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与《伯尔尼公约》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1年,菲律宾只是加入了《伯尔尼公约》的《布鲁塞尔法案》(1948)。[46]应该承认,通过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宪章,也是联合国负责“《伯尔尼公约》行政管理”的机构,菲律宾已被视为遵守了《伯尔尼公约》的《巴黎法案》(1971)的管理条款。[47]但是在某些实质性的方面,菲律宾仍处于《伯尔尼公约》的《布鲁塞尔法案》(1948)的管理之下。[48]这种区分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深入到国际版权保护的核心。
1948年《布鲁塞尔法案》只是规定了在《伯尔尼公约》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内,一项文学或艺术作品获得保护的标准,即“第一出版国”规则。因此,《伯尔尼公约》的版权保护规定:艺术或文学作品必须是在公约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内出版,而无论作者持何种国籍或是否是长期居住民。[49]另一方面,《伯尔尼公约》的另外两个修订版本,1967年的《斯德哥尔摩法案》和1971年的《巴黎法案》引进两条新的“附件”:“国籍”标准和“长期居住民”标准。[50]因此,在《伯尔尼公约》的最新版本中,明确包括了TRIPs,菲律宾不仅必须给那些在TRIPs成员国内第一次出版的作品提供版权保护,而且必须给WTO成员国的国民或长期居住民提供同样的版权保护。
另外,《伯尔尼公约》的《巴黎法案》(1971)的附录规定,就翻译和复制其他成员国国民的作品的权利而言,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某些选择的条件。同样,《巴黎法案》(1971)的附录规定了授予翻译和复制这类作品非专有权利的条件。[51]由于TRIPs“使这条附录成为协议义务的一部分”,因此菲律宾必须无条件遵守。[52]
显然,由于国家加入WTO和TRIPs,菲律宾要承担的《伯尔尼公约》的国际义务已被修改,并且任务繁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