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的文化性

电视的文化性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有些文化人便开始杞人忧天般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中国电视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电视经营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但从电视的文化性上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中国电视将以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新产业姿态,开拓市场、引导市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第一节 电视的文化性

文化的传播是需要有载体的,纵观东西方文化虽然背景不同,但传播方式却并无二致,一是声音,二是文字,三是绘画。从混沌到文明的嬗变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几乎一直都是单行的。

上个世纪初开始肇端的新文化运动中,新办刊物如蓬勃日出、势不可挡。这是文字改良后,对书籍文化功能的深度挖掘。所有新闻报章,循例皆有创刊词,宣告其宗旨、目的、内容、风格,与读者形成共同需要、共同兴趣,希冀以引起共鸣与支持,成为当时物质文明缺陷中一种难得的人类生存理想。

纵观人类文化进程,声音也好,文字也罢(某种意义上绘画也是文字的延伸),都仅仅只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而存在,其本身的文化属性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无从谈起。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而如日行千里般发展的电视,则由于其视听结合的独有特色,短时期内便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属性。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21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演出。正因为如此,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的认识和界定:“电视是通俗文化”,“电视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等等。于是有些文化人便开始杞人忧天般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论断一方面承认了电视的文化性,另一方面又对电视的文化品格提出质疑,或者说对电视文化性的时代功能感到摸不着头脑。

如果我们放眼历史,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从先秦时代的神话《搜神记》以及诸子百家学说,魏晋时代的玄学,宋元二代的话本,明清时期的小说来看,在当时也大都是文人闲士的随口吟唱和民间文学的流传。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当时的主导文化取向,但历史的大浪淘沙,却把它们淘成了金子,成了我们研究那个时代文化的典范之作。电视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各种信息传播的主导,有些人却为其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性而忧心,实在是没有必要的。电视文化的身份确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中得到印证:

■人类文化学的视角

在文化学的视角领域内,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志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活动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分析研究和科学判断,就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理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对其的认同。在人类文化学的完整体系中审视电视文化的身份,讨论“电视有没有文化”,“电视文化是高级文化还是低级文化”等问题实际上降低的是我们理论研究的水准。任何一种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形态的存在。电视文化不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边界较为清楚地归属于某文化区域。但它在自身大于人类自然力量的技术整合中,又使它在文化的任何一个区域得以兼跨。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三个领域的内容即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艺术文化,任何一种形态都有可能、都有机会在电视文化身份上体现出来。电视文化的出现,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思维方式。在其疆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文化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电视文化以其极大的宽容度和兼容性,将文化艺术的时间流动和空间场地综合起来。流动意味着发展而非停滞,综合意味着取舍而非拼凑,其实质体现的是综合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审视电视文化的身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性存在的见证,又是现代文化的根底,具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诸家兼容,以儒为主;多神并敬,天神为常;德能统观,以德为重;述论共昌,述为号召”的根本特征。中央电视台那句著名的形象宣传片的广告语——“传承文明,开拓未来”,更是准确把握了电视的文化身份,眼光充盈着殷殷的怀古忧思,更放胆审视绵绵的未来之路。其实传统文化并不特指某一既定的过去时段,其存在本身就蕴涵着过去、现在、未来纵向发展的脉络,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过程。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主体形态。电视文化目前只是“石器——青铜器——甲骨、竹简、羊皮纸——造纸术——印刷术”文化生产链条上的最后一个环节,必然会有新的替代,电视文化将传统文化的本质予以现代性的重构与诠释,在电视文化的每一种构成中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泽,同时也聚合着未来文化的光辉。

■社会化生存视角

从社会化生存系统审视电视的文化身份,具有很强的可见性和复杂的多面性。电视文化由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电视文化是人类精神品格的塑造者、思想道德的完善者和崇高情感的激励者,又是表达个人意志和精神的喉舌、情感追求的寄托、文化娱乐的场所,更是信息的发布者。别的不说,单是荧屏上那眼花缭乱,让人一目其详的栏目名称,我们都能看出这一点。

有人说:“在报纸、杂志、电视这三大媒体中,电视媒体的文化素质最低。”其实这很好理解,报纸杂志有其漫长的历史传承,有规矩、有氛围、有熏陶。电视则不然,它是在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短短几十年中一下子爆发起来的。在文化形态的生成速度上,时代愈先进,其生成与发展速度则愈快。如果说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文化精神,大量的文物遗址以凝固的方式保存了人类文化成果,那么电视则以鲜活的生命方式于不间断地滚动播出中,展示着人类的文化成果。

电视文化在特定的视角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身份特征。但电视本身具有文化性,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同时又是区别于文字和声音等传媒的,这似乎类似于电视节目录制时的“多机拍摄”所呈现的效果。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电视是以其全能文化形态,正实现着传统文化的纵向聚合和对现代其他文化的横向综合,多视角体现其所具有的边缘性文化本质和全球性文化趋向的一种文化类型。

中国电视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电视经营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但从电视的文化性上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中国电视将以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新产业姿态,开拓市场、引导市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