济广播评论类大奖。一些年轻同志多次同我探讨广播述评的采编与写作的体会和广播述评的共性与特性问题,从而促使笔者尽快地把这方面的心得总结出来,以期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一、广播述评典型论据的选择广播述评与报纸述评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政论性和新闻性:政论性关乎内容的表达,而新闻性则关乎内容的选择。广播述评应具有政论性是毫无疑问的,而新闻性作为广播述评内容的选择或曰典型论据的选择,则是写好广播述评十分重要的一环。如获得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的广播述评《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就受益于此。
这篇述评的典型论据来源于2002年四月“天津市首届毕业生技能展示及洽谈会”。当然我们也没有局限于会内的采访,会后我和记者胡月、周滨等一起深入到中、外资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生、高中生与他们的家长当中,调查了解高级蓝领在企业的就职状况;了解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后当工人的现实反映。通过采访我了解到,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更具有职业特点的大众教育;高职毕业生,这个具有职业特点的就业群体,以“蓝领”身份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其竞争力甚至比某些本科生还要强。可为什么会出现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蓝领待遇不菲;一方面一些家长、学生却对之不与认同的“二律背反”现象呢?在这篇广播述评中,我们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用充实、准确的论据,论证了高职生枪手和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巨大反差。文章的结尾还对解决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
“第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多方引资,包括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学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为高职生就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在德国,任何人参加工作前,无论有多高学历,都要经过职业教育才能上岗,这种法律的保障使德国的技术创新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第三,利用经济杠杆或曰尊重市场规律,保障蓝领阶层以应有的收入,以刺激应届高中生和其他生源向这一领域流动。”
文章最后得出了“蓝领”“白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努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蓝领、白领同样亮丽”的鲜明结论。
我的另外一篇新闻述评作品《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的典型论据同样来源于百姓关注的事件:2001年病毒性感冒流行时,我身边的两个亲朋,一个在患病后在大医院一次就花掉了七百多元;一个在社区医院看病却只花了二百多元。我敏锐地感觉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个案最终都会演化成经济问题,“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更是关乎到百姓生活的经济话题。再加上天津的企事业单位,那一年刚刚开始实行“医保”,所以这个问题就更加引人注目。在采访中我们没有受最初两个病例的局限,广泛接触了各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和众多的患者,获取了大量的录音素材或曰述评的论据:据医疗部门统计天津当时患流感的人占天津总人口的10%。,三级甲等医院比社区医院看一场感冒的费用搞出70%;有的大医院甚至做出了患者打针输液收取板凳费的荒唐事,而一些社区却以自己低廉、合理的医疗价格、贴近百姓的服务治愈了大量的患者——这样“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的述评,就是一个十分贴近百姓的经济话题了。由于这篇述评,从小处入手谈经济,论点鲜明、论据准确、论证很有说服力,因此获得了众多评委的赞许和认同,获得了较高的奖项。
我的另一篇新闻述评《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同样是从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入手,在获取采访素材或曰述评论据方面,甚至比前两篇作品下的功夫更大,同时还以权威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论证了“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深层原因。由于上面已较详细地举了两例,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广播述评典型音频材料的运用
概括与抽象不仅是一切论说文、政论文,而且也是新闻述评的特性和优点,广播述评也概莫能外。只有具备这样的特性和优点才能避免在广播述评中就事论事,准确地提供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广播述评作为述评体裁在广播中的具体运用,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一篇成功的广播述评,它所需要的论据不能只是空泛的议论,而是靠具体事物的铺垫——个性化音频材料的运用,逐步接近抽象和概括的内容。如我们获得2002年度中国新闻二等奖的述评《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光录音素材就有8个小时的长度,《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也达了到6个多小时的长度,《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素材长度亦与之相近,其中有些音频素材还是我们在明察暗访中自然录取的,更加真实可信,而这正是写好一篇广播述评必要的前提。
通过采写这些篇稿件,笔者体会到由于广播述评必须使用音频材料的特性,所以既不能以叙代议也不能以议代叙,最好使用夹议夹叙,也就是采用音频材料和文字述评相容相济的方法,以便明辨是非,说清道理。下面试举几例:
如我和胡月等采写的广播述评《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在简捷地介绍了2001年《中水洗车办法》实施后,天津曾率先在全国推行中水洗车。那么天津中水洗车的现状如何呢?我们适时地推出了记者在天津和平区一个挂着“中水洗车”招牌的洗车点,进行暗访时的录音:
(记者:您这洗车吗?
洗车工:洗。
记者:洗车是用中水吗?
洗车工:不是!
记者:不是说,都用中水洗吗?你这牌子上不是也写着“中水洗车”吗?
洗车工:到哪洗车都没有用中水的!
记者:那你的设备不是白买了吗?
洗车工:不买不给你起照呀。现在没有用中水的,等来检查了才用中水了。
记者:哪查呀?洗车工:“节水办”。)
这种采用暗录方法,得来的音响或曰论据是够典型的了。录音中的这位洗车工说,眼下自来水洗车在全市仍很普遍,中水洗车的牌子只是挂给市“节水办”看的。正象文物考证最怕孤证,述评的论据也不能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论证“中水洗车为何遭遇尴尬”的现实,此后我们随同市“节水办”对南开、河东和河北的多个洗车点进行突击检查或独立采访,结果进一步印证了那位洗车工的话:在河北区一家挂着“中水洗车”招牌的洗车点,老板娘更直言不讳地坦言:
“买这设备,就是为了拿到一块“天津中水洗车”的铜牌好开业。”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论证到:中水洗车设备实际上成了行业准入的敲门砖。
对于扔了敲门砖,继续使用自来水的,水政执法人员发现后,有时是也会处罚一下。可正因为有了这块敲门砖,常常是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洗车点为什么放着花大钱买来的设备却闲置不用呢?市“节水办”负责人刘志达尴尬地承认:
“节水办”指定的中水洗车设备常常生产不出中水来。”
于是,我们进一步论证到:洗车点花大钱买来中水洗车设备闲置不用,有设备质量因素,水价格调控问题,更有管理体制上深层原因。这正是《中水洗车办法》节节受阻、遭遇尴尬的症结所在。为了进一步说明中水洗车遭遇尴尬带来的危害,我们还使用权威的数字进行有力地论证:眼下天津机动车已达90万辆,洗车点400多家,按每洗一次车用水240升计算,其耗水量是十分惊人的,况且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这个数字还会剧增。
鉴于天津中水洗车的现状,我们在这篇述评中提出了深度的警示:节水是涉及到城市经济平衡发展和市民生存质量甚至生存可能的大事,切不可当作儿戏,应在制度上予以保证。——抓紧《天津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相关制度建设,提高《中水洗车办法》的可操作性,堵住节水管理机制上的漏洞;扫除与相关法规相抵牾的行业保护主义和其他人为因素,增强各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性;建立一个规范的、有规模的产销链条和各种水源的价格调空机制。不这样,中水洗车所遭遇的尴尬,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我的另一篇广播述评《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在音频材料方面运用的也比较成功,下面再举几例:为了印证“蓝领”在人才市场非常抢手的事实:我们采用了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老毕业生王少铁的典型录音:(经过几年真才实学的较量,出来的强者不一定就是高学历的,主要还是看你这个人的素质和技术;即使你学历低些,只要能挑大梁,工资就会双倍地给你!)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试点,“天津中德”的职业教育比较超前,这个学院的老毕业生王少铁1997年毕业后,5年间先后到3家外资企业应聘,月薪从最初的900元增加到6000元,还被最后一家企业列为核心人才。
为了论证高级蓝领在人才市场抢手与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巨大反差和一些学生和家长在上学和就业方面的误区。在天津水上公园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高考咨询会上,我们的记者采访了几位成绩明显不能上本科线的高中生和家长,他们的话透露出了急于挤上大学这座“独木桥”的迫切心境:(录音:1、高中生甲:因为我觉得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不上大学等于没有什么出路;2、高中生乙:还是奔着大学,以后好有发展;3、家长:咱的目标是奔大学本科,我们的孩子,我尊重他的意见)
依据这些典型录音,我们论证到:就整个社会而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并没有明显缓解,这不能不对人们的求学就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可见改变一些孩子和家长的传统观念是当务之急。
在述评中我们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鲜明观点:为了让“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应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评价体系,改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传统划分方法,使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高级技工的短缺决不是暂时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引进管理人才,却无法引进人数众多的技术工人。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等实用性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结构也呈金子塔型,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塔基”,而我们现在高校毕业生呈现的却是倒金子塔型,这一定会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再颠倒过来。
三、广播述评如何选取独特的角度
广播述评如何适应多数受众的接受能力,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述评的政论性和新闻性特征来呢?那就需要选取独特的述评角度——以寻求新鲜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这样才能扩大作品的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说服力。
我们仍以上面所说的《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前年冬季的那场流感媒体抄作的比较厉害,据医疗部门说天津当时患流感的人占天津总人口的10%。如果我们不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我们就会按“口”的要求,报道医护人员面对来势汹汹的流感,如何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超负荷工作云云。但我们却在天津刚刚开始实行医保之时,选择了“得一场感冒花多少钱”的角度,通过几个具体的个案,通过这些个案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论是自然的灾变还是人为的事件,最终都会凸现到经济平台上来,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即使是一场流感也概莫能外。由于这篇述评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角度新,内容实,说理清楚,因此获得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另外我们还有两篇广播述评在采访角度的选择上亦有可取之处:一篇就是:《蓝领、白领同样靓丽》;另一篇则是:《暖冬——力争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前者是从今年第一届新高职毕业生面对市场说开去,用一个个典型人物,一组组典型数字与案例,说明随着中国加入WTO,蓝领也就是技术工人,尤其是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于“就业必白领,用人必本科”的社会现象,无疑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对旧有的落后观念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后者则用大量的新闻事实,说明暖冬虽有百害亦有一利,那就是节省煤炭等能源。但供热部门却往往忽略这个事实或在节省供热成本后,并不关顾消费者的利益,或没有利用暖冬的有利条件实现能源消耗的最小化,为国家节约宝贵而有限的能源。这样的一些分析问题的角度是比较新鲜的,有的还是别人不曾触及到的,而这些正是我们写出一些较好的广播述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面是笔者在采访和写作广播述评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一点体会,由于水平有限所以表述的内容和观点未必准确,仅供大家参考,恭请专家指教。
(该论文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和天津市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发表于2004年《天津广播电视》第6期。)
言当其时,言明其事——新闻述评的两个要素支持
刘明泉、于乐
鲁迅先生曾说过:“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表现它的全盘,我们也可以表现它的一角……”最近,由笔者采制的新闻述评《中国绿挑战美国红——天津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领头雁的启示》,题材的确不是很大,没有表现事件的全盘,也没有表现“太伟大的变动”,但它却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再现了天津经济发展中最兴奋的“一角”——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勃起。这篇稿件因此获得了中国新闻三等奖、天津市好新闻和中国广电学会新闻一等奖。对这篇新闻述评,新闻专家宋银章评析说,其“以鲜明的观点和生动、有说服力的论述,对加马机械厂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创新发展作了深入评析,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民间投资和多元主体所有制企业的日益活跃,是天津经济持续发展的长久推动力。’由典型事例升华观念,凝练成有见地的观点是这篇述评的特色,也使其成为此届一等奖中唯一的一篇新闻评论作品。”
专家的热情鼓励,促使我们静下心来,去认真地探讨广播述评采编与写作的一些共性与个性问题,以期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力争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新闻述评应做到言当其时——凸显其新闻性特征
一篇好的新闻述评必然要有一个好的新闻触点,即新闻由头。这是因为我们选择新闻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自己,而是为了让听众获取更多的信息,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有这样述评的论据才有坚实的支持力。换句话说,一篇好的新闻述评首先应具有新闻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也就是所谓的言当其时。
比如《中国绿挑战美国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说的是本市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马机械厂,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潜油泵,并将其命名为“绿牌”,他们通过自己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精神,一举打破了美国著名潜油泵品牌——“红牌”在该行业半个世纪的垄断。也正是在2010年,市政府颁发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它规定到2015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500家。正是在此背景下一项被列为“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绿牌”潜油泵开发项目,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这个产品刚一进入市场,就迅速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局面。加马机械厂这个“科技小巨人”的崛起,自然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深层思考。
说起来,加马机械厂在天津算不上是一个知名企业,正是市政府颁发的《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和市区科技部门的强力支持,促使其完成了设备研发,并成功地组织生产,挺进国内外市场,完成了以“中国绿”挑战“美国红”的战略目的。这些正是这篇新闻述评的事实性论据。
概括与抽象是一切论说文、政论文的特性,广播新闻述评自然也概莫能外,因为只有凸显这样的特性才能避免在稿件中简单地就事论事,才能准确地归纳出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寻找到有力的理论性论据。在这样的理论性论据的支持下,新闻述评《中国绿挑战美国红》提出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一是,加马机械厂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才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二是,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敢为大企业所不为,并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迅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率先制定潜油泵行业标准,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真正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雁;四是,“中国绿”挑战“美国红”的成功,进一步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一篇好的新闻述评应具有一定的认知力、想象力、思辨力和行动力,《中国绿挑战美国红》无疑初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此外,笔者与记者王淳、于乐等共同采写的新闻述评——《两个60%给我们的启示》也同样具有言当其时的特征,并评论的比较得当。这篇述评说:“据气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头伏,天津市区累计降水量为75.4毫米,比近十年的头伏平均值多了31.2毫米,比去年多了30.1毫米。眼下在我国有60%以上的城市极度缺水,同时又有60%以上的城市发生内涝,因此如何规模化地利用好雨水,防止城市内涝,就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文章由此说开去,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论证了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观点:对于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暴雨不应成为灾害;而雨水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有效地回收利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还可以降低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有效地避免内涝。
由于这篇述评所选取的题材独特,观点新颖,因此获得了天津广播电视学会新闻二等奖。
二、新闻述评应努力做到言明其事——凸显文章选材准确、内容新颖的特征
广播新闻述评与报纸述评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政论性和新闻性:政论性关乎内容的表达形式,而新闻性则关乎内容的选择。广播述评应具有政论性是毫无疑问的,而新闻性作为广播述评内容选择的标准,则必须寻求新鲜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这样才能扩大作品的容量,提出有个性的观点,它是写好广播述评十分重要的一环。这也就是所谓的言明其事。
仍以《中国绿挑战美国红》为例,文章一开始就以简洁的笔触介绍了此事的起因:“天富集团所属加马机械厂是本市的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为适应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加油站高速增长的需求,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潜油泵。之前国内加油站大多采用自吸式外挂输油泵,这种泵‘吸程’低、在高温和高海拔条件下经常出现‘气阻’,使车辆加油时造成堵塞。为此,国内一些高端加油站相继采用了美国‘红牌’潜油泵。国产潜油泵的研发成功,将打破国内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所以企业将之命名为‘绿牌’,以示向世界著名品牌挑战的决心。说起它在技术上的创新,加马机械厂厂长张悦敏说:
(录音:我们的潜油泵最大特点在于改变了成品油的输送方式,将传统的‘自吸式’改进为‘推送式’,从而避免了‘气阻’等现象的发生,输送的扬程也大大提高,而且产品的售价仅是国际同品质产品的70%。)
依靠过硬的质量,‘绿牌’潜油泵在国产潜油泵系统第一个取得了由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产品防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防爆合格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标准:不光使加油机配套设施大大减少,节约了大量电能,价格也比国际名牌降低了30%,还使各种车辆加油更加便捷。目前该产品已被全国主要加油机厂所使用,并在国内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个加油站进行了安装。”这段文字和音频的使用,达到了言明其事的效果,让听众了解到“中国绿挑战美国红”的发展轨迹和真实涵义。广播述评作为评论体裁在广播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一篇成功的广播述评,它所需要的论据不能只是空泛的议论,而是靠具体事物的铺垫——个性化音频材料的运用,逐步接近抽象和概括的内容。日前于乐采制的《IC卡电话亭被荒废,是促其“安乐死”,还是迅速提升服务功能?》或许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篇述评,一开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早在1995年天津网通曾斥巨资,在全市范围内投资兴建了38000多部IC卡公用电话,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通讯服务。在此后的几年里IC卡电话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的最爱,其经济效益也进入了鼎盛期。可时至近日电话亭的功能却严重退化,不少已伤痕累累:听筒被生生扯断;显示屏被严重污损,致使其无法正常使用。据了解,本市平均每半年就有6000多部IC卡公用电话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按每部电话3600元计算,每年损失高达2200多万元。”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城市公共设施被严重荒废,记者自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促其“安乐死”进行全面拆除,还是让它“起死回生”,迅速提升它的服务功能?
这篇述评在简述了新闻事实后,还采访了人大代表、相关专家、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及销售IC卡的摊主,并以他们有见地的建议和外埠成功经验为论据,论证了让IC卡电话亭“起死回生”,并迅速提升其服务功能的可行性。
当然这篇述评在内容上也有欠缺:缺乏对电信部门的采访,这就使得文章在论证和推理上依据不够充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记者的采访不够深入以外,也有相关部门拒绝采访,回避问题的原因。这篇稿件虽不是典型的批评性报道,但依然体现了新闻监督之难。
三、“先惊后达”——新闻述评要做到以新鲜题目引人关注
广播述评如何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其政论性和新闻性特征呢?笔者认为,一篇好的述评应选取独特的角度,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善言,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说服力。这样选取一个好的述评题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设计一个好的题目,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希望达到先惊后达,纲举目张之效。特别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一个新鲜而韵味深长的题目很可能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中国绿挑战美国红》,播出前曾取名《中国绿叫板美国红》,后来向专家请教,他们觉得此名虽不错,但“叫板”一词显得过分张扬、生硬,题意表达也不准确,不如改“叫板”为“挑战”,这或许还能成为此稿的一个亮点。依照专家的意见改成此名,加上这篇述评具有了“由典型事例升华观念,凝练成有见地的观点。”(专家语)的深刻内涵,参加电台组织的季度评奖、评论大赛;天津广电学会评奖、天津好新闻乃至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一路受到好评。
此外我们采写的新闻述评——《两个60%给我们的启示》、《公交车先行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和《IC卡电话亭被荒废,是促其“安乐死”,还是迅速提升服务功能?》等也都在文章题目的选取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仅以述评《两个60%给我们的启示》为例,在这样的标题下,我们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国60%的城市极度缺水和全国62%城市形成内涝,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确实令人很尴尬。因此有关专家说,应积极提倡这样的观念:少用水,多储水,因为用水危机迫在眉睫。而雨水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有效地回收利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还可以降低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避免内涝,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暴雨不应成为灾害。”“全国62%城市内涝,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文章的观点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进而提出了规模化利用和回收雨水的建议,当然也就使这篇述评的论据显得更加充实,从而也归纳出有力的论证效果:雨水的规模化利用需要大家的观念更新,更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国家的法规建设、文化建设,只有这样全国60%以上的缺水城市,才能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避免城市内涝的难言尴尬。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采写几篇新闻述评的一点心得体会和观点归纳,敬请专家不吝批评指教。
(该论文曾获得2011年度天津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在当年的《天津广播电视》杂志上)
发现与提炼 成就好新闻——“喜新不厌旧”是挖掘好新闻的有效途径
刘明泉、陈沛
新闻要突出一个“新”字,就要有好的新闻触点也即由头,但新闻要做到“先惊后达”,所以仅有新闻由头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新闻的采写既要“喜新”也不能“厌旧”,因为好的新闻需要发现,好的主题需要提炼,好的内容需要积淀。
这里的“旧”包括一切曾采访、报道过的新闻人物、事件等,以及过去曾关注过,但因内容不够典型或分量不重、不够充分等原因,不足以在当时进行报道的各种信息。记者对这些信息不应随便抛之脑后,而应加以有计划地存留,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中提炼出新的好新闻来。
笔者在编采实践中发现,由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已发生过的新闻事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新的兴奋点,旧闻也就可能变成新闻,焕发出新的生机,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这就需要记者具有一定的认知力、想象力、思辨力和行动力,做一名有心人、富记者。使他们在面对新闻事件时,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挖掘事件的背景和深义,然后找准最佳报道角度和表现手法,向受众传递最具价值的新闻信息。
一、追踪——在旧闻中发现新闻
旧闻也能发现新闻,还能变成好新闻?有人未必认同,但我们的结论却是肯定的!因为对旧闻的追踪,并不断地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报道角度,这样也就为其找到通畅的表达渠道。同时,在采写述评、专稿、通讯等新闻作品时,旧闻也有助于记者对报道材料进行溯源、回顾和主题的再提炼。
比如,笔者在多年前就采访过本市宁河七里海镇敬老院院长王恩浦。他是一个普通农民,敬老院是他自己出资兴建的,供孤寡老人免费居住。
就是这一个新闻人物,使笔者成就了两篇好新闻。
一篇是2005年笔者报道王恩浦在北京参加“全国孝亲敬老楷模”表彰大会的新闻。同时也得知了他的下一个公益行动,就是由王恩浦等4个农民发起成立天津第一个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目前已发展了500多名志愿者。
在2010年,笔者又从中挖掘到新的报道亮点,写了第二篇好新闻:
王恩浦在工作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是捐献者本人愿意捐献,但是家属并不认同,导致遗体捐献无法实现。这确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经过志愿小组和相关部门的奔走呼吁,有关部门终于在天津元宝山庄建成了遗体捐献者纪念园,这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遗体捐献者纪念园。园内纪念碑上镌刻着每个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不仅褒扬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为遗体捐献者的家属提供了祭祀亲人的场所,很多亲属由此欣慰地在遗体捐献书上签了字。于是笔者立即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将事件的背景资料融入新稿件中来,这篇从旧闻中诞生的新闻获得了天津电台专稿大赛一等奖。
由此可见,对旧闻的挖掘是对新闻事件延伸和价值再生的重要方法。忽视了“旧闻”资源不仅是对新闻资源的浪费,也使“新闻”变得缺少思想底蕴。同时,还要不断地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成功地把旧闻变成新闻。记者平时应多搜集和留存有价值、可持续关注或值得追踪的题材,并经常进行分类整理、定期梳理,不断在“旧”中发现“新”。
二、“联姻”——整合旧资料成就新文章
高尔基说过:“平凡的持续就是伟大。”在日常的新闻素材积累中,往往会遇到多个同题材的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归纳总结后,就有可能从新的发展趋势或共性中,归纳和整合出一篇“新”的大文章。
比如,笔者发现,在老年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华龄老人”,寓意老当益壮、不断创造价值的老年群体,全国老龄办也开始交流和研究“华龄价值”这一积极的社会现象。于是经过策划和采访,从2009年初开始笔者之一在《枫叶正红》中设立“华龄之星”系列专题,陆续介绍了60多位华龄老人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社会公益、关心下一代、科学文化事业等做出的杰出贡献,为广大老年人做出了表率。在这些报道过的老人中,笔者将其中三位典型人物进行“联姻”,整合提炼出一期特别节目和新闻专稿,为这次系列专题报道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该作品也于2010年获得了天津广播电视学会社教类节目一等奖和专稿二等奖。
该套节目是从采访三位“华龄老人”积极创业的典型案例开始的。
88岁高龄至今还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初子嘉是“科技传播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几十年来培养了近万名学生走上科技岗位。
82岁的刘孝慈,年轻时的发明曾得到过毛泽东的嘉奖。退休后他续写辉煌,研制了100多种新产品,无偿转让的新技术救活了2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每年给国家创汇几百万美元。
87岁的刘宁离休后从零起步,进入果树嫁接新领域。他奔走于全国100多个贫困山区传播嫁接新技术,义务培训技术员1万多名,嫁接了400多万株果树,使数以万计的农民脱贫致富,因此被授予“全国创业老英雄”称号。
这些稿件引出了“华龄时代”的新观念和听众对华龄时代的讨论和憧憬,反映了当代老人的创造活力和创新风貌,描绘出了一个由华龄老人续写社会价值的美好时代,纠正了把老年人看成弱势群体的旧观念。在听众互动与专家的分析中深化了主题,指出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的优化、思想境界的提升,在创新精神和积极人生观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精英老人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小林多喜二曾说过:为了使主题变得生动,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取来的某一题材,本身常常是一种“没有秩序”的东西。我们把它拿来拆散,一如孩童堆砌积木那样,把它试验着堆砌起来,再拆开,再试用另一种方法堆砌起来。
作为一个编辑记者面对同一类事物,也要善于分类,学会合理地“堆砌”,尽力提炼出好的新闻来。上述获奖作品的特点就在于“联姻”的成功,将新闻个体组合、拓展开来,这样即便单个新闻的含金量不高,但经过组合后就加大和拓展了“典型”的含金量和张力,增加了“典型”的厚度和影响。
三、提炼——在旧题材中挖掘新视角
唐代诗人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也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意”或“主脑”都是指文章的主题。新颖的题材有时可遇不可求,因此学会提炼主题,擅于从旧题材的积淀中挖掘出新的视角、新的主题,也就成了创作好作品的关键。
笔者之一从事了十年的老年节目制作,一个节目干久了最怕的就是老生常谈。十年共三万多天,要求每天都有新话题可谓难于上青天。那么,又如何让听众“常听常新”,总有新感觉呢?这就需要在老生常谈的旧题材中挖掘新的内涵。
比如,媒体对“啃老现象”的报道很多,公众对此也已司空见惯,但是笔者采写的新闻述评《法律向啃老行为说不!》,不仅获得了2010年电台评论大赛的一等奖,还获得了天津广播电视学会一等奖。
为什么这篇作品在播出后引起了广泛好评,并能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及时敏锐地抓住了新触点;成功地提炼和深化了新主题;使旧题材焕发新意是成功的关键。
说起来这篇好新闻的采访素材是这样获得的:两年前,《枫叶正红》节目的老年维权热线接到了一名老年人打来的电话,哭诉儿子已经成婚,也有不错的收入却始终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吃住都花老人的,根本不想自立门户去生活。老人说:“孩子这样不自立,将来我们不在了,他该怎么办?”最后,老人希望能依靠法律的武器来解决这个难题。
由此,笔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案件一旦被受理,将是天津第一个“啃老维权案件”。笔者深知虽然从道德上、伦理上大家都早已对“啃老”现象说“不”,却没能有效地遏制“啃老”现象的发生。原因就是缺乏法律措施来警醒和威慑“啃老”一族,而如果法院支持了老人的诉讼请求,让法律对“啃老行为”说不,由此产生的社会意义将非常深远。后来天津的拒绝“啃老”第一案果然胜诉,其社会影响亦如笔者所料。
同时,为了让这篇作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我们又采访了不少听众和专家对“啃老”现象以及这一案件的看法。并进而论证出这样的结论:“啃老”行为危害的不仅仅是老人的合法权益,还危害了“啃老族”自己的未来,更危害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试想如果年轻人都成了“啃老族”,那我们民族的未来又该如何呢?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14年前曾采访过的一件事:天津著名社会学家郝麦收曾与儿子签订了自立协议,其内容为:儿子从毕业起自立,独立创业、自立买房、结婚……当时对他的做法,不少人表示不理解。可郝麦收却坚持认为:儿子从小依赖心理严重,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必须狠下心来。在进一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14年过去了,郝教授的儿子终于健康成长起来,不仅取得了自立而且走向了成功。“拒绝啃老第一案”中的父母,表达的是与郝麦收教授同样的良苦用心。
正是这一系列立足于旧题材中的积淀、发现与提炼,一篇篇充满新意、又富有时代感的好新闻就产生了。类似的成功范例还有很多。如笔者采写的新闻述评——《从雷锋到志愿者,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和升华》也是从旧题材中提炼新主题,获得成功的。
每年3月5号,全国上下都会掀起学雷锋热潮,几十年来关于雷锋精神的报道、文章何止千万之多?如何从这个旧主题中寻找到新意呢?笔者分别采访了我国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和平区新兴街、活跃在马路上的出租车志愿小分队、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而提炼出从雷锋到志愿者是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和升华的深刻主题。而且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志愿者身上又凸显了新的时代特点,志愿者队伍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创新。这篇作品因之获得了2009年度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影视新闻奖提名奖。
苏轼在《题西林壁》的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去反映它,而不同角度所反映的事物特征又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得出不同的判断和结论。
新闻视角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记者站在不同位置和侧面去报道新闻事实的办法。面对新闻素材(包括旧题材)要善于进行分析、比较、提炼,从而找到全新的视角。这样旧题材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成就好新闻。
小结
法国作家布封说:“为了写得好,必须充分地掌握题材,必须对题材有足够的思索,以便清楚地看出思想的层次,把思想构成一个联贯体,一个连续不断的链条。”
依据这样的理论,记者也必须善于积累和研究“旧闻”,并不断对“旧闻”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新闻价值。同时也还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换角度选材和进行内容结构的重组。
“喜新”不“厌旧”并不是说不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而是说要对新闻资源的适度开发,从而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而这种惊喜恰恰等待的是春的信息——有价值的新闻由头。这就需要记者有多元的探求新闻的方法,以扩展新闻的时空领域,这样你手中的新闻素材就会更广泛,更渊博,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纵深感的好新闻来。
(该论文曾获得2011年度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当年的《天津广播电视》杂志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