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考问,挑战权威
考问又称“严格提问法”,有论辩的色彩,充分展示了政府记者招待会主客体的交锋,正如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指出:“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在记者招待会采访中,如果记者善用考问提问,就容易在同行竞争中迅速出彩,并迅速得到对方的相应反应,从而取得较好的提问效果。例如,从1998年初到1999年初,美国媒体大多聚焦在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以及国会与白宫的弹劾与反弹劾之争上。在此期间,无论白宫举行何种议题的记者招待会,无论克林顿是否在记者招待会现场,记者的提问均要涉及总统与莱温斯基的关系。1999年2月19日,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与克林顿在白宫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主要议题是科索沃局势和全球金融体制改革。此时国会弹勃克林顿议案已被否决一周,但仍有记者问:“克林顿总统先生,您从过去13个月的麻烦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您对未来的总统会提出什么样的忠告?”“你不认为美国总统这个职务的声誉被玷污了吗?”每当记者提出这类的尖锐问题,立即会受到同行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同样的,此例中,海伦抓住了公众关注且争议很大的“美国为什么对伊拉克开战”这一焦点问题向布什发难,而这一问题又是布什不想回答、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迅速实现了考问的目的。
(一)海伦·托马斯考问乔治·W·布什
2006年3月21日,在白宫新闻发布厅,美国老牌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向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发问。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总统回应。
海伦打断了总统的话:“所有的一切——”
总统也立刻打断了她:“请让我说完——”
海伦接着说:“我们听到的所有的一切——”
总统赶紧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海伦·托马斯(Helen Thomas),1960年成为美国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1975年成为白宫记者团第一位女团长,1998年白宫记者团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生成就奖”。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并且,海伦赢得了一种“特权”:她总是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来结束总统记者招待会。每当海伦说完这句话时,其他记者的提问便戛然而止,除非总统本人愿意延长问答。在美国新闻界,海伦以向总统提出尖锐问题而著称,被舆论称为“新闻界第一夫人”。据统计,自1960年担任白宫记者,海伦考问了从肯尼迪到布什等9任美国总统。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总可以看到她率先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提出尖锐的问题。在她的带领下,记者们经常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上向总统发难。担任了10年新闻秘书的菲茨沃特说:“白宫记者们每天早上象一群骄傲的狮子那样聚集在一起,……每个记者都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你的皮带扣上,每提一个问题就好比是用那根绳子在拽你。你似乎就被捆绑在蚁冢旁边的地上,他们用轮番的问题折磨你。当他们看到你嘴干了,把你知道的每一点滴消息都挤完了,而且你已经说漏了至少一次嘴,能让白宫同仁们发笑,又会使总统不悦,然后海伦才会回头去看看场内的情况,决定狮子们是否已经心满意足。”
图片说明:海伦·托马斯,“新闻界第一夫人”。美国人总能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看到她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发问。《华盛顿邮报》评价说:“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
以上案例中,就“美国为何要向伊拉克开战”这一核心问题,海伦单刀直入地向布什总统发问,其提问言辞尖刻犀利,诸如“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并且,海伦还抓住布什所说过的话,“你说不是因为石油”,“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迫使他不得不作出解释。在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海伦就这一核心问题穷追不舍、不断发难,随时强调己方的观点,并紧抓对方的回答漏洞,使布什招架不住、语无伦次,甚至离开伊拉克的核心问题跳到了阿富汗塔利班。为此,《华盛顿邮报》评说,“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
政府记者招待会给记者提供了一个考问、挑战权威人物的平台,而尖锐问题的提出则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记者招待会的内容与一国的内政外交紧密联系,往往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和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记者代表公众利益提问并实施舆论监督,就是通过一切合法的方法和手段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此,记者常常会提出一些令对方感到棘手、难以回答的问题。海伦在《民主的看门狗?——没落中的华盛顿记者团及其如何失信于民》一书中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海伦认为,记者不能总抛出“软绵绵的问题”,提出尖锐的问题、考问或质问总统是记者的职责。她在《白宫前沿》一书中写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记者才被允许质问他们的领导人。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式的议会制度,督促政府官员向人民负责,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政策,这份职责落到了记者肩头”,“白宮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的质问狂轰滥炸”。可见,记者提出尖刻犀利的问题,其实质和动机不止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还包括实施舆论监督和促进社会体制的完善。
图片说明:海伦·托马斯和美国总统克林顿
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问答双方都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记者代表着该国、该媒体及受众的立场,而政府官员则代表着该国政府利益。除期望获取信息外,媒体参加政府记者招待会还有其他的主观需求,如希望通过记者招待会表达媒体的立场、提高媒体的知名度,等等,这些大多依靠记者招待会的提问予以实现。但是,记者招待会是政府以一对众、面对记者群体的特殊会议,记者获得提问的机会和时间都受到局限,因此,记者往往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出彩,通常在提问上采取了许多策略。记者往往对一些敏感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背景铺陈,用题干本身说明某些问题,表现自己的政治倾向和媒体特点。此例中,海伦的提问中,通过陈述“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你说过……你说过……”,其陈述的事实背景和质疑的语气,已经说明了海伦本人和该媒体的立场。由此,记者招待会上各媒体根据题干信息的传递,分别构建了自己报道框架和新闻内容,并显示出各自的政治立场和媒体倾向,从而突出该媒体的报道个性。
(二)奥里亚娜·法拉奇考问基辛格
1972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美国白宫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以下是法拉奇录音采访的一个片断:
法:“基辛格博士,那么怎样来解释您成了风云人物,几乎比总统更出名这一事实呢?对此,您有什么理论吗?”
基:“有的,但是我不告诉您。因为我与一般人的理论不一致。就拿关于聪明的理论来说吧。对于掌权来说,聪明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往往是无用的。对一个国家元首来说是如此,干我这一行的人也同样不需要太聪明。我的理论是完全与众不同的。但是我再重复一遍,我不告诉您。现在我还处在我的职位上,为什么要告诉您?还是把您的理论告诉我吧,我可以肯定,您对我在世界闻名这一点也会有您的理论。”
法:“基辛格博士,我还不敢肯定。我想从这次采访找到理论根据。但是没有找到。我想归根到底是成功使您出名。我的意思是说您就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一样,首先是中国这步棋,人们都喜欢能吃掉国王的棋手。”
基:“是的,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好吧,我来告诉你,这对我没有什么要紧。关键在于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美国人喜欢独来独往的骑马牧者,喜欢只身进入城市和乡村的骑马牧者,仅此而已。即使不带手枪也没关系,因为他不开枪。只要他在行动,在正确的时候去正确的地方。一句话,就像西部电影里的人一样。”
在新闻界,法拉奇素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闻名。她习惯于用录音机录下全部问答过程,然后一字不漏地用原对话形式公开发表。她没有修改或删除采访对象的回答,却成功地通过她的提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基辛格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在政界以态度冷静,言辞锋利而著称,常常在答记者问时进行突如其来的反问。基辛格重视提问,研究提问,他常对手下说,“我不需要答案,只要问题。”因此,两者的问答过程,实质是提问艺术和回答智慧交锋的精彩展现,而对于提问艺术来说,这一段材料更是世界上采访案例中的经典。
图片说明:《尼克松与基辛格:权力伙伴》一书的封面
基辛格是尼克松总统的助手,被视作美国的第二号人物和“尼克松思维的保姆”。他和尼克松私交很好。法拉奇在采访他时,发现他的书房里放着尼克松的照片。尼克松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离不开基辛格的策划与建议。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而此前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的访问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也使基辛格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风云人物。以上材料中,法拉奇的提问紧扣同年发生的这一重大历史事实,故意制造出一个敏感的议题,即让基辛格回答与尼克松名声的比较,最后刺激他说出了这番突出个人的话语。
在这一采访案例中,法拉奇的提问精彩独到,考问尖锐犀利,在美国国内引起了轰动,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强烈的舆论反响。美国《新共和》周刊全文刊登了法拉奇的问答实录,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转载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片断,特别是以上那段材料。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私人关系出现隔阂,因为基辛格说他成功的原因是“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媒体也纷纷批评基辛格,认为他发表这样的言论过于傲慢、轻率。基辛格对自己的失言感到后悔,在接受一个专栏作家采访时,声称接受法拉奇采访是他“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法拉奇和基辛格的问答交锋,最终以法拉奇的胜利而告终。近代名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说:“访问不难,发问实难。”此例中,法拉奇使用考问的方法进行发问,即预先设计一个话题,巧妙设置问题中的陷阱,作为对手与对方进行探讨,诱使对方倾泄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具体说,她先是提出问题,让基辛格解释“几乎比总统更出名”的原因,然后把问题的落脚点放在“您有什么理论”,而不是泛泛而谈“您有什么感想”或“请你谈谈您的想法”,激发对方作为一个学者和政客的回答兴趣。接下来,在遭遇基辛格的反问“您对我在世界闻名这一点上也有您的理论”之后,法拉奇没有退却,而是继续考问,提出“归根到底是成功使您出名”,并及时提到基辛格得意的中美外交问题,把基辛格出名的原因故意归为“成功”本身,而不是基辛格的个人因素,最终刺激基辛格作出了轰动舆论的回答。当然,法拉奇这一采访提问的经典案例不能完全搬用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但其中的考问艺术可供记者在设计提问时作为重要参考。
在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有4个问题比较尖锐:一是法国世界报记者提问:“最近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想引述其中的一些话,您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您同时还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要建设一百年。请问您是否意味着说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二是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关于中央政府对于国内和全球环境保护的政策。为什么政府去年没有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目标?具体问题是在哪些方面?到2009年,有预期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如果政府认为环境保护政策目标还有用的话,中国将来会不会愿意接受国际社会共同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三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记者提问:“您好,总理先生。我想问一个有关达赖喇嘛的问题。达赖喇嘛表示希望到中国来朝圣,但是中方有一些官员称,达赖喇嘛一直是宣扬西藏独立的。达赖喇嘛现在已经表明他不寻求西藏独立,但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仍然视他为一个民族分裂分子?您是否会允许达赖喇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中国来朝圣?”四是美联社记者提问:“中国在今年进行了反卫星武器的试验,尽管美国和前苏联也进行了这样的试验,但他们在最近的20年里没有再进行这样的试验。这次的试验和中国不断地加强军事力量这一事实,是否与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相矛盾?这是负责任的大国的行为吗?”4位西方记者都采取了考问的方式,向温家宝提出了民主问题、环保问题、西藏问题和军备问题等西方舆论对中国政府质疑较多的敏感问题,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而温家宝则以温和的态度作出了中允得体的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