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控制的实现

舆论控制的实现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舆论控制的实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很难从制度和法律方面强控新闻媒体,在多数情况下,即使媒体出现重大报道失误,记者也可以不承担责任。不同的政府发言人在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供不同的说法,故意用矛盾、模糊的信息使媒体无所适从,从而遮蔽关键问题并转移公众视线。新闻产生舆论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现象,政府记者招待会更是新闻与舆论紧密结合的典范。

三、舆论控制的实现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很难从制度和法律方面强控新闻媒体,在多数情况下,即使媒体出现重大报道失误,记者也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西方政府认为,利用新闻媒体控制新闻,比占有新闻媒体更为有效。美国福特总统的新闻官员说:“随着总统对新闻控制的需求日益明显,将公关策略与舆论议题相联系的必要性也日益明显。”政府为了控制新闻来源,利用包括家宴、鸡尾酒会等多种形式的记者招待会同记者联络感情,有意向记者渗透报道意图。政府官员掌握着主动权,决定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哪些新闻或不透露哪些新闻。政府新闻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表达决心或遗憾,为政府的政治行为辩护,往往能够左右媒体的观点。

西方政府有时通过提供不同版本的新闻来源的手法来调控新闻舆论。不同的政府发言人在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供不同的说法,故意用矛盾、模糊的信息使媒体无所适从,从而遮蔽关键问题并转移公众视线。关于“烟草公司和检察官之间的一场谈判”,同天早晨的美国报纸有截然不同的报道:《华盛顿邮报》说,据可靠消息,政府“将不干涉”这次烟草谈判,由双方达成最后协议。而《纽约时报》则声称,据“克林顿政府高级官员”说,“如果谈判双方不能达成最后协议,白宫可能会主动参与”。《华盛顿邮报》上的新闻是总统助理拉姆·伊曼纽尔提供的消息,而《纽约时报》是另一新闻官员布鲁斯透露的消息。这是克林顿的新闻班子有意策划不同的版本,用以误导媒体、混淆视听。

西方政府也不能总是把没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强加给媒体,于是主观策划、巧妙设置政府记者招待会的议题,通过政策议程引导媒体议程,通过主动配合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以干预媒体的报道,进而隐蔽地渗透新闻舆论以影响公共舆论。每天上午,英国政府、英国国防部在伦敦举行一个小时的记者会,下午北约在布鲁塞尔总部举行记者会,晚上在华盛顿分别由白宫新闻发言人、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和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举行三个记者会。这些记者会每天总长达六七个小时。CNN24小时滚动播出,BBC播出所有的记者会。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控制了CNN和BBC的报道时间,并通过它们支配其他新闻媒体,影响舆论走向。

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往往借助传统指令性权威、单一新闻来源的方式影响新闻舆论,而这种舆论控制的力度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逐步减弱的趋势。中国目前存在三种新闻舆论环境,即以党报为代表实行喉舌功能的传统主流媒体制造的舆论场,某些自称“新主流媒体”的商业媒体制造的舆论场,混杂各种声音的网络媒体上的舆论场。传统主流媒体如不遵照新闻传播规律,它所制造的舆论场将会被其他的舆论场逐渐边缘化。在当前媒体商业化和文化产业化大潮下,政府应该通过政策议程的设置,使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政府策划的重大议题进行报道,从而调控媒体议程的设置以完成公共议程的设置,最终实现舆论合力

新闻与舆论关系密切,新闻界往往被称为“舆论界”。舆论是新闻的来源和归宿,新闻是舆论的重要媒介,两者结合于新闻信息传播。新闻舆论是舆论的一种类型,是指以新闻媒体为工具形成的社会舆论。新闻舆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闻媒体为政府推出的舆论,二是新闻媒体对政府转述的社会舆论。“新闻扩视”理论可以解释新闻产生舆论的动因。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论证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认为,一生都被束缚在洞穴里的人,会把他们所见的影子想象为真人;在封闭的社会中,每个公民所作的决定很少超出他们的直接经验,他们的行为不断发生错误。但是,现代人并不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们借助新闻媒体,在连绵不断的新闻透视镜前,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大,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正是媒体这种扩视功能使他们犯的错误越来越少。

新闻产生舆论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现象,政府记者招待会更是新闻与舆论紧密结合的典范。任何一条新闻,只要具备一定的价值,都在相关的社会范围内迅速引发舆论,这是新闻内在价值对社会意识激发的结果。政府的权威性、媒体记者的集体性,以及公众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招待会必然迅速产生强烈的新闻舆论反响。新闻的舆论反响,是媒体的整体报道在一定时空段上蕴育出的社会意见。媒体提供最新或最近的新闻事实,为公众提供较为权威、全面的信息来源,塑造当日或当时的舆论意见。媒体对同类内容的报道量越大,报道时间越长,产生的社会舆论反响就越明显。每一条新闻的微观舆论效果都是整体舆论反响的递进因素。政府记者招待会处于政府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甚至运用权势进行强控的新闻舆论的控制手段之中,其会议的特殊性与新闻的新近性相结合,使新闻舆论的自为性、隐蔽性、强制性、多样性等特征凸现,并经记者的集体采访和众多媒体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连续向社会公众提供相似或渐进的观点,通过新闻手段逐渐从新闻舆论走向公众舆论,最终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