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举重若轻,意在言外
(一)充分利用逻辑的力量
2000年10月14日,朱镕基总理在日本举行电视讨论会,与日本市民直接公开对话。有日本市民问:“为什么中国只允许每个家庭要一个孩子?”朱总理回答:“如果十二亿五千万人口的国家无限制地生下去的话,那全球就都是中国人了!”这一提问有强烈的意图,意在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朱镕基运用归谬法,顺着对方问题中的逻辑把其观点无限放大,甚至加以归纳并推至极端,让对方明白十二亿五千万人口的中国如果无限制地生下去的严重后果,从而显示出对方观点的不合理性甚至荒谬性,很巧妙地将其观点予以根本否定。朱镕基这一回答非常精彩,反响很大。日本主流媒体大多进行了报道,有些报道直接题为“中国如不搞计划生育,世界上遍地都是中国人”。可见,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有时会提出一些尖锐、敏感或刁钻的问题,使人难以回答,非常被动。回答者如果能够利用逻辑的力量,把记者问题中本来不明显的逻辑错误放大到让人感到荒谬的地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回应效果,并可以改变被动应对的尴尬局面。
2000年11月,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考察香港,有记者问道:“您在讲话中强调团结的重要,这是不是指香港不够团结?”李瑞环笑着反问道:“如果我祝您身体健康,是不是指您的身体就不健康呢?”此例中,记者提问的倾向性和挑衅性相当明显,含义是“香港不够团结”。一般来说,在讲话中需要强调的地方,恰恰正是问题最薄弱的环节。李瑞环若是断然否认或针锋相对,记者很有可能不会接受,也很有可能继续追问下去。但是,李瑞环举出“身体健康”的例子进行类比,风趣幽默又出人意料,进行了问中有答、意在言外的反问,从记者问题的逻辑中推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其答案不言自明,赢得了在场记者们心悦诚服的掌声。
1984年,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接受记者采访时,美国记者问道:“毛泽东在‘文革’中犯了错误,你怎么看?”古月说:“你们西方人觉得维纳斯美么?”记者说“美”。古月说:“胳膊断了还美?”记者说:“胳膊虽然断了,不影响维纳斯的整体美啊!”说到这里,记者自己也笑了,因为古月已经回答了他的问题。古月在这里使用的回答方法是类比推论法。其结构如是:维纳斯很美,虽然断了胳膊,但不影响整体美;毛泽东是伟大的,虽然有某些缺点,但不影响他的整体形象。古月将毛泽东的缺点与维纳斯的断臂相比,巧妙地回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可见,在回答负面性问题过程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生动形象的类比,可以有创造性地说服对方,从而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制胜效果。
(二)故意曲解提问本意
回答记者提问时,有时故意曲解提问的原意,对某些刁钻问题作出一些不合原意、不合常规的解释,可以使人摆脱尴尬的处境,还可以讽刺和还击对方。例如,某次记者招待会上,有外国记者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王蒙不慌不忙地回答:“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20来岁,而现在我则有50多岁了。”此例中,该外国记者的提问别有用心,意在让王蒙谈对中国国内情况变化的感受。王蒙抓住对方的疏漏,故意曲解其提问用意,仅从自己的年龄角度作答,答而未答,又让对方无懈可击。显而易见,这位记者是别有用心的,他想借机让王蒙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对于这些敏感性问题,王蒙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是曲解其本意,抓住对方只给出了年代限度的范围,站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面上曲解其问话。这个巧妙的回答,让对方意识到他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刁难。又如,面对一群反对恢复生产新式B—1轰炸机的记者的质问,美国总统里根说:“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吧。”在这里,里根使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即在言语交际中故意犯逻辑错误,转换命题或偷换概念,从而使人轻松地摆脱困境。里根明知故问,用“维生素B—1”来偷换“B—1轰炸机”这一概念,看似荒谬,实则巧妙,使自己摆脱了被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