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倡导人文情怀

倡导人文情怀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倡导人文情怀今天对于最广大的普罗大众来说,文化启蒙还仅仅是停留在“扫盲”的水准上。背负着如此的社会重压,电视媒体的经营必须树立人文精神的情怀,以电视的手段生产精神食粮,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第四节 倡导人文情怀

今天对于最广大的普罗大众来说,文化启蒙还仅仅是停留在“扫盲”的水准上。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还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或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一场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话,它还是局限在青年知识分子阶层。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这场运动重拾前绪,必然是属于大众了,它的主体由知识分子和最普通的大众共同构成。当今时代要求的现代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结构,大众如若不具备现代文化素质,便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因而对普通大众予以现代文代的启蒙,是今天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首先就涉及到一个启蒙工具的问题,用什么载体把现代文化信息向大众传播,这是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文化传播工具,在工具和技术层面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对欧洲近代文化的丰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印刷术的传入,几乎无法想象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能够大范围地展开,无法想象欧洲近代文明史的繁荣。可以这么说,古老东方的文明催生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以西方的科学技术发明的电视媒体,又在新时期直接加速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普及。面对中国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多数的现实国情,电子视听媒介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最佳的、无可比拟的传播媒体。它以视听结合的娱乐方式强力吸引着受众,进行着一场浩大的启蒙教育和文化普及的活动。他们通过电视这个媒体直观生动地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可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遥知天外琐碎事”。电视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兴趣、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想象力。电视媒体提供的直观可见的外部生活对受众起到了的文化示范作用,促使和影响他们发展新的文化想象力。电视节目中所见到的那些新的社会事物对他们的生活行为和生活规划有所启示,并导致他们因此而开始模仿,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启蒙。这种文化启蒙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背负着如此的社会重压,电视媒体的经营必须树立人文精神的情怀,以电视的手段生产精神食粮,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1.以人文精神关怀电视经营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于《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史中积淀的,促成社会进步的健康文明、高尚美好的意识。它是人类本质美的完美显现。面对21世纪,电视媒体为什么要倡导人文精神呢?

199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望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张岱年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到了21世纪,必将对世界发生较大的影响。季羡林先生就说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将来东方文化必然会重新辉煌。它一方面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发展自己的特点,把人类文化发展推向一个新高潮、前所未有的高潮。”

人类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十分丰富和便利的生活,并开拓了人类的视野和思维。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给世界带来了诸如沙尘暴、酸雨、洪涝、旱荒。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有位诗人写到:“天上可能下酸雨,下陨石,但从来不会掉馅饼;树上飘落的都是枯枝败叶,但从来不会有摇钱的树。”这几句哲理性的语言是以人文的情怀,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对现实最透彻的感悟、最高度的概括、最深刻的阐释。它是真诚的内心独白,是无限美好的真情流露,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是与历史和自然的对话,是人文情怀诗意地体现。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不曾断代的文明。它跌宕坎坷、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传承不辍,其中透射出的人文情怀光照寰宇。面对人文精神积淀丰厚的中国文化,只有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来经营电视媒体,面向国内外受众有选择性地进行传播,力争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的渐进过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和广大的电视观众是同时站在了历史巨人的双肩上,分别在创造和欣赏着电视节目。一个肩上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产生的传播媒体——电视,另一个肩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文明。

2.寻找人文精神与电视的结合点

尽管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电视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体。它对于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具有广泛的兼容性,无论男女老幼,文化程度如何都可以成为电视观众。它的欣赏方式以家庭随意性欣赏为主。它的特性是,可负载体现人文精神的积极东西,也可以负载负面消极的东西。这就要求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寻找好的结合点。因为宣传工具与市场调节都是以最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为根本目的的。电视工作者与电视观众审美愿望更是趋同的,对精品艺术的认可也是一致的。宣传的思想性、市场的经济性、精品的艺术性三者汇聚到人文精神这个基本点上,就能够找到目标,提高品位,产生优秀的作品。

市场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但它不是生产和消费的终点。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宣传都是以体现人的思想、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为根本目的。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文艺指导方针有“二为”、“双百”、“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核心还是为人民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特别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出了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包括精神生活的需要)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提出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21世纪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指导思想,要求电视工作者继承历史、立足现代、前瞻未来。这些理论,为人文精神在电视实践过程中增添了现代理念的内涵。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大凡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个不同阶段,三种不同境界,体现了创新的不易。但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结合,其间的变化波澜壮阔,不变的是人文情怀。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物质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对于精神的向往通过理想、信念来体现,也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对美的不断追求来满足。艺术的魅力在于与人心灵的沟通和启迪。中国优秀的文学艺术是民族心灵的昭示。如电视艺术中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内容就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民乐新春音乐会上,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电视转播,其优美的旋律令电视观众如痴如醉。还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不同角度弘扬了人文精神。宝、黛两人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明辨真伪和洞察秋毫,宋江、李逵等人的忠义,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斗智斗勇,都包含着现代人同样需要的精神理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这些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不仅深受国内各阶层人士的称道,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尽管它呈现的是古典的形象,但它们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受到年代和地域所限,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永恒魅力,它使电视艺术精品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牢牢地占有了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