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委婉模糊,留有余地

委婉模糊,留有余地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委婉模糊,留有余地(一)言辞委婉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委婉是政府官员使用间接策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式,就是把不愿直说、不便直说、不能直说的话语,用其他词汇或说法,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政府官员面对意料之外的提问或过于敏感、难以回答的提问时,可能会由于紧张而出现长时间的停顿或语无伦次。

二、委婉模糊,留有余地

(一)言辞委婉

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委婉是政府官员使用间接策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式,就是把不愿直说、不便直说、不能直说的话语,用其他词汇或说法,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其特征是:语气缓和,语言灵活,有礼有节,含蓄、得体地表达明确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刺激对方,易于为对方接受;同时又未必直抒胸臆,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语言学者胡庚申将委婉语的应用语境分为:(1)当有机密或隐性不宜直言时,常利用含蓄委婉表达;(2)当遇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不好的言行时,宜采用含蓄语言来幽默地加以驳斥和反击;(3)当由于说话的场合,言者身份、对方的心理等原因,有关情况或意见不便直陈时,常改用含蓄语暗示。

img41

图片说明:时任大连市长的薄熙来

2006年7月12日,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记者招待会上,道-琼斯通讯社记者问道:“从俄罗斯到中国的石油管道工程推迟开工,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上周举行的俄中能源合作圆桌会议上,有人说,要想继续推动这一项目,必须有普京总统的命令。普京总统愿意签署这样的命令吗?俄方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些动摇?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刚刚提到,八国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俄罗斯和中国在确保和巩固能源安全方面会有哪些合作?”拉佐夫回答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要让您‘失望’了。石油管道建设工程其实已经开工了,而且是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几个月,现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根据俄罗斯联邦政府的相关决定,2008年前油管将铺设到斯科沃罗季诺。现在施工工作从两头同时进行,一头是斯科沃罗季诺,另一头是原油产地。无论是我方还是我们的中国同行都没有对项目的进度感到担心。无论如何都不应使石油管道(包括通往中国边界的支线)建设问题政治化。现在的确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有关方面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包括资金问题、运费问题、石油来源问题等等。让我们把这些问题留给专家来处理吧。第二个问题。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当然也是生产国)之一,双方在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当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双方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分歧,但这是很正常的。正如能源生产国、过境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存在分歧一样。但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也非常一致。俄罗斯和中国是有威望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负有更大的责任。我相信,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上将进行能源安全问题的相关会谈,正在筹备这方面的重要文件。我认为,中国的意见将为峰会的顺利召开作出建设性贡献。”

此例中,美国记者的提问有其刁钻的地方。一开始发问,他就单刀直入,问“从俄罗斯到中国的石油管道工程推迟开工,这是因为什么原因”,提出“要想继续推动这一项目,必须有普京总统的命令”的说法,并质问“普京总统愿意签署这样的命令吗?俄方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些动摇”。美国记者言辞犀利,意图明显,涉及到中俄关系。对此,拉佐夫进行了反驳,明确指出了美国记者题干信息的错误,也就否认了问题的前提,进而否定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然而,他使用了委婉的表达方式,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要让您‘失望’了。石油管道建设工程其实已经开工了,而且是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几个月,现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在对方能够接受、现场氛围不太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有力地指出“无论是我方还是我们的中国同行都没有对项目的进度感到担心。无论如何都不应使石油管道(包括通往中国边界的支线)建设问题政治化”。

img42

图片说明: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在记者招待会上

2006年7月12日,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记者招待会上,路透社记者问道:“我想继续朝鲜导弹试验这个话题。俄罗斯对制裁朝鲜问题持何种立场?如果反对制裁,它将提出何种替代方案?俄罗斯是否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接触?各方有没有达成共识?俄罗斯支持中国的建议吗?”拉佐夫回答:“要么是使馆同事没有把我的话准确地翻成中文,不过这一点我很怀疑,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人士,担任过俄中高层会议的翻译,或者是编辑部交待给您提问的任务,尽管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再重复我已经就朝鲜导弹发射问题详述的一切。这一问题的主要工作中心现在纽约。相关国家,首先当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代表每天都在那里举行磋商。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意见交换。其中包括我们与中国同行十分紧密的合作。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完成了对有关国家的访问行程,目的是确认它们的立场及态度。据我所知,他目前正在北京。此外,我们还在等待可能从平壤传来的消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率领的高级代表团正在那里访问,代表团在与朝鲜领导人的会谈中无论如何都将涉及这个问题。因此多个层面的对话机制正在运行。俄罗斯是其中积极的参与者。”

此例中,美国记者的提问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对拉佐夫已经回答过的问题重复提问。拉佐夫抓住了这一漏洞,对有关朝鲜核问题、俄罗斯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在朝鲜核问题上的中俄关系的提问做出了委婉温和而又含义肯定的回答,语气并不强硬刻板,使对方能够接受。他首先说了一段“要么是使馆同事没有把我的话准确地翻成中文,不过这一点我很怀疑,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人士,担任过俄中高层会议的翻译,或者是编辑部交待给您提问的任务,尽管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再重复我已经就朝鲜导弹发射问题详述的一切。这一问题的主要工作中心现在纽约”,绵里藏针地指出了美国记者的错误。

有的时候,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政府官员面对意料之外的提问或过于敏感、难以回答的提问时,可能会由于紧张而出现长时间的停顿或语无伦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记者不仅会对此进行负面形象的报道,还会从回答者的表现推断政府的态度,把回答者表现失态视为政府别有隐情。因此,政府官员应该保持冷静,运用过渡的手法和委婉的言词进行调整。具体说,如果记者提出的问题较长、较复杂,一时未能完全理解,回答者可以要求记者将问题重复一遍,以赢得时间整理思路。例如,使用“您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请给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您的意思是指”等委婉用语。重复记者提出的问题,可以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使全场观众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争取到考虑问题特别是较为生疏的问题的时间,还可以赢得变通问题内容的机会,从而绕开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回答者在开始回答时,自己先重复记者的提问,例如使用“我们究竟该怎样解决……呢”之类的句式,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消除紧张和赢得时间;此外,回答者还可以首先介绍相关领域的一贯政策,即使接下来不能提供更具体的回答,至少也可以强调立场和避免冷场。

(二)用语模糊

在1991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日本记者向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提问:“关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日本的一位部长访问中国时,您告诉他,你们理解、同情日本的立场。请问,中国是怎样理解、同情日本立场的?”钱其琛回答:“关于日本的北方领土问题,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正是日苏开始谈判的时候,有时候传出这一方案,有时候传出那一方案,还传出可以用多少钱来换,我们对此很难作出具体的表示。”此例中,日本记者的提问有一个明显的陷阱,含有质问的意味,其核心问题是“日本”“北方领土”问题。该记者首先指出钱其琛曾经说过“理解、同情日本的立场”,强烈要求他回答“中国是怎样理解、同情日本立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敏感的国际问题,令人很难作答,稍有不妥就会给中日关系、中苏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这位日本记者问得很尖锐也很到位,逻辑严谨、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答。在此,钱其琛使用了模糊法,运用了“态度没有改变”、“有时候传出这一方案”、“有时候传出那一方案”、“还传出”、“很难作出具体的表示”等模糊用语,这种隐晦模糊的回答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外交纷争,起到了较好的现场交流效果。由此可见,用语模糊即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交际、交流和交往顺利进行。

回答记者提问时,政府官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便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不好回答的,或不便直接回答的,这时,人们往往以模糊的应对或者把问题作以‘消化’再进行应答。这样既不会因不好回答而不答,又可以避开难以回答之处,给予一般性的反馈处理,权作应答。”[1]换句话说,就在这种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的微妙境况中,政府官员应该采用隐晦模糊、巧妙回避的方法,既能让对方无可指责,又可避免落入问题的陷阱。1860年,林肯在参加总统竞选时,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林肯回答:“我有—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也租了个办公室。室内有—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个大书架。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面孔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就是你们。”提问期望获知的信息是林肯的实际财产数目。林肯却说他的妻子、儿子都是无价之宝,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巧妙地避开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可以看出,模糊表现为回答者以非确指性的表达方式代替回答的实际内容,具有避实就虚的效用。模糊通常是指借助模糊语回答那些一时难以确切作答的问题,或原则上不能确切作答的问题。模糊法的使用多见于外交场合。它也是记者招待会回答者习惯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回避关键利益矛盾、缓和现场尖锐气氛,达到和谐交流的效果。有研究者认为:“大量的模糊言语,其作用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委婉、更含蓄一些,特别针对一些刺激性的话题,使用模糊言语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2]

img43

图片说明:钱其琛

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官员可以采取模糊的回答策略。如,面对记者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者可以用“我们在某某方面的原则立场是众所周知的”之类的含糊用语应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军舰访问青岛的时候,外国记者追问军舰上是否有核武器,美方发言人回答说:“美国在舰载核武器问题上的政策是既不确认也不否认。”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者使用词义明确但语意两可的模糊性语言,言犹未尽,恰到好处,有礼有节,点而不破,既顾全了对方的颜面,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在周恩来为此举行的专题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问到紧张时期的中美关系时,周恩来在回答中使用了一个词义确凿、表达明确,但语意两可的原因状语从句“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此例中,周恩来出自外交需要的考虑,使用了语言的模糊法,表现出比较高超的应答技巧。其回答不卑不亢,既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向美国重申了中国不会忘记历史的意思,又顾及了美国使团的颜面,保证了外交活动和现场互动的顺利进行。应该说,模糊回答、虚实相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回答境界。但在实际运用中,何时实,何时虚,应该视当时的现场情况而定。同时,模糊是回避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一旦使用不当,反而会失信于人,给记者和公众留下闪烁其词、缺乏真诚的印象。因此,模糊不能等同于含糊。含糊是指回答者心中无数、表述不清,而模糊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策略,语言模糊但表意明确,貌似作答而实质回避。在记者招待会回答的具体语境中,回答者不能使用“不成熟的看法”、“也许事情是这样的”等含糊的提法,也不能使用“我个人的看法”、“我个人的意见”、“我们私下里可以这样说”之类的用语。

2003年,中情局女特工普莱姆身份泄漏案,其丈夫、美国前外交官威尔逊指责布什政府为报复其反战立场有意泄露妻子的特工身份。面对媒体质疑,白宫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回答说,任何卷入此事的白宫成员都要走人。到了2005年,媒体披露,布什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曾向《时代》周刊透露,威尔逊的妻子是特工。但罗夫却至今逍遥无事。麦克莱伦当初的承诺到头来只是一句空话,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以后,每当白宫记者追问此事,他只好避而不答,任由记者讽刺挖苦。美国政治评论家说,这件事使麦克莱伦在媒体眼中的信誉大打折扣,也许他当初不该把话说得那么肯定。美国专栏作家海妮说,在处理这类事情上,白宫发言人最好要留有余地,事先把话说得太满将会被人指责为有意误导或出尔反尔,最终将使其自身和总统的名誉受到损失。如果想避免类似错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必须讲究委婉用词,做到言不过实、留有余地。因此,历届美国白宫发言人很注意说话留有余地,强调“谨慎,再谨慎”,因为,他们的回答会被记者断章取义地利用,都有可能给总统制造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应答讲究言辞委婉、用语模糊的策略。

img44

图片说明:美国白宫发言人斯科特·麦克莱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